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东海边一带住着不少的人家。这一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人民安居乐业,记不得是哪一年哪一代的事了,这里遇上了百年没有过的灾害。头一年是旱灾,整整一年,天上没下一星雨,旱得地都裂了纹。转过年,又遇上了涝灾。从开春一直下到老秋,人们没见过一天的太阳,河里的水都长平了槽。到了第三年又遭了虫灾,庄稼苗吃得光剩下个楂子。这三年可把老百姓害苦了。没有吃的,只好吃树皮、草根,后来树皮草根也没有了。这时许多人被活活地饿死丁,有些人为了逃命,只好背井离乡逃荒去了。留下的也是眼瞅着没活路了,只好等死。就在这个关口,有一天的清早,人们听见海里面传来一阵阵,“咕咕”、“咕咕”的声音,大家都非常奇怪,跑到海边一看,嗬,只见海里黑乎乎一片,全是一尺来长的鱼。这种鱼人们从来没见过,就是常年出海打鱼的人也叫不出名字来。只见这些鱼在海里窜来窜去,有的就窜到岸上来了。大家一看可乐坏了,都说这下有救了,一个个赶紧回家招呼老婆孩子,一起下海捕鱼。说起来,这鱼也真够多了,一网下去,拽上来就是满满登登一网子,用手一抓,也能捕上一、两条来。这下可热闹了,有用网抬的,也有用筐抬的,还有下手捉的。不一会儿岸边海滩就堆满了鱼。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是,就是不管你怎么捉,这鱼总也不见少。后来,远离海边的人听说了,也都赶来捕捉。鱼捕得多了,一时吃不完,怕臭了,他们使用盐水卤一下,然后串成串晒成鱼干。
这一年,这里的人们全靠吃鱼才活下来。事情也怪,打那以后,这种鱼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一带海,老百姓为了表示感激和纪念便把这种鱼叫“明泰鱼”。直到现在,朝鲜族每年都要捕许多明泰鱼,把它晒成鱼干,准备度荒年。同时,明泰鱼也成为朝鲜族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一种食品。至今朝鲜族还保留着这样一种习俗,每年的清明节这天都要吃明泰鱼。
以后,又有人称这种鱼为“明太鱼”,据说当时第一个发现这种鱼的人叫朴明太,人们为了纪念他,便起名叫“明太鱼”。
泡菜朝鲜族的泡菜、辣白菜等都是很有名的。他们先将洗净的白菜切开,用盐腌上几天后挤去水分,在每一棵白菜上抹上用胡罗卜、生姜、大蒜、干辣椒、盐、味素等做成的调料,然后一层层码在干净的缸里,每一层白菜上放一层苹果片,装满封缸。半个多月后便可食用。这种泡菜吃起来香甜酸辣,十分的可口。由于做的方法容易掌握,现在许多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家庭也如法炮制,成为各家餐桌上的佳肴。
维吾尔族
生活在西北边陲、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和宗教文化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喜食牛羊奶酪、烤制食品、馕与抓饭,讲究饮食卫生和礼节,不吃猪、马、骡、狗、自死牲畜和动物血液的独特饮食风俗。
馕与羊肉抓饭
维吾尔族以面食为主,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馕是用面粉或玉米面制成,在特制的火炕内烤熟,形状大小和厚薄不一的圆形饼。大馕像脸盆那么大,这种主食晶主要用朵待客;小圆馕,形圆而边厚,中间有一个圆洞,很像汽车轮胎;一般的食用馕、结婚送礼用的薄馕,则状如圆形的厚纸板;肉馕,将羊肉切成小丁,加上洋葱、胡椒、盐等拌匀成馅,包在和好的面中,再烤制而成;油馕是将牛奶、羊油和人面中烤成。
新疆各地,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农业区还是牧业区,家家户户的门前院内都有烤馕用的馕坑,卖馕的到处可见。馕的食用方法很多,普通的吃法与吃馍’样,老年人因牙不好,干馕咬不动,就将馕掰碎放入碗内、,滚水冲泡,扣上一个碗焖软再吃。一般的维吾尔族家庭还用羊肉汤泡着吃。还可就着奶茶、葡萄吃。维吾尔族人外出时,一般随身带着馕。馕不仅味美可口,而且含水分少,不易发霉变质,便于携带。一般烤一次馕可吃上好几天。
若有客人来,主人递上茶水后,接着就端来一大盆馕。主人亲手掰开让客人食用,盆内的馕只能正放,不能反放。维吾尔族人民常将其作为礼品送人。亲朋结婚时,多送馕;女儿回娘家或从娘家回婆家时,常将馕作为见面礼;有人出远门时,家里人或亲友要送些肉包子、油糕和馕给他带在路上食用。
羊肉抓饭是饭菜合二的饭食,因其油、肉多,热量大,是维吾尔族人最爱吃的冬令美食之一。其制法是先将羊尾巴油烧热出烟,再把切成核桃状的羊肉放人,加盐煸炒;然后加入切得很细的葱、胡萝卜丝;少许辣椒粉等炒匀,加汤、大米用小火焖熟,上面撒一些葡萄干、瓜条等,装人盘中用手抓食。随着各族人民的亲密交往,抓饭已为汉、回等族人民所喜爱,制法也随各自的口味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吃不惯羊油的,可用植物油,羊肉也可换成牛肉。夏日无胡萝卜,也可用西红柿代替。食用时也可使用餐具而不用手抓。
烤羊肉串与烤全羊
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小吃。在新疆的各个城乡集镇里,无论是大饭馆,还是小吃店,几乎都经营烤羊肉串。烤羊肉串的主要工具是一个长方形的烤炉和一些铁扦子。制作上分切肉、上串、人炉、加料四步。烤羊肉串用无烟煤或木炭为燃料,不露火苗。待炉内煤烧到无烟时,把肉串摆在烤槽中,待肉片表面烤出油、开始萎缩时,,撒上盐、辣椒粉、孜然粉烤熟即成。在三味调料中,孜然最能提味,‘经投放,:羊肉便产生扑鼻的香气。
烤全羊是维吾尔族的高级宴会上的常备传统佳肴。烤全羊需选用-岁口的绵羔羊,宰杀后剥皮、剔去四蹄和内脏,以铁丝串好固定,在羔羊上涂抹以鸡蛋液、面粉、姜黄粉、盐水调和的汁,并在羔羊体上扎些小孔。然后把羔羊置于馕坑,封严,烘烤一个半小时左右即成。
食用时不须其他调料,只备一小碟盐花即可。羊肉外脆里嫩,酥香可口;有些维吾尔族同胞喜食烤制时间短的羊。这种烤全羊,切开后,肉中尚微带血色。据维吾尔族同胞说,这种羊肉仅鲜又嫩,更好吃。
独特的节庆与礼仪食俗
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特别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制作各种糕点、炸油馓子、烤馕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羊肉分为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亲友邻居,招待客人;一份济贫施舍。血液、粪便以及食后的骨头等残渣余物均须深埋,不得随便乱丢。
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是教徒斋戒的月份,称为斋月。在封斋的一个月中,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斋月之后的开斋节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开斋节,维吾尔族人民要准备油香、馓子,宰羊宰鸡,欢度节日。节日早上,成年男子要沐浴净身,身着盛装,聚集清真寺或到荒郊举行会礼。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蘸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向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维吾尔族人吃饭时,在地毯或毡子土铺“饭单”,饭单多用维吾尔族的木模彩色印花布制作。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即作祷告),这原是一种宗教仪式,具有赞美真主之意,现已成为维吾尔族等穆斯林群众的风俗习惯,一般在走亲访友、入门坐定之后和离开之前作,意为感谢主妇劳作,向主人问好和感谢主人盛情款待等。
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给客人上茶水或奶茶。饭前要请客人洗手。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用一盘吃抓饭时,不可将已抓起来的饭粒再放进盘中。吃饭或者与人聚谈时,不擤鼻剃、吐痰,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此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待主人将食具收拾完毕后,客人才能离席。
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演进过程中,许多饮食习惯及食品烹调方法与周围汉族趋同,但在一些方面仍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壮族以喜吃糯食、鱼生,热情好客著称。
花糯米饭与壮粽
花糯米饭又称五色饭、五彩糯米饭、五色糯米饭,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逢年过节,壮民都要制作花糯米饭,互相赠送,表示祝福,也表达彼此间的深情厚谊。
花糯米饭是先用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经石臼冲捣细碎后,用水浸泡或煮沸一定时间,成为不同颜色的汁液。再用这些汁液分别浸泡淘洗于净的糯米,使其着色,蒸熟后即成不同颜色的糯米饭。其色彩有黑、红、黄、绿、紫、白(大米本色)等六七种。一般取五色为多。各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不同场合。比如,将一种叫马耳朵花的野生灌木的小黄花,用水煮成黄汁浸泡糯米,蒸成黄饭,在上坟、接鬼和送鬼时使用。米饭常捏成饭团,便于携带,食之口味又别具一格。彩色糯米饭也捏成饭团,不同颜色的饭团陈列在一起,鲜艳夺目。彩色饭的色彩原料,不仅起到着色的作用,也起到调味的作用,不同的色饭有不同的香味。米饭经着,色处理后,不易馊、不易坏,米饭着色起到了防腐、保鲜的作用。
壮民喜用糯米制成粽子,壮族称为“粽粑”。粽粑花样繁多,这里介绍两种特色鲜明的粽粑。
一种是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马脚杆粽。这种粽粑是用30厘米长、10至15厘米宽的大粽叶包成。其形状头大,有一长尾,很像一根带蹄的马脚,故称马脚杆粽。包粽时,将糯米淘洗后浸泡半个小时以上,把头年的干粽叶烧成草灰,与滤干的糯米均匀混合。火腿切丝、拌合枣子、化油,再与拌了粽叶灰的糯米均匀拌和,外包鲜粽叶,入锅水煮而成。其味分淡、咸两种。咸味添加食盐,淡味则不加盐。也有加糖而成甜味的。马脚杆粽色灰黄、味香,口感滑腻。可热食,也可冷食,保存期较长,是节日必备之品,也是青年男女赶集、赶歌圩、赶花街互相赠送的常备礼品。
另一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壮民在春节时做成的大壮粽。这种粽粑大得惊人,、以芭蕉叶子包成,内放一条剔去骨头的腌猪腿,足有八仙桌那么大。包好的粽粑放在大水缸里,注满清水,盖严缸口。在大缸外面用稻草绳子绕满。煮的时候,先点燃草绳,再在四周不断加放谷壳;一连烧七天七夜,粽粑便熟透了。春节时,欢乐的人们抬着大粽粑游街祭祖。然后同族的人分食这只吉祥的大粽粑,以示大家同心同德,和睦美满。
拌吃生血与鱼生
广西壮族人喜爱拌吃生血,做法是将尚带热气的生猪血、生羊血、生鸡血、生鸭血倒人干净的盘中,不停地搅动它,不让凝结,把加作料炒熟的肉和下水趁热倒下去,拌匀使血凝结,即可食用,壮人认为生血能增血补气。
鱼生是壮族节日待客的佳肴。将鲜嫩肥美的鲤鱼去鳞去刺,洗净后切成小薄片,拌人芝麻油、食盐、味精、葱、蒜、姜等,另备醋、黄皮酱、酱油等,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夹生鱼片蘸醋、酱或酱油吃,鲜嫩可口。制作鱼生的鱼,必须鲜活、卫生,否则不能生食。
喜好“孝扒汤”
云南文山壮民特别喜欢“老扒汤?。,老扒汤的做法是:将煮饭的米汤冷却,人缸,把洗净的青菜、白菜、甘蓝或其他菜叶切成小块,拌盐,放人坛内冷水汤中,封缸贮存一二日后,缸内的米汤和菜叶经发酵变酸,成为酸汤和酸菜,用酸汤和酸菜加肥厚的火熏腊肉块或油炸腊肉块煮汤,就成老扒汤。也可根据各人喜好和具体备料情况,加豆腐和其他配料做成各种菜汤,作佐餐菜肴。老扒汤酸鲜爽口,解暑。在插秧到农历八月这一段天气较热的时间里,老扒汤是壮族人餐桌上经常出现的当家菜。腌制酸菜的酸汤煮沸后冷却,还可作解暑饮料,清爽提神。因为老扒汤很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当地的汉族人也喜欢老扒汤。
壮民好客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不论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热情接待。平时彼此间也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必须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饮,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
宴席上一般有扣肉、米粉肉、猪肝、白斩鸡。清煮白肉块、烤乳猪、豆腐圆、油炸蓉(用油豆腐加工而成)、笋片、鱼生等八或十道菜。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并且按规矩,即使是吃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意为平等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