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让孩子全面发展。过于热衷于某一科,则有“偏科”之嫌。一位名叫林亚平的家长却认为,不妨允许孩子入迷。换句话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宽容一些,允许孩子对某一事物“走火入魔”。
这位家长现身说法,说她的儿子是一位“酷爱古生物”的“小生物学家”。她写道:
我的儿子酷爱古生物,达到如痴如狂的地步。他爸爸说这是由于好奇,我却说这是缘于遗传,他爸爸是成都地质学院教书的“地质郎”,俗话说“近朱者赤”。
儿子自打3岁时随他爸爸到地质学院博物馆看了恐龙骨架化石后,古生物就占据了他整个小心灵,成天缠着要我们讲古生物的故事,看古生物的书。于是我骑着车全城飞,抱回了《海洋动物世界》、《史前动物——恐龙》、《十万个为什么》等我所目及的一切有关介绍古生物的儿童读物。而离休在家的爷爷、奶奶从此也便增加了一项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给孙子讲解书中稀奇古怪的古生物故事。儿子对古生物“入迷”,给家庭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每天我们一下班回家,小胖熊似的儿子便马上唧唧呱呱、鹦鹉学舌似地给我们讲上一个恐龙的故事。久而久之,那小嘴里竟蹦出“三叶虫”、“鹦鹉贝”、“侏罗纪”、“蛇颈龙”、“霸王龙”等古怪的名词。再后来,儿子讲的古生物故事不再照本宣科了,而是由他那想象力丰富的小脑瓜任意发挥,什么“激光枪战恐龙”,“葫芦五娃找尼斯湖怪”,“抹香鲸救蛇颈龙”等,而且讲得那么绘声绘色,使小小居室不时响起欢乐的笑声。更甚者,每当他生气或哭泣时,一说要讲恐龙故事,情绪就会立即“阴转晴”,破涕为笑起来。儿子哭少笑多,家中不是更快活?
渐渐地,儿子不再满足只他一人喜欢古生物了,他恨不得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成为古生物迷。我家来了客人,儿子总要向他们讲恐龙的故事,对他们背出一长串海洋动物的名字以及其生存的年代。有一次,儿子执拗地请客人到地质学院去看恐龙化石,而且自告奋勇地给大家当讲解员。我站在远处看着:一个5岁的孩子,被一群大人围着,正踮着脚尖,伸长脖子指着玻璃柜里的标本奶声奶气,却煞有介事地讲解着,说到得意处还不时地抽抽鼻涕。那情景,不由人不发笑。
最近,刚满7岁的儿子突然对我郑重地宣布:他要长到30岁才结婚(他知道什么是“结婚”啊),因为要先当“古生物学家”。我闻言大吃一惊,但他那黑亮的眸子里分明没有一丝一毫的稚气。于是我也只好收回嘴边的笑意,同样郑重地称赞起他的远大抱负来。
请看,这个孩子对古生物是多么入迷,在这一过程中,又学到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能力。着迷,有什么不好呢?
成年人对职业或专业的选择,往往与少年时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科学史专家斯蒂芬·杰·古尔德在其所著《自达尔文以来》一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父亲,我5岁时,他带我去看霸王龙。”这位外国人,大概也和上面提到的中国孩子一样,小时候是个疯狂的古生物迷吧。
父母关心的问题大概是:既应该允许孩子入迷,又要限制孩子着迷。具体地说,应该如何把握这一尺度呢?对此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其一,孩子的年龄越小,入迷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孩子的年龄越大,入迷的可能性就越小。应试教育的压力,毕竟是不能不考虑的。
其二,与学习有关的入迷应予以鼓励,与学习无关的入迷应具体分析。所谓“具体分析”,是指看孩子是否真正具备所必需的天分。比如说围棋,这当然是与学习无直接关系的爱好,平时换换脑子玩玩自是无妨,但如果太入迷了,恐怕会影响学习。这时,家长就应看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分:如有,就鼓励孩子学下去;如没有,则至少应持“中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