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鬼神
48105600000008

第8章 中华传说之神(7)

后人将比干敬为财神,是因他率直纯真,公正无私。民间传说纣王要挖比干的心,比干将自己的心摘下,走出宫阙。他虽然没了心,但因吃了仙人送的仙丹,并未死去,正因为无心,也就无偏无向,办事公道。自古道:“无商不奸。”把比干这位头号童叟无欺的正派君子敬作财神,当然人人信服无异议。

另一位文财神,是曾经从商发了大财的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的大臣,足智多谋,帮助越王成就了霸业。在勾践大赏功臣的时候,范蠡却埋名隐姓急流勇退。他料到君王“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同富贵”。后来越王杀戮功臣,证明了范蠡的远见卓识。范蠡能聚财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能可贵的,故其成为文财神也不难理解。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全民节日。其中除夕又是春节中最热闹的一天。除夕之夜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即迎财神。人们吃罢饺子(又称“扁食”,有些地方还称做“财神爷给的元宝”),彻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送财神的,其实是叫买印制粗糙财神爷像的小贩。这种活计是一些贫寒子弟,特别是穷孩子的临时生意。他们低价买来财神像,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爷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客气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的人家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一个除夕之夜,有时可接十余张。这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即把除夕接来的财神像纸马,集体祭祀一番,然后焚化。祭品多用活鲤鱼和羊肉,取“鱼”、“羊”之合乃为“鲜”意,以表示新财神降临,今年发新财。年饭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特别是这一天广安门外财神庙开庙,届时人山人海,趋者蚁集,香火繁盛。庙中有许多纸制元宝,买几个元宝带回,说是向财神爷“借”到了元宝,今年准会大发利市。庙旁的一些元宝摊子,有的只做一天生意,即可维持一家人大半年的生活。因为“借”宝者不惜重价,利市三倍。更有用金纸做成驮聚宝盆的金马驹者,价格奇昂,但决不愁卖不出去,迷信“金马驮聚四方财”者,大有人在,舍得用重金“借”走。

(二十五)门神

门神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神祗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种类之多,在诸神中是很突出的。说起门神的来历,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祀门和挂桃人习俗。

古代先民们由最初的“巢居”、“穴居”,逐渐进化到了“屋居”--学会了建造茅蓬屋舍。

屋舍不但可遮风避雨,防止野兽和敌人的侵袭,还能存放食物财产,使人类得以生息安居。于是人们十分感激门户造物主。早在周朝,就有了祭门的风俗,其用意与祭灶祭社(土地)相同。

门神的产生还与古人鬼魂崇拜有关。殷周尚鬼,人们将许多坏事和怪事都看成是鬼怪作祟,对此充满恐惧心理。房门的出现,虽可防范敌害闯入,但古人还觉得缺乏安全感,需要有个能降鬼伏妖的神明,来替自家“站岗放哨”,人们必须造出一个“门神”来,保护自家性命和财产。《白毛女》中喜儿唱的“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正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人”--用桃木雕成神像,悬于门上。他们其实是两位神将的化身:神茶和郁垒。传说他二人是奉黄帝之命把守“鬼门”的,发现害人的恶鬼,没说的,马上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妖鬼们望风披靡。人们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于门上,使恶鬼不得进人,保护阖家一年平安。雕桃人比较麻烦,逐渐简化为用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画二神图像或干脆写上二位大名或画些符咒,此即桃符,开后世楹联(对联)之先河。

继捉鬼喂虎的神茶、郁垒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专门斩鬼吃鬼的门神,此即赫赫有名的钟馗。以后又出现以历史上的著名武将为崇拜对象的门神。武将门神虽也是神,但与神茶郁垒、钟馗等相较,“神”味少了,而多了些“人”味儿。

唐代以后,出现的最著名的武将门神,当首推秦琼、尉迟恭。秦琼、尉迟恭为唐初著名武将,帮助李世民打下了李唐天下,是唐朝开国元勋。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历代神仙通鉴》都记载了其中缘由:唐太宗李世民当年为打下天下,杀了很多的人。他即位后,每逢生病就梦见许多恶鬼在寝室门外抛砖弄瓦,大呼小叫,一直搞得36宫、72院夜无宁静。太宗非常害怕,就让大将秦琼和尉迟恭为他守在寝室门口,当夜果然安然无恙。整夜守门时间久了,两人难以承受,于是,唐太宗就让画师画了两个人的形象挂在宫门左右,此后,邪祟再也不来作怪了。于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

二门神像通常是贴在临街大门上,威猛雄赳,堪可镇伏鬼魅。除秦、尉迟以外,武将门神尚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盖苏文、孙膑、庞涓、黄三太、杨香武、燃灯道人、赵公明、马武、姚期、萧何、韩信,乃至哼哈二将等。北方还有以孟良、焦赞为门神的,可能二人的出身不太硬气,曾落草当过强盗,故不堪登大雅之堂。这二位只好纤尊降贵,在牛棚、马圈等处充当守卫--对付那些连畜生都不放过的小偷小摸。

以后,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门将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以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后者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和心态。

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以别于街上驱鬼镇邪的武士门神,并含有迎福进财之意。

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双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此外,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

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以借双关之意。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寓“爵禄福喜,马报平安”。

如此,门神已成为具有驱邪魔、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成为民间诸神中最受群众欢迎的俗神之一,至今兴盛不衰。

(二十六)灶神

灶神,民间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等。灶的出现离不开火,先民们在住地烧起一堆堆长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烤食制器、防御野兽,这就是最原始的灶。在当时的母系社会里,灶是由氏族里威望最高的妇女管理着。今天。我国人民除夕围炉守岁的习俗,就是残存的原始遗风。

我国最初的灶神是位女性,《庄子》说她“着赤衣,状如美女”。后来的道书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36神,她专门管理人间住所,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人们大概嫌红衣女娘不大稳重,便用这位灶神奶奶取而代之。后来她还常与灶王公公并肩而坐,共享人间糖果。

汉代以后,出现了男灶神。当时,灶神颇受人们敬重,祭品的规格与社稷神同等,充当灶王爷的人也不可小觑,都是一些头面人物。《淮南子》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

人们让极受敬仰的黄帝、炎帝或火神祝融来充当灶神,并认为灶王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主要是为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

灶神每年最得意的时间是春节之前,民间旧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送灶日期。这时,灶神要上天见玉皇大帝,玉皇查问下界情况,灶神把自己所呆的这家好恶上告,善者来年昌盛,恶者来年必遭灾祸。人们为了使灶神上天为自家说好话,便在灶神的嘴上抹上蜜糖。又有说,抹蜜糖的意图是想将灶王的嘴封住,让他见到上帝时张不开口,也就不会说三道四了。

早在汉代,便有一则传说:汉宣帝时,有一名叫阴子方的人,过年那天做早饭时,灶神突然现身了,阴子方连连叩拜,接受灶神的祝福。为了向灶神表示敬意,将家中养的一只黄羊宰了祭献。从那时以后,这一家便逐渐发财了,到第三代更是人财两旺。别人见此情况,每到祭灶日,也杀黄羊,但是却没有发财。(见《后汉书·阴识传》)可见发财与否,同杀黄羊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因为旧时人们迷信心理作祟,总要夸大黄羊祀灶神的作用。所以民间长期流传一副祀灶的对联:“黄羊能致富,青钱可通神。”看来灶王在神界并不清廉,颇贪占小便宜。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流行有女不祭灶之说。可见灶神还蛮挑剔。

(二十七)火神

火的发现,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先民们用火吓退野兽,帮助生产(刀耕火种),改善生活(熟食),以及取暖驱寒,使人类受益极大。人们无比感谢火的发现者和管理者。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火神及其神话。中国的火神有祝融、炎帝、回禄(又叫吴回),这三位是名气最大的,此外还有个管理火种的小火神,叫阏伯。

自古以来,人民十分崇拜阏伯。在那漫长的远古时期,平原上洪水泛滥,风沙蔽日,要把宝贵的火种保留下来颇为不易。阏伯是有大功劳的。直到今天,每年正月初七,各乡百姓都要来进香朝拜火神阏伯,叫做“朝台”,形成盛大的古庙会。

(二十八)井神

中国的民间万物有灵的观念十分流行,大部分信仰都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人们各取所需,随意为之。于是天界幽冥、江河、湖海、土石山岳,乃至门户井灶,无不有神。其中有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属于家神之类,水井神即是其一。

吃水用水是人们生活的首要问题,除了一些河水外,大部分城乡人民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吃水要靠井水。

水井造福人类,古人自然要感激祭祀井神了。

祀井传统极其久远,为远古的“五祀”之一。所谓“五祀”是指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包括门、户、井、灶、中凿(土神)。《白虎通·五祀》云:“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凿也。”

祭井神的习俗各地相似,一般每逢农历除夕时封井,春节后第一次挑水时要烧纸祭井。每逢节日要在井边供井神,须备蜜食祭祀,以求井水清甜无毒,水源充足。

井神一般没有自己的庙宇,塑像也很少,但也有少量井旁造有神龛,供奉井神,有的井神还是两尊石像,并肩而坐,一男一女,这是井神夫妇,叫做“水井公”、“水井妈”,如同土地公公、土地奶奶一样。民间常常将人、物神化,然后又将神明世俗化,显示了民间造神的特点。

(二十九)床神

吃饭、睡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头等两件大事。起居离不开床,为了休息得安稳踏实,好梦连连,人们自然而然要祭祀床神。这与民间祭拜井神、灶神与门神的意思是一样的。

祭祀床神,风俗已久。据说宋朝已开始流行。诗人杨循吉的《除夜杂咏》诗中有句:“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床公即床神。祭床神与“接灶”即迎接灶王爷时间差不多,都是在农历腊月。祭祀床神不用大鱼大肉,只一杯清茶足矣。床神也是两位,有床公和床婆婆,和灶王爷与灶王奶奶一样。

旧时有些地区还有“安床”习俗。即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要在洞房内安放新床,还要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等来决定婚床的位置。忌讳与桌柜衣橱相对。“安床”要选择良辰吉日进行,安床后,当晚要拜床母。

祭床神之俗,南方胜于北方,至近代已渐渐衰微了。

(三十)造字神

传说仓颉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神人,他的品德高过大圣贤,长着四只眼睛,神光四射。仓颉“生而能书”,发明了文字。也有说他见了鸟兽在地上留下的爪蹄痕迹,心有所悟,而创造了中国的象形文字。

仓颉被神化为天神下凡,他有超过凡人一倍的眼睛,这样就使他具有远远超过常人的特异功能,能看得更多、更远、更清,因而才能创造非凡的业绩。

其实,造字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群体活动,并非是一个什么天才人物的独家创造,而是许许多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其中也不乏聪明智慧之士,总结广大群众的集体创造,进行不懈地整理、加工和提高。这些人对文字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仓颉就成了一个突出代表。

仓颉又作苍颉,是个传说人物。传说他是黄帝时的史官,所以他的家乡叫史官乡。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劳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在许多古籍中。仓颉大概是个对整理古代文字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或者说,他是许许多多文字创造者的化身。

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标志,一个里程碑。

(三十一)工匠神

鲁班,是中国名声最大、影响最久的行业神,木、瓦、石等土木建筑行业尊其为祖师爷。人们生活离不开泥瓦行,所以鲁班庙也就星罗棋布。

鲁班是个历史人物,他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位著名工匠,活了七十岁。鲁班又叫公输般,因是鲁国人,故又被叫做鲁般或鲁班。鲁班是当时最出色的工匠,有着高超的技术,被誉为“天下之巧匠”。

传说鲁班爷修了座赵州桥(其实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张果老想试试石桥坚固与否,就约上仙人柴荣。他倒骑着驴,驴背的褡裢里放着“太阳”和“月亮”,柴荣的独轮车里载着“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桥,把桥身压得直摇晃,鲁班赶紧跳到桥下,用双手把桥托住。二人带着日月五山顺利通过了石桥。如今桥面上还有驴蹄子印和车道印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