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年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20岁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他发展了自己的势力,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封为魏王,四年后病死洛阳。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古直悲凉。其文清峻通脱。今有《曹操集》传世。
原文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①,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②。
奈何③此征夫,安得去四方④。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⑤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⑥,猛兽⑦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⑧,故乡安可忘⑨。
注译
①转蓬:飞蓬,菊科植物,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
②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本根而言。
③奈何:如何,这里有“可叹”、“可怜”的意思。
④安得:怎能。去:离开,避免。其意思是,可叹这些征夫们,怎样才能免除这种四方漂泊的苦楚呢?
⑤冉冉:渐渐。
⑥深泉:应作“深渊”,唐人抄写古书时常把“渊”字改为“泉”,以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⑦猛兽:应作“猛虎”,唐人为李渊之父李虎避讳,常把“虎”字改写作“猛兽”。
⑧狐死句:屈原《哀郢》中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
⑨故乡安可忘:最后四句以龙、虎、狐的不离故地,不忘窟穴,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
赏析
曹操的诗歌,往往慷慨而多气,甚有风骨。他是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人物,故其诗作也大开大阖、舒缓从容,表现出非凡的气度和胸襟。这首诗以沉郁悲凉之笔写征夫思乡之情,也显示了曹诗的这一特色。
诗的前六句采用比喻手法。一开头,诗人略微勾勒,便描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田中有转蓬”四句为第二层次,诗人没有像通常诗歌那样在比兴后立刻引入正题,而是再用一比兴手法,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当然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轻风飘荡不止。但是,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得不转徙千万里之外。诗歌写鸿雁举翅“万里”之外,其空间距离感鲜明突出;转蓬“万岁”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漫长感异常强烈。而两者实是互文见义,路途遥、时间长,都是诗人所特别强调的。
在完成了连续的铺垫以后,诗歌第三层切入正题,仅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一为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二为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三为年岁飞逝,老之将至;四为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这几方面有紧密关系,而思乡不得归是其关键。唯其愿望不能实现,其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这一层将征夫的深愁苦恨,都在其对现实状况的叙述中宣泄出来。由于前两层中,诗人已经用比兴手法渲染了情结气氛,故这一层所表现的乡关之思显得极为真切和强烈,虽然没有一个愁、苦之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本色之语,却更能收到动人心魄的效果。
绝妙佳句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