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思维的概念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特别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以知识为中介而实现的。实践活动是思维的基础,表象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一个中间环节,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工具。总之,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反映形式,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推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环节。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借以实现的形式。任何思维活动都包括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思维形式与物质技术手段)三个要素,是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过程。这三个要素作为历史的产物,其结合方式不同,就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换言之,思维方式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二、思维能力的三种表现
思维能力,是人脑通过实践活动,形成概念、判断,并进行推理的能力。它大体上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
(一)记忆力这是“储存”信息(包括知识)的能力。
(二)理解力这是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分析的能力,或者说是吸取知识的能力。
上述两种能力都是初级的、最基本的,主要体现在认识世界的能力。
(三)创造力这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思维的能动作用和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中取得突破的能力,是辩证思维能力的突出表现。它包括抽象概括力、想像力、分析、综合的能力、演绎、归纳等逻辑能力,它还包括洞察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推测、预见的能力。
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三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有的人理解事物快,未必记忆力和创造力强;一个记忆力好的人未必理解力、创造力强。但是,一个人如果创造力强,必然以记忆力和理解力为前提。记忆力不好,不能“储存”、不能积累知识。理解力不好,不能掌握要领。创造思维成果,是通过对“储存起来的知识进行深入联想、思索,即长时间的“咀嚼”、“消化”、推进、提高而得来的。它有时是在散步或进行其他活动中,思路豁然开朗而取得进展的。这就是记忆力、理解力与创造力的综合运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有快有慢,有深有浅,有宽有窄。记住了的有助于加深理解,理解透彻的又促进记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创造力。校长应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三种能力综合运用得好的人才。
第二节 成功校长的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成功校长应当掌握的一些共同的思维形式。在人的思想活动中,思维方法是实际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并且,一定的思维方法一经形成之后,即自动地发生作用。比如,有的校长习惯于经验型的思维方法,不论什么问题,首先在头脑中将其与过去经历过的事件作比较,以经验来衡量所要认识的新对象;有的校长又习惯于从原则出发的思维方法,不论什么问题,首先和头脑中事先定好的原则作比较,以原则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有的校长习惯于现实型的思维方法,尽量排除以往经验和原则的影响,就对象本身去认识事物;有的校长甚至习惯于预测型的思维方法,接触到一个问题时,特别注意思考事物发展的未来。如此等等,说明了在校长头脑中都有某种思维方法在起作用。
人们想问题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因素,而是和时代的特征、科学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功校长应当了解当代思维方法的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它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当代思维的习惯。为此,校长应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也就是唯物辩证法。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因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形成方法论。掌握唯物辩证法,就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从根本上说,校长应具备的最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辩证思维方法,要求校长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从普遍联系中分析事物,用发展观点看待一切,运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进行决策,从数量关系上把握适度。
二、系统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发展到当代的一种新形式。系统科学从提出到现在时间还不长,而它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从理论方面来说,可以称之为系统论。在实际运用方面,则可以叫做系统工程。在理论方面,最先提出建立一门一般系统论学科的,是美籍奥地利人冯·贝塔朗菲。差不多在同时,由于战争的需要,1940年美国执行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时,则已在实际上运用系统工程了,并且取得了成功。此后,对系统的研究掀起一股热潮,直至现在仍方兴未艾。由于这种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系统观念也就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之中,引起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所组成。
2.系统内的诸要素是相互作用而又相互联系的。
3.系统的诸要素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4.系统要经常保持与环境的联系,适应环境的变化。
系统方法也称为系统分析方法,是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效应的综合方法
学术界有人把系统方法分为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有序与无序、信息与熵、动态与静态等范畴;有人又把系统方法概括为整体法、结构功能法、模拟法、反馈法、历时法和一体化法等六种。
三、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一词导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音译过来的。原意是指思想、概念、言辞、理性,后来为人们广泛使用。恩格斯指出:“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是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这就是说,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科学。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是它的研究对象。
思维的过程是形成概念并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概念、判断、推理,包含有内容的一面,即它们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有关的各方面内容;也包含有形式的一面,即逻辑结构,通称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结构是形式逻辑研究的特殊领域。它不研究思维的内容,这使它与辩证逻辑(即辩证法)相区别。形式逻辑,也就是普通逻辑、初等逻辑,其特点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它的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已基本完成了体系,以演绎法为主要内容。到16~17世纪,人们又补充了归纳法。建立归纳逻辑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
人们要正确地思维,就必须遵守思维的规律,使思维合乎逻辑。列宁说过,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各门科学都有一些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表达科学原理的判断以及用推理形式导出的引理、结论等,都必须遵守逻辑规则。对于校长来说,思维的逻辑性要求更高。为此,校长在学习、掌握辩证思维方法和系统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掌握逻辑思维方法。
第三节 成功校长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所谓校长的理论思维,是指校长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揭示和把握校长领导过程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为根本任务。
在我国,目前校长的理论思维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占据什么地位呢?据调查,就一般情况而言,绝大部分校长的领导与管理仍然是经验型的。谈起理论思维,有的校长认为那是上边或专家的事,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就是了。结果,其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恩格斯曾郑重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理论思维对于校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校长亟须提高理论思维。
一、提高理论思维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频率不断加快,竞争趋势日益加剧,各方面关系等都比以前错综复杂,事物的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多。校长要想透过纷繁多变的教育现象,紧紧揭示和把握领导过程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而不是仅仅当一个“父母官”,管住教师;当一个“传声筒”,传达文件;当一个“考勤员”,检查迟到早退,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地干工作。和理论思维相对应的是经验思维,经验思维有一个显著特征即滞后性,其思维过程落后于教育现象的变化,常常要等到一项工作完结之后或出了偏差时,才去进行分析与思考。而理论思维的显著特征则是超前性,它可以用未来的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对当前现实进行指导;它可以省略思维步骤,迅速深入到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内层,加快思维进程,求得学校工作的独到与最佳。可见,理论思维对于校长搞好学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提高理论思维,其发展方向之一是使校长成为学者型校长。17岁就当校长的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一所学校办得怎么样,首先体现着校长的水平,一个好校长同时又应该是教育家、事业家、学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行政管理人员。校长绝不能把自己看作是学校的一个官员,起一个把老师们管起来的作用。合格的校长首先要有思想,有学识,是搞教育教学的内行。当然,一个校长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科都精通,但是他要懂得教育理论,要掌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一个好校长应该尽多地了解国内外的教育流派,并善于兼收并蓄。吕老对于国内现任校长的情况,掌握着不少第一手材料,面对形形色色不该存在的现象,他说:“绝大多数校长不是忙于创收就是满足于行政管理,不是企业家型就是管理型,很少是学者型的。而教育事业要上一个台阶,没有学者型的校长是不行的。”吕老的见解分量很重,这也是一位老教育家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极中肯、极富于远见的警言。需要强调的是,提高理论思维,并不一定使每一位校长都成为学者型校长,换句话说,并不是仅学者型校长需要提高理论思维,其他类型的校长如管理型、企业家型同样需要提高理论思维。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水平,是目前我国每一位校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理论思维的功用
既然理论思维如此重要,那么对于校长来说,它有什么功用呢?
理论思维有助于校长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理论思维的内容和工具是一系列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它舍弃了校长领导过程中的细枝末节而抽象出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使得校长可以将思维的触角伸向领导活动的深层结构,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能够揭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掌握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理论思维有助于校长超前意识的培养。校长要领导学校踏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了解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可能和趋势,进而指导现实。理论思维可以揭示和把握领导过程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又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这就为校长从已知出发,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样,校长对事物的认识便有了一个“提前量”,因而,有助于其超前意识的培养。
理论思维有助于指导校长的领导实践。校长的工作是按实践—理论—实践的程序展开的。我们常说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指理论思维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说,理论思维是校长领导实践中自觉的、有目的的创新和总结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领导实践可以丰富理论思维,理论思维反过来又可以指导领导实践。
理论思维有助于校长走向成熟。一个校长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其理论思维的成熟上。那种“上级步亦步,上级趋亦趋”、“拨一拨,转一转”的机械执行式校长,只能属于低层次的、不成熟的校长。理论思维水平高的校长,能够通过理论思维,把上级的方针、政策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够认识办学规律,把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全局意识、战略观念、决策能力都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理论思维的高低与校长的成熟度成正相关关系。
三、提高理论思维的途径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