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亚洲怎么了?亚洲金融风暴全景透视
48114900000032

第32章 后果篇(13)

1997年7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南亚部分国家和韩国货币贬值了一半左右,企业、银行的外债随之激增。高利率也使企业借贷资金的成本越来越高,经营日益困难。许多债台高筑的企业只能借助于外商收购或兼并求得生存。由于国基会以经援作为换取这些国家开放国内市场的条件,亚洲一些受金融风暴冲击的国家都已加快了经济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于是,一些国际财团纷纷抓住机遇,迅速在这些国家掀起了一股兼并企业的风潮。这股兼并风潮的掀起,可以说是东南亚和韩国金融危机给国际财团提供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分析家预计,这股风潮在今后几个月里将会愈演愈烈。

早在1997年下半年,国际投资者便纷纷在东南亚国家和韩国寻找收购和兼并的目标。沙地阿拉伯一个私人财团从1997年12月以来已先后在马来西亚的电讯和汽车制造公司、韩国的大宇公司、新加坡房地产集团买下了股份。

1998年以来,兼并风愈刮愈烈。2月中旬,美国的美林集团花费3亿美元购买了已倒闭的日本山一证券公司的30家分公司。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最近用4亿多美元买下了韩国一个财团的饮料公司。韩国的三新集团、印尼的沙林集团、泰国的卜蜂集团等正在东南亚地区寻购饭店、化工厂、金融公司。美国的福特、通用汽车公司正在试图兼并一些东亚国家的汽车制造厂,因为这要比它们新建工厂更合算。到目前为止,外商在东南亚国家和韩国收购和兼并企业的成交额已有520亿美元。

新兴的美国“兀鹰基金”正逐渐入侵亚洲房地产及债券等市场,伺机捡便宜货。在这次亚洲危机中出足锋头的美国基金大户索若斯据传也将成立一支基金,专门收购价格暴跌的亚洲债券。同时,索若斯及一个外国投资人组成的集团已决定在泰国那孔泰(Nakornthai)条钢公司投资6亿5千万美元,创下1997年7月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外资对单一泰国企业的最大宗投资案。另外,奇异电器旗下专门进行购并的GE资本公司1998年以来已在泰国及日本等地完成一系列购并消费者金融公司的交易。

对美国各大金融公司而言,遭到危机袭击的亚洲地区现在可说遍地是黄金。债券交易商表示,过去数周来,这些因为不择手段只求获利而被冠上“兀鹰”之名的美国基金,一直在买进濒临崩溃的东南亚公司的债券。他们打的算盘是低买高卖,或是以低廉代价取得公司的大多数股权。交易商表示,这类兀鹰基金几乎清一色是美国基金,有意买进印尼或泰国公司发行的票券。这种基金的出现,意味着亚洲债券主要投资人的身份已由稳定的银行或退休基金经理人转变为心狠手辣、只想快速致富的买家。设在香港的励晶基金管理公司私人股票(PrivateEquity)部门执行董事马提诺提毫不讳言地表示,他已买下数百万美元的亚洲债券。马提诺提旗下一支新成立的基金专门投资亚洲各类贬值资产,包括房地产。不过他们对廉价债券的兴趣愈来愈浓厚。另外,几乎所有知名的美国金融公司都跑到东京去炒房地产,包括信孚银行、高盛、美林、利曼兄弟、摩根史坦利添惠、J.P.摩根、所罗门美邦及设在洛杉矶的安全资本公司。甚至美国一些退休基金及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也加入这个战场。这些美国公司当年曾在美国储贷机构(S&L)危机中大捞一笔,如今也想在东京如法炮制,抢购日本银行界因呆帐不得不贱价求售的房地产。

身为全球最大的非银行、非政府放款人的GE资本公司,除了在日本买房地产之外,并斥资5亿7千5百万美元与财务困难的东邦相互生命保险公司设立合资企业,跨足日本寿险市场,这同时也是GE资本最大宗的投资案。该公司也在泰国购并数家消费者金融公司。

其实,国际财团在东南亚国家和韩国争相收购和兼并企业,也存在不少风险,主要是一些企业负债过重,或者对债务的底细不明,购买或兼并后可能在一个时期内蒙受经济损失。但这些投资者普遍认为,损失是暂时的,这些企业在几年之内便可大量赢利,因为它们预计21世纪的东南亚和东亚经济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健康、更有发展后劲。

东南亚和东亚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景鼓励着更多的国际财团看好这一地区的市场。美国的万国宝通银行、美国国际集团等在这一地区虽然已有很好的根基,但还在试图兼并扩充业务。其它财团已准备在近期内投入100亿美元的资金在东南亚和东亚收购或兼并企业。陷入困境中的一些东南亚和韩国的房地产、汽车制造、银行、金融和电讯公司等都是国际财团和大公司试图收购和兼并的目标。

兼并风潮的掀起在有关国家引起了极大反响。有些人认为,这是企业摆脱困境、促进国家经济复苏的有效途径。有些人则担心,一些关键的行业掌握在外国财团手中,今后会影响国计民生。但专家们认为,国际财团的收购、兼并不仅可以在资金方面帮助一些企业起死回生,而且可以通过提供技术、人才培训等帮助企业提高竞争能力。从总体上看,对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利大于弊。

据最新一期的美国《商业周刊》报导,亚洲购并公司(M&AAsia)统计,1997年东亚地区全部的购并金额为520亿美元,仅占全球的3%。不过外界预料,1998年的购并金额将大幅增加。据NaissanceTechnomic顾问公司对欧、美跨国企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64%计划在东南亚进行购并活动。

专家认为,外资涌入亚洲购并企业,将有助于亚洲企业经营的合理化,即过度扩展的产业将进行大幅重组,其中,以金融业特别如此。J.P.摩根银行估计,亚洲银行约需2600百亿美元的新资金才能重新启动,其他如石化、汽车、地产开发等莫不如此。

专家指出,南韩、中国、澳洲、马来西亚以及泰国成为最佳的投资标的,而由于政情不稳,印尼正成为投资人避免介入的目标。各国之所以成为欧美企业的目标,主要在于当地币值疲软、资产价格下跌,致使该区对野心勃勃的欧美企业深具吸引力,深切盼望在当地市场立足,以期在经济复苏来临时获利。毕竟亚洲仍是21世纪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

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企业较不易受到该区经济衰退的影响,而亟需现金的企业最有可能面临拍卖之命运。

在亚洲购并活动大增趋势中,投资银行业者亦纷纷扩展亚洲的投资银行人员编制,美林证券已将亚洲部门由3人增至16人,还在陆续增加之中。同时业者也估计购并收入将于1998年上升至企业财务部门盈余75%,远高于1997年的30%。

规模最大的购并对象应以南韩财团为主。通用汽车已与大宇汽车洽谈之中,福特则对三新汽车下手,起亚汽车的剩余83%也有可能转进福特旗下。其他包括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电信乃至于其他多种产业均已先后传出购并可能。此等现象代表1998年欧美企业可能会成为大量亚洲企业的新老板,或许这也是亚洲经济“国际化”的必经路程。

重组合并也在东南亚地区内部进行,特别是银行业者,纷纷展开重组行动。马国KUB公司宣布买下森合银行30%的股份,泰国最大的盘谷银行也宣布重组其风险管理部门。马国KUB公司于宣布,该公司已决定买下财务艰困的森合银行(SimeBank)30.01%的股份,以协助该银行渡过难关。马国央行宣布,该国第六大的森合银行上半年度亏损15亿7千万马元(3亿9千2百万美元),并急需增加12亿马元的新资本。由于森合银行的大幅亏损,使该银行的母公司森那美森集团(SimeDarby)至1997年底的6个月出现6亿7千6百万马元的亏损。森那美森已于近期接受另一家公司买下森合银行60.35%的股份。

泰国盘谷银行也宣布大幅调整风险管理政策,以因应金融危机以后的新局面。盘谷银行总裁波登指出,该银行将重组包括风险管理部门在内的各单位管理阶层。盘谷银行于1998年稍早已聘请澳洲央行首席信用管理官员福瑟担任其风险管理顾问,并宣布增资计划,以因应泰国当局要求银行强化自有资本准备的规定。

美国经援亚洲的背面

经过半年的狂风骤雨吹袭,亚洲各国及地区百废待兴,亟待外来资金、金融专才提供“震撼疗法”。而在美元投资工具强大的光环照耀下,“美国经验”便成了亚洲积极仿傚的对象,这与当地同时存在的反西方情结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细数亚洲金融风暴的受害者,任谁都可以列出一大堆苦主。若论亚洲金融风暴的受益者则寥寥可数,但身为全球金融重镇的纽约,无疑成为少数渔翁得利者。金大中当选南韩总统的第二天,该国财经院便聘请华尔街上赫赫有名的高盛与所罗门美邦两大券商为顾问。金大中尚未就任,美国投机大亨索若斯便彷佛军师般进出南韩,从而使亚洲股汇市也一连涨了好几天。这种“美国独尊”的现象说明了,纽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龙头地位已更加巩固,至少在短期内,伦敦或东京都不是对手。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菲律宾、印尼、泰国与南韩等国家无不被迫向国基会求援,而甘愿接受国基会所要求的紧缩经济与开放市场的“猛药”。与此同时,日本也推出规模远较外界庞大的减税方案,希望藉此刺激国内消费,振兴经济。然而不论是南韩等国的紧缩政策,还是日本的减税大放送,从酝酿到决策,处处都可以看到美国的影子,甚至明显贴有“美国制”标签。由此可见,美国对亚洲的经济影响力正趁着该地区受金融风暴肆虐之际而急速扩大,企图把亚洲纳入美国式资本主义的附庸。美国的外交政策一向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而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上唯一超级强权。过去几年,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增长,美国克林顿政府一直希望能够加深美国对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进而为美国经济争取最大利益。亚洲金融风暴正其成遂心愿的不可多得的大好机会。

美国从日本倡议成立“亚洲基金”起就加以大力反对。1997年9月,在香港举行的国基会和世界银行年会中,美国成功封杀日本成立“亚洲基金”的提议。紧接着11月亚太地区部长在菲律宾马尼拉大会时,亚洲国家企图说服美国成立“亚洲基金”也胎死腹中,最后达成所谓在国基会架构下的纾困替代案。到12月初,亚洲14国连同美国财长在吉隆坡开会,东南亚国家暗地酝酿成立独立的“亚洲基金”计划,亦因美国清楚阿的表态而再遭封杀。

美国此举的企图十分明显:一方面防备日本对亚洲的经济影响力藉由亚洲货币基金的成立而有所扩大,一方面则希望透过由其主导的国基会,帮助美式资本主义进一步渗透进入亚洲经济结构之中,藉以扩大美国在当地利益。最后,东南亚国家在美国压力下,被迫放弃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的构想,而接受国基会由美国设计的救援方案。此外,在1997年11月间,南韩经济已被金融风暴吹袭得摇摇欲坠,不过金泳三政府仍极力避免像东南亚国家一样接受国基会的援助,以免丧失其经济主导权。然而,根据《国际前锋论坛报》的报导指出,11月27日,克林顿亲自打电话给金泳三,警告他与国基会谈判救援条件的时间已经不多。最后,金泳三政府被迫全盘接受国基会要求其紧缩经济与进行市场改革开放的救援条件。报导指出,南韩有部分官员因此反美情绪升高,认为克林顿不应以其美国总统的身份直接对南韩施压,尤其是国基会的救援方案中许多最为严苛的条件据信都系出自美国财政部长鲁宾的手笔。

与此同时,美国眼看其最大贸易竞争对手日本经济的每况愈下,金融危机持续扩大,自然也不放弃此一趁虚而入的大好机会扩大其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力。12月17日,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出人意表地宣布2兆日圆(相当于157亿美元左右)的减税方案,规模之大,远超过各界的预期。根据《国际前锋论坛报》的报导指出,此一减税大放送的决策几乎完全由桥本一人主导,这在日本政坛上极为罕见。桥本之所以会这样做,完全是美国压力的使然。美国一直担心日本在日圆大贬之下,会以扩大出口推动经济复苏,导致美日间贸易失衡情况更加恶化。因此,克林顿政府透过财政部与美国驻日大使馆展开游说行动,要求日本政府必须以扩大内需来作为促进经济回春的手段。同时,克林顿也致函桥本,重申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关切,警告日本经济疲弱情况远较预期严重,并批评日本没有及早设法挽救自身经济,扮演帮助亚洲邻国脱离苦海的角色。在此压力下,桥本最后被迫放弃其一贯削减预算的紧缩政策,推出扩大规模的减税方案。由桥本主导推出的超级大减税方案受美国影响显而易见,引来日本媒体的挞伐。日本《每日新闻》与《朝日新闻》在减税方案推出的第二天就指出,这是外在力量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