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48161900000092

第92章 谁付出的劳动代价越多,谁的灵感也就越多

似乎很少有人把灵感同青少年的日常学习联系起来。其实,灵感不一定就指发明创造,也并非为科学家、艺术家所独有。在平凡的学习与生活中,也会产生富有创造性的奇思妙想,也可能闪烁出星星点点的灵感火花。应当说,谁具备了产生灵感的条件,谁同灵感就有了缘分。

在解题、科研、创作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经过各种各样的假设、推理,采用多种途径去探讨、摸索,都没有成功。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却往往由于偶然机遇,受到启发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想出一个办法。这办法做起来是那么得心应手,好像有种神奇的强烈的创造力,这种种现象,便是所谓的灵感。

那么,什么是灵感呢?从心理学角度看,灵感是“人的精神与能力之特别充沛的状态”,“是浓厚的情绪的充沛状态”。这种状态,使创造对象的注意力保持着极度集中,创造过程的情绪极度专一,创造意识的极度明确。灵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思维活动中由思想集中、情绪高涨而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创造者在渊博的知识、丰厚的积累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有关事物的触发、启示,促使在创造活动中所探索和捕捉的某些重要环节得到明确的解决,这就可以称为获得了灵感。

2000 多年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为测定一顶金王冠的体积,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有一次他进入澡盆要洗澡时,澡盆里的水就溢出来,他突然醒悟道:“溢出去的水的体积,不就是自己身体的体积吗?”由此,他发现了浮力定律。

俄国作家果戈理早就想写一部作品,描写与讽刺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官僚机构的黑暗腐败,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故事去把那些生动素材串联起来,所以迟迟不能动笔。一天,普希金说他曾到奥伦堡去搜集创作材料,人家把他当成了彼得堡派来“私访”的“钦差大臣”。听了这则笑话,果戈理苦闷心情为之一振,捕捉到了构思链条上关键性的一环,找到了一个“突破点”,于是思路豁然贯通,文思泉涌,以不足两个月的时间,一挥而就,写成传世之作《钦差大臣》。

由此可见,灵感并非“神力凭附”或“先天”固有的。它源于社会客观实践,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机能。

简单地说,灵感就是一种高明的突发性的创造力。它并不是那么玄妙神秘,那么可望不可即。它产生于社会的实践和积极的思考,谁在实践中付出的劳动代价越多,谁的灵感也就越多。

青少年产生灵感的条件及其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自然比不上科学家、艺术家,但自身也有不少激发灵感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素质,如勤于思考,思想敏锐,热爱幻想,勇于实践等等。青少年只要善于诱发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力,灵感就可能经常同自己做伴。那么,具体该如何激发自己的灵感呢?

(1)要积极进行思考。

灵感同懒汉无缘,它是勤奋学习的报酬。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灵感是天才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长期创造性劳动的必然结果,所以它自然需要由勤奋的汗水来浇灌。

灵感虽然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但它终究是长期努力、积累和思考的结果,即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看似“不费工夫”的“灵感”,正是“踏破铁鞋”的长期努力换来的。

(2)灵感活跃于知识的“联系网”中,要开拓自己的

知识领域。实践证明,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比知识面窄和缺乏实际经验的人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特的见解。这是因为知识和经验是创造的素材。

有了大量的素材,灵感才能“一触即发”、“俯拾即是”。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不仅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所谓边缘学科,而且各门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日益相互渗透着。只有知识“面”的广阔,才可能有知识的“点”的深入。而灵感的产生,又往往有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过程,亦即靠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引起联想与认识上的飞跃,进而产生灵感。

(3)灵感从机敏的思考中产生,归根到底,灵感是一种

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激发灵感,很重要的是学会机敏地思考。为此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思路去进行思考。假如把灵感的获得比喻为一个目标,那么,通往这个目标的道路决不是一条,而是如“百川归海”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到达目的地。考虑问题的角度狭小单一,常常会造成脑子的僵化,甚至将思路完全堵死。如果把那些想不通和暂时不得解决的问题,先搁置起来,过了几天再来看看,再来想想,往往会发现先前被疏忽的地方,会暴露出设想的缺陷和找到问题的症结,新的设想、新的见解就可能突然间跃入脑际,于是可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顿中,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4)要善于抓住一瞬即逝的“一闪念”,及时抓住灵感的

火花。灵感的特点是突发性的,来得突然,去得匆匆,往往是一闪即逝,稍纵即过。在思索、演算、答题、实验以及游戏和玩耍中,有时是会“领悟”某个道理,或突然想起某个有趣的事儿的。这时,就应当及时抓住不放,不让偶尔在脑际间出现的“闪念”溜过去。

(5)灵感喜欢在清醒轻松时光临,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是获得灵感的妙方。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月夜的乡间小路散步时,耳闻农家女的琴声,顿发乐思,写成有名的《月光曲》。因为精神饱满,情绪良好,心情愉快,能使脑细胞保持良好的状态,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注意力易于趋向集中,从而出现思路贯通的佳境;反之,只能使思路堵塞。为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关键的一点就是切实搞好“劳逸结合”。当大脑疲惫时,决不要搞所谓“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法。勤奋,是指意志力的坚强和韧性精神,决不等于搞加班加点的疲劳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