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校长的人才观,就是校长在实施整个组织领导过程中,对人才和人才问题的总观点、总态度。它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当代,人才与人口、能源、生态是举世瞩目的四大全球性问题。而人才问题居于首位,因为没有人才,任何事业也是难以成功的。现代校长对人才,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这是选好人才、用好人才的前提。
一、对人才的认识
(一)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人才,一般是智能水平或实际贡献方面比较杰出的人,即学有专长,并有一定才干和能力的人。这里的“杰出”,即高出一般人,这是一个界限相对模糊的概念。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1.杰出性。人的杰出表现,或是在再现型劳动中做出了超量的贡献,或是在创造型劳动中做出了成绩。这是人才最本质的特征。
2.相对性。人才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历史时代和劳动领域而言的,超出这个时代和领域则不一定是人才。
3.广泛性。人才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不限于少数的天才。
4.社会性。人才具有社会属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每个阶级都有自己阶级的人才。因而人才既有进步人才,也有反动人才。
5.动态性。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积累,从非人才向人才转化而成的;人才素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人才的分类
以人才的基本要素特征和整体特征为标准,将人才分成不同的类型。人才分类是合理使用和管理人才的前提。只有对人才进行科学分类,并且揭示每一类人才的特点,才能真正做到用人所长、量才授职,才能根据每一类人才的特点和运动规律进行有效的管理。人才一般按以下标准分类:
1.按知识结构分类,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I”型人才,指专业知识很精深,但知识面较窄的人才。
(2)“一”型人才,指知识面很广,但缺少精深的专业知识的人才。
(3)“T”型人才,指知识面广,且有一门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才。
(4)“π”型人才,指知识面广且具有两门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才。
(5)“文”型人才,指除具有“π”型人才的特点外,还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科学的方法论的人才。
2.按思维特征分类,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l)形象思维人才,指在劳动活动中善于利用具体的形象解决问题的人才。
(2)逻辑思维人才,指在劳动活动中善于利用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人才。
(3)条理型人才,指循序渐进地积累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人才。
(4)推测型人才,指善于运用想像和直觉提出假想,然后凭借观察、实验和思考加以论证的人才。
(5)再现型人才,指能够熟练地再现劳动过程及其产物的人才。
(6)创新型人才,指善于从事创造性劳动并提供新颖独特的产物的人才。
3.按性格特征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l)内向型人才,指不善交际的人才。
(2)外向型人才,指善于交际的人才。
(3)顺从型人才,指易受支配和暗示的人才。
(4)独立型人才,指自主性强,不易受支配和暗示的人才。
4.按才能特征分类,可分为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组织管理、体育技巧与语言技巧等类人才,以及通才与专才。
5.按人才显露时间分类,可分为早熟型、常速型与晚成型人才。
6.按人才的劳动特征分类,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l)理论型人才,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创造思想产品的人才。
(2)实践型人才,主要是从事实际工作、其工作方式是“人—人关系、人—机关系、人—物关系”的人才。
(3)理论与实践统一型人才,指在某一领域内,既有实践经验和能力,又善于进行理论研究和总结的人才。
(三)人才运动的规律
这是指人才在其素质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德、学、才、识、体诸内在因素之间以及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间的本质联系。人才运动规律是多样性和多层次的。
1.按其适用范围来分,可分为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基本规律,是决定人才运动整个过程及其各个方面的规律,是不同时期、地区、领域的人才共有规律;特殊规律,是决定人才运动个别过程和个别方面的规律,是不同时期、地区、领域的人才特有规律。
2.按其层次来分,可分为人才总体的运动规律、人才群体的运动规律和人才个体的运动规律。
3.按其性质分,可分为动力规律和统计规律。动力规律是知其一必知其二的决定性规律;统计规律是知其一可知其二的一定概率的或然性规律。
人们只要认识了事物运动的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获得行动的自由,减少行动的盲目性。规律起作用,必有其作用机制。校长的任务就是要建立相应的作用机制,如制定合乎规律的政策、制度、规范,创设良好的条件,使人才运动规律发挥作用,从而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人才运行模式具有多样的特点,每个人成才的途径都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多样性由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因素的复杂情况所决定。人才运行模式还具有曲折性和一定的自发性的特点。它往往不是按人们预想的轨迹运行的。影响人才运行模式的因素主要有:时代的人才需要结构、时代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行业或学科的特点、成才客观条件的优劣、个人素质倾向与水平、自我设计与管理能力等。了解人才运行模式,有助于校长开发人才资源。
(四)人才的意义与作用
1.从领导活动看人才的关键性
人才开创事业,事业造就人才。校长是靠人才来成就事业的。校长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出主意”,实际上就是用脑正确决策;“用干部”,就是选用人才。这是校长的两项最重要的职能。从校长活动的角度来考察,任何组织都是由机构、法规和人才,这三大要素构成。机构是社会组织的骨架,不处在一定机构中的人才,只是“乌合之众”。法规是对各种机构职能、权力、责任、编制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规范,不遵循一定法规办事的人才,只能是“一盘散沙”。而人才,则是组织机构中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的要素,因为高、中、基层不同机构都要由不同的人才来组成,而法规也是靠人才去制定的,校长要想履行好领导职能,顺利地实现决策目标,就必须善于发现、选拔人才、科学地使用人才,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2.从现代化建设看人才的迫切性
现代的人才观念,就是将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资本的观念。对于资本,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本三类。在这里,人才与人力的区别在于人才所从事的主要是精神财富的生产,人力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与这三类资本相对应,也有三类生产和再生产,这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人本身的生产再生产以及精神财富的生产再生产。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这三种生产都是同时并存、互相结合的,它们的统一就是社会生产。这三种生产的发展,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各种生产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又是不同的。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在小生产的条件下,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对物质资料无力作出重大的改变,精神生产也并不起决定作用。那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靠人力即劳动力的作用。人口多,劳动力强,社会发展就快。到了近代机器大生产的时期,短短的百年时间就创造出比封建社会千年总和还要高的生产力。社会生产的这种飞速发展,并不是由于这时人力资本有了多少倍的增加,而是因为这时发生了人对物质资料的革命性变革,所以,近代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为主推动社会发展的阶段。到了现代,已经是精神生产在社会生产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了。当然,这里说的精神生产也不仅是指科技水平,还包括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等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或具有高度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就是人才资本。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现代化建设中,人才成了各类资本中最重要的资本。
实践证明,人才缺乏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瓶颈”。从现代知识的特点来看,知识对生产过程的渗入越来越深,知识在产品中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知识的整体性越来越强,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些特点,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多快好省地培养和有效地使用人才,就显得更为迫切了。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从国际竞争看人才的战略性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不可抗拒的潮流。特别是在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形势下,国际竞争己从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为以经济科技为重点的综合国力的竞赛,而竞争的实质和焦点是人才的竞争。因为谁拥有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拥有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开拓型的领导人才,谁就掌握竞争的优势。
二、对人才的态度
现代化建设人才,需要校长精心培育。校长对待人才的正确态度,应是“德才兼备”,即:既有“才德”,又有“才才”。
(一)校长的“才德”
对待人才的品德包括:要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容才之量,举才之德。
1.爱才之心
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爱惜人才,绝不能嫉贤妒能,即使校长自身是一个非凡的人才,如果手下没有几个才华卓越的干将和一大批各类骨干,孤家寡人是很难成就大业的。而且校长起用一个人才,他就会带来或吸引一批人才来,你所领导的学校必然兴旺发达。因此,校长首先必须有爱才之心。同时,爱才必须出于公心,从事业大局出发,做到用贤任能。这需要校长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和对党的事业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求才之渴
既有爱才之心,自有求才之渴。那么,人才又何以要“求”呢?这是因为:从群体看,人才难得。既是人才,必有出众之处,自然是不可多得。不多的人才又是淹没在广大的人群之中,这就需要校长孜孜以求才能得到。从个体看,恃才自傲的现象是常有的。既是人才,自有其独特的个性,不会轻易随和,更不会趋炎附势。如果校长无求才之渴,人才是不会自动到你这儿来的。校长求才,不是过问所有下属的选用,主要是选用你直接管理的下一层的“将才”。至于再下层次的人员,那是“将才”自己去选用的事。如果校长什么人才都选求,不仅容易模糊你选求“将才”的视线,而且干扰了下一层次的领导职能。
3.容才之量
用才不容易,容才就更难。人才虽有所长,也必有所短,而且往往是优点越突出,其缺点也较突出。恃才自傲是人才的通病。大才者通常不拘小节,异才者甚至还有怪脾僻习,人才与人才之间还常常有各种矛盾。因此,校长既要善于用其所长,又要能够容忍他的弱点。“宰相肚里能撑船”,现代校长必须有宽阔的胸怀,既能像磁铁那样把各种锋芒毕露的人才紧紧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又能象润滑剂那样,在人才之间周旋,使人才之间协同高效地运转。心胸狭窄的校长往往耿耿于怀的并不是人才的缺点,而是人才的长处和特点。既是人才,必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对自己的见解充满自信心,不肯唯唯诺诺,对校长的每个意见都随声附和,如果校长采取“顺我者用,不顺我者除”的态度,到头来只能用奴才或庸才,而失去真正的人才。既是人才,通常忙于事业,无暇去搞人际关系;或缺少人情世故,毫无顾忌地秉公直言,也往往容易得罪领导,而被一些校长斥为“骄傲自满”、“目无领导”。这种校长把个人尊严放在事业之上,表面上看是无容才之量,实质上看则是无爱才之心,这种校长是难以担当大任的。当然,容才之量,也不是对人才的缺点一味迁就、放任不管,而是讲究方式,出自爱心,教育引导,启发其自知、自重、自我约束与自我完善。
4.举才之德
优秀的校长应有举荐人才的美德。一个岗位不适合的人才始终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即使他本人十分顺从,没有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情绪,但“事不平,有人鸣”。在许多具体的事态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人才与校长作对比,降低校长的威信。因此,当校长尚能胜任自己岗位工作时,应将人才推荐到上级或其他合适的岗位上去;当校长相形见绌时,应有勇气让贤。校长应像教师,如果学生超过老师,是老师的最大光荣。每个校长应按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把培养中青年干部作为摆在第一位的庄严职责,不拘一格提拔年轻有为的人才,为组织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二)校长的“才才”
校长用人才的才能包括:要有识才之眼、用才之能和护才之魄。
1.识才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