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中国股市20年投资智慧
48094100000013

第13章 行业演变全景透视

以工业革命为界,可将人类历史分为两段,前期是以农耕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后期是以工业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在农业时代,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虽然清苦,但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工业时代,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自私和贪婪的本性促使人类将自己凌驾于世间万物之上,对自然的强暴式掠夺,让地球在短短的三百年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气候变暖、资源枯竭、耕地减少、淡水短缺、污染横行、灾害频发……在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状况下,人类必须找到与地球友好相处的方法,推动经济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大诗人李白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场面宏阔,意境高远,生动地刻画出那种深挚的离别之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类专门描写离别的诗,虽时光久远,但至今读起来仍让人感伤。古代交通条件落后,通信不便,诗人辞别亲友,不知何日才能重逢,故而黯然,自在情理之中。

离别诗虽然凄美,但离别之痛却让人备受煎熬。因此,回顾近代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从蒸汽时代的火车轮船到电气时代的电报电话,从飞机到高速铁路,从移动电话到互联网视频,无不是为满足人们对交通和通信的需求。如今离别已不再如生死相隔,所以,当代诗人们再也无法写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样的妙文佳句。

自亚当·斯密时代以来,市场经济的法则反复证明,市场需求的演变是导致行业演变的根本动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创造市场需求。

行业生命周期

回顾近代经济史,有些行业总是经久不衰,像明清时期的票号,如今摇身变成银行,而金融业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象征着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些行业却转瞬即逝,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像电报、无线传呼等。市场如同见利忘义的“小人”,将那些未能顺应市场潮流的行业无情地抛弃。行业如生命,具有典型的周期特点。根据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可将其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第一阶段:幼稚期

技术的发明或创新,常常催生出新的行业,如互联网的发明让电子商务乘风而起。在新生行业发展初期,由于技术和产品尚未成熟,公司研发和运营成本较高,加上市场认知度不高,需求空间有限,因此处于幼稚期的行业投资风险高而收益低,适合风险投资者(VC)介入。

第二阶段:成长期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产品开始逐步被市场接受,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呈现加速增长态势,部分企业凭借技术和资本实力迅速崛起,市场竞争激烈,处于劣势的企业破产或被兼并的概率较高。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尽管投资风险依然较高,但假如投资者能够选中卓越的企业,将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

第三阶段:成熟期

成长期过后,行业产品技术、生产工艺、基本性能及产业组织逐步稳定下来。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的领袖企业规模空前,地位显赫,往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此阶段,行业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接近饱和,企业赢利能力相对稳定,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比较适合稳健型的投资者。

第四阶段:衰退期

由于新技术或经营模式的出现,行业在成熟后期,市场或将出现大量的替代品。此时市场需求量逐步下降,企业赢利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江河日下,行业资金纷纷撤离,每年新增投资和整体销售收入日渐萎缩。不过,尽管处于衰退期的行业景气度将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并不意味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多数行业的生存状态是“衰而不退”,像水泥、钢铁、造纸等。

在行业兴衰交替的背后,主要有如下4项决定因素:

一、技术进步

科技的进步对行业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它像是一只力量巨大的手,推动着新旧行业的交换轮替,促使企业以人为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如随着风电技术的发明和成熟,将部分替代以煤炭为主要原材料的火力发电,使得能源的生产更加清洁和环保。除助推新兴行业的成长外,科技还能够改变行业生命周期的进程,让濒临衰退的行业重拾升势。典型的案例是汽车业,在石油面临紧缺和环境保护日益紧迫的情况下,传统汽车业面临的困境显而易见,曾经不可一世的通用汽车也日落西山,不得不申请破产。但当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问世后,汽车业将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从中国1978年以来的发展路径看,首先是以食品和服装为代表的轻工业繁荣,毕竟人们要先解决温饱问题,随后是家电工业的全面崛起。自2000年以来,则是以钢铁为标志的重工业繁荣,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将从温饱升级到健康管理、精神享受、环境改善等。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如同“导游”,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

三、产业政策和组织创新

大萧条以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迅速崛起。和亚当·斯密不同,该学派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假如非要为计划经济分类,可将其列入凯恩斯主义的极端形式。改革开放后,中国虽追求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但经济改革仍由政府主导,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影响巨大。政府重点鼓励和扶持的行业将获得超额的增长率,被冷落或限制的行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极可能陷入衰退,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另外,产业组织的创新,如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有效竞争等,也会对行业生命周期产生重大影响。

四、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背景下,各国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产业的全球化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并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目前在中小板上市的许多公司,如歌尔声学(002241)、新嘉联(002188)等,便是承接产业转移结出来的果实。当前,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已开始向印尼、越南、印度等国转移,随后可能会转向非洲。而当全球的劳动力价格普遍攀升的时候,人工最终可能被工业智能机器人大量替代。

根据产业的演变规律,多按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创新密集型”的次序发展。目前中国的整体产业水平,大致处在劳动密集型末期和资本密集型的初期,未来必然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密集型升级。

由于中国是赶超型的经济体,因此可利用进口替代指标寻找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简单地说,假如某行业已经实现出口导向,说明该行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在技术和市场上的赶超空间比较有限。如1996~1997年的纺织业,2006~2007年的钢铁业,以及当前的通用设备制造业,都已成功实现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转变,而像医药、清洁能源、环保设备、航空等领域,核心技术仍掌握国外企业手中,尚处在进口替代阶段,行业增长潜力光明。

经济转型中的行业演变

1978~2010年,中国经济经历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如今这种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走向终结。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的上升,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保护环境的压力,都让缺乏定价权的中国企业本来已非常微薄的毛利雪上加霜,当该局面足以威胁到企业集体生存的时候,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其本质是通过产业升级,增加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保证企业的赢利水平。

在历史上,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台湾、90年代的韩国,都曾面临着和当前中国相似的情形,在完成轻工业化和重工业化后,高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遭遇瓶颈,根据日本、韩国及台湾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经验,在中国未来的20年,行业演变将沿着如下8条路径进行。

一、传统行业逐步萎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凭借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在投资和出口的带动下,保持着长期的繁荣。尤其自2000年至今,在完成重工业化的同时,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得经济增长的成本逐步上升。而以廉价著称的“中国制造”由于缺乏品牌价值和技术含量,只能赚取用工人血汗钱兑换的加工费。随着这种经济模式的终结,未来对旧经济的投资会逐步萎缩。以水泥、钢铁、石化、玻璃、造纸、纺织等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将在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上升的压力下进入衰退期。在市场竞争和政策扶持下,通过淘汰整合和兼并重组,部分行业(如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等)的集中度将大幅提高。在行业洗牌过程中,龙头企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资本技术实力不济的中小企业,则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压力。

二、人工成本上升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简直就是制造业的天堂。但种种迹象表明,这种“幸福局面”可能已经结束。无论是2007年以来频频出现的用工荒,还是各省连连调高最低工资标准,都说明普通劳动力的紧缺已成为事实。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工作人口占比在2010年达到顶峰。到2017年,中国20~65岁的劳动力总量将迎来峰值,此后快速衰退。劳动力的紧缺必然导致人工成本的上升,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假如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未能弥补增加的人工成本,尤其是那些微利的企业,其生存空间将被吞噬殆尽。相反,在劳动力价格上升的背景下,企业不得不采取机器替代人工的应对方式,进而导致机器设备在投资中的比重持续提高。以日本为例,机械设备行业在企业资本中的占比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30%,提升至70年代末的50%。因此,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中,那些能够有效替代人工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机械装备行业,将显著受益于人工成本的上升。

三、环保产业的革命

经济高速成长的代价是环境的日益恶化,当前中国是全球能源消耗的大国,二氧化碳排量世界第一,长江和黄河已成为全世界的排污通道。据国际能源署预计,2015年中国碳排放量将比美国高出35%,2030年高出66%,中国在全球碳排放量中的占比将从2005年的19%上升至2030年的27%。如今,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在未来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环保产业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节约传统能源的消耗,并在消耗过程中减少污染排放,如节能和环保设备制造等,二是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提速,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的压力巨大,2010~2020年将成为中国的“环境十年”。国际经验表明,环保投资(不包括清洁能源)占GDP的比重最高可达到3%左右。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从0.8%攀升至3.1%,英国1970~1990年环保投资占GDP比重从0.9%上升到2.4%,德国1990年环保投资占比达2.8%,丹麦1993年占比达2.6%。近年来,中国环保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虽有所提升,但始终没有跨越1.5%。假如按照3%的投资比例计算,2020年中国环保投资总额将接近2.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将远远超出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在中国的能源消耗中,煤炭所占比例最高,2006年在一次能源中占69.4%,远高于世界平均28.4%的水平,新能源主要是核能和水电,占比为7.2%,落后世界平均水平的12.1%。根据中国新兴能源产业战略规划,2020年风电装机量达1.5亿千瓦,光伏装机量2000万千瓦,核电装机量7000~8000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将提升到15%左右。

工业化时期带来的环境损失,必须要在后工业化期间弥补回来。地球的不堪重负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将促使环保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四、战略新兴产业的潜力

所谓新兴产业,是相对传统产业而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弊端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为扭转这种“自杀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国家已将战略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新兴产业的显著特点是“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低消耗、低污染和高产出”,当前被列入战略新兴产业的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智能电网、物联网、三网融合、高速铁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虽说这些行业多数处在幼稚期,对提高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并未有实质性的贡献,在股价上的反映也以概念炒作为主,但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最终将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中孕育出优质的上市公司,被股神沃伦·巴菲特看中的比亚迪就是其中的代表。

五、收入增加导致的消费升级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消费对GDP的平均贡献度超过80%,即便是新兴经济体,如韩国、印度、巴西等,消费平均贡献度也超过70%。2009年中国消费GDP占比只有47.80%,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而且自1980年以来始终呈下降趋势。尽管影响消费的因素众多,但核心问题依然是收入的增长。自2001年以来,劳动报酬占GDP比重逐渐走低,从2001年的51.45%急剧下降为2007年的39.74%。这就是说,虽然经济在增长,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实际上却在下降,而这正是限制社会消费潜力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提高消费比重的核心问题是收入分配问题。

日本在经济转型期,为促进消费,曾于1960年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在1961~1970年将国民收入提高两倍。最终使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1961年的46.5%提高至1975年的69%。收入增长的直接效应是国内消费的增长。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消费支出的大幅增长,对食品、医药等刚性需求消费大幅增加,二是消费结构的升级,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率明显上升,如汽车、空调等。

当前,中国已走到人口红利的拐点上,为加速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待中国式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结合日本60年代、美国30年代、韩国80年代的发展历程,在国民收入提高的前提下,中国拉动内需的空间非常庞大,主要受益的行业包括食品、医药、零售、家电、汽车等。

六、大健康产业的崛起

在收入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大健康产业(医疗保健服务、医药工业、健康食品等)将迎来高速成长期。到2035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4.3亿,当前只有1.9亿,而就是这1.9亿,消费了90%的医疗产品。按照2009年的数据,中国人均医疗消费为400美元,低于人均GDP落后于中国的阿根廷和巴西的600美元,未来增长空间巨大。据中国医药管理协会预测,中国将在2011年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医疗消费市场,2010~2015年医药工业年复合增长可达24%,远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2%。

七、科技密集和创新密集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智慧的较量。科技和创新作为智慧的结晶,已成为稀有而昂贵的生产要素,参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在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上升的背景下,靠简单加工和盘剥工人的赢利模式已经终结,制造业升级已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在中国当前的行业布局中,除机械装备、家电等少数行业外,真正掌握高端核心技术的行业极为稀少,大多以技术引进和模仿为主,“山寨族”的横行便是这种窘况的反映。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21世纪最重要的管理将是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因为21世纪是“科技为王,创新制胜”的时代。

八、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主角

从全球范围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中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以和中国相仿的中低收入国家为例,1990~2000年,服务业比重由47%提升至52%,年均提高0.5%,2000~2007年,该比重由52%提高至59%,年均提高1%,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平均超过70%,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占比也超过60%。2010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3%,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服务业将出现加速增长的势头,而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2009年中国人均GDP约为3600美元,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2020年中国人均GDP有望超过1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按照当前国际上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在GDP中比重的60%计算,今后1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在此过程中,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交通物流、医疗教育、批发零售等行业将显著受益。

经济转型中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变化,通过证券市场得到相应的体现。在日本经济转型时期,股市中新兴产业和消费服务业表现较好,从细分行业指数来看,1970~1980年远远跑赢大盘的是信息通信、交运设备、航空,而钢铁、建筑、地产等传统行业都跑输大盘。在转型的10年间,涨幅超过10倍的个股中,54%为通信、消费电子等新兴产业,26%为医疗保健行业。在90年代台湾经济转型期间,股市中同样是新兴产业和消费服务业表现良好,电子、汽车、食品、百货等跑赢大盘,而钢铁、建筑、水泥、化工等传统行业跑输大盘。

假如从更长的时间周期来考察行业的演变,得出的结论与经济转型期略有不同。以美国1947~2007年的历史为例,经济中信息技术、医疗、金融、地产、商业服务等行业在GDP中的占比在持续上升,而传统的农业、采掘、建筑、非耐用品等行业占比则持续下降。具体到证券市场的表现,在这60年中,行业指数涨幅最大的行业主要有烟草、飞机、电气设备、证券、医疗器械、煤炭、石油天然气、休闲服务、医药产品、计算机、银行等,而公用事业、农业、钢铁、造船、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涨幅落后。房地产表现同样不佳,主要是因为美国在二战前就已完成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尤其在1980年以后,房地产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延伸阅读:寻找穿越历史的行业

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不同行业的表现大相径庭。据此可将行业分为三类,增长型行业、周期型行业和弱周期行业。

一、增长型行业

经济无论是繁荣还是衰退,有些行业总能获得稳步的增长。像2000年以来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便属于典型的增长型行业。以电子商务为例,1999年交易总量不足1000亿,2009年便飞速增长至3.8万亿,十年内增长380倍。

当新兴产业跨过幼稚期后,将步入稳定增长期,从而表现出显著的抗经济周期特征。像美国20世纪初的汽车业,作为人类交通工具的历史性革命,尽管有大萧条的洗礼,但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总体趋势。由于中国是赶超型的经济体,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在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或已经衰退的行业,在中国则欣欣向荣。如ATM机制造业,当像NCR、日立等这样的跨国巨头陷入亏损的泥潭时,以广电运通(002152)为代表的本土厂商却活得有滋有味。

技术进步、优质服务和旺盛的市场需求是成就增长型行业的三大因素。历史证明,世上不存在永远的增长型行业。技术进步总有遭遇瓶颈的时候,市场需求潜力总有衰竭的时候。纺织、钢铁、造船、汽车等行业,它们也曾有过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但随着时光的变迁和产业的升级,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

二、周期型行业

有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周期紧密相连,当经济繁荣的时候,它们乘风而上,赢利水平出现爆炸式增长,行业景气度指数高得离谱。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它们则是受伤最重的角色,营业收入下降,利润规模大幅萎缩,甚至出现亏损。需求弹性高的行业,大多属于周期型行业,如房地产、汽车、资源、造船、机械、奢侈消费品等。

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经济总是在千转百回中保持上升的态势,但却鲜见有周期型行业能够百折不挠地跟随经济的增长。以房地产为例,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将其视为经济的支柱,但在城市化进程完成后,尤其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定进入尾声,房地产的好日子将戛然而止,在1947年至2007年间,美国证券市场房地产的表现倒数第一。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以来,东京房价至今尚未回到当初的高位。

周期型行业最大的风险来自不稳定的市场需求。例如,钢铁业表现最佳的时期是在国家的重工业化阶段,汽车、铁路、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繁荣,使得钢铁的需求量突飞猛进,2000~2010年的中国便属于此种情形。但当工业化完成以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增长对钢铁的需求将逐步下降,进而导致钢铁业步入漫长的萧条期。

三、弱周期行业

弱周期行业亦称防守型行业,是指那些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不大、需求弹性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以电力、水务、煤气、环保、公路、铁路等为代表的公用事业,以及以食品饮料、医药生物、日化用品等为代表的消费行业。从成长幅度看,弱周期行业比不上增长型行业,从波动幅度看,弱周期行业比不上周期型行业。市场需求的稳定性决定了弱周期行业发展的稳定性。

由于公用事业的经营具有地域性和垄断性,产品价格往往受到政策的约束,加上投资金额巨大、回收期较长等因素,导致该行业历史业绩表现平平。真正大放光彩的是消费品行业,在社会刚性需求的推动下,它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取得稳定增长,跨越时间、跨越周期、跨越历史。巴菲特看重特许权经营,尤其是强势品牌构成的特许权,但真正让他成为股神的关键,是他坚定买入并长期持有那些著名的消费品公司,如可口可乐、喜士糖果、强生、宝洁、卡夫、沃尔玛等。

在证券市场上,不同行业的股票价格波动的特点截然不同。增长型行业往往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给予较高的市场估值,在资金的炒作下,最终导致股价的大起大落,如2000年前后的网络股表现。周期型行业的特点更为鲜明,简单地说就是“过山车行情”,经济繁荣的时候股价如奔跑的疯牛,经济衰退的时候股价如断线的风筝,如有色金属,在2007年的牛市中涨幅最大,在2008年的熊市中跌幅同样最大。弱周期行业的股价表现较为温和,短期波动幅度有限,长期呈现持续的上升趋势。像张裕A(000869)、三全食品(002216)、双鹭药业(002038)等,便符合这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