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没有预知能力更不可能改变命运,你无法知道未来是怎样发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地到处颠簸,任凭宿命捉弄。我们可以擦亮眼睛看清时势,再作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与其想着去改变环境,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看清周围的“气候”,然后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辨明是非,避害就利。
一般说来,社会“气候”是不容改变的。这种“大气候”只要形成,一般情况下几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都不会有重大的变化。一个人在这种大的社会气候中只能接受,而不会有太多去改变的地方。不接受对我们没有好处,如屈原,感慨自己时运不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到头来,悲愤而终。
“大气候”不会容易改变,“小气候”却还有让人发挥的余地。在家庭、职场的活动中,只要我们努力追求,总会有发展的空间。
搞清楚自己所处的“大气候”和“小气候”,了解自己的位置,清楚活动的空间,区分生活的得失,采取合适的手段,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难事。
韩信,淮阴人,少时“生活贫困,而且品行不端”,不会谋生,“常常饭食也要靠别人接济,很多人厌恶他”。曾有一恶少年欺侮他,让他钻裤裆,韩信就钻了,“众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怯懦”。“但他的想法与别人不同”,他是位“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英雄”。
韩信在封臣之前,就向刘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议,表明他抱负远大,意在封王,但他不懂分封制已落伍。
韩信出身贫民,而封建思想却根深蒂固。刘邦虽然曾“认为认识韩信晚了”而任他为大将,但始终没有像相信萧何、张良那样把韩信作为可以信任的人去对待,因为韩信总喜欢割据一方,封王封土,刘邦能放心吗?
刘邦赢得天下后,见韩信手握重权,深得军心,便十分担忧。他宴请群臣,面对臣下的祝贺,也焦虑万分。张良鉴貌辨色,明白了是刘邦担忧功高之人今后难以控制,就私下对韩信说:“你是否记得勾践杀文仲的故事?古往今来,只能与君主共患难,而不能享荣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吸取教训。”
尽管韩信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但他还是对刘邦抱有幻想,他认为是自己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刘邦怎么会恩将仇报呢?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陷害韩信自恃有功,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刘邦更是不满韩信的举动,就解除了他的兵权。最终,韩信死于吕后之手。
韩信错就错在不看清“气候”,因循守旧而作出了错误判断,即使才高八斗最终也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人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人际关系复杂多变,世事诡变难以预计,只有顺应潮流,相机而动,才能在社会上站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