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人和政通
48147300000016

第16章 司马光(2)

文武官复①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②,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③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④之,魏徵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⑤,仓廪⑥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⑦,皆当扈从;今自伊、洛⑧以东至于海、岱⑨,烟火尚希⑩,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四卷》

注释

①复:又,再。

②巅:顶峰。

③展:展示。

④从:听从。

⑤复:恢复。

⑥仓廪:国家府库粮仓。

⑦远夷君长:远方的夷族首领。

⑧伊、洛:伊水、洛水。

⑨海、岱:大海、泰山。

⑩希:稀少。

入腹中:进入大唐腹地。

赀:计算。

译文

文武百官又请求进行封禅大礼,唐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损伤呢?从前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岂能认为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而且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徵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徵答道:“够高了!”“德行不厚吗?”答道:“很厚了!”“大唐不安定吗?”答道:“安定!”“四方夷族没归服吗?”答道:“归服了。”“年成不丰收吗?”答道:“丰收了!”“符瑞没有到吗?”答道:“到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六点理由,然而承接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去泰山,大量的骑兵车辇,其劳顿耗费,必然难以承担。而且陛下封禅泰山,则各国君主聚集,远方夷族首领跟从,如今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草木丛生,这是要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们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就停止了封禅。

绝妙佳句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原文

魏徵谏太宗治国之道

魏徵上疏,以为:“《文子》曰:‘同言①而信,信在言前;同令②而行,诚在令外。’自王道休明③,十有余年,然而德化未洽④者,由⑤待下之情未尽诚信故也。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⑥;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⑦。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⑨有败,况内怀奸宄⑩,其祸岂不深乎!夫虽君子不能无小过,苟不害于正道,斯可略矣。既谓之君子而复疑其不信,何异立直木而疑其影之曲乎!陛下诚能慎选君子,以礼信用之,何忧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上赐手诏褒美曰:“昔晋武帝平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子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

注释

①同言:相同的言语。

②同令:同样的命令。

③休明:美好,清平。

④未洽:不尽人意。

⑤由:由于,因为。

⑥狎:亲昵。

⑦通:通达。

⑧小慧:小聪明。

⑨免:难免。

⑩宄(ɡuǐ):作乱或盗窃的人。

保:保证。

褒美:夸赞。

弦、韦: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乃鞣制过的兽皮,质柔软。佩韦以自缓即身佩熟皮警醒自己行事要谨慎,勿操之过急。弦即弓弦,佩弦以自急即身佩弓弦警醒自己行事要紧张自促。

译文

魏徵上奏疏认为:“《文子》说:‘同样的言语,有时能被信任,可见信任在言语之前;同样的命令,有时被执行,可见真诚待人在命令之外。’自从大唐美善兴旺,已有十几年了,然而德化的成效不尽人意,是因为君王对待臣下未尽诚信的缘故。如今确立政策,达到大治,必然委之于君子;而事有得失,有时要询访小人。对待君子敬而远之,对待小人轻佻而又亲昵;亲昵则言语表达得充分,疏远则下情难以上达。智力中等的人,岂能没有小聪明!然而并没有经国的才略,考虑问题不远,即使竭尽诚意,也难免有败绩,更何况内心怀有奸诈的小人,对国家的祸患能不深吗?虽然君子也不能没有小过失,假如对于正道没有太大的害处,就可以略去不计较。既然称之为君子而又怀疑其不真诚,这与立一根直木而又怀疑其影子歪斜有什么不同?陛下如果真能慎择君子,礼遇信任予以重用,何愁不能达到天下大治呢?否则的话,很难保证危亡不期而至呀。”太宗赐给魏徵手书诏令,夸赞道:“以前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意志骄傲懈怠,何曾身处三公高位,不能犯颜直谏,而是私下里说与子孙们听,自以为明智,此乃最大的不忠。如今得到你的谏言,朕已知错了。当把你的箴言放在几案上,犹如西门豹、董安于佩戴韦弦以自警。”

绝妙佳句

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

原文

岑文本谏太宗恕君集之过

君集①之破高昌也,私取②其珍宝;将士知之,竞为盗窃,君集不能禁③,为有司④所劾,诏下君集等狱。中书侍郎岑文本上疏,以为:“高昌昏迷⑤,陛下命君集等讨而克⑥之,不逾⑦旬日,并付大理。虽君集等自挂网罗,恐海内之人疑陛下唯录其过⑧而遗⑨其功也。臣闻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苟能克敌,虽贪可赏;若其败绩,虽廉可诛。是以汉之⑩李广利、陈汤,晋之王浚,隋之韩劾虎,皆负罪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赏。由是观之,将帅之臣,廉慎者寡,贪求者众。是以黄石公《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急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伏愿录其微劳,忘其大过,使君集等虽重升朝列,复备驱驰,虽非清贞之臣,犹得贪愚之将,斯则陛下虽屈法而德弥显,君集蒙宥而过更彰矣。”上乃释之。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

注释

①君集:即侯君集,唐朝名将。

②私取:私自掠夺。

③禁:禁止。

④有司:有关的官署。

⑤昏迷:昏庸腐败。

⑥克:攻下。

⑦逾:超过。

⑧过:过错。

⑨遗:遗忘。

⑩之:的。

咸:都,全。

黄石公:据说是秦汉时期的人,曾经三试张良。

驱驰:驱使,使用。

贪愚:贪婪愚钝。

蒙宥:承蒙谅宥。

释:开释。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