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鬼神
48105600000018

第18章 佛教诸神(4)

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慧能来到岭南,度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公元676年),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为他剃发,受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

不久慧能又从广州到了曹溪宝林寺。在这里,慧能正式开山传法。这时候,他在禅宗的地位得到确立,被称为“六祖大师”。而神秀则在北方传法。从此,南北分流,形成禅宗的南北两派。

慧能,又作惠能。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为《六祖坛经》,为禅宗重要经典。慧能继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之后,而被尊为禅宗六祖。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圆寂,弟子将其遗体运回曹溪,法相一直保持至今。

禅宗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悟,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仅存曹洞、临济二脉。或称为佛心宗。

慧远

慧远(公元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

慧远幼时已博览六经,尤善《老子》、《庄子》,21岁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阳西北)参见道安,听讲《放光般若》。道安对弟子们宣讲,称“色”(物质世界)和“心”(精神世界)皆由因缘和合而成,虚幻不实,是“空”的。人们只有通过佛教智慧(“般若”)否定以一切现象为实有的世俗认识,才能把握佛教“真理”,得到解脱。慧远听后豁然而悟,不禁叹道:“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从此出家。

慧远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这是佛教史上最早的结社。这一结社的目的就是专修“净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净土”是佛教说法,特指佛所居住的世界,又称“净国”、“佛国”,与世俗众生所住的世界所谓“秽土”、“秽国”相对而言。因为佛有无数,故净土也无数,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净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意为其光明无限辽阔,寿命无限长远。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慧远创立的净土宗,奉行念佛三昧,即以修定坐禅、息心妄念、心注西方、观想念佛为通往西方净土的修行方法。

故后世净土宗尊其为初祖。当时的名士谢灵运钦服慧远,替他在东林寺中开东西两池,遍种白莲。慧远所创之社,遂称“白莲社”,后来净土宗又称“莲宗”。慧远成为净土宗领袖后,著书立说讲经论道,全国许多高僧云集东林。慧远与东林寺的名声还远播海外,唐时该寺智恩和尚与鉴真法师东渡日本传教,净土宗教义随之传人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慧远为始祖。

(五)得道神仙

得道神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历史上确有甚人;二、其在历史上有卓著业绩和重要贡献,被世人公认,相传并延续至今;三、其做法符合中华民族和道德规范、礼制礼仪和欣赏习惯。岳飞、关羽为得道神仙的杰出代表。

岳飞

一代名将岳飞也被后人推崇为神,近代的关帝庙往往以武穆岳王和关圣帝君合祀。武穆岳王即由宋代抗金英雄岳飞变成的神。

岳飞的生平事迹,史料记载较详,民间流传也甚多。他年轻时即事母至孝,家贫苦学。徽宗宣和年间参军,隶属于名将宗泽部下,练就了杀敌报国的本领。宋高宗曾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以赐之。岳飞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破李成,平刘豫,斩杨幺,累官至太尉,又授少保,为河南北洛招讨使。不久,再次大破金兵于朱仙镇,正欲直捣黄龙府时,被奸相秦桧鼓动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下狱处死,年仅39岁。直到南宋末年的孝宗、宁宗、理宗时期,他才逐渐被恢复名誉,并获得了“武穆”、“忠孝”等谥号。作为“精忠之神”,他具有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民族大业为重的高尚人格,因而赢得了后人的敬重,并受到了广泛的祀奉。

明代《列仙全传》称岳飞为张飞之后身。岳飞之父梦张飞托世而生岳飞,故以“飞”字命名。这虽然是牵强附会之说,但它却加快了岳飞神化的步伐。人们在制造种种传说来纪念他的同时,还希望成神后的岳飞能发挥他的“余热”,为负屈含冤者主持点公道。于是,清代末年又传说东岳庙七十二司之“速报司”当家的神就是岳武穆,速报司阶前有秦桧的跪像。这样,在人们的期望下,岳飞不仅报了自家之仇,而且还可以帮助别人提高报仇的效率。人们是本着一种善良的愿望来将岳飞加以神化的,在神化的同时又寄寓了对一代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悼念。

关羽

关公,名“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三国时河东(今山西解县)人。为蜀汉大将,辅佐刘备成大业,曾大破曹军,威震一时。因其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敬,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历朝皆有加封,宋时封为“武安五”,明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清乾隆间诏改其谥为“忠义”。亦称为“关帝”、“关圣”、“关圣帝君”、“武圣”。

东汉末年,关羽亡命奔涿郡,与张飞一起跟随刘备起兵,最初不过在刘备手下统率临时招募的私家武装。由于刘备对他们格外亲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地侍奉在刘备左右,跟随他四处周旋,“不避艰险”。刘备攻打下徐州后,关羽被委派去守卫下坯城,行使太守的职责。建安五年(200),曹操分兵东征,大败刘备,关羽被俘。曹操封其为“偏将军”,百般款待他。关羽斩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除了白马之围,因功被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后来,关羽回绝了张辽留他在曹营的劝说,挂印封金,仍投奔刘备。不久他追随刘备流落江陵,协同刘备避过曹操的追击,先是做了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扎江北。刘备西定益州之后,派关羽去镇守荆州。当时,马超来投降,他修书问诸葛亮马超的才能可以和谁能比类,诸葛亮的回答令关羽很高兴,因为诸葛亮在信中说,“雄烈过人”的马超不及他美髯公“绝伦逸群”。可见,关羽像常人一样喜欢别人的夸奖。关羽曾被流矢射中左臂,每逢阴雨,骨常疼痛,医生建议他“刮骨去毒”。在手术时,他正请诸将面对面地饮酒吃饭,流了很多的血,但关羽若无其事地“割炙引酒”,言笑泰然自若。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做了汉中王后,封他为“前将军”,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又通过水淹大破于禁所领七军,又斩将军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孙权在曹操的唆使下,图谋袭击其后方。在行动前,孙权先派使者为儿子向关羽求婚于其女。不料,关羽非但不同意,还辱骂了来使。孙权听到这一消息,大怒,趁机暗暗地诱降了经常埋怨关羽轻视他们的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傅士仁,乘其后备空虚,占据了江陵,再加关羽骄傲轻敌,终于兵败被孙权斩杀于临沮(今湖北省远安县境)。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不再仅仅是一位有勇无谋的武夫,而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岸大夫丈。单从长相上看,他就气概非凡:

身长九尺,髯长尺二,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一个高大魁梧、英俊潇洒、雄壮威武的红脸美髯公就仿佛站在了我们面前。还有他那把神气的青龙偃月刀,更加衬托出他的勇猛。他和刘备、张飞的“桃园三结义”,名扬天下,深人人心,成为后来江湖义气之表率。江湖上结拜把兄弟,也必定模仿桃园结义的誓词说:“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未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直至近代,哥老会、青红帮更是把关羽作为效法的对象。《三国演义》写结义后的关羽,一生有多次英雄壮举:温酒斩华雄,初露锋芒;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大显身手;怒斩蔡阳,义释黄忠,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更是英名盖世。他英雄的素质验证了非凡的英雄能量,是英雄崇拜者们的众心所仪。同时,他那“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以及“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光明磊落品行,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而最能集中体现关羽精神的则是“忠义”之气。《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始而“随先主周旋”,不畏艰险,不辞劳苦;继而“降汉不降曹”,秉烛待旦,挂印封金,千里独行,追随刘备,矢志不渝;最后兵败麦城,力拒东吴劝降,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实现了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可以说,“忠义”之气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渗透在关羽的每一根血脉中,达到了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同时,关羽的忠义儒雅精神还往往超越现实社会的常规,比如,华容道义释曹操,超越了将令常规,把“义”凌驾于一切世俗之上;单刀赴会,超越了主将临战的常规,全然凭借他的凛然之气,就让东吴巧妙布置的一场厮杀偃旗息鼓;刮骨疗毒,超越了医术常规,即使血流盈盆,关公却泰然自若地弈棋;玉泉山显圣,则是在民间神化的基础上,超越生死界限的常规,死后的关羽还为自己拥戴的蜀汉政权贡献了一分力量。

北宋末年,关羽开始接受神的封号,首先哲宗封其为“显烈王”。徽宗又封他为“义勇武安王”,配祠于武成王姜太公。元代的文宗皇帝于天历元年九月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并遣使祠其庙。到了明代万历年问,神宗给了关羽“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的加封,妻、子都沾光受封,还安排陆秀夫、张世杰这两个抗元殉国的南宋大臣作为他的左右丞相,岳飞也屈居其门下做了元帅。同时,还崇为武庙,与孔子的文庙相称,从此也就有了关帝之名。清代的顺治皇帝对他更是大封特封,颇为慷慨地给了他长达26字的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由一员普通的武将,生前声名低微,死后却一跃而升为“王”,再升为“帝”,最后直至升为“大帝”,其名义上的地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在华夏诸神中是非常罕见的。

关羽也是惟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明清时期,祭拜关羽的习俗在民间达到巅峰。关羽此时有“武圣人”之称,俨然与“文圣人”孔子并立。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巡查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所以民间各行各业、妇孺长幼对关圣帝君的顶礼膜拜,是远远超过孔老夫子的。再者,关羽是一位义节千秋,忠贞不二的英雄好汉,历代的统治者也很乐意用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关羽来“教化”臣民,维护封建秩序。这就是关帝庙遍天下的原因所在。

项羽

楚汉相争故事,人人皆知。人们大多对项羽表示同情。司马迁《史记》,将项羽列为《本纪》一类。直是把他作为帝王看待了。项羽确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后世,人们也把他作为神灵来祭祀。

项羽早年随叔父项粱避仇吴中。在吴中,项粱是吴中豪杰的首领。吴中豪杰与百姓对项羽项粱的起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吴地子弟组成的八千精兵,是项梁项羽的基本部队。因此,项羽同吴地,或云江东、江南的关系,是很深的。最后,项羽兵败,一代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走向英雄末路。爱侣虞姬自杀,他本人也自刎乌江之畔,乌江之畔,成了他霸业的终结地,也是他生命的终结地。

供奉项羽的祠庙,以在吴兴者和在乌江者为最有名。

项羽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他在吴地百姓的心目中,仍不失为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江东八千子弟,在他带领下,北渡长江,驰骋沙场,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诛暴秦,定霸业,是何等的威风!即使是垓下之战,也是那样的壮烈。在南北朝时,南北对峙、国家分裂的年代,吴地百姓当然更加崇拜这位在吴地率兵北伐,曾一度统一中国的南方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