书城建筑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
48081800000001

第1章 绪论(1)

在奔腾不息的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建筑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发展。建筑不仅是人类避风蔽雨的物质存在方式,也是人类高蹈尘世的精神寓所,是人类精神、情感直接建构与传达的物态方式,是文化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艺术作为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其最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跨越时空,千古流传。那雄伟古老的万里长城、富丽堂皇的北京故宫、意境深邃的江南民居、布局严整的北方四合院,还有那体硕重拙的埃及金字塔、庄严肃穆的希腊帕提侬神庙、明丽安详的印度泰姬陵、高耸云天的法国埃菲尔铁塔……它们所展示的,不正是直接可以被扪摸到的人类文明的绵绵律动吗!人类的智慧在这里凝结,人类的情感在这里积淀,人类的历史在这里浓缩。可以说,人塑造了建筑,建筑也塑造了人,建筑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理想的寄托、肉身与心灵的寓所。

建筑是文化。对中西建筑美学的比较和研究,离不开文化的视野,离不开建筑艺术生长的时空,离不开整体的社会环境。因而,理解、诠释中西建筑的美学神韵,无疑也应当从文化的层面入手,才能在生命的深处和精神的本源中,挖掘出建筑内在的生命力和建筑发展的原动力。正如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中所言:“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因为建筑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和具体的表现。栙因此,本书着力于从文化的角度,以中西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西建筑的美学比较与研究,试图从理论上阐述中西建筑在审美特征、时空意识、审美尺度、物质材料、装饰意匠栙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不同的美学品格,努力揭示潜藏其后的深层文化根源,并积极探求在以民族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当代文化氛围中,中西建筑艺术的未来发展之路。

作为中西文化体系中两种并行的艺术方式,无论是中国的传统建筑,还是西方的古典建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美学特征,实际上是在走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今天,人类的文化进入了一个高度融会和整合的时代。这次文化的融会与整合,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这就为中西建筑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契机。但限于各种原因,以往的建筑理论研究多是在中西两条线路上进行的平行研究。即使有中西建筑的比较,也仅见于零散发表的评论性或感想性文章,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相对来说,中西建筑美学的比较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的领域,这与当今时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很不协调。而把中西建筑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比较与研究,既纵向历史地进行客观的分析,又横向联系地进行综合的论述,从而寻找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而发现各自文化和美学内涵的独立性和相通性,为当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将是一件十分重要和有价值的事情。

面对当今文化的高度融会和整合,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的冲撞之下,不断地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西建筑也必将会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展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因而,如何更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何从几千年建筑发展的历程中挖掘出中西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寻找到既符合当代人文精神、又适应时代发展的契合点,对于当今建筑文化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同时,建筑也是艺术,但它又不是一门纯自由的艺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建筑具有精神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物质性的一面。这是因为建筑的存在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体,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条件,符合一定的功能目的。相对于音乐、诗歌、戏剧等直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艺术门类而言,建筑只能算是一门“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在物质和精神、技术和艺术、科学和人文的天平上,建筑更倾向于前者,尤其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对此,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是沿着建筑、雕刻、绘画、诗歌、音乐这一顺序发展的,在这一发展的链条中,建筑作为一门最早的艺术方式,同时也是处在最低层次的艺术,往往包含着较多的物质内容,而较高层次的诗歌艺术,则更多地包含着精神性的内容。建筑的这种双重属性,也就决定了它作为一门艺术的复杂性。所以,对于建筑艺术的考察,不可忽视对影响和制约它的物质因素的分析。但是,建筑如果仅仅是服务于实用的目的,它也就不会同时实现其审美价值。而建筑对自身实用性功能的突破,正是实现其美学价值的必要和前提条件。人类在建筑艺术中表现出来的超越意识,是建筑艺术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对美的不懈探索,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马克思曾说,人不仅按照客观的规律来创造,而且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当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实用目的之后,人们更多的是对建筑的材料美、结构美、技术美与意象美的追求,并努力营造某种超脱于实用功能而与其精神功能相协调统一的“有意味的形式,以表现出在这“有意味的形式背后所寄寓的价值观念、审美心理、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深层的文化内涵。

建筑艺术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表现在建筑的形制、布局、装饰等多个方面。由于中西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中西民族在哲学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势必会对建筑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建筑美学精神。比如,为什么中西传统建筑虽都起源于木构,但木材会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而石材在西方的建筑中却唱了主角?为什么中国建筑在布局上强调群体组合而单体建筑却成为西方建筑的主要形式?在风格上为什么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少有变化而西方建筑却形态多样?……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本书试图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努力作出力所能及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