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699—746年),洛阳(今属河南)人,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他的诗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炼,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
原文
终南望余雪
终南①阴岭②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③,城中增暮寒。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
②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③林表:林木树梢。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
赏析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唯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余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这样,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绝妙佳句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