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
48081800000015

第15章 中西传统建筑的审美尺度(3)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宗教性建筑。中国不乏宗教性建筑,如佛教建筑、道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等等,但在对宗教“天然淡泊的中国文化土壤上,这些宗教性建筑也尽可能地收敛了神性的灵光,极大限度地舒展了人性的身姿,绽放出人性的笑脸,人最终还是做了神的主人。就拿土生土长的道教来说,不管它的思想与正统的儒家思想有多大的差别,但在乐生、重生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它期望“得道成仙不死而“长视久生,而不以超越现世为目的。故那些道教建筑,或藏于深山幽谷之中,或立于悬岩峭壁之上,既有潺潺溪水缠绕,也有花草树木环抱。拾级而上,步入其中,也就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人间良辰美景亦尽收眼底。而佛教建筑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处处体现着一派人间气象。佛教本是外来的产物,其“四大皆空的佛学思想本与中土儒家伦理无碍,其建筑也不讲中轴对称,但经改造后的中国佛教建筑,几乎没有哪一座是不讲中轴对称、平面布局的,这是儒家之“礼对佛教建筑文化的“消解;而且,儒教所一贯推崇的龙纹也出现在佛教建筑的装饰上,实在是佛教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再者,佛塔本是供信徒虔诚膜拜的崇高之物,但经中土改造后,许多佛塔都可供登临观赏,也就意味着人性凌驾于佛性之上。

总之,不论是庭院住宅,宫殿组群,还是佛院寺庙,中国传统建筑都自觉地抑制了那种与自然相抗衡的大尺度、超体量的建筑样式,采取的是一种平面展开、线性逐层递进的设计图式,人们可以在开阖有序而又曲折迂回的空间中来尽情地体会和欣赏建筑所内含的审美情趣,领略那种“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光,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审美境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本主义的,它着意于表现现实的世界,而不向往彼岸的天国;不再要高度的向上追求,而是采取依附于大地的近人的尺度;不以高大的笨拙的体量取胜,而是以平面的组群见长,是理性与浪漫的和谐交织。它“以体现现实人间的统治秩序为最要。……也少有难以以人自身的尺度来理解的巨大体量,连那些超凡脱俗的佛寺道观也都是以宜人的‘遂生暞的面目出现,一切都是易于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栙。这种观念和品格,与西方古代建筑形成强烈的反差。

三、西方建筑:神的尺度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与自然的抗争,而自从有了人类的信仰,也就有了人与自然的对话,或者说有了人与神灵的对话。从精神层面来看,西方古代建筑也反映着人与神灵的调和与冲突,神的尺度贯穿着古代建筑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意大利著名建筑学家布鲁诺·赛维在谈及欧洲建筑文化时曾经指出,在建筑史上,“希腊式=优美的时代,象征热情激荡中的沉思安息;罗马式=武力与豪华的时代;早期基督教式=虔诚与爱的时代;哥特式=渴慕的时代;文艺复兴式=雅致的时代;各种复兴式=回忆的时代。这一建筑文化主题,正好可以作为我们探讨西方古代建筑神的尺度的重要参照。

“建筑一词,源自古希腊,其初意并不是指普通人日常起居的房子,而主要是指那些献给希腊诸神的庙宇,如著名的帕提侬神庙,就是献给雅典卫城的护卫女神雅典娜的。古希腊人生活在一个神的世界里,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神无所不在,它创造着世界,也是统治世界的主宰,从个体到群体,从家庭到社会,神成为了一切的核心,几乎每一幢房子里都有祭祀神的场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也无不与对神的崇拜和祭祀有关。虽然,在古希腊的文化观念中,神性与人性有时意义同构,但希腊神庙的文化意蕴,却总是笼罩在神的灵光中,流溢着神的灵性。

希腊建筑和谐的比例关系与优美的结构造型,是完美的神的尺度的具体运用。几乎所有的建筑史家和建筑评论家都一致认为,希腊的神庙建筑,无论是整体与局部之间,还是局部与局部之间,都体现了一种完美的黄金比值关系(即黄金分割定律)。“……既然大自然按照比例使肢体与整个外形配称来构成人体,那么,古人们似乎就有根据来规定建筑的各个局部对于整体外貌应当保持的正确的以数量规定的关系。栙对黄金分割定律的发现和绝妙应用,正是希腊建筑神的尺度的重要体现。因为在他们看来,数乃万物之源,数的原则和数量关系都是由神规定的,只有和谐的数量关系,才能体现出最完美的神性。建于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23年,作为著名建筑师卡利拉克和伊克梯诺得意之作的帕提侬神庙,虽在体量、质感与品格上,都无法与古埃及金字塔的伟大、沉重与刚性的美相比拟,但它那和谐的比例关系,匀称的结构造型,却有说不尽的典雅、宁静、庄严与安详,是神之美的确证。整个神庙气势宏伟,和谐端庄,宛如一个有生命的活体,充分显示了希腊人对神的崇拜与敬仰。而最引人注目和极富魅力的,则是建筑立面高大稳重的柱式形象。四十六根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象征男性人体美的陶立克石柱在立面上排列成一个回廊,每柱高达10.4米,底径为1.9米,总体上呈渐渐向上“收分的态势,庄重而有力。每个石柱柱身设二十条纵直尖齿凹槽,柱头由方块和圆盘组成,不设柱础。其内部空间里,挺立着四根象征女性人体美的爱奥尼柱式石柱,底部柱径与柱高之比,大约为一比八,修长而典雅。每个石柱柱身设有二十四条纵向槽纹,线条柔和,柱头有涡卷,下设柱础。希腊柱式的美,成为神的完美形象的充分展示,也是人神同形同性的希腊文化的反映。古希腊神庙,是神、人亲和的场所,它的美,体现了神性的人与人性的神的完美结合。因为在古希腊人看来,对人的崇拜实际上也就是对神的崇拜。

如果说古希腊建筑以神的尺度(这种尺度以优美为审美特征,以数的和谐为外在表现)体现了神与人的高度融合与统一,那么,古罗马则把人提到了神的高度,认为世俗的人就是神性力量的有力体现。超大体量的世俗建筑以壮美的形象成为罗马显赫威势的无声证人,它既是对神的具体的赞美,也是崇高神性的世俗表现。

在罗马人的心目中,帝国的强大、社会的繁荣都是神的安排,皇帝就是从天国来到人间造福一方的真正的神。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神(皇帝)的顶礼膜拜之情,使他们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完全趋向了神,而被奉为神的皇帝也在臣民的崇拜与敬仰中化身为神。可以说,罗马人就生活在神的现实世界中。修宫殿、建别墅、架高桥、铺道路,成为罗马人建筑活动的主题。如作为强大罗马帝国标志的大角斗场建筑,呈椭圆形,长轴188米,短轴156米,周围527米,中央是表演区,也是椭圆形的,长轴86米,短轴54米,外围排列着层层看台,约有60排座位,可容纳5万人,看台逐排升起,由低到高分为5区,下部3区,每区都有80个喇叭形券拱相构环绕,券拱之间设一壁柱,自下而上,壁柱依次为陶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新柱式,人的形体美再次凝固在罗马的建筑上。整个造型就像一个巨大的、深深的“大盘子,端放在罗马城的中心。只有势力强大的罗马,才能建造出体量如此庞巨的建筑;也只有如此庞巨的建筑,才能体现出神的力量的强大。而一旦离开了神性,这样庞大的建筑是难以建构的。因此,大角斗场不仅是神的威势和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证,还成为一种信仰而存在于人的心中,“只要大角斗场屹立着,罗马就屹立着;大角斗场颓圮了,罗马就颓圮了;一旦罗马颓圮了,世界就会颓圮了栙。

从公元四世纪起,欧洲进入神学统治长达一千余年的中世纪。神是至善至美的化身,人唯其按神的尺度来建造,才能达到“十全十美的神的彼岸。哥特式教堂是中世纪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外观造型看,钟塔、小尖顶、飞券、山花、神龛、墙垣、瘦高的尖矢形窗子和无数的柱壁等构件上端都是尖的,在主教堂的周身布满密密的垂直线,共同汇聚于钟塔之上的大尖顶,直刺苍穹,造成向上升腾的动势,体现出对于天堂的渴慕与向往。好像唯其如此,才能缩短与彼岸天国的距离,聆听到上帝或神的教诲,沐浴到上帝或神的恩泽。正如黑格尔所言,整座教堂“自由地腾空直上,使得它的目的性虽然存在而却等于又消失掉,给人一种独立自足的印象。这样的建筑是没有东西能塞满的,在整体的伟大气象之中一切都消失了;它具有而且显示出一种确定的目的,但是在它的雄伟与崇高的静穆之中,它把自己提高到超出单纯的目的而显出它本身的无限栙。而从其内部看,它几乎是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彩色的玻璃窗子,饰以《新约》故事为题材的窗景,在幽暗的光影变幻中,透射出五彩缤纷而又扑朔迷离的审美效果,氤氲出神秘的宗教气息。这幽闭的空间,正可“供基督教团体的集会和收敛心神之用。收敛心神,就要在空间中把自己关起。不过基督教心灵的虔诚同时也是一种对有限事物的超越,而这种超越也决定了基督教寺的风格。这就使得基督教建筑获得了一种独立的意义,即在无限中超越出单纯的目的性的限制,这种独立的意义也要通过空间的建筑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艺术现在所要产生的印象一方面是不同于希腊神庙的豁然开朗,是一种收敛心神,与外在自然和一般世俗生活绝缘的心灵肃静的气象,另一方面是力求超脱一切诉诸知解力的界限而远举高飞庄严崇高气象,所以如果希腊建筑一般是向横平方向展示它的宽广,和它对立的基督教寺的浪漫风格则在于腾空直上干云霄。其目的就是要彻底摧垮人的尊严,征服人的自信,使人虔心跪拜在神的脚下,臣服于神的召唤,乞求神的恩典。在这里,神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尘世的苦海与神的光辉、现实的情感与宗教的意绪,形成强烈的反差,“走进教堂的人心里都很凄惨,到这儿来求的也无非是痛苦的思想。他们想着灾深难重,被火包围的生活,想着地狱里无边无际,无休无歇的刑罚,想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想着殉道的圣徒被毒刑磨折。他们受过这些宗教教育,心中存着个人的恐惧,受不了白日的明朗与美丽的风景;他们不让明亮与健康的日光射进屋子。教堂内部罩着一片冰冷惨澹的阴影,只有从彩色玻璃中透入的光线变作血色的颜色,变作紫石英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栙。“厌世的心理,幻想的倾向,经常的绝望,对温情的饥渴,自然而然使人相信一种以世界为苦海,以生活为考验,以醉心上帝为无上幸福,以皈依上帝为首要义务的宗教。无穷的恐怖与无穷的希望,烈焰飞腾和万劫不复的地狱的描写,光明的天国与极乐世界的观念,对于受尽苦难或战战兢兢的心灵都是极好的养料。基督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统治人心,启发艺术,利用艺术家。

人与神的调和与冲突,构成了西方古代建筑的文化主题。从总体特征看,西方古代建筑以神的尺度表现了神性的崇高。冥冥之中的神和上帝被奉为至高无上的造物主,因而为侍奉神和上帝的神庙与教堂,也就成为最高等级的建筑类型。神是完美的,也是超验和永恒的,用完美的神的尺度进行营构,也正是他们对超验和永恒的神的渴慕与向往的最好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