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48161900000071

第71章 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窍门,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一些成功之士都善于琢磨省俭时间的窍门,他们积累的方法对我们颇有实用价值。如在心理上,不使时间在对失败的懊悔和气馁中白白浪费,也不会因未办成什么事深感内疚而浪费时间。承认有时不可避免地要在自己意想不到的活动中耗费些时间,但决不为此而烦恼。办事的时候,尽可能找寻乐趣,热情投入,以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在方法上,做事尽可能找找窍门,不一味蛮干,腾出足够的时间,突击处理最紧迫的事情。一次要集中力量办一件事,将主要精力用于从长远看收益最大的事。在连续干完几件事后,一定要做短暂休整,奖给自己休息时间,进行轻松的娱乐活动。将自己的琐事集中起来,抽一定时间去处理,等等。只要我们做珍惜时间的有心人,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窍门”。下面提到的这些窍门是很值得青少年借鉴的。

(1)把提高效率放在首位。

运筹时间的关键是提高时间效率系数。千方百计地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就是时间运筹的效率原则。人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效率。

古时苏秦悬梁刺股,是用减少睡眠来增加读书时间;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是用取消娱乐来增加读书时间。这种精神可嘉,但不能提倡。有研究表明,连续工作 36 小时,只睡 3 小时,工作效率为原先的 55%;连续工作 44 小时,只睡 4 小时,工作效率是充足睡眠的36%;如果连续 60 小时以上不睡觉,就会明显地感到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发生视觉、触觉的错误,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了。

前几年有专家指出:7-1>;;8.其含义是,从每天 8 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 1 小时从事体育锻炼,结果学习效率大于 8 小时的学习。

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习时专心致志。要讲究效率,还要加快生活节奏,采取提高时效的有力措施,抹掉低效时间,扩大高效时间。

(2)搞清自己在忙些什么,拒绝没有计划的瞎忙。

把一定的时间作为一个整体运用,争取运筹的最大效益,这就是专家总结的整体性原则。

从时间运筹的效益来看,有个体效益和群体效益、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等,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整体效益。有的人把空闲时间随便浪费掉,感到 5 分钟、半小时不足挂齿。但如果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那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一个教师上课时忘记带实验仪器,不能按时上课,这种时间的消费值应是延误的时间乘以全班人数,数字是惊人的。

善于运用时间的人,对自己一生中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个整体安排。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从 26 岁开始,就对自己实行了一种“时间统计法”。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时间制订了一个个 5 年计划,自己每分钟、每小时做了些什么,时间利用得是否恰当,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像吝啬的小商人核算金钱那样核算自己的时间。日有小结,月有大结,年有总结,每过 5 年,把度过的时间和做过的事情进行一番分析研究。50 多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这位活了 82 岁的科学家,共发表了近 70 部学术专著,还写了 1.25 万张打字论文。他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时间整体效益的充分认识和发挥。美国作家梭罗说得好:“一味忙是不够的,问题是,我们在忙什么?”显然,没有计划的忙是瞎忙。

做好了对时间的整体安排,才能使我们学习有条不紊,使我们的生活在高时效、高效益的经纬中进行合理的组合。

(3)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安排,劳逸结合。

时间安排必须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学习时间安排要符合年龄、生理和心理、职业、性别以及学习不同阶段的特点。

注意力是一种心理活动,注定要受个性倾向性的制约,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性。如以注意力的稳定性来说,不同年龄的人注意力所持续的时间不同。

有些人产生一个错觉,似乎科学家要取得成功,必须天长日久地连续奋斗;要想学习好,就要“头悬梁”、“锥刺骨”、“铁杵磨针”、“学海无边苦作舟”等等。勤奋固然是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但仅靠勤奋就一定能保证学习得好吗?世界上勤奋、刻苦的人并不少,成才者却寥若晨星。所以,我们还要强调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做到适时地进行工作、学习和休息的调换,劳逸结合。前苏联卓越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以生活的规律而闻名的,他活了 87 岁,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地从事了 60 多年的研究工作,常常一天工作 12 小时,这和他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工作时,他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休息时,他专心在花园里消遣、听音乐、阅读小说,并保证一天睡足 8 小时。这大概由于他是一个生理学家,更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和科研工作关系的缘故吧。

每个人的大脑工作能力的生理曲线不同。有的人在早晨和上午精力充沛,才思如涌,晚上却无精打采,思维迟钝;有的人早起贪睡,夜晚却异常兴奋。科学家们根据人们大脑工作能力曲线的不同,把前种人称为“百灵鸟”,把后种人称为“猫头鹰”。我们可以举出许多例子,作家姚雪垠,数学家陈景润,习惯在凌晨,3 点投入工作;托尔斯泰也习惯于早晨和上午写作。他们在清晨和上午精神焕发,记忆力和创造效率较高,而在晚上,大脑的工作效率就降低了。与此相反,法国作家福楼拜习惯于通宵写作,他房间里彻夜亮着的灯光竟成了塞纳河上船夫的航标灯;门捷列夫等科学家也都在夜间从事研究工作。对于这种现象,科学家们观察后认为,“百灵鸟”和“猫头鹰”都有其自然合理性,区别只是兴奋期不同和工作能力的差别。

科学家们对“百灵鸟”和“猫头鹰”两种人进行了个性调查,认为两种人工作能力是存在差别的。但是,两种人各具优势,只要扬长避短,注意优势积累,两种人都会殊途同归,最终成才。

“百灵鸟”型的人对周围的事物反应敏捷,乐于信奉自己所接受的观点和社会准则,在学术上敢于大胆创新。对于这些人来说,遇有挫折或失败,就会对前途丧失信心,情绪和进取心低落。因此要竭力回避各种冲突、不愉快的交谈和易于激动的问题,培养自己的意志。

“猫头鹰”型的人擅长逻辑思维、数学和抽象概括,遇事沉稳,不会被可能发生的困难、冲突和易于激动的问题缠绕。但要避免焦躁、不安,多参加社交活动。

“百灵鸟”和“猫头腾”的差别是由身体内分泌和心理不同而决定的。因此在安排作息时间时,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另外还有一种“无节奏”的人。他们全天脑效率都差不多,这一类型的人更应恰当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学习、社交活动。这一类型人的工作能力接近“百灵鸟”。

(4)在固定的时间看同一科目。

要提高效率,就要讲究定时性原则,养成定时学习同一科目内容的习惯。

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如果在固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看同一科目的书籍,那么,每当打开书本,大脑的有关部位就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背外语单词,时间久了,可增强记忆效果。就像每到吃饭时间,人的唾液和胃液照例要分泌一样。所以,什么时间做作业、预习、复习,什么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什么时间听广播、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星期日怎样安排,都要尽量固定。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定规、松松垮垮、起居无常、生活散漫、学习不定时的人,在学习和事业上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5)用不同质的时间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

科学家已证实,人体内存有体力、情绪、智力三种周期。每个周期控制着各自的能力,如智力周期控制着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 33 天为一周期。人的体力大约 23 天为一个周期,人的情绪大约 28 天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中,又区分为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高潮期也就是最佳时间,人的智力周期的高潮期,脑子清楚,逻辑思维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低潮期反应较迟缓,临界期就更差。一周之中,由于长期的星期日休息制,因而,也形成了智力周期。星期一和星期六临近休息日,智力有下降趋势。在一天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研究表明:上午 8~10 时和下午 3~6 时是效率最高的时间,中午 1 时左右和黄昏最差;对于晚上读书的人来说,晚上 8~10 时是最佳时间。

俄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弗·阿·奥勃鲁契夫,把每个工作日分成“三段”,“第一段”,从早晨到下午 2 时,用于最重要的工作;“第二段”,从下午 2 时到晚上 6 时,用于比较轻松(如写书评、做笔记)的工作;“第三段”从晚上 6 时至 12 时,用来看书、开会。

我们不妨在高效时间读艰深的书籍,在效率低的时间作些摘录剪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