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文科课程资源-诗中鸟
48147600000019

第19章 钱起

钱起(公元722年—782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考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安史乱起,逃难在外,干元初,任蓝田尉,与隐终南山的王维唱和,甚得王维称赞。钱起是“大历十才子”的首领,在当时诗名极大,诗多写景之作,体格整饬,理致清淡。

原文

归雁

潇湘①何事②等闲③回?水碧沙明两岸苔④。

二十五弦⑤弹夜月⑥,不胜⑦清怨⑧却飞来⑨。

注译

①潇湘:潇水和湘水,泛指今湖南衡阳以北地区,相传大雁南飞,飞到衡阳回雁峰为止。

②何事:何故,什么原因。

③等闲:随便,轻易,无端。

④两岸苔:指潇水、湘水两岸长满了莓苔,莓苔属蔷薇科植物,种类很多,可供雁食,这两句写诗人问大雁:潇湘地方有碧色的水流,明净的沙石,那里还长满了莓苔,环境如此美好,食物如此丰盛,你们为什么就这么轻易飞回来了呢。

⑤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瑟本为五十弦,天帝命素女鼓瑟,太悲,天帝经受不住,就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⑥弹夜月:在夜月下鼓瑟。传说舜的妻子娥皇、女英死后成了湘水之神,她们极会鼓瑟。这里就是写她们在夜月下弹起了瑟。诗人写有《省试湘灵鼓瑟》专门描写湘灵鼓瑟的高超技艺和她们创造的音乐形象。

⑦不胜:不堪,经受不住。

⑧清怨:指曲调凄清哀怨。

⑨却飞来:指从潇湘返回北方,这两句是用大雁的口吻回答诗人的问话,说是只因湘灵在月夜鼓瑟,那凄清哀怨的曲调使我们难以忍受,所以很快又飞回来了。

赏析

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根据这样的艺术构思,作者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一下笔就连用两个句子劈空设问:“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呢?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做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

诗人就是这样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然而,诗人笔下的湘神鼓瑟为什么那样凄凉?大雁又是为什么那样“不胜清怨”呢?为了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妨看看他考进士的成名之作《湘灵鼓瑟》。在那首诗中,作者用“苍梧来怨慕”的诗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乐声中寄托了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时,诗中还有“楚客不堪听”的诗句,表现了贬迁于湘江的“楚客”对瑟声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这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绝妙佳句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原文

送征雁

秋空万里净,嘹唳①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②长怜③去翼,影灭有余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注译

①嘹唳:响亮凄清的鸣声。陶宏景《寒夜怨》诗:“夜云生,夜鸿鸣,凄切嘹唳伤夜情”。

②塞:边塞。古有雁塞,在梁州,见南齐刘澄之《梁州记》。后泛指北方边塞。

③怜:一本作“怯”。

赏析

其写秋空征雁,绘声绘影,情状逼真,诚如李因培《唐诗观澜集》所评:“得其状,兼肖其神。”钱仲文描摹鸿雁,堪称擅场。其《归雁》一绝,清新俊逸,玉润珠圆,为古今所传诵。集中咏及雁者颇多,且不乏佳句,如“客心湖上雁,归思日边花”(《登复州南楼》),“一叶兼萤度,孤云带雁来”(《和万年成少府寓直》),“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晚次宿预馆》),“片月临阶早,晴河度雁高”(《秋夜寄袁中丞王员外》),“雁路常连雪,沙飞半渡河”(《送萧常侍北使》),“去家随旅雁,几日到南荆”(《适楚次徐城》),等等,类皆善于以雁为意象者。倘以其后之郑鹧鸪(谷)、谢蝴蝶(逸)为例,仲文直堪号曰“钱鸿雁”也。

绝妙佳句

塞长怜去翼,影灭有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