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福建文人戏曲集
48099000000001

第1章 前言

王汉民 庄小珊

从现存的资料来看,福建文人创作剧本始于元代,至明清时期逐渐兴盛,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对福建古代戏曲作家进行考证的是郑丽生先生,其《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介绍了明清共15位戏曲家的简要生平及剧作出处等,之后,官桂铨先生在爬梳了大量方志、诗文别集、杂记等的基础上,撰成《元明福建戏曲家考》一文,较详细地考证了元明两代共12位福建戏曲家的字号、里籍、生卒年、著述等,邓长风先生《五位清代福建戏曲家暨林昌彝生平考略》一文,对陈轼、陈烺、林滋秀、林仰东、刘勷五位清代福建戏曲家的生平资料进行了辑录和考辨,之后又在《四位明末清初戏曲家生平考略》一文中对陈轼的生卒年重新进行考辨,另外,有关曹学佺、陈梦雷、林纾等人的生平考证文章与专著相当丰富,这里,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福建古代戏曲家略作介绍。

一、元代戏曲家

元代福建戏曲家,由于资料匮乏,目前仅知陈以仁、詹时雨2人。

(一)陈以仁

陈以仁,《录鬼簿》著录:“陈以仁:以仁字存甫,杭州人,以家务雍容,不求闻达,日与南北士大夫交游,僮仆辈以茶汤酒果为厌,公未尝有难色,然其名因是而愈重,能博古,善讴歌,其乐章间出一二,俱有骈丽之句。《锦堂风月》、《十八骑误入长安》。钱塘风物尽飘零,赖有斯人尚老成,为朝元恐负虚皇命,凤箫寒,鹤梦惊,驾天风直上蓬瀛,芝堂静,蕙帐清,照虚梁落月空明。”从钟嗣成著录来看,陈以仁乃杭州人,孙楷第先生《元曲家考略》认为陈以仁为福州人:“陈以仁字存甫,号复斋,以福州人寓杭州,晚居婺州为道士。”《锦堂风月》、《十八骑误入长安》二剧皆佚。《太和正音谱》“越调”录有《误入长安》第三折中的“古竹马”“么”二曲,李玄玉《北词广正谱》“越调”中亦收录。

(二)詹时雨

詹时雨,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著录:“詹时雨,随父宦游福建,因而家焉,为人沉静寡言,才思敏捷,乐府极多,有《补西厢弈棋》,并‘银杏花凋残鸭脚黄’诸南吕,行于世。”可知詹时雨乃是寓居福建。《全元散曲》收录其“南吕一枝花”“银杏叶雕零鸭脚黄”套曲,杂剧《补西厢弈棋》,或疑即为题晚进王生撰的《围棋闯局》,《全元戏曲》亦疑为詹时雨作,置于詹氏名下。

二、明代戏曲家

明代福建文人对戏曲的关注,远甚于宋元时期,现可知的明代福建戏曲作家有13人:马惟厚、王应山、林世吉、苏眉山、陈价夫、朱玉田、苏元俊、黄中正、黄日、黄志正、林章、曹学佺、徐肃颖。

(一)马惟厚

马惟厚,字汉里,长汀人,著有杂剧《风月囊集》,佚。《风月囊集》,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著录:“《风月囊集》二卷,皇明古汀汉里马惟厚编,改桂英诬王魁海神记也,凡六折。”明晁瑮《宝文堂书目·乐府》亦列《风月囊集》之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把马惟厚列于卷一“前期杂剧家作品”之末,云:“马惟厚,字、号不详,福建长汀人,生平事迹无考,仅知为明嘉靖以前时人,明代前期杂剧作家,所制杂剧一种,亦未见传流于世”。叶德均《曲目钩沉录》据《百川书志》认为马惟厚字“汉里”。根据《百川书志》介绍,可知《风月囊集》乃为王魁负心故事翻案的剧作。

(二)王应山

王应山,字懋宣,号静轩,侯官(今福州)人。《福建通志》(康熙)卷四十五《人物》有小传,著《闽都记》、《帚言摘录》、《千斛记》等。

《千斛记》,明徐《徐氏家藏书目》卷四“传奇类”著录,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卷三云:“王应山,字、号不详,籍里及生平事迹,均无可考;惟知其为万历时人,所制传奇一种(《千斛记》),亦不见传。”郑丽生《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认为:“王应山(约1502-1585),字懋宣,一作茂宣,号静轩,侯官人,正德、万历间,以春秋教授福州、建州间,从学者甚多,著作甚富,尤精于地理之学,有《闽大记》五十卷,今仅存抄本;《闽都记》三十三卷,流传极广;又有《帚言摘录》等书,他的儿子毓德也是一个名作家。”剧本今佚,内容不详。

(三)林世吉

林世吉(1547-1616),字天迪,号泰华,又号层城山人,闽县(今福州)人,据《濂江林氏家谱》,林世吉官至户部员外郎。《合剑记》、《玉玫记》二剧或为其所作。

《合剑记》,明吕天成《曲品》著录,列入“下中品”,云:“泰华山人,所著传奇一本。《合剑》,此是李世民为生,尉迟敬德为小生者,内载‘起兵晋阳’及‘喋血禁门’事,甚详悉,而炀帝之淫奢,娘子军之战功,俱可观,惟词曲未称。”此外,《远山堂曲品》、《古人传奇总目》、《传奇汇考标目》、《重订曲海总目》、《今乐考证》等亦著录,剧本今存四散出:《明君得剑》、《良将得剑》、《战场合剑》、《宫女应兵》,见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玉玫记》,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云:“《玉玫》,泰华山人,冯玉玫之节,不可以不传,若王仲良,不过因仙人指度,侥幸成功耳,词亦奔流滔滔,但乏委曲。”其他戏曲书簿未见著录,剧本佚,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卷二:“林世吉,字不详,别署泰华山人,或误作泰华山民,籍里无考,万历时人,五世直尚书省,辑有《古今清谈万选》。传奇作品,仅存散出者一种(《合剑记》),未传于世者一种(《玉玫记》)。”估计傅惜华因林世吉号泰华,因而认为“泰华山人”即林世吉,《中国曲学大辞典》亦从之,林世吉,据官桂铨《元明福建戏曲家考》线索,我们找到了《濂江林氏家谱》,其中有林世吉的详细资料,但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并未见林世吉作二剧的直接证据。

(四)苏眉山

苏眉山(1549-1608后),字志乾,晚号心一,莆田桐秀人,万历十年中举,万历十八年为广东新会知县,后寓居三明沙县,著《绣佛阁藏稿》,未见传世,康熙《沙县志》卷十二《艺文志》收其赋两篇、诗三篇,其子苏元俊,剧作家,康熙《沙县志》卷十《人物志》中有苏眉山小传,后附苏元俊小传,因苏眉山晚号心一,或疑《遇仙记》、《景云记》、《玉钗记》三传奇为其所作。

《遇仙记》,明吕天成《曲品》著录。《曲品》卷上“下之中”记:“心一子(杭州人)”,卷下“新传奇品”之“下中品”记:“心一子,所著传奇一本。《遇仙》,董永事,词亦不俗,此非‘弋阳’所演者。”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亦著录,列入“能品”:“《遇仙》,心一子,填词打局,皆人意想所必到者,然语不荒,调不失,境不恶,以此列于词场,亦无愧矣。”清高奕《新传奇品附录·古人传奇总目》著录:“《遇仙》,心一子作,董永事。”清支丰宜《曲目新编·明人传奇》著录:“遇仙,杭州心一子作。”此外,《传奇汇考标目》、《重订曲海总目》、《今乐考证》等亦著录。

《景云记》,《传奇汇考标目》别本著录:“心一子,《遇仙》,董永事。”“《景云记》,二册。”未见其他戏曲书录记载。

《玉钗记》,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列入“具品”:“《玉钗》,心一山人,何文秀初为游冶少年,后来备尝诸苦,写至情境真切处,令人悚然而起,若于结构处敷以新词,当成佳传。”《玉钗记》传奇又名《两重恩》,今存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本,书名作《新刻出像音注何文秀玉钗记》,版心题作《出像玉钗记》,署“心一山人编次”、“金陵唐氏梓行”,《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剧叙明朝嘉靖年间,何文秀与王太师女琼珍、妓刘月金二女事,因皆以玉钗作合,故名。

以上大部分著录均以心一子为杭州人,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心一山人”条云:“姓名、字号、里居皆未详,疑与心一子为一人。”官桂铨《元明福建戏曲家考》一文认为“心一子与心一山人应是一人,明万历间号心一者为苏眉山··心一子、心一山人均为苏眉山别号”。据查,明代号心一者还有王之寀、吴兆亨、吴鸿渐、陈祖念等人,且“心一子”与“心一山人”未必为同一人,今上海图书馆藏《玉钗记》稿本,题“新安祁昌泰宇陈则清甫编著”,因而《中国曲学大辞典》认为心一山人应为陈则清。《遇仙记》、《景云记》二剧,今亦无直接证据证明为苏眉山所作,今姑存疑。

(五)林章

林章(1551?-1599),初名春元,字寅伯,一字叔寅,后更名章,字初文,福清人,林章万历元年(1573)以《春秋》举于乡,累上不第,曾入戚继光幕,后因事下狱,林章工诗文、戏曲,有《林初文全集》二十卷传世,卷十一上、下为《青虬记》、《观灯记》二剧。

《青虬记》,明徐《徐氏家藏书目》卷四“传奇类”著录:“《青虬记》,林章。”别本《传奇汇考标目》、《重订曲海总目》、《今乐考证》亦著录。《观灯记》,《徐氏家藏书目》卷四“传奇类”著录:“《观灯记》,林初文编。”别本《传奇汇考标目》亦著录,二剧今藏日本内阁文库,黄仕忠《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影印。

(六)陈价夫

陈价夫(1557-1614),名邦藩,字价夫,号湾溪,更名伯孺,闽县(今福州)人,著有《异梦记》,佚。

《异梦记》,明徐《徐氏家藏书目》卷四“传奇类”著录,其他戏曲书录未见著录,今无传本。《徐氏家藏书目·〈明诗选〉姓氏》中有:“陈价夫伯儒(孺),闽县人,文学。”此与《异梦记》作者陈价夫应是同一人,郑丽生《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林庆熙等编《福建戏史录》、官桂铨《元明福建戏曲家考》中均有陈价夫《异梦记》。今存有王元寿《异梦记》,《远山堂曲品》著录,《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影印,剧叙元金陵书生王奇俊与顾云容异梦奇缘,不知陈价夫所作是否同一题材。

(七)朱玉田

朱玉田,生平不详,汀州(今长汀)人,著有《玉镯记》,佚。

《玉镯记》,明吕天成《曲品》著录,其“卷上·新传奇品·下之中”列:“朱,玉田,汀州人。”下另注云:“朱乃世家令子,终困志于卑官。”可见作者名已佚,字玉田,郑丽生《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据《曲品》著录云:“《玉镯记》的作者,是姓朱字玉田的,其名失记,他是一个‘世家令子’,根本不是姓李的”。《曲品》“卷下·新传奇品·下中品”录:“朱玉田,所著传奇一本。《玉镯》,此记王顺卿丽情重会事,闽人能南词,亦空谷之音也。”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具品”中亦著录,云:“《玉镯》李玉田,不谓郑元和之后,复有王三舍;而此妓之才智,较胜李娃;即所遇苦境,亦远过之;惜传之未尽耳。”《古人传奇总目》、《传奇汇考标目》、《重订曲海总目》、《今乐考证》均作“李玉田”,明徐《徐氏家藏书目》卷四“传奇类”亦著录《玉镯记》,但未题作者。

(八)苏元俊

苏元俊,字汉英,号太初,别署不二道人,莆田人,随父寓居三明沙县,康熙《沙县志》卷十《人物志》苏眉山小传后附苏元俊小传,民国《福建通志·艺文志存目》著录其《小有初稿》,康熙《沙县志》卷十二《艺文志》收录苏元俊诗二首,著《梦境记》传奇,今存。

《梦境记》,增补本《曲品》著录,列“中上品”“苏汉英所著传奇一本,《梦境》。此传洞宾事,比《长生》简净,而笔亦俏,颇得清远、豹先之致。”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逸品”亦著录,云:“《梦境》,苏元俊,传黄粱梦多矣,惟此记极幻、极奇,尽大地山河、古今人物,尽罗为梦中之境,吕仙得太阴相助,一战入利名关,四十年穷通得丧,止成就得雪下一馁夫耳,嗟哉!世人乃逐逐魇呓乎?”《笠阁批评旧戏目》、《今乐考证》并见著录,明徐《徐氏家藏书目》卷四“传奇类”亦著录《梦境记》,但未题作者。

《梦境记》,今存有版本二:一、明万历四十三年百岁堂原刻本,日本宫崎市定藏,仅存上卷,封面题《新刻出像点板吕真人梦境记》,有明万历四十三年张国维序,二、明万历金陵继志斋刻本,上卷题《重校吕真人黄粱梦境记》,国家图书馆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

(九)黄中正

黄中正(?-1647),字履之,三明永安县人,民国《福建通志》卷十八《孝义传》、《崇祯忠节录》卷十六《福建丙戌以后殉难》均有黄中正小传,著有杂剧《五老庆贺》,传奇《双燕记》,皆佚。

杂剧《五老庆贺》,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著录,列入“能品”,云:“《五老庆贺》(南北一折),黄中正,合眊先生、跎大人、聋道者、跛山翁、吃处士为五老,盖以去听塞明,正摄生之善道耳,词未融脱。”传奇《双燕记》,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列入“能品”,云:“《双燕》,黄中正,刘尔正以探叔失水,投刘珍为子;方一娘亦因流离相托,遂以结姻,局段无奇,且乏逸趣,闽人少知音者,填词不甚失律,仅见之黄君耳。”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能品”著录王元寿《题燕》:“刘方、刘奇事,自叶桐柏作剧之后,已再见于黄履之之《双燕记》矣,此记插入妓女夜来,而二刘颠连之状,层叠点缀,令观者转入而转见其巧。”由此可知,黄中正字履之,福建人,《双燕记》取材于叶宪祖《三义成姻》杂剧。

(十)曹学佺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石仓,别号雁泽,是晚明福建重要的文学家。

曹学佺十分热爱戏曲,诗文中的吟剧之作有近百首,结交的很多朋友亦多为戏曲爱好者,如屠隆、吴兆、同乡陈一元、邓原岳、何璧、林古度、福州推官阮自华,还有精通音律的同乡挚友陈鸣鹤、徐、谢肇淛等人,曹学佺居家时曾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曹氏家班,经常邀请友人观赏娱乐,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他应阮坚之邀与旅次福州的屠隆在乌石山邻霄台欣赏演出,同年,安徽吴兆曾在曹学佺的“石仓园”观剧,有《癸卯冬至夜集曹能始园亭观伎》诗。

曹学佺精通音律,擅长度曲,徐在《叙曹能始石仓集》中盛赞其所填的词曲:“若使五音克谐,可咏可歌,一篇合道,可诵可观者,则吾见其人矣,··词气舂容,自然中律,才情雅赡,蔚尔名家。”相传闽剧的前身“儒林戏”及声腔“逗(兜)腔”系曹学佺所制,据福州市《闽剧志》编辑部考证,闽剧之祖《紫玉钗》为曹学佺所作,闽剧传统剧目《女运骸》,经戏曲史家研究考证,亦为曹学佺所作,笔者咨询研究曹学佺的陈庆元先生、方宝川先生,二人均云其著作中未见作剧之明证。

《女运骸》,据《孟子·告子》“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故事创作,剧叙春秋时,齐国大夫华周领兵征讨吕国,战死沙场,其妻姜姬英带婢女玉香,前往寻找丈夫遗骸,至九龙山遇盗,幸其夫显灵,得以安然运回遗骸,该剧早先为闽侯县洪塘乡做“普渡”时所演唱。

闽剧《紫玉钗》取材于唐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历史上据《霍小玉传》改编创作的戏曲不少,如汤显祖《紫箫记》、《紫钗记》;明沈璟《新钗记》,已佚;明臧懋循《紫钗记》,现存明刻本;清蔡应龙《紫玉记》,现存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梦山房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据之影印;清潘照《乌阑誓》,现存清嘉庆二十年(1815)初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地方戏有:陈墨香、荀慧生编京剧《霍小玉》,一名《黄衫客》;京剧《梨花簪》;川剧《玉燕钗》;滇剧《霍小玉》等,闽剧《紫玉钗》的特点在于依本传,而不像汤显祖似的改为大团圆结局,该剧不但故事哀婉动人,而且文词典雅,特别是唱腔优美动听,曲牌全部用抒情的“逗腔”,将等许多曲牌连缀成套,使音乐唱腔显得跌宕多彩。

最早的闽剧《紫玉钗》为小折戏,传本有两种:一是由黄衫客首先出场的本子,不分场次,亦无剧目,内容自李益游春被黄衫客强挟上马起,至李益与霍小玉相见,霍小玉责李益负心,气愤呕血而死止,最早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福州集成堂本及光绪三十年(1904)的福州九庆堂本,1959年收入《福建戏曲传统剧目选集》。考订本有以下几本:甓斋《考证注释紫玉钗剧本》,现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两卷,卷一为“紫玉钗本事考证”;卷二为“校订紫玉钗剧本并注”,苏如勲《重行修订紫玉钗戏词》,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于福州《华报》。郭公铎(郭柏荫孙)《校订紫玉钗曲词》,民国三十五年(1946)刊上海《扫荡报》。再至1954年,有洪毓楷(金门人,字汝端,别号喜雨楼主人)编成的《订正紫玉钗抄本》。二是由浣纱先出场的折子戏,分六场,按序为“典钗”、“遇侠”、“游春”、“闺怨”、“哀诀”及“埋恨”,此本最先有民国廿一年(1932)张晚青订正、龚礼逸参校的《紫玉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为此本,嗣后有民国三十二年(1943)陈鹤章的修订本,及1949年胡孟玺的校订本。

(十一)黄日

黄日,闽中人,生平事迹不详,著有传奇《玉花记》,佚。

《玉花记》,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列入“具品”,云:“《玉花》,黄日,作者欲以通本按一岁之景,如前三折即入初春,而不用花柳莺燕之语,似工于词者矣;乃何以俗腐转甚,散漫尤多也?闽中向无曲派,此等醯鸡之见,原未识瓮外事耳。”《曲海总目提要》卷十六载明阙名《玉花记》:“演韩翊与陈琼姬相别,各分玉花半片,离而复合,赖以证盟,故曰《玉花记》也。”未知黄日《玉花记》是否同题材,明末史玄亦有《玉花记》传奇,别本《传奇汇考标目》等著录,佚。

(十二)黄志正

黄志正,字玫石,晋江人,著有《玉楼春》,佚。

据雍正《连平州志》卷九何深《黄玫石先生传》云,“黄志正,字玫石,闽之晋江人,··所著有《玉楼春》词曲,知音者以为不减《琵琶》、《还魂》诸传奇。”

(十三)徐肃颖

徐肃颖,字敷庄,浦城人,为书商删润《丹桂记》、《明珠记》、《异梦记》、《西楼记》、《丹青记》《玉合记》、《玉杵记》传奇七种,均存,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以之校原剧,认为情节关目、曲词宾白与原剧毫无二致,名为“删润”,实为翻刻。

三、清代戏曲家

清代,福建文人对戏曲更为关注,已知的戏曲家有14人,大多是颇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和朝廷官员。

(一)余怀

余怀(1616-1696),字澹心,号广霞,莆田人,侨寓金陵,著有杂剧《集翠裘》,传奇《鸳鸯湖》、《封发记》,皆佚。

《集翠裘》,见清周亮工《赖古堂集》卷二十尺牍《复余澹心》,其中云:“读广霞君《集翠裘》,觉马致远、乔梦符一灯犹未灭也。”该剧本事出薛用弱《集异记》,谱唐狄仁杰、张昌宗双陆赌裘事,叶德均《曲目钩沉录》、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著录,清初裘琏有《集翠裘》杂剧,今存。

《鸳鸯湖传奇》,见清陈维崧《陈迦陵俪体文集》卷七《余澹心〈鸳鸯湖传奇〉序》。《封发记》传奇,见余怀《东山谈苑》后其孙余兆蛟《跋》中,剧记唐贾直言妻董氏事,董有奇节,直言随父流所,谓董曰,“死生莫期,不限相见”,令其改适,董入室,以绳束发,取笔令直言封之,启言:“非君不解,毕死不开”,其后二十二年,再会,旧题宛然,以油沐之,其发俱堕,另,《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余怀”条云其还著有《宾硕记》传奇,不知何据。

(二)陈轼

陈轼(1617-1694),字静机,号静庵,侯官(今福州)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南海知县,南明隆武朝擢御史,永历时官苍梧道参议,入清不仕,陈轼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文学家,擅诗文,工词曲,著有诗文集《道山堂集》和戏曲《续牡丹亭传奇》等,还与郑开极、陈学夔等编纂《福建通志》六十四卷。

《续牡丹亭传奇》,清笠阁渔翁(吴震生)《笠阁批评旧戏目》著录:“《续还魂》,静庵作”,此外,《重订曲海总目》、《今乐考证》、《西谛所藏善本戏曲目录》均著录,剧本今存,共四十二出,分上下两卷,各二十一出,剧系明汤显祖《牡丹亭》原剧主要人物与其人生遭遇的延续,剧本今南京图书馆藏清三槐堂刻本,国家图书馆藏民国古吴莲勺庐抄本,三槐堂刻本首有陈轼第五子陈于侯、第七孙陈汉、第十二曾孙陈世贤题词,陈世贤题词中有“去春幸捷,备员粉署”,查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陈世贤雍正八年(1730)进士,若陈世贤题词撰于此书刊刻之时,则三槐堂本当刻于雍正九年(1731)。

(三)魏宪

魏宪,字惟度,号两峰居士,顺治间诸生,福清人,著有《芙蓉屏》传奇,佚。

《芙蓉屏》传奇,见魏宪自编《百名家诗选》卷五八“赵威(字书痴,泾县人)”之《读魏惟度〈芙蓉屏〉传奇有感》:“奇事世非乏,每因文士传,神情游局内,笔墨在机先,大怨终能报,微官殊可怜,吾生多坎壈,一阅一潸然。”未见其他曲籍著录。

(四)陈梦雷

陈梦雷(1651-1723后),字则震,一字省斋,侯官(今福州)人,著《松鹤堂集》、主编《古今图书集成》等,杂剧《元正嘉庆》、《八仙庆寿》,今存。

杂剧《元正嘉庆》、《八仙庆寿》未见著录,二剧见陈梦雷《松鹤山房诗集》卷九《杂曲》。《元正嘉庆》由十支曲子组成,为南北合套,演仙人东方朔、李白、董双成、麻姑下凡庆贺人间新年。《八仙庆寿》亦由十支曲子组成,为南,演八仙下凡祝寿,乃为诚亲王祝寿而作,陈梦雷剧作善于用典、写景,又景中寓情,“典雅华丽,体合自然”。

(五)谢绍鼎

谢绍鼎,字公大,号怡园,长乐江田镇人,著有《春草堂诗剧》,佚。

《春草堂诗剧》,见民国《长乐县志》卷二十五《文苑》谢绍鼎小传:“谢绍鼎,字公大,号怡园,父兆麟,见循绩传,绍鼎孝友嗜学,试辄冠军,督学沈涵、知县卫良佐,咸器重之,雍正丁未(1727年)岁贡,授崇安训导,署教谕,课士精勤,倡修学宫,著有《四书辨讹》、《春草堂诗剧》。卒年八十四,子人骐,邑庠生,克继父风,母老病,亲侍汤药,衣不解带者累年,父卒署中,躬为扶榇归里,时述父训,课其子孙。”

(六)李大苏

李大苏,字逊坡,号雪堂,连城人,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著有《诗经如字》、《喭曰小草》、《青萍剑传奇》等。

《青萍剑传奇》,见民国《连城县志》卷二十四《文苑》“李大苏”条:“李大苏,号雪堂,十二岁以神童称,弱冠受知于督学纪文达,补弟子员,寻食饩,设帐东门外见南山房,邑人士多出其门,性嗜学,长于诗赋,善谐谑,所著《诗经如字》、《学庸续编》、《论语文讲》、《谚曰录》、《青萍剑传奇》藏于家。”该剧未见著录,今无传本。

(七)郑振图

郑振图,字绍侠,又字咸山,号涵山,自号韩门弟子,侯官(今福州)人,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举人,嘉庆元年丙辰(1796)任德化县训导,嘉庆十六年(1811)任临城(今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知县,民国《闽侯县志》卷七十二《文苑下》有郑振图小传,著有《观澜堂诗钞》、《荔枝香传奇》等。

《荔枝香传奇》,见郑振图《观澜堂诗钞》卷六《去岁在吴门制〈荔枝香传奇〉至京邸失去》绝句三首:“诗箧无缘比剑南(指陆游),新填法曲当幽谈,那知忽作亡羊梦,似落巫江万仞潭。”“虬珠粒粒迸天浆,望断南云几许长,今夜月明翻菊部,不知若个口脂香。”“虎嘐山下酒船回,自拍红牙唱落梅,早与吴娘藏付本,纵亡三箧是炱煤(烟尘之谓)。”又有《复得〈荔枝香〉迭前韵》绝句三首:“下里何曾叶雅南,来去无定惬清谈,人生物物能归赵,心井无波似镜潭。”“应怜腕脱臂生浆,苦记冷冷节拍长(时方重抄),今日分明是蛇足,蔷薇只作隔枝香。”“合浦明珠解自回,世人空望眼中梅,由来得失同醒梦,蕉鹿荒唐到麝煤(墨之别名)。”上录诸诗编年己酉,即乾隆五十四年(1789),则可知剧本乾隆五十三年(1788)作。

(八)陈烺

陈烺(1743-1827),字士辉,号东村,又号榕西逸客,闽县(今福州)人,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举人,官德化训导,不到三年,谢病归,授徒自给,道光《福建通志·艺文志》有介绍,著有《庄子注》、《杜诗注》、《垂老诗集》及传奇《紫霞巾》、《花月痕》等。

《紫霞巾》、《花月痕》二传奇,《国立北平图书馆戏曲音乐展览会目录》最早著录,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著录,但误为会稽陈栋所作。《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因之把《花月痕》、《紫霞巾》二剧序跋列于陈栋名下。

《紫霞巾传奇》当为作者第一部剧作,剧叙淮扬诸生陆春英与崔玉娥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今存嘉庆六年(1801)序刊本,从剧前邱如衡题词中“斋头无事谱清歌,却讶青楼有玉娥”句及括注“先生自德化回,即寓寒斋,因先得见此”句来看,剧本作于德化训导期间(1793-1796)。《花月痕传奇》叙书生萧步月与霍映花幻化情缘,今存道光七年(1827)序刊本,剧前有林宾日序,题“道光疆梧大渊献孟秋愚弟林宾日拜稿”,后为陈登龙序,题“嘉庆戊辰中秋秋坪宗弟登龙”,陈登龙《秋坪诗存》卷十一《归田草》(戊辰)有一首关于陈烺的诗《林敬庐先生邀同家士辉家舍耀林守端立茶社予参末座首春十日集士辉宅》,中云:“东村更奇绝,一官不待考,归来谢人事,簪笔赋香草,(士辉有《紫霞巾》、《花月痕》填词二种行世)”,从《紫霞巾》题词中未及《花月痕》来看,估计剧本作于嘉庆六年辛酉(1801)至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之间。

(九)林滋秀

林滋秀(1780-?),字兰友,又字纫秋,福鼎人,乾隆六十年(1795)中举,时年十六,民国《福建通志·文苑传》有林滋秀小传,著《双桂堂文集》、《快轩诗则》、《附子脍传奇》等。

《附子脍传奇》(演孝子王原寻父事,详见《明史》),见李枝青《西云诗钞》卷一《题林纫秋孝廉〈附子脍〉传奇》诗。叶德均《曲目钩沉录》、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均据之著录,剧本佚。

(十)林仰东

林仰东(1803-1840),字子莱,闽县(今福州)人,著有《小芙蓉舫诗集》、《林子莱杂文》、《读书杂记》、《浣纱石》传奇等。

《浣纱石》传奇,见清林昌彝《小石渠阁文集》卷二《林子莱〈浣纱石〉传奇序》,未见其他著录,剧演范蠡、西施故事,剧本佚。

(十一)刘勷

刘勷(1836-1904),字勖为,号赞轩,又号非半老人,闽县(今福州)人,民国《福建通志·文苑传》有刘勷小传,著有《非半室词存》及传奇《秋心院》、《红心院》等。

《秋心院》传奇,叶德均《曲目钩沉录》据清谢章铤《赌棋山庄笔记》著录,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二从之,谢章铤《赌棋山庄笔记·稗贩杂录三》“骈体”条云:“又前在家乡时,刘赞轩勷度《秋心院》传奇,其事其文俱颇可传,余为作《瘗绡铭》,见者谓为不恶。”同条有《瘗绡铭》叙其本事,可知剧叙妓女乔飞绡与柳生事,剧本佚。

《红心院》传奇,刘勷《非半室词存》中有《题红心院传奇》。官桂铨《刘勷撰戏曲二种》一文认为刘勷作有《红心院》传奇,剧本佚。

(十二)邱庆禧

邱庆禧(1827-1891),字琴舫,长乐人,著有闽剧《墦间祭》。

据郑丽生《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邱庆禧作有闽剧《墦间祭》,陈遵统《福建编年史》著录,笔者未找到邱庆禧相关资料,现据郑先生所云,略述如下:邱庆禧(1827-1891),字琴舫,长乐人,咸丰间生员,寓居福州,其《墦间祭》一剧,约作于光绪十二、三年间(1886-1887),唱词用福州曲调,道白用福州方言,雅俗共赏,推为名作,为闽剧过去流行的传统剧目之一,有清末的坊刻本。《墦间祭》的故事情节,与明人孙仁孺《东郭记》基本相同,基本情节取材于《孟子》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作者生动地运用汉唐以后民间所熟知的一些故事传说来进行“插科打诨”;虽以战国时代为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实则反映晚清社会的现实生活。《墦间祭》和另一闽剧传统剧目《紫玉钗》齐名。

(十三)林纾

林纾(1852-1924),原名有群玉、徽、秉辉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又自号六桥补柳翁、践卓翁、蠡叟等,闽县(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终生未仕,曾执教于福州苍霞精舍、杭州东城讲舍、北京金台书院、五城学堂、京师大学堂等,林纾工诗文,善画,著述甚富,可详朱羲胄所编《春觉斋著述记》。所译各国小说达二百余种,为我国最早介绍域外文学之第一人,其年谱、生平等资料可参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林纾著有传奇《蜀鹃啼》、《天妃庙》、《合浦珠》,闽剧《上金台》亦传为林纾所作。

最早记载林纾剧作的是朱羲胄《春觉斋著述记》,卷二“书录上”对三本传奇有提要,寒光《林琴南》除了论述此三本传奇外,还附记了林纾尚有计划而未写好的传奇二种,一为林纾《红礁画桨录·译余剩语》中所载的《哀王孙传奇》、一为林纾《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序》所述高子益与巴黎女士之情缘,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简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附录一“近代作品”亦著录,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附录一《传奇蜕变期现存作品简目》“林纾”目下云:“《蝶归楼》1卷,民国六年(1917)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北京图书馆藏。”笔者查国家图书馆所藏只有题“(清)古樵道人,(清)今樵道人著,天虚我生、董晰芗参订”的《蝶归楼传奇》,民国六年(1917)上海中华书局刊,并无林纾本,而此本《蝶归楼》实为黄治所作,可详周妙中先生《江南访曲录要》。林纾《畏庐漫录》卷二“秋悟生”条云秋悟生作有《霜劫》、《落花风》二传奇,二剧今未见传本,亦不见其他著录,郑丽生先生认为此二剧亦为林纾所作,“秋悟生”乃其伪托。

《合浦珠》叙福州先贤陈伯沄仗义故事,民国六年(1917)商务印书馆出版。《蜀鹃啼》叙四川吴德绣任西安知县,因不愿盲目遵谕杀洋人而被当地绅董杀死之事,其间穿插了作者好友林迪臣忧国而亡之事,民国六年(1917)商务印书馆出版。《天妃庙》叙营务督办谢让因办理留日学生拆毁崇明天妃庙案,忤上海道台雷胜俞,获罪遣戍事,从《余波》一出中“老汉践卓翁,今年六十有三矣”,则可知此剧作于民国三年(1914)前,商务印书馆1917年出版。

相传闽剧《上金台》亦为林纾所撰,全文分载1937年福州《闽剧月刊》第二、三两期,今为闽剧传统剧目,张俊才《林纾著译系年》附录一中亦著录,该剧敷衍唐人薛调《无双传》的故事,曲调悉用“逗腔”,徐奋进《闽剧〈紫玉钗〉发展小史——闽剧〈紫玉钗〉研究之一》中有云:“《上金台》作者林琴南,林高慧在《上金台剧本简介》中谓:林琴南尝语人曰:‘余欲编一传奇,驾乎《紫玉钗》之上’,遂采取‘古押衙营救无双女’故事,编成此剧,命名《上金台》。两易蟾圆,始得脱稿,全剧修辞精美,引典堂皇,琢句工整,用笔宛转,即科白口吻,亦维妙维肖,可泣可歌,俾知蒲三善之《紫玉钗》;邱琴舫之《墦间祭》,不能专美于前也,郑丽生在《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谓:‘此剧有一特点,就是唱词悉用逗腔曲调,如急板、宽板、双板、急板叠、自掏岭等,与《紫玉钗》相同’,是剧水平自然不低,可是始终没有演出,大概为了他对音律不大内行的缘故。”该剧不见于林纾的著述,亦未见其他著录。

(十四)陈天尺

陈天尺(1878-1944),原名陈尺山,署莫等闲斋主人,长乐人。《福州市志》录有小传。著述丰富,有剧本《病玉缘传奇》、《孟谐传奇》,有小说《武夷晚照》、《双莲花》等,还有《闽谚声律启蒙》及翻译俄国小说《奈何天》(亚历山大·杜庐著)等。

《病玉缘传奇》,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著录,作者署“莫等闲斋主人著”。《孟谐传奇》,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著录,作者署“莫等闲斋主人”,其后,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简目(下)》、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均著录二剧,作者署“莫等闲斋主人”,最早准确著录陈尺山二剧的是《福建戏曲历史资料》第十辑中《民初长乐陈尺山所著传奇》一文,该文引郑容《无辩斋诗》中之《读〈病玉缘〉传奇赠陈尺山》,按语中云:“陈尺山,后改名天尺,长乐人,业医,民初,曾在福州创办《舞台报》,以纪评当时戏曲活动为主要内容,留心民间文学,撰述甚多,所著传奇,《病玉缘》外,尚有《齐谐》一种,均由中华书局印行,今不易觅。”后官桂铨《莫等闲斋主人考》文详加考证,认为莫等闲斋主人为陈尺山,长乐人。

《病玉缘传奇》,据宣鼎《夜雨秋灯录》中《麻疯女邱丽玉》改编,据作者自序,该剧始作于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初载《小说世界日报》,未完,后续作,成于民国二年癸丑(1913),共三十出。1915年10月至1916年6月,以《麻疯女传奇》为题载《中华妇女界》第一卷第10至12期、第二卷第1至6期,刊二十三出,民国六年丁巳(1917)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单行本。《孟谐传奇》六出,由《牵牛》、《搏虎》、《攘鸡》、《食鹅》、《烹鱼》、《获禽》六个短剧组成,本事源于《孟子》,民国五年丙辰(1916)十一月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名《孟谐传奇》,首有题词,署“莫等闲斋主人”。

除以上有名姓可考的剧作家外,还有一些无名氏剧作家,如《冰谼杂录》云清初有闽中人作《三春梦》传奇,叙清初信州、闽中两地居民觅妻寻母事,清邹弢《三借庐笔谈》卷九《用典》云清光绪间有闽中人作《行军乐》传奇,叙光绪十年甲申(1884)法兰西犯闽中事,讽刺当时清军的庸臣,郑王臣《莆风清籁集》卷四十二云:“黄士,字翰候,顺治中诸生。《兰陔诗话》,翰候有隽才,工画美人,尝戏作传奇,蹭蹬名场,困院以死。”像这样有剧作而缺作者姓名或有姓名而未注明剧作名称者,估计还有不少。

本书辑录现知的福建古代文人创作的戏曲剧本(包括生活于清末民初的剧作家的作品),因福建文人剧作有比较强的地域性特征,考虑到语言文字表达的特殊性,本次校点除明显阙误外,不作改动,校改出校记,剧本评点附校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