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就是和自己的较量
48120300000023

第23章 江湖方式进入,商人方式退出(2)

另外,政府的管制方式也导致很多企业出现了增长极限。因为整个体制、制度给企业的增长创造了很多模糊地带,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便无法顺利增长。

二、组织的极限

从内部来看,首先要打破组织的极限,一家公司的生命力与组织的变革、组织的制度安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民营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适时改进组织制度,没有引进新的资本和创造新的、更好的治理结构,没有引进专业团队,这家公司就不会成长。

曾有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很自豪地说,他的公司在海南三亚屹立20年不倒,这让很多民营企业望尘莫及。可是时至今日,他的公司仍然没有改变皮包公司的形象。公司就两个人,拉关系贷一批钱,陪领导两天,钱没有了,再故伎重演一把。他们公司的组织形态依旧是20年前公司最初成立时的样子,一点儿本质的改变都没有。

三、商业模式的极限

商业模式决定了公司的规模。比如IT行业中的制造业,PC机的利润可能只有2%左右,而网游的毛利润是80%。前者的边际利润很低,而后者一个服务器增加上百万用户,边际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却能获得很高的边际利润。因此,从商业模式上讲,前一种再大也有极限,而后一种企业的增长几乎是无极限的。

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着商业模式的转变。最早的时候,房地产普遍的商业模式是“地主+工头”,随后是“厂长+资本家”,现在房地产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导演+制片”。所以说,企业必须高度关注自己所在企业、所在行业的商业模式,因为一家公司是成长为一家好公司和大公司还是原地踏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模式。

四、企业家的能力与价值观的极限

企业家的能力对这家企业设置了增长极限,像上面所讲的柳传志和那位企业家就是两个极端,柳传志拥有渊博的学识,人在北京,信息渠道又很通畅,对于进行组织变革有天然的优势;而另一位企业家只有小学文化,加上他长期处在一个不大的城市,所以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论是哪位企业家,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柳传志也同样如此。只有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才能突破企业的增长极限。

此外,企业家价值观的极限也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有些民营企业家拥有非常突出的商业能力,企业也做得有声有色,但是企业和企业家却无法得到人家的尊敬,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组织的变革、商业模式的创造,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选择,都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企业家需要不断突破自身的能力极限,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突破增长极限。

“剩者为王”

现在是“剩者为王”,“剩”是剩下的“剩”,你剩下了,你就成功了。要想成为剩下的企业,确实不容易。——摘自冯仑南京大学MBA演讲文稿

随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的持续推进,以及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人都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算得上是好企业。其实,对好企业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答案。

在冯仑看来,判断一家企业是不是好企业,有三个简单的标准。他在《你要让我把你看得清楚》一文中写道:

人们通常为不能看清一家企业所烦恼,投资亦无从下手……其实,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好公司,有三个简单的标准。第一,好公司应当自己一句话说得清楚,别人一眼看得懂;第二,一定要看得见终端产品的连续销售;第三,要看公司老板或经理下班以后干什么,和什么人混在一起。

这三个标准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很深刻的内容。第一条,“好公司应当自己一句话说得清楚,别人一眼看得懂”,公司是做什么的,不只公司的老总能够一句话讲明白,而且公司的员工也要讲得八九不离十。此外,与公司无关的人也都能够看明白企业是怎么回事。能够做到这一点,说明这家公司业务内容很单纯,企业文化能够保证员工积极地投身到企业的建设之中,这样的公司一定是一家具有长远发展目标和良好企业文化的公司,公司的客户也自然会对公司充满信心。

第二条,“一定要看得见终端产品的连续销售”,公司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这是一个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员工能够安心工作的原因之一。如果一个公司不能将产品销售出去,那么它将陷入现金断流的困难境地,这对公司的影响非常大,甚至会造成公司的垮台。

第三条,“要看公司老板或经理下班以后干什么,和什么人混在一起”,如果一个公司的老板或经理下班后往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跑,或者到同行中居领先地位的企业取经,那么这个公司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公司。相反,如果公司的老板或经理一下班就奔赴酒局,吃喝玩乐,那么这家公司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冯仑认为,符合以上标准的公司,应该是好公司。还有一个评判公司好坏的更为简单的标准:别的公司倒下而最后“剩下”的公司,就是好公司。他说:“现在是‘剩者为王’,‘剩’是剩下的‘剩’,你剩下了,你就成功了。要想成为剩下的企业,确实不容易。”

“剩者”可以看作是达尔文所说的“适者”,正是因为有适应能力,所以才能剩下来。恐龙因为不适应环境,不能在物种竞争中剩下来,所以它从地球上消失了。剩者就是剩下的人或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剩者,就意味着有出头的机会。

冯仑以房地产公司为例来分析“剩者为王”的道理:很多人对未来房价的升降有看法,未来不是升就是降,也就是说有一半人赌错了,这个时候赌对的人就剩下了,只留下了50%。在赌胜的人中又有哪些会继续剩下来呢?那就是有多少钱的问题了。你只有100元,他有1000元,同样100%的回报,你和他就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你可能就输了,他就剩下了。所以在冯仑看来,在趋势判断同样正确的情况下,资源约束取决于企业资源的差距。如果前两项没有分出结果,那就取决于选择的角度。比如同样是做房地产,有人做住宅,有人做酒店,都涨,但住宅涨得时间长些,那自然做住宅的就剩下了。假定大家都是做住宅的,那就是管理好的剩下了。因为住宅的竞争是规模竞争、成本竞争、营销竞争等细节,最后管理好的肯定就剩下了。

冯仑还认为,好公司是那些按照商业常识经营的企业。他说:“我认为民营企业最常犯的错误是不相信大道理,比如公司要有治理结构、战略、价值观等,听的人很多,但不相信的人更多。我们相信大道理,而且一直按大道理走。相信大道理的人,人家看你都是尊敬地看你。”

他这样说是因为有很多企业“不相信大道理”,从而走上了万劫不复之路。德隆和三九就是这方面的例证。冯仑在《学好才会赢》一文中写道:

德隆也好,三九也好,我以为问题都不是出在现行体制对它们的不公正待遇上。因为两家分属民营和国有,但给它们致命一击的却同样是所谓资金链。显然,在现行体制下,资金流向并不因为企业性质而被阻断,甚至民营的德隆从各个方面融到的资金还数倍于国有的三九。其实真正的危机恰恰在于面对日益完善的市场秩序时,它们未能按商业竞争的常识经营自己的企业,反而一再企图用违背普遍商业规律勾兑政府、谋取暴利的行为逃脱监管等,创造自己幻想中的奇迹。

过去十多年,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那些善于和政府及体制打交道的人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捷径。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总是按照一套固定的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去办事,对公开竞争中的游戏规则毫不在意,对商业竞争所要求的能力更是不管不顾。但是,随着中国入世和国企改革最后攻坚的完成,市场经济体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体制的主导性力量,竞争规律也已由与政府的博弈转为企业间纯粹的商业竞争。

因此,奉行“战略导向、创造股东价值、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制度取胜”行为方式的公司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只有这样的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剩下”,成为真正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