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4813600000016

第16章 6异姓诸王侯,身后长戚戚

第一篇第三章6异姓诸王侯,身后长戚戚

萧何(前257年6.15—前193年7.8),西汉政治家,有句古话叫做:“成也萧何败萧何”。

便是说当时的另一大将韩信,便是因为萧何而成就名利,却也是因为萧何而命丧黄泉,古时政治也是谋术当先,当时刘邦刚建立汉朝,迫于形势曾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

这七人都是在楚汉相争天下时,追随刘邦左右,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而今天下已定,该是分封行赏的时候了。可是这七人最后除了长沙王吴芮外,其余人等都曾先后造反,造反后除张敖外皆为刘邦所杀。

本是一起生死与共的患难兄弟,富贵之后却反目成仇,对待权势和富贵的欲望之心令汉初的这些英雄豪杰,从此英雄气短。但是大浪淘沙,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也有人全身而退,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即保全了身家性命,又保住了千古美名。

此人便是萧何,位列宰相,却时刻懂得隐忍,兢兢业业,奉公守法,终于能在腥风血雨中安然退去。

在秦汉之交,天下人才恒河沙数。皆为刘邦所用,他们各有长处,各有优点,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

但是有些人是注定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的。萧何的经世治国之才令刘邦对他仰赖有加,刘邦对萧何的信任源于刘邦攻克咸阳之后,将士们都在夺金银财宝,而萧何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

这样的举动不但令日后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和为国家制定政策肯定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还令刘邦认定萧何是一个可用之才,之后的萧何知人善用,韩信便是被萧何提拔起来的,然而韩信虽然能征善战,却并不是一个懂得政治的人。

他与萧何最大的不同便是不识时务,在刘邦需要他的时候,他可以舍命豁出一切,而在刘邦不再需要他的时候,韩信没有选择和萧何一样隐忍,而是咄咄逼人,这令他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韩信没有发迹之前还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穷小子,曾因为甘愿忍受胯下之辱而被他人推崇为能屈能伸的真英雄,但做过几年的英雄之后,韩信的内心便被虚荣胀满了,在刘邦登基称帝之后,他嚣张的作为还是没有收敛。

而这时,懂得明哲保身的萧何便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之后被拜为相国。他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竟以“自毁其名”的方法,免于被刘邦杀害。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卒,谥号“文终侯”。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后来人们说“萧规曹随”,也可看出萧何的了不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死虽说不是萧何一手促成,但也算是参与其中,并不是萧何无情,而只是韩信无心,谁不懂政治规则,谁便会被驱逐出场,这个规则萧何明白,所以他得以善终,而令一个人则懂的更彻底,他便是张良,在明哲保身的这一方面,张良可谓是萧何的老师。

刘邦曾在最初论功行赏时,认为张良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功劳也很大,愿意封齐三万户。

张良则说,他自己与刘邦当初在留会合,自己也没有什么功劳,不要那么多地方,把留封给他就好了。

于是刘邦封他为留侯。其实张良并非毫无功劳,而是功劳颇多,曾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这些都为刘邦所采纳。

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张良所作所为不可谓不多。

但是张良更明白,就算再多的功劳也不能显现骄傲,同为谋臣的陈平就没有张良的城府了,虽说陈平出过的计谋无数,尤其是在平定韩信叛乱这件事情上他功劳最大,陈平建议刘邦出游云梦泽,这地方是韩信的领地,他自然会来拜见刘邦,所以可安排一武士,趁机将韩信擒住。果不其然,韩信因此被擒,后贬为淮阴侯。

陈平的这一计谋,避免了一场战争,消除了再度分裂割据的祸根,维护了新王朝的统一与安定。

与张良不同,陈平虽然也是从小发奋读书,但是远没有张良的目光长远,在辅佐刘邦之时,张良早已看透伴君如伴虎,及早将富贵撇去,远离了是非之地,而陈平却不愿意放弃到手的富贵,结果自然不用说,“汉初四杰”的下场皆不随人愿,除了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之外,便是想背水一战,却是惨淡收场的。

他们曾经都是刘邦在战场上的好兄弟,而如今却是眼中钉,不除不快,虽说汉朝之后,他们被封为了异姓诸侯王,但是依然逃不脱被斩杀的命运,就好像刘邦所封的七个异姓王一样,结果同样凄惨。

七个异姓王,吴芮的自保最成功。赵王张敖,比起其他几人来,他可真是好运气。一来因为有个讲信义的贯高,谋反之事被贯高一人按了下来,即使是严刑逼供,也没有套出半句话来,贯高也因此为刘邦所钦佩,被释放。

而贯高为保张敖名节,卡喉自尽,名满天下。二来因其娶得鲁元公主,吕后比较宠爱鲁元,所以这层关系也客观地保护了他。

张敖被释放后,被封宣平侯,一直到公元前182年才死,也算是异姓王里比较幸运的一个了。

其余人皆是下场惨淡,这也是每个开国功臣的必经途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只有看的云淡风轻,才能最终释怀。

麻辣说史

政治是个高风险的行当,这些诸侯王,也曾经叱咤风云,也曾经名满天下,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毫不可惜。即使不是诸侯王,那些在皇帝身边的大臣要不自毁名节,以显示自己已经很满意现状,再也没有什么大的要求了。有的干脆事业一成就隐居,远离政治这个大染缸。大多不识相的,贪恋权力的,好像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每次开国大业的完成,紧着着就是大刀片子乱飞,一个个人头落地,想来真是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