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
48113800000025

第25章 斗鸡博弈:以退为进是上策

“博古论今”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张英的人在京为官,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在张英的老家桐城,他的邻居吴氏是当地有名的豪绅大户,想要侵占张英的宅地。家人火速驰书京城,希望张英赶快灭一下吴氏的气焰。张英没有去疏通关系,而是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到张英回复的诗,主动退让了三尺。吴氏闻之,感到非常羞愧,也主动后撤三尺,于是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面对外界咄咄逼人的进攻,有时候退让并不是一种懦弱和失败,而是一种大智慧。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进退自如,不要等到双方都斗得体无完肤的时候才灰溜溜地退出。这则故事引申出博弈论中一个非常有名的博弈模型——斗鸡博弈。

“点睛释义”

现实中的斗鸡博弈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斗鸡博弈可谓不胜枚举。如两人反向过同一座独木桥,一般来说,必须有一人选择后退。通常在这种博弈活动中,非理性及非理性形象的塑造是一种可选择的策略运用。比如那种看上去不怕死,或是那种看上去有些傻乎乎的人,通常能逼退独木桥上的另一人。正所谓两军相遇勇者胜。再比如,夫妻争吵也是一种“斗鸡博弈”,吵到最后,通常总会有一方对对方的唠叨、责骂装聋作哑,或者干脆妻子回娘家冷却怒火。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其实也是一种“斗鸡博弈”。企业经营方面,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企业投资了某一项目,另一家企业便会放弃对该项目的觊觎。

不战而屈人之兵

斗鸡博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最常用的一种战略“威慑”。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马戏团,他们的驯兽师会把自己与老虎同关在一只铁笼中演出。有一次表演过程中,突然笼子里停电了。黑暗中的老虎眼睛放光,虎视眈眈,而驯兽师却什么也看不见,形势暗含凶险。驯兽师马上意识到,其实老虎并不知道人看不见它,他镇定自若的挥舞道具,像平时那样表现出降伏猛兽的勇气。老虎在他的指挥下,仍然是一只温驯的“猫”。在很多情况下,博弈比的就是谁比谁更有威慑力。

而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思想被毛泽东运用得可谓登峰造极。他吸收了历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在革命战争中形成了自己的军事威慑思想。尽管对这些思想他没有做过专门的论述,但在他的大量著作、讲话、电报、书信等文稿中,都闪耀着这一思想的火花,在实践中他也在广泛地运用着。毛泽东军事威慑思想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创立的以声势或威力迫使敌方畏服,达到避免战争或在战争中争取主动目的的思想。它包括战略威慑和战役、战术威慑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7年,蒋介石集团叛变了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失败,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反动势力和革命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得不在这样的前提下制定战略战术。正如毛泽东后来总结的那样:红军的敌人国民党军队,其“武器和其他军事物资的供给比起红军来雄厚得多,而且其军队数量之多超过中国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军队,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常备军。他的军队和红军比较起来真有天壤之别。相比之下,”红军的数量是少的,红军的武器是差的,红军的粮食被服等物资供给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年轻的红军,要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拯救人民于水火,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努力之外,军事上必须制定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和策略。毛泽东军事威慑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客观基础上产生的。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初,红军的力量十分弱小,而且分散于全国许多省的边界地区,有很多小块的根据地,形成了一支支兵力有限的独立作战的部队。这些部队都处在强大的敌军包围之中,不断遭到敌人的“会剿”、“围剿”,兵员和弹药军械的补给都是十分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要生存和发展,采用一般军队的常规战法是不行的,必须在每次战斗中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等待和寻找最佳的作战时机。正如毛泽东所说:“红军的人数很少,较敌人少一二十倍,它的资源和军需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巧妙地把计策和游击战术联合起来,才有希望战胜有着广大富庶根据地的敌人。”陈毅在总结红四军的作战方法时,就列举了红四军为保存实力而采取的多种作战方法,其中有“红军不攻坚”、“打圈子脱离敌人包围与穷追”、“在没有党及群众组织的地方,不轻易作战”、“不明敌情,绝不作战”、“不打硬仗”,等等。显而易见,不损耗或较少损耗实力达到战斗目的的军事威慑,是当时红军作战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正是依靠威慑战略、游击战术,红军革命根据地才会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真假“威慑”

“威慑战略”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虚张声势”,它不一定会真正得以实施。如何才能识破对方的“虚张声势”呢?这就要弄清楚对方的威慑是否可信。当父亲恐吓非常顽皮的孩子时,通常会说:“你再吵,我就把你从窗外扔下去”,这种威慑其实并不管用。威慑在什么时候才是可信的呢?答案是:“只有在当事人不施行这种威慑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时。”

比如,有一队警察根据上级命令去拦截一群游行群众。游行队伍情绪激动,警察也都严阵以待,双方冲突一触即发。根据当时的情势,如果游行队伍表现出不可遏制的愤怒,拼死冲破封锁线的勇气,警察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识相地把路让开,否则会被愤怒的群众踩扁。但如果警察排成铜墙铁壁,并恐吓人们,“我们死也不会放你们过去的”,那么游行群众一定会作鸟兽散。那么游行队伍怎样判断警察的威慑是真的呢?如果此时警察接到了上级拼死阻止的死命令的话,那么请不要怀疑,他们将不惜一切代价挡住游行队伍。要让自己的威慑更加有效,需要做出断绝后路的行为,表达出你孤注一掷的决心,对方才会有所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