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48155700000055

第55章 走为上(1)

原典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法则的。为了保全军事力量,避免自己的灭亡,退却就是一种明智的举动。虽然退居次位,但免遭灾祸,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用兵之法。

解读“走为上”的意思,并不是说此计在三十六计中是最高明的计谋,而是说当处于劣势时不要硬拼,及时撤退,寻找时机再战才是上策。这种“走”和“逃”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走”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保存实力,主动撤退。“逃”则是胆小怯懦,稍遇挫折便丧失斗志,望风而逃。

而“走”之所以是良策,是因为在寡不敌众时,往往只有几种选择:或求和,或降服,或死搏,或撤退。而这些方案中,求和必然要妥协;降服势必丧失节操;死搏注定牺牲;唯有撤退可以保全自己,保证日后可以卷土重来,这是最佳选择。因此古人说,“走为上”。

无论哪一种战斗,文也好,武也罢,谁都不会常有必胜的把握。在战斗过程中的小胜小败、若隐若晦状态以及瞬息万变之势,不机警便无以应对,不变通就不能达权。众人皆知,战争中要争取的并非一时的得失,而是最终的胜利。而最终的胜利往往属于能坚持到底的人。所以,“不走”并非英雄,“走”也并非懦夫。

而我们在运用此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千万别拿鸡蛋和石头碰。敌人实力强大而我方实力虚弱时,敌我双方的较量就如同石头碰鸡蛋。如果死拼,我们必然会弄得头破血流,而敌人则不会受太大的损失。既然如此,我们何苦要损兵折将、一败涂地呢?不如一走了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妨索性来个大撤退,留住实力,以备东山再起。

二、要知难而退,不可一味莽撞。这里的知难而退,不是主张消极应对,不是让我们一遇到困难就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而是一旦发现事情实在做不成,就不要硬着头皮去做,要见机而动,及早放弃,不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即“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也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可不顾实际情况,一气乱闯。

三、要把握时机,急流勇退。在与敌人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战机,做到进退自如。战场如此,官场亦如此。然而,要做到急流勇退并非易事。它不但要求我们要果断行事,还要葆有勇气和魄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克服自身的弱点,割舍得掉既得的利益。而后选择适当的时机,从容“走”掉,让敌人捕捉不到我们的踪迹。

四、要分散敌人的力量,以退为进,各个击破。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撤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退却着实是在为下一轮的进攻做准备。这里的“走”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前面所述,我方没有能力与敌人对抗,以“走”避之,保存实力。而另一种情况,主要并不是因为力不可支,而是出于引诱和调动敌人考虑,以迂为直。通过伪装的退却,诱敌深入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包围圈,然后各个击破,最终以少胜多。因此,这种退却是制造一种惧怕敌人的假象,迷惑敌人,进而将其麻痹。

当然,如果敌人对我们施用此计,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应对。

一、对敌人严加看管,以防其逃脱。对敌方警惕,我们决不能有丝毫懈怠,一丁点儿的麻痹大意都很可能会留下祸患。而对已到手的敌人,我们要立即就地处决,不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更不能让其从我们的地盘逃走。

二、堵截敌人,切断其退路。如果不小心,让狡猾的敌人溜走了,不要急于在后面追赶。可以赶到前面,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进行堵截。如果只是跟在敌人的后方追,就只会始终处于被动。此时,即使我们实力很强,也会受制于人。

敌人可能会在撤退的路上设下埋伏,将我们拖垮,也可能转入对其有利的环境中,还可能同他们的援军会合起来,这样,我们就是自取灭亡。

三、放纵敌人,任其天马行空,最后来个“大扫荡”。一旦发现阻截已迟,追也追不上,干脆让敌人大肆逃跑好了。因为他逃跑后必然会心存侥幸,直至麻痹大意、放松警惕,这时我们再来个“大扫荡”,可谓事半功倍。因此,任敌人逃跑并不是彻底放弃,而是选择良机,将其一举擒获。

智慧典例

敦刻尔克大撤退

希特勒占领波兰之后,并不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立刻去进攻苏联,而是加紧准备向英法的欧洲地盘夺取生存空间。为了迷惑英法,以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希特勒故伎重演,表面上向世界各国一再呼吁“和平”,暗地里却加紧了对英法的战争准备。

1940年5月,希特勒集中了136个师、3 000辆坦克和几千架轰炸机,迅速将英法联军压到了法国北部一个名叫敦刻尔克的小海港。

5月24日,美国驻英国大使肯尼迪给罗斯福总统发去了一封电报:“一切都已经不可挽回了,只有奇迹才能拯救英国远征军免于全军覆灭。”罗斯福总统看着这份电报,许久沉默不语。

这天,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能做的事情也只是用力咬住自己的烟斗,以掩饰内心巨大的沮丧。

而此时,德军坦克部队突然在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因为他们接到了最高统帅部就地待命的命令。

丘吉尔一时捉摸不透希特勒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不过有一件事,他还是很快便反应过来了。那就是立刻通知海军部,马上征集起全国的舰只,将联军火速运过英吉利海峡。

于是,5月26日这一天,全英国都接到了同一道来自海军部的命令:执行发电机计划。这是联军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代号。

夜幕中,英国云集在敦刻尔克的船只已经多达810艘,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各种帆船、划艇,从皇家豪华艇到肮脏的垃圾船,大小不一,种类繁多。总之,英国所有能在海上漂浮的承载物,全部都被派去了敦刻尔克。

刚开始,德国人对英法联军的撤走计划一无所知。后来当他们有所察觉时,便派出德国空军前去实施干扰。但是,英吉利海峡一直被浓云笼罩,根本无法投弹。看来,连上帝都明显地站在了英国人这边。

6月3日深夜,德军开始从陆地进攻敦刻尔克。可此时,联军已撤走35万人,在海滩上抵抗的只剩下4万法国士兵。

6月4日,丘吉尔自信地在下议院发表演说:“我们将把战斗进行到底。我们会在海滩上战斗,农田上战斗,街道上战斗。我们决不投降。我相信,今天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将是联军明天胜利的开始。”

事实证明,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一次著名的撤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而是一次伟大的撤“走”。因为这一撤,撤出了整个英国的未来。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成功的,它保存了盟军仅有的生力军,许多法国飞行员及时弥补了随后的英德空战中英军飞行员数量的不足,与英国人民携手对德军予以了抗击。在1944年6月开辟第二战场时,也正是这30余万盟军士兵,成为了诺曼底登陆的主力军,为扭转战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