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决策第一推动力丛书-校长的知识与能力
48092700000035

第35章 成功校长的科学决策能力(1)

为什么要论述成功校长的科学决策能力呢?原因有两条:一条是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职能,因为被管理者无须决策,只要照决策者的决定执行,或者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就行;另一条是今后我国自主办学的权限肯定要不断扩大,加之以校长负责制,所以需要由校长来进行决策的问题肯定会多起来的。

决策前是调查研究、系统分析、深思熟虑、民主参与;决策后是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奖惩。决策是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如果决策失误,这既说明决策前出了问题,也可断定决策后的事情也不会干好。决策得当,常人也能办不平常的事。

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原理

一、决策及决策科学

决策中“决”是决定、决断、断定;“策”是计策、计谋、主意。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在占有大量调查研究和预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围绕既定目标拟定各种实施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作为执行方案,这种一系列的活动过程通常叫决策。决策是一个过程,因为人们对行动方案的确定并不是突然作出的,要经过提出问题、搜集材料、确定目标、拟订方案、分析评价、最后选定等一系列活动环节。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还要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以便发现偏差,加以纠正。

决策是对某一事件的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优选择。这就是说可供选择的目标或手段不止一个,经过科学的分析和比较,在两种以上的方案中选定一个最优的方案,作为行动的基础。决策包括五个要点:

1.成功的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即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十分明确;

2.成功的决策要有可行方案;

3.成功的决策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4.成功的决策要进行优选;

5.成功的决策是行动的基础。

正确的、成功的决策,可以使实际工作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要进行成功的决策,首先需要了解决策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点:(l)从对象上看,决策是针对未来的事物,包括当前即将到来的事物。这个时间特征表示决策活动的侧重点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立足于现实和将来。虽然在决策思维中,无一例外地都要考虑到事物的过去和历史,但这仅仅是手段而已。(2)从方法上看,决策的基本方法是选择,包括决策目标的选择、决策方案的选择。(3)从标准上看,判断决策是正确还是失误的标准,首先是理论证明,经过充分的民主、科学论证的决策,才是有意义的决策。它不排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理论证明本身也是来源于实践并被证明的,包括论据和论证方法都曾受过实践的检验。

当代世界已经把个人拍板式经验决策放到历史博物馆里去了,代之而起的是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方式。当代决策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决策科学,它充满着现代化气息。决策科学是指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针对某些宏观的或微观的问题,按预测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若干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并从中选定最满意的方案,实施方案,直至目标的实现。显然,决策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并不单指对备选方案的选择,还指制订方案、选定方案并实施方案直至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当然,重点仍然是备选方案的选择,要选择最满意的方案。决策虽然是人们的主观意志的体现,但它却是符合一般科学法则关于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的。决策结果是否正确,很多时候都取决于采用最新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的程度和技巧。这就意味着决策是一种科学的行为,而不是某种权力或其他性质的行为。认识到这一点,便于校长自觉地把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功能实质上就是决策方案实施过程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就是科学。所以决策的好坏,就是管理的好坏,它关系到学校办学效益的好坏,并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任何一项成功的决策,都应具有定性和定量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决策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如运筹学、计算机模拟和逻辑程序的运用等。一项决策是否科学主要是看,该项决策是否严格实行科学决策程序;是否运用科学决策技术;校长是否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作出判断。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方法,作出的有科学根据的决定,才是一项科学的决策。科学决策要求科学的预测,因为预测是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要求科学的计算方法,根据科学预测的信息和统计材料,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计算,得出定性、定量指标;科学决策要求决策者运用丰富的经验和合乎逻辑的判断能力,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满意的决策。

科学的决策,不仅要求决策科学化,而且要求决策民主化。决策民主化,就是指校长或领导机关每作出一项重要的决策,应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程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逐步形成若干方案,然后进行比较,在全面衡量得失利弊的基础上,选择达到优化目标的最佳方案。决策作出之后,执行过程中要有灵敏的反馈系统,及时检验决策的科学性,一旦证明决策失误,校长要主动承担责任,绝不能委过于人。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让人讲话、讲真话,特别是校长要善于倾听同自己主观意愿不同的和反对的意见,甚至是少数人的反对意见。校长可以根据多数人的意见进行决策,也可以按照少数人的意见决策,一切以意见的正确性为准则,以科学为依据,有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这要求决策者应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坦荡的胸怀,能力排众议,进行决策。决策时,要真正做到言者无罪,兼听则明。并且,对于敢于提意见者要给予鼓励和保护。同时,决策民主化必须以政治上的民主为前提,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气氛,树立民主意识。

二、形式多样的决策

决策以其划分的根据不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决策类型。

(一)按决策的方式和程序是否固定为标准,可以划分为规范性决策和非规范性决策

规范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处理的一般性决策问题,有过同类型的决策经验可以遵循,决策程序相对固定。目前,电子计算机也可以按着这些固定程序来代替决策者进行处理,决策过程中的创造性较小。

非规范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曾处理过的特殊性决策问题,缺乏经验方案可资遵循,决策程序带有很大的创造性,或者说是不可能用某个标准程序或模式来概括的决策。因此,电子计算机只能起到辅助性作用,不能完全代行决策过程。

(二)按决策对象的高低层次为标准,可以划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由于社会生活中决策对象的层次往往是高层次决策,战术决策往往是基层决策。

战略决策是处理一个系统的发展方向、方针、路线等宏观决策,它往往是该系统的最高领导或最高层的工作。

战术决策是在战略决策指导下,对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案进行的设计与选择。它属于一个系统中基层管理者的任务。因此,基层决策往往是战术决策。

(三)按决策的结果是否能够完全预测清楚为标准,可划分为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提供决策选择的各种可行性方案所需的条件是已知的,因而决策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是可以预见的。确定型决策能准确计算出每一行动方案所出现的结果,从而根据目标可作出肯定选择的决策。

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方案与结果之间缺乏必然性的对应关系,一个方案可能出现几个不同的结果,即预期的决策是否能够实现,是不能完全预测出来的。

所谓风险型决策是非确定性决策中的一种典型情况。风险型决策是指一个方案的执行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情况,从而有不同的结果,带有统计概率的性质,存在一定风险的决策。

(四)按决策目标多少,可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单目标决策是指决策所欲达到的目标只有一个。单目标决策比较多,问题单一,容易掌握和作出决策,但单目标决策易带片面性。

多目标决策是指决策所欲达到的目标有多个,而且这些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五)按决策时态,可分为静态和动态决策

静态决策是指不受时间影响,不随时间推移而进行的决策。这类决策所处理的问题是某个时点的状态或某个时期总的结果。

动态决策是指既有严格的时间先后关系,又有效果方面依赖关系的一连串决策。它是与时间因素有关,随时间推移的动态变化的决策。

(六)按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中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中长期决策是指在较长时间内,一般为3~10年,甚至15~20年才能实现的决策。它的特点是:一般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投资;能增加企业生产能力;实现时间比较长;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机会损失。

短期决策是指一年以内,短时期实现的决策。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要相互配合衔接,后者要以前者为目标,前者要依靠后者逐步实现。

(七)按决策者地位不同,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高层决策是指由高层领导作出的决定,主要是解决全局性的、长远规划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具有战略性、长远性、政策性的特点。

中层决策是指中层领导为执行高层决策所采取行动的决定,以及安排一定时期的任务和解决各项活动中存在重大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基层决策是指由基层领导为了执行高、中层决策对经常性任务的安排和解决执行任务中所发生的问题。中层决策、基层决策,具有战术性、短期性和技术性的特点。

(八)决策按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

定性决策,是决策集团依靠知识、智慧和经验,对无法用数量表现的目标和未来行动的方向、方针、原则、性质和类型的决定。

定量决策是决策者使用经济方法和数学模型,对能用数学、数量模型表现决策和未来行动的决定。定量决策的目标,要求具体化、数量化。

实践中为了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常将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方法相结合,在总的定性决策中可以有局部性的定量决策,在总的定量决策中可以有局部性的定性决策,以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三、决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按照现代决策理论和实践经验,要作出正确有效的决策,一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信息准确原则

正确有效的决策必须是可靠的决策,必须是在占有大量的信息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预测,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没有准确、全面、及时、适用的信息,决策便没有基础,易发生主观臆断,陷入盲目性,导致决策失误。因此首先要求信息准确,要能真实地反映事物发展过程。其次要求信息全面,从多侧面、多渠道搜集适用的信息。只有以及时、适用、大量准确的信息为基础,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经济性原则

决策者要树立一个经济观念,即使决策增加收益,注重决策的经济性。所谓经济性,就是要研究经济决策所花的代价和取得收益的关系,研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要以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基础,作出满意的决策,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系统性原则

要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系统,以系统整体目标的最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中各分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

(四)民主集中原则

注意决策中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在决策过程中要认真贯彻群众路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保证作出切实有效的决策。必须组织一个决策集团,包括领导机构与所属机构,领导、管理人员和专家形成智囊团、思想库进行集体决策。它有利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调动各级机构参与决策的积极性,使决策更加正确合理。

第二节 成功校长决策的条件

要实现决策条件,首先,要界定一下校长决策的含义。这是因为,校长的决策就是对学校全局性的、有关战略性的利益,即学校的长远利益问题,在有所取舍、承担一定风险的、对不同方案的比较中进行一种自主选择的管理活动。决策活动的核心在于选择。其次,是根据界定的校长决策的含义对其条件进行阐述。

一、形成问题

这个“问题”是广义的问题。一个事件、一个矛盾、一个工程、一个机遇、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项制度都可称为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暂时为隐性的,校长觉察到了,或者少数人认识到了。比如说在办学过程中,某一两个似乎是孤立的事例,但却反映着一种趋势,这个问题,可能是迫不及待要解决的;比如,马上要开学,学生人数骤然增加,要不要实行两部制上课的问题,也可能是还可以缓办的问题。但有一条,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才有决策的意义。如果说构不成问题,又无须解决,就更谈不上决策了。

二、全局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