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
48113800000002

第2章 理性经济人:人都是利己且有理性的动物吗

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给经济学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经济学其实就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事务的学问。”后来也有人把学习经济学看做是:“学经济的人,就是学挣钱。”的确,经济学是要培养我们挣钱的意识,但经济学的精髓并非“挣钱”二字能够完全涵盖的。当今社会,经济与我们每天的生活密切相关,大量的经济学术语和概念扑面而来,使得我们不得不关心每天都要接触到的经济问题。要深入了解经济学,走进经济学的神奇世界,首先要掌握经济学的语言。

“博古论今”

我国清代有一部著名的寓言小说集,叫《镜花缘》。书中有一个关于君子国的故事。传说,在君子国里,每个人都是大公无私的,人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半点私心杂念。君子国里也有市场,有各自的买卖行为,但卖东西的商家总是尽量少要钱,而买东西的人却总要多给一些钱。书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幕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情景。

卖东西的人说:“我卖的东西质量不好,不值钱,我只能收你一半的钱。”买东西的人说:“你卖的东西是我在这个市场上见到质量最好的了,本来价钱就喊的低,我怎么能让你亏本呢?我必须多付一点,这样才算公平。”卖东西的人此时又说:“如果你真想买,只能按半价买,这样才算公平。要不然,你到别家去买吧。”

就这样他们争执不下,买东西的人付了全款,却只拿走了一半的货物。而卖东西的人坚决不让他走,很多路人驻足围观,纷纷指责买东西的人“欺人太甚”。最后,买卖也没有达成,买东西的人悻悻而去。

“点睛释义”

何为“理性经济人”

读过这则君子国的故事,我们都会忍俊不禁。如果每一位国民的人性皆如此“君子”,相信这个君子国也该国将不国了。说到人性,我国古代就有“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特别是儒家一贯主张人性是善良的。但也有人主张“人性本恶”,比如荀子就认为人生来是邪恶的。几千年来,对于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的争论一直没有平息过。西方也是一样,在人性是自私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领域提出了“理性经济人”理论,它奠定了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理性经济人,通常又被称为“经济人假设”,它是西方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对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就是人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总是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总是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总是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经济人”假设的核心就是把人看成是凭直观感性行动的、以追求物质需要为最大满足的这样一种人。也就是承认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当然,在理论表述上刻意回避“自私”,而用“自利”来描述。“自私”表现为损人而利己,而“自利”则表现为利己但不损人,遵循一个“不损人”的前提。不管怎么说,总的意思就是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张五常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就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这种假设下采取的激励策略主要是加强管制,严格工作规范,用金钱提高士气,用严惩对待消极怠工者。这种激励方式,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

“理性经济人”理论的提出

“理性经济人”最早是由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中提出来的,之后经济学不断完善和充实,并逐渐将“理性经济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亚当·斯密认为: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大。”因此,“君子国”中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是不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

之后,马克思也提出了有关“理性经济人”的论述。他认为,“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揭示的是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运动的本质。庸俗经济学研究资本家如何赚钱,资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资本神秘的自行增殖能力和抽象的理性经济人概念都是为了掩盖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剥削。

“经济人假设”与“看不见的手”

“经济人假设”的思维模式就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会用最好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在惊叹商家为赚取最大利润使出层出不穷的花招之余,请一定要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因为在经济学家看来,人首先是一个经济人,追求利益乃人之本性。对于这一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看得最为透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都以追求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动机和目的。尽管每个人着眼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但他受到“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尽力达到了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标。由于追逐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获得的效果还大。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起合乎规律的秩序,就能使经济人所追求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起来。

沃尔玛超市之所以能做到全球零售商第一,并长盛不衰,其秘诀之一就是因为沃尔玛的东西卖得比别的超市更便宜,在同样品质的前提下,便宜的东西自然会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买沃尔玛的东西省钱,省下的钱,可以买别的东西,消费者的利益就提高了,这是消费者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具体表现。沃尔玛开公司并不是想给消费者省钱,它只是想给自己、给自己的股东挣钱罢了,它是为了自己好,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如果它想自己好,就得和其他同类的公司竞争,这样,它就不期然地促进了本来并未打算促进的消费者利益。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凯恩斯在著名的《通论》中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头布里丹的驴子,在两捆干草间竟然饿死了,其原因就是,这头驴始终无法选择吃哪一捆草更好。凯恩斯由此感叹道:“一般而言,在一大堆选择中做出决策时,没有一种选择会比其他选择明显显得更加合理。为避免陷入布里丹之驴那样的困境,我们不得不向习性、本能、偏好、欲望和意志等退却。”作为一个消费者,一个经济人,不能只片面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还要动动你的大脑,多一点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