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张先生,以训练斗鸡而闻名于世。齐王听说这个人才以后,重金聘他到宫内训鸡。张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还没养好吗?”
张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自大,骄傲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张先生回答说:“还不行,一看到人影动,就会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仍旧关心他的斗鸡,张先生说:“不成,它们还是目光犀利,盛气逼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但还是照旧来看他的斗鸡。但是张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它们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去好像是用木头做成的,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能落荒而逃。”
其实,呆若木鸡不是真的呆,只是看着呆,而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沉着善战的斗鸡了。活蹦乱跳、骄态百出的鸡不是最厉害的。目光凝聚、纹丝不动、呆似木头的鸡才是真正的高手。
人的各类形态就像这斗鸡培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将能力表露到外面是人的本性。但貌似强悍、威风凛凛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领的人懂得保护自己的内涵,不会轻易将才艺外露出来。做到韬光养晦才是聪明人之所为。
范文程是清王朝的开国元勋,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福临四朝元老,在清初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50年,对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非同小可的贡献。他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韬光养晦,求得自保。他当官理政的那段时间,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复杂。在后金和清统治阶层,一直存在着对汉人的疑忌和歧视。范文程身为汉人,又是大臣,在这种微妙的环境里,处境自然十分危险。一方面,他要忠于清廷,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他又要小心行事,在复杂的内部权力纷争中保存自己。因此,他虽然深得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欣赏,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但他仍为人谦虚,处处小心。他曾受命“监修太宗实录”时,知道自己一生所呈递的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性问题,为避免“功高震主”,他就把草拟的大部分奏章焚烧掉,而在实录中所记录下的,不足1/10.后来,他“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度过安逸的晚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从古到今,确实有不少智士、仁人,因为其才能出众、技艺超群、行为脱俗,招来别人的嫉妒之心和诬陷,甚至性命不保。于是,韬光养晦就成为一些智者仁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明哲保身的应变策略。
三国时期曹操著名的谋士荀攸,为辅佐曹操南征北战、建功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朝伴君20余年,就在于他能谨以安身,避招祸患。曹操曾这样说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日常生活中很注重所处环境的荀攸,对内对外,对敌对己,迥然不同。参与军机,他智慧过人,连出妙策;迎战敌军,他奋勇当先,不屈不挠。但对曹操、对同僚,平淡相处,不争高低,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怯懦。有人曾问及他当年为曹操谋取袁绍冀州的情况,他却大为否认自己的谋略贡献,并说自己没做什么。他为曹“前后凡划奇策十二”,史家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对自己的卓著功勋却是只字不提、讳莫如深,从不对他人说起。他与曹操相处20年,并无矛盾,深受宠信,从来不见有人到曹操处进谗言加害于他,他也没有在任何地方得罪过曹操或使曹操不悦。荀攸死后,曹操对他评价很高:“孤与荀公达周游20余年,无毫毛可非者。”所有这些,都是源自他善于避祸,谦逊为人。
韬光养晦不是消极的策略,它并不是一再忍让,不予以任何作为,任人欺负啥也不说,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对于一些谋士来说,运用避招风雨的策略,不但可以保命安身,还可以得到一个好的终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千古良辅张良,在功成名就之时,汉高祖让他择齐地3万户为封邑。当时,战争连年,人口锐减,粮食大缺。齐地素以富饶闻名,对于立国不久、困难重重的汉朝而言,齐地的3万户是个极为丰厚的食禄。然而,张良却婉言谢绝了刘邦的赏赐,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张良淡之荣利,行“避招风雨”术,其明哲保身的行为,可谓用心良苦。
花朵即使再妖艳,若失去了叶的呵护,也只是意味着瞬间的荣耀。即使优秀强大之于养晦,如花之于叶,若不能避招风雨,即使优秀强大也将转瞬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