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原文
石钟山①记
《水经》云②:“彭蠡之口③,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④:“下临深潭⑤,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⑥,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⑦,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⑧,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⑨,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⑩,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①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县,包括上钟山和下钟山,南北相对②《水经》:旧题汉桑钦撰,已见前注。
③彭蠡(lǐ):即鄱阳湖,在今江西省北部。
④郦(lì)元:《水经注》作者郦道元的省称。
⑤“下临”四句:“搏”:击。“洪钟”,大钟;钟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这四句当引自《水经注》,但不见于今本,苏轼所看到的是此书未残本。
⑥“是说”二句:谓郦道元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⑦“今以”四句:谓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有大风浪,钟磬也不能发出声音,而何况石头呢?“虽”,即使。
⑧李渤:字浚(jùn)之,洛阳人。唐宪宗时做过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刺史,著有《辨石钟山记》。遗踪:旧址,指石钟山所在地。
⑨“扣而”五句:这是李渤《辨石钟山记》中的话。“北音”,原作“北声”。“扣”,敲击。“聆(línɡ)”,听。“南声函胡”,南边那块石头发出的声音浑厚、宏大。“清越”,清脆、悠远。“桴(fú)”,鼓槌。“响腾”,声响飞扬。“余韵徐歇”,余音缓缓消失。“歇”,止。
⑩“石之”二句:意谓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块,到处都这样。“铿(kēnɡ)然”:形容声音宏亮。
元丰:北宋神宗的年号。元丰七年六月丁丑:1084年农历六月初九。
齐安:今湖北黄冈。适:往。临汝:今河南临汝。
饶:饶州,州治在今江西鄱阳。德兴:饶州属县,今江西德兴。尉:县尉。
湖口:今江西湖口,位于鄱阳湖与长江连接处。
硿硿(hōnɡ):形容敲击石块发出的声音。
固:固执,指坚持己见。
莫:同“暮”。
森然:阴森可怖的样子。搏人:抓人。
鹘(ɡǔ):一种鹰类猛禽。
磔磔(zhé):鸟叫声。
欬:同“咳”。
鹳(ɡuàn)鹤:形状像鹤而顶部不红的一种鸟。
噌吰(zēnɡ hónɡ):形容宏亮的声音。
罅(xià):裂缝。
“微波”二句:意谓水波涌进石洞缝隙,摇荡拍击而发出这种钟鼓齐鸣般的声音。“涵澹”,水流动荡的样子。“澎湃”,波浪撞击的声音。
当:正好处于。中流:河流中间。
“空中”二句:谓大石内空而多孔,风和水穿流进出。“窍”:窟窿。“吞吐”,吸进吐出。
窾(kuǎn)坎镗鞳(tānɡ tà):形容钟鼓鸣响的声音。
向:刚才。
乐作:音乐奏起。
识(zhì):记住,明白。
“噌吰”四句:意谓石钟发出的声音,如同古乐。“周景王”,东周国君。“无射”(yì),钟名,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铸成,见《国语·周语》。“魏献子”,当为魏献子的父亲魏庄子。魏庄子,名绛,春秋时晋国大夫。“歌钟”,编钟,由若干音调不同的钟组成的一种乐器。《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晋侯把郑国送的编钟等乐器半数分赠魏庄子。
古之人:指郦道元。不余欺:没有欺骗我。
臆断:凭主观猜测下结论。
殆(dài):大概,恐怕。
渔工水师:渔夫船工。
陋者:指见闻有限、知识浅薄的人。斤:斧子一类的工具。考:击。
是以:因此。
译文
《山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像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像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像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绝妙佳句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原文
后赤壁赋
是岁①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②。二客从予③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④。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⑤,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⑥,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⑦。顾⑧安所得酒乎?”归而谋⑨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⑩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子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①是岁:这一年。
②临皋:亭名。
③从予:随同我去。
④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对答。
⑤肴:鱼肉等荤菜,也泛称菜肴。
⑥薄暮:傍晚。薄:迫近。
⑦松江之鲈:松江(今属上海市)的四鳃鲈,味鲜美。
⑧顾:但是。安所:从哪里。这句说,但从哪里能弄到酒呢?
⑨诸:“之于”的合音,兼起代词“之”和介词“于”的作用。
⑩断岸:陡峭的江岸。
栖:宿息。
鹘:鹰的一种。
危巢:高高的鸟巢。
冯夷:水神名。
幽宫:深宫。
盖:这里是连词。
从:跟随。
划然:形容长啸的声音。
悄然:忧愁的样子。
放乎中流:把船放到江中间。
寂寥:冷静。
玄裳:黑色的下裙。缟衣:白色的上衣。这是形容孤鹤身白尾黑。
羽衣:指道士是由孤鹤化成的,所以身穿“羽衣”。
翩跹:飘然舞动。
揖:拱手行礼。
畴昔之夜:这里指昨夜。畴昔:过去,以前。
顾:回头看。
寤:醒。
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像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绝妙佳句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