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给孩子当秘书:助学指导中父母应知的135个教育细节
48093600000089

第89章 深入到身边的历史中去

写作文时,老师总是教我们先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那么,学历史学不进去,是不是也先以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或事为“切入点”呢?孩子曾写过一篇关于清代王府的作文,结果语文老师欣赏,而历史老师更欣赏。

记内务部街11号院

放假在家无事,爸爸说带我去他小时候住过的内务部街11号院看看。内务部街11号院,原是清代的驸马府,说起来不就是一百多年前“还珠格格”们住过的地方吗?我连忙着手准备好地图、水瓶、毛巾等,然后和爸爸一起出门。

我们坐地铁到北京站下,然后往北沿南小街走了一大段路,路西有条绿树成荫的胡同,就是内务部街胡同。我走得又累又渴,问爸爸:“进了胡同还得走多远?”爸爸用手一指胡同口一个并不起眼的宅门,说:“到了。”

在我的想象中,驸马爷府的宅门应该是富丽堂皇的,没想到竟是如此的低矮、窄小。爸爸说你没看过《红楼梦》吗?大观园的正门,也是不露富贵之气的。看来过去的人不像如今,并非有点儿钱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

11号院门虽不大,但里头却又深又大,分成东、西两路,各有三所四合院和一些辅助建筑,后头还有花园和假山。从布局看,似乎西路是当年的“社交活动区”,东路是当年的“内眷居住区”。爸爸当年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西二院,于是我们就先去了西路。

沿着西路走下去,路北依序是西一院、西二院,走到顶头是西三院。路南是一排临街(胡同)的小屋,爸爸说那是过去下人住的地方。他在这儿住的时候,那儿住的是院里的伙房等处的工人。看来革命虽说成功了,住的等级还是有区别。

西二院的院门很漂亮,我觉得甚至比宅门都漂亮。好似中国人吃饺子的心理,外头不怎么样,里头一兜肉。

一步迈进院门,哇,方方正正的一所院子。院子中还有一棵上百年的古树,树边的土地长满了青苔。北边、西边、东边各有一排房子,由院门到各屋之间,都有走廊相连,院西北角有个角门,通向别的院落。爸爸说当年他就住在西屋。我看着这个已是朱漆剥落、檐生杂草的颓败不堪的院子,想象着几十年前还是六七岁的孩子的爸爸在这儿的生活,想象着百年前贝勒、格格们在这儿迎来送往的情景,心中真是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一切都已成过去,一切又似就在眼前。

我们在西二院停留了很久,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往北走,一路见到的假山、烟筒、亭子、柏树……怎么都似曾相识?爸爸说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有场戏就是在这儿拍的。一语提醒了我,真是,怪不得看着眼熟。这个深不可测的院子里,上演过多少场悲剧和喜剧啊!

走了这么长时间,我们俩都很累了,但还是鼓起劲儿爬上了假山。假山上解放后盖了一座灰乎乎的二层小楼,与周围的环境一点儿也不协调,整个儿一破坏建筑。爸爸说当年他和小伙伴们常爬上楼顶,天好时能看见景山的亭子、北海的白塔,甚至能看到颐和园、香山。

最后我们没有再回到宅门,而是从院西北角一个边门走了出去。一路走爸爸一路说,这儿是西花厅,当年周总理就住这儿;那儿是所小学,是用建人民大会堂剩下的材料建的,坚固异常……在小胡同里,三转两转,就又来到了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马路上,宛如从古代一下子又回到了现代。

回家的路上,我望着路边的一个个胡同口,心想这胡同里又连着多少胡同?又有多少像11号院那样的深宅大院?恐怕谁也说不清。而这,不也正是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魅力所在吗?

内务部街11号院,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请看,抓住真实、细节和熟悉的事物去学历史,不就学到点子上了,不就学出兴趣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