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48155700000016

第16章 隔岸观火(1)

原典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文敌人内部矛盾趋于激化和表面化,秩序混乱。我方表面上回避敌人的暴乱,暗地里则等待其内部争斗的发生。等敌人反目成仇,势必自取灭亡,不攻自破,我方顺其自然,自然有所得。这是豫卦的原理:能够顺应时机而行动,就会有好的结果。

解读“隔岸观火”之计在运用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首先坐观敌方因内部冲突而出现自相攻击和残杀的混乱局面,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对敌实施毁灭性的打击;二是坐待敌人内部出现矛盾,利用其一方消灭另一方,然后再消灭或收服剩下的一方。

虽然是乘敌人遭遇天灾、内乱,或内扰外患交加的困境之际,给以打击,从而捞取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好处,但是这种招法,玩不好就会惹火上身,以致自焚。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集团遭遇天灾或内乱之火,而它的整体力量又没有在火中烧光,来自外部的打击,就会使国家或集团内部的矛盾势力结成一个整体,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抵抗与反击打劫者,消灭打劫者。

因此,如果要打击并消灭敌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观望,看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从内部烧垮敌人的有生力量,坐收渔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

另外,运用本计谋必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火”可观,即敌方内部发生混乱;二是要有“岸”可隔,因为在无“岸”的情况下必然会引火烧身。而“观火”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的方式有:袖手旁观、静而暗观、退而远观、顺而动观。

在现代经营活动中,利用此计主要是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中,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等待有利的时机一举加入,趁机占领市场。可见,运用隔岸观火之计不应是消极等待、观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矛盾,加速对策两极转化,取得成功。

而当敌人运用“隔岸观火”之计时,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防范:首先,要以大局为重,维持好内部团结。不考虑全局的共同利益,而只是为了一点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同室操戈,这就等于把屠刀交给敌人,让亲者痛、仇者乐。即便内部发生了矛盾,也务必要及时反省,不能让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以免敌人坐收渔翁之利。其次,要对敌人封锁内部矛盾。内部发生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不能把这些情报透露给敌人,让敌人有隙可乘。内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在内部,切记不要到处宣扬。在敌人面前就要表现出团结一致、坚不可摧的气势和决心来,才有可能夺取胜利。

智慧典例

美国伺机参战

美国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隔岸观火”,不仅成功地避免了无谓的损失,还借机大捞了一笔,可谓一举两得。

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并重新瓜分世界,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比、德、奥、日、意、罗等国相继投入战争,战火迅速从欧洲蔓延到中东、远东和非洲。

而美国这样一个日益强大的帝国在开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却一直静观其变。直到1917年4月,才被迫对德宣战。大战爆发后,美国曾对形势做出如下分析:如果协约国方面取得胜利,那就意味着沙皇俄国将统治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如果德国胜利,那将给美国带来祸患。于是,美国决定不轻举妄动,而是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

大战头几年里,美国不参与战争,反而乘机抢占国外市场。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说:“和平而体面地征服外国市场,是美国合理的雄心壮志。”在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刺激下,美国的钢铁、汽车、化学和造船工业飞速发展。从1914年到1916年,它的工业总产值由242亿美元猛增到624亿美元。由于英国对德国海港实行封锁政策,从1914年到1916年,美国对德、奥出口额减少了99%以上,而对协约国的出口则增加了3倍。经济关系的变化,使美国和协约国各国的利益变得戚戚相关。

德国实行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受了重大损失,成为美国表明其反德立场的导火线。1917年1月,德国外交部指示其驻墨西哥公使,唆使墨西哥同德国结盟反美。不料,这份电报被英国破译,并由美国报纸公布,更在美国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反德浪潮。加上1917年的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已经内外交困,美国政府深怕俄国在革命后期退出战争,让德国得以集中兵力,加强西线,打败英、法。美国借给英、法的亿万贷款,就将无法收回。综合以上因素,美国于1917年6月4日正式对德宣战。

美国对德宣战后,便迅速大规模地扩充军队,先后派遣200万人奔赴欧洲战场。美国海军还协助英国海军参加了对德军的封锁和反潜艇战,大大降低了协约国商船的损失。除此之外,美国对协约国的军火和其他物资的供应量,也迅猛增加。而作为偿付手段,协约国的黄金则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导致美国的黄金储量由战前的19亿美元一下子增加到45亿美元,占据了世界黄金总储存量的1/2;而战前,美国欠外债60亿美元,大战结束时,不仅还清了全部外债,还对外放债103亿美元。

美国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先是“隔岸观火”,趁机快速发展经济,然后择良机参战,与协约国建立了良好的经济与军事关系,坐收渔利,一跃成为了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大国。

农夫果园为何成功

“隔岸观火”在商战中表现为,善于收集市场信息和经济情报,认真分析,科学推断,利用对手之间的矛盾为我所用,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

农夫果园能够在百花齐放的中国饮料市场中别开天地,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绕开了同行的争夺锋芒,坚持了对产品属性的特异追求。在众多果汁为标榜“一种水果一种营养,一种营养全面吸收”而源源不断地推出橙汁、苹果汁、椰奶等新产品时,农夫果园却反其道而行地推出了三种果蔬合而为一的果汁。

农夫果园的这种追求完全是开放式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只是弃除了一些被同行视为珍宝的产品属性,把一两项未被同行注意的属性融入自己的产品中,借鉴、利用、整合别人的个性。这种打破常规的属性组合,恰恰使得农夫果园在入市以后很快便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百事与可口可乐、碳酸饮料与茶饮料、茶饮料与矿泉水在各个区间市场打得你死我活、难解难分之时,农夫果园已经悄无声息地在中国饮料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003年一上市,农夫果园便引起了巨大的市场轰动,成为当年最成功的饮料新品牌之一,列2003年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七位。而在此后的一两年内,农夫果园更是高歌猛进,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有人说这应该归功于产品的广告策划,毕竟投入将近1亿元的广告宣传一种新饮料在国内并不多见。也有人说这应该得益于农夫果园的“哥哥”——农夫山泉已有的名气,没有“农夫”系列的前期造势,也不会有农夫果园的今天。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无论是对策划营销的大力重视,还是对品牌链条的充分调动,对农夫果园的成功肯定是有所帮助的,但真正能够让它脱颖而出、自成一派的理由,恐怕怎么也少不了它与生俱来的产品创新。

这缘于农夫果园的进军策略之一——隔岸观火、伺机而动。从竞争的角度看,农夫果园在进入市场之前先有汇源果汁,后有诸大品牌企业:可口可乐、康师傅、娃哈哈、统一等等。而农夫果园做的市场调查数据表明,自2000年开始,我国饮料家庭购买率中比重增长最快的饮料就是果汁类饮料,同期另有数据同样表明,近年我国饮料平均每户购买金额支出增幅最大的也是果汁类饮料。因此,市场并没有饱和。

其次,从饮料发展的阶段看,果汁饮料无论在增长速度还是消费量方面都已经开始进入黄金时段,即收获期。而处在市场收获期的果汁系列饮品是跟随的最佳品类。

在这种情况下,农夫果园上市可谓红火,几乎成为果汁市场的一匹黑马。而市场在竞争对手的培育下,已经趋于成熟。当然,漏洞似乎同时显现,为农夫果园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于是,农夫果园抓住时机,迅速由“观火”转入进攻,用“番茄+胡萝卜+橙子”这种三位一体的果蔬组合打破了市场上“一种水果一种营养”的单一格局,提出了“多种水果多种营养”的营销概念。

且不说多种水果会比一种水果营养价值高多少,单是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结构及消费体验,就足以彰显农夫果园与众不同的市场特色。而且,农夫果园对这种产品属性的集合创新并没有停息下来,“番茄+草莓+山楂”,“菠萝+芒果+番石榴”等一系列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并基本上断绝了后来者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