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人人都要懂点经济学
48113800000034

第34章 消费效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博古论今”

在美丽的森林里,一只兔子遇上了一只猫,它们开始讨论起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兔子眨了眨眼睛,抢先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是萝卜,那股清香味儿,吃起来还甜滋滋的。听着就让人要流口水。”猫立刻表示了反对的意见,它说:“鱼才是这个世界上是最好吃的东西。鲜嫩嫩的肉、松软软的皮,吃上一口,又酥又松,那滋味别提有多美了。所以鱼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好东西。”

就这样,两个可爱的小动物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也没有得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结论。想来想去,它们决定请猴子来评评理。猴子听完它们俩的观点,说道:“你们俩都错了,在这个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桃子!”兔子和猫听了猴子的一番话,直摇头,说:“桃子那玩意儿长得毛茸茸的,有什么好吃的?”

在这则小故事中,兔子、猫和猴子这三种小动物对食物都各有偏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效用在起作用。

“点睛释义”

何为消费效用

消费效用就是指消费者从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中获得的所有满足。比如说,人在饥饿的时候本能的就会产生食欲,这个时候,如果消费食品就可以使食欲得到满足。效用是一种心理满足程度,即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及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我们有了这个衡量标尺,就能够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

在实际应用中,虽然效用很难量化,导致很难衡量,但我们可以从每个人的行为中发现效用。比如一个消费者在买一本书之前,先要看一看它的内容,至少是目录、介绍、前言、后记之类,还要看一下它的定价,衡量一下是否值得买。如果这本书对他的效用小于定价,那么他是不会出钱的,只有等于或大于时才会买。每个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不同,就会产生有人买,有人不买的结果。

朝三暮四的效用分析

关于“朝三暮四”在我国古代还有一个故事。宋朝时期,有一个人非常爱好养猴子,这个人叫狙公。在他的家里面,养了一大群猴子,与猴子待得时间长了,他就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意思。狙公家里并不富裕,但是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时间一长,养猴子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狙公家里越来越穷困了,他必须减少猴子吃栗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愿意,就想了个方法对猴子们说:“每天早上给你们三个栗子,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恼怒地站了起来,表示不满。过了一会儿,狙公又说:“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个栗子,晚上三个,这应该够吃了吧?”猴子听完这话,都十分高兴。

这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本意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以防被花言巧语蒙骗。在这则小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狙公喂给猴子栗子的总量并没有改变,而猴子以为自己多得了,所以猴子们的行为显得十分愚蠢可笑。事实上,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结论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对于猴子来说,它们习惯于早上多吃,晚上少吃,在这种情况下,“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朝四暮三”能够给猴子们带来更好的效用。

从上文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效用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中所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通过这种衡量尺度,人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一种衡量标准。在度量效用上,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基数效用论的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中普遍使用的是基数效用概念。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比如说,一位消费者,他看一场精彩电影的效用是10效用单位,而吃一顿麦当劳的效用是8效用单位,那么这两种消费的效用之和就是18效用单位。

学会理性消费

消费者普遍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那么商家可以根据人们的这一消费特点,在商品上标注“原价××,现价××”,通过“原价”来增加商品的预期效用。相对应的较低的现价就会让消费者认为:用较低的支出得到效用较高的商品,那么商品销售量自然会增加。

如果消费者在使用商品之前不清楚这个商品的效用,那么他们会通过价格来判断商品的效用。俗话说的“便宜没好货”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商家可以利用较高的商品定价来吸引消费者,这就是“越贵越买”现象形成的一个原因。当然“贵”一定要把握度,如果商品价格太高,成了奢侈品,选择购买的消费者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