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亚洲怎么了?亚洲金融风暴全景透视
48114900000030

第30章 后果篇(11)

受到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影响,依附外销程度甚深的沿海经济带,如长江三角洲一带的经济不得不调整结构,致力于将金融风波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根据上海《解放日报》的报导,上海附近一带以外销为主的几个县市,近来开始纷纷调整其出口策略。如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公司,从1997年底开始提出了“巩固近洋,开拓外洋”的策略,带动张家港在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外地区的贸易。国泰企业以张家港为基地,1997年进出口总额为5亿2千万美元,在全国50名排列之内。为因应东南亚金融危机,该公司一经对部分“近洋”商品主动调低价格。另一方面,则展开对欧美、独立国协、东欧及非洲的“远洋”市场的开拓。

另一个受到东南亚风波影响甚大的泰州市,其外经贸委负责人表示,东南亚在经济紧缩政策下,进口量降低,预计1998年降低进口额度在10%左右。由于泰州市四分之一的市场在东南亚,1997年向该地区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而且泰州主要的出口商品,如玩具、电器、食品、纺织品等,与东南亚各国类似,在人民币坚挺,但东南亚各国货币至少贬值了40%的情形下,出口优势已不复存在,部分发货也开始发生收款困难的现象。因此泰州一些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已在欧洲开辟新的市场,并加强与欧洲的合资计划。

加上近几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由中国贸易顺差增加而引发的与西方工业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西方工业国家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案和非关税壁垒在不断增加,这使得199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工作将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亚洲金融危机同时使中国当局在推动经济改革时益感困难。上述一位国务院经济学者说,中国改革的方向当然不会改变,但这次金融危机改变了中国人民以往认为市场经济全然是好的想法,“他们这次真的亲眼看到了市场经济的风险”。该名学者并预估,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应仍可维持在9%(这是一种乐观的高估。连中国政府也在评估了东南亚金融风暴对中国经贸产生的严重影响后,把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调降为8%─作者),与1997年大致相同,但通货膨胀率则会微弱上升,从1997年的1.5%升至3%与5%之间。

对于未来吸收外资的影响方面,可以从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院士、高级专家与企业家系列报告会”上看到。许多专家预期,这次波及面甚广的亚洲金融风暴,无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有人预计,1998年香港对中国内地的投资额将会减少,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资本对中国内地的投资也会减少25%左右。中国官方《中国证券报》报导说,1997年1到11月中国吸引外资达470亿美元,比1996年同期下降了27%。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1998年外商投资中国的金额可能再剧减25%。

一年一度的华东出口商品交易会于1998年3月5日在上海展开。这是自东亚金融风暴以后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大规模的商品交易会。受到东亚金融风暴对进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交易会出现了与往年完全不同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参观人数较1997年大幅减少了16%,交易量更下跌了17.4%。在金融风暴的打击下,商品交易会的主要客层──东南亚企业,购买力严重萎缩。

华东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主要参观者来自东南亚企业,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的企业。受到金融风暴影响,1998年东亚及东南亚地区企业的参观人数骤减25%,来自欧洲和北美的客户也减少了5%,连拉丁美洲和南亚的客户都减少5%。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积极开拓海外新市场的政策推动下,1998年来自非洲、西亚和大洋洲的客户增加不少,人数增长达到15%。

从成交金额来看,商品交易会中最大的买主是欧洲企业,其次是美国、日本、港澳地区和中东国家。前五名的国家与地区在商品交易会中的成交总额,占了交易会总成交额的近7成。1997年的商品交易会中,最大的买主是香港和日本企业,1998年在亚洲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亚洲企业的购买力明显衰退,中国对东亚地区的出口贸易也大受影响。

受到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影响,美商对中国的投资态度也已转趋保守。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呼叫器销路已经锐减,卡特比勒公司则中止在上海的柴油引擎工厂,而美技公司也放弃一项已规划两年的行动电话合资计划。美国经济专家表示,美商对中国市场已转趋保守,目前大家都对中国是否会步东南亚国家后尘心存观望态度。另一方面,泰国、南韩和印尼货币贬值后,这些国家已更具投资吸引力。国基会估计,东南亚国家汇率贬值,在短期内将促使其出口增长12%,一年后更将促使其出口增长56%,即使扣除经济衰退的因素,实际增长也将高达46%。美国经济专家说,由于釭5c多美国企业在中国有过失败投资经验,因此目前一些企业已重新思考在中国的投资策略。

台商投资中国投资也有趋缓的迹象。中国台湾行政院经建会最近指出,1997年前9个月两岸贸易为174.1亿美元,占台湾贸易比重的一成,出超达118.3亿美元,是台湾出口最大的来源。在投资方面,前10月对中国投资13亿美元,较1996年同期增加近3成。根据中国统计表明,1997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中,台资为16亿美元,与1996年同期相等,其他地区则出现投资金额减少的现象。而同期对未来实际投资有领先指标意义的台资协议金额却只有13.2亿美元。由于对人民币可能走贬的心理预期及东南亚这次的金融风暴可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未来台湾厂商对中国实际投资金额增长将转趋减缓。

中国外贸部外资研究室主任马宁说,1998年,中国吸收外资规模下降已成定局。外商对中国的实际投资能达到400亿美元就很不错了,300亿美元也有可能。他以1997年利用外资的几个指标说明形势严峻:一、新批外商投资企业下降15%;二、合同外商投资金额下降27%;三、外商实际投资增长幅度仅8.5%。以上数据都创近数年的新低。基于内部结构调整及稳定其国内企业的根基,外资甚至会抽回一些已在中国投资的资金或转移投资地。据估计,这将使中国减少吸收外资300亿到400亿美元。

东南亚金融危机效应甚至影响到东南亚华商资金延缓登陆中国,这是以往非常罕见的现象。近年来一直积极投资中国的东南亚华商,包括印尼三林集团、力宝集团,马来西亚的郭鹤年、林梧桐家族及泰国谢国民家族的正大集团等,近来其在中国投资重大项目出了以往少见的资金到位迟滞现象,其中包括了福州至泉州的高速公路、厦门的码头及湄洲湾的石化中心等重大建设,都受到了波及。据一位福建省外经贸厅官员向本报记者透露,受到印尼盾、马币及泰铢等东南亚货币严重贬值及房地产剧跌的影响,一些投资闽省的东南亚富商在东南亚定居地的资产都严重缩水,进而造成部分中国投资项目出现问题。

据了解,东南亚华商投资中国,近年来已蔚为风潮。其中马来西亚郭鹤年家族的项目,遍布多个城市的房地产及高速公路等建设。另一位马国华商林梧桐则是福-泉高速公路的大股东。至于泰国谢国民的正大集团更在中国投资超过40亿美元,项目约90多个,除了农牧业外,还包括一些房地产及制造业。印尼林绍良的主要投资是位于故乡福清工业区及房地产项目。另一个印尼财团力宝投资重心在湄洲湾的石化中心与发电厂。

东南亚的华商除了进军中国资金可观外,多半都在香港也拥有上市公司与房地产。受到香港恒生指数崩跌的影响,股票与不动产市值都严重下挫。同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债信也下降,东南亚华商在当地与香港都出现资产锐减的双重压力下,部分集团现金运转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统计系讲师指出,“从负面影响来看,周围邻国货币贬值,必然会对中国形成出口竞争的压力。同时,周边国家的经济困难,也会减少它们的进口需求,包括对中国货的需求。不过,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在欧美,这方面的影响面有限。

东南亚以及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的金融困难会减少这些经济体的资本输出能力,不利于中国引进这些国家的投资。尤其是香港台湾的投资占中国历年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额的70%以上,日本、韩国也是中国的主要投资国,这对于已经出现减缓趋势的外国直接投资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目前,亚洲金融风暴是否已经过去,还是一个未定之天。如果这股风潮继续加强,势必给开放度已经较高、但相应的保护性措施尚未跟上的中国金融乃至整个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这些冲击有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经济:

第一、对人民币汇率及中国的外汇市场形成某种冲击。届时,刚刚建成的银行汇率体制将面临巨大挑战,处于两难选择:若随行就市,国内经济将有可能吃不消;如果加强行政管制,则会脱离市场轨道。

第二、透过汇率波及到中国的对外贸易、外债结构,其影响虽然会有利有弊,但如果对应不及时,措施不当,则必然是弊大于利。

第三、一些国家会因其本国金融危机而抽走资本,造成中国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乃至生产领域不同程度的波动。

第四、如果国际金融危机四起,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进一步加深(如日本的经济尚未回升,却又出现衰退迹象),则中国在开放市场,尤其是开放金融市场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国企重灾区损失惨

东南亚是中国近年来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在当地金融风暴的肆虐下,有许多公司因为介入东南亚股票与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颇多,在股汇与房市等三项市况都不佳的情况下,惨遭套牢者不在少数。据部分外经贸官员透露,金额估计有数10亿美元。

据福建省一位建委官员向记者表示,在1997香港回归前后,许多中国外贸与营建集团纷纷藉由“以香港为窗口,东南亚为重点”模式,进行海外投资。部分谨守本业者,在这波东南亚风暴中的损失不大,不过一些对当地股市与房地产介入很深的企业,营运几乎都陷入了严重困境。有一家隶属闽省外经贸部门的对海外承包劳务、工程的企业,发行美元债券在东南亚投资。当泰、马、菲及印尼各国货币都严重贬值后,这家企业仅汇兑的损失就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为了避免汇兑的风险,现今前往东南亚承包工程者,多数会要求对方至少要有7、8成以美金计价,其他2至3成以当地货币缴付。同时以往许多国有企业喜爱向海外融资美元,甚至发行美元债券,如今在金融风暴后,大多采取保守策略,大幅减少美金借款,境外贷款尽量改为港币,避免再遭到美元升值的冲击。

此外,由于众多国企在香港设有据点,甚至股票上市,对于香港联系汇率是否能够维持不变,均感懮心忡忡。这些在香港拥有许多资产的国企负责人多数认为,港元应该不会与美元脱钩,不过因为变数很多,未来是否联系汇率还能守稳就很难说了。除了懮虑港元与美元脱钩后会发生贬值效应外,部分国企负责人更在意的是香港股市恒生指数及房地产市场何时能够妙手回春,因为不仅红筹中资股企业在香港有大量投资,就是各省市也有不少公司在香江拥有可观资产。如果当地的经济持续恶化,这些在港投资项目不但影响营业外收益,并将严重冲击到其在国内的本业。

由东南亚国家引发的金融带动香港股市连续暴跌,几次酿成股灾,也严重影响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管道,并敲醒了许多中国国企试图藉香港进行国际集资,以搞活国内企业的美梦。

回归前“见红就涨”、不可一世的中国概念、红筹股,在一波波汹涌澎湃的香港股灾浪潮中,跌得特别惨,不管是H股还是红筹股,跌幅均超过大盘及其他类股。而许多在近几个月内上市的中国国企,一上市即面临大跌惨况,九七回归时所谓“上市蜜月”的景象已荡然无存。以1997年10月底上市的“中国电信”股为例,第一天交易便跌去了一成左右,吓坏诸多正轮候香港上市的内地国企。

中资红筹股策略性入股香港上市公司的情况颇为普遍,但近期的股灾却令这批“收买佬”一夜间变成“大闸蟹”。当中,光大入股熊谷组一役更令光大帐面亏损超逾6亿8千万港元,暂变为这次股灾的大输家。

法国兴业高诚近日发表研究报告,重新评估短线投资与中国相关股份的策略,当中提及,在过去一年积极于股票市场上进行“采购行动”的中国红筹公司,因这次股灾而招致巨大帐面损失。若其入股的公司股价一沉不起,则有关红筹公司很可能要作撇帐准备。该行的中国研究部联席董事祝振驹指出,光大集团在不足一年内,斥资29亿港元入股香港6间上市公司,网罗包括从事零售、地产以至银行业务的公司,虽然集团拥有国务院作财政支柱,但损失仍十分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