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做一个全能班主任
48176700000006

第6章 学校管理概述(5)

校长的权力

既然校长的权力是关键性因素,那么要进行调整就应该对校长权力加以限制,而这种限制必须是使校长正确运用权力而不是没有权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证正确性和公正性的同时保证行政效率。我们的设想是学校设立议事会、校长和监督员。议事会由选举产生的教师(兼职)组成,三年一任,可以连选连任;人数必须是单数,议事会拥有决策权;议事会自选议事长一人,议事长负责召集会议讨论问题做出决策,一般事情由简单多数通过即可,重大事情必须由复杂多数(2/3以上)通过方可做出决定。

这样设置议事会有四点好处:

(1)选举产生而不是由校长或上级领导任命,能保证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和决策的独立性;

(2)单数能保证在投票时不会出现票数相等的情况;

(3)重大事情由三分之二通过能保证在重大事情的决策上不出现失误;

(4)设立议事长能够保证有人召集会议且会议能按时连续召开。

校长由全体教师和部分职工代表共同选举产生,或者由上级领导提名交议事会批准任命,五年一任,可以连任;校长拥有任免各科室负责人的权力,有权聘请和辞退教师,但必须征得议事会的同意;拥有执行权,校长必须执行议事会的决议,如有异议,可以交回议事会重新表决,重新表决的决议不论重大与否都必须由2/3的多数才能通过,重新通过的决议校长必须执行;校长的任何决定都必须符合议事会的决议,校长和校长任命的各科室负人都必须接受议事会的质询,对不称职的各科室负责人议事会有权罢免,但校长有权否决,校长否决后的罢免案议事会必须重新通过。这样规定校长的权限有如下好处:

(1)校长必须执行议事会的决议,这就保证做了决定的事情能够得到执行贯彻,多数人通过的决议一般都不会有大的错误,这是集体的智慧。但校长对决议有异议的有权退回议事会重新表决,这又进一步保证了决议的正确性。这样设定权限自然就能保证探究式教学的实行,因为探究式教学的好处多数人能够充分认识,只要议事会和校长一方有认识,探究式教学就不会受到冷落。

(2)校长有权任免各科室负责人,这就能保证校长有充分的权力执行议事会的决议,从而保证了工作效率,所以正确的决议一旦做出就不用担心它的落实。同理,探究式教学的决议一旦做出自然就能得到贯彻。校长有权聘请和辞退教师,这就保证校长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对教师是否贯彻决议进行有效监督。而校长对教师的录用和辞退要经过议事会的同意,这就能避免校长在录用和辞退教师的问题上滥用权力,从而能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

(3)校长有任期,能促进校长积极工作,做得好的能连任,能保证选拔出优秀的校长继续工作。

监督员由校长提名议事会决定,任期十年,可连任;监督员独立进行工作,不向校长报告工作,只向议事会报告工作;监督员负责监督议事会决议的落实,监督校长和各科室负责人执行议事会决议的情况,定期向议事会报告决议落实情况;监督员有权向议事会提出弹劾动议。设立监督员主要的目的是监督校长的工作,从而保证校长正确运用权力。这样,就能保证决议的认真执行,这样自然也就能保证探究式教学的落实。

议事会、校长和监督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权,这是一种分权,分权能理顺各自的权力关系,职责之内的事自己必须出色完成,职权到人,责任也就自然到人。但又不只是分权,还有制衡,有了制衡就能保证各机构正确行使权力和避免滥用权力,从而能保证公平与正义。我们设立的学校机构框架是能保证公正与效率的,它是一个好框架。在这样的机构框架下,探究式教学自然能够很好地开展。从决策上看,议事会能快速通过敦促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议案,因为集体的智慧能判断出探究式教学的神力。从执行上看,决议通过后校长必须实施和落实,否则监督员将监督执行情况,直至弹劾。我们知道,实施探究式教学从管理的角度看大问题不会出在决策和监督而是在于执行,换句话说,大问题不会出在议事会和监督员,而在于校长及其管下的各科室。我们这样分权和制衡,一方面给予校长执行决策的充分权力,另一方面又对其运用权力进行监督,这样就能保证学校权力的正确行使,从而能保证探究式教学的真正落实。

14.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问题的提出

现今,教育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给我们学校的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在部分学校的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较为突出的就是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违反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不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重物质,轻精神。

许多校长,一起谈论学校的改革、学校的发展等话题。多是关于学校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和发展规划…我们学校已经完成了示范校的建设,建起了XX楼XX馆XX场;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设备更新,电脑全联网,多媒体进教室,手提电脑每个教师一台;我们的学校准备进行二次扩建……问其原因。多数人言要给后代留下点什么。再问其学校扩建以后呢,人们往往是把话岔开了……前段时间报纸上有一则消息,说是某地区的一个普通中学正准备征地五千亩,要把一个普通校建设成在当地为一流的学校。读完令人吓一跳。据说那个地区人多地少,不知道一个中学占地五千亩要干什么,有那个必要吗?一流的标准是什么?有了一流的面积,上了一流的设备,就一定是一流的学校吗?深受世人尊敬的蔡元培、张伯苓、陶行之等老一辈教育家,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并没有多少高楼大厦,但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名校的历史、名校的文化、名校的精神!

在学校建设中,重要的应是学校文化建设。而学校文化建设中往往容易出现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轻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我们常见一些名校征地扩建起高楼、装修设备超一流,却忽视了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其结果是有形的物质基础得到了加强,而这名校经多年历史积淀的优良文化传统却淡化了。在现今各校争创“名牌”的大比拼中,总感觉我们失去了些什么。

(2)重上天,轻入地。

无论做什么事,都给自己找个理由,这对于我们是习惯的,特别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我们都不习惯去做的,因为那样有违古训。孔老夫子也说过,“述而不作”。不知是否有意为之,老夫子教导我们很多的,我们都没有记住,偏偏“记住”了这一条。不,严格来讲我们也只是“记住”了此条的后半条。我们近代的教育理论,空对空的理论争论的多,实际论证的少;要么学苏联,要么学美国,没有了我们自己的东西。究其原因,真正的教育实践家太少了。

现在的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倾向。其一,片面苛求理论依据,忽视实际现象分析;其二,单纯追求理论的完备,忽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其三,炒作改革舆论宣传,缩水改革实践过程;其四,实际论证很不充分,夸大结果无病呻吟。

在教学改革中,重纯理论的争论,轻实践层面的操作。在教研管理中,以理论理过多,以事论理过少。结论的正确性应该是以客观的事实和严谨的论证为依托的,而在具体教研教改工作中,我们常常见到的是:宏伟的蓝图,周密的计划,肤浅的实践,干瘪的过程,华丽的总结,“三天耕耘不足,竟然开花结果”。甚至在个别研究中出现杜撰案例、虚构数字、夸大结果的现象,其结果是“实践不入地,理论难上天”。我们以前教改的失败也有此因吧。

(3)重教学,轻教育。

也可能是受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的影响吧,人们越来越关注事情的结果了。这一现象在我们教育界,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为明显,很多的教育管理者对教学结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从而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性。其一,我们应该明白的,单纯的抓教学是抓不上去的,正如专家所言,离开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其二,我们即使谈到教育,也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展开的,好像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分数一样。其三,圣人早就说过,“君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却常常忘却了先人的教导。

现在大学中时常出现学生伤害他人(或他物)的事件,好多人都把眼光盯在了大学的管理上,其实这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管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造成的恶果。中学阶段过分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品德习惯的教育,对学生只要考试分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全由学校和家长大包大揽。学生进入了大学,中学阶段紧张的学习结束,但同时也失去了学校和家长全方位的“护理”,造成学生独自面对生活无所适从,很多的学生无法度过心理上的“断乳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合常理,甚至是自伤自残以及伤害他人或他物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教学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学校和教师的一切努力,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是教育的成功。因我们培养的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不仅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目的;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我们今天的教学管理中的众多失败,究其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单纯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淡化了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4)重眼前,轻发展。

目光短浅、杀鸡取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驱动造成的。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害的,特别是不利于企业的持久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学校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人的,学校教育特有的公益性是与功利性相左的。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中只顾眼前而不顾将来的行为是危险的,特别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宁可牺牲一点儿速度,也要把我们的教育问题解决好”。可见,伟人的教导是高瞻远瞩的,也是寓意深刻的。

现在学校的管理中,特别是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的问题时,存在着众多的以牺牲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代价,而换取眼前的规模和效益,而这恰恰是与兴办学校的初衷相违背的。这其中当然有管理者的理念问题,但也有管理者的思想问题,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一部分管理者的头脑中是存在的。

(5)重使用,轻培养。

我们经常见到报刊中的招聘启事,一些学校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专家加盟。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名师专家的引领的作用,但本校老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才是学校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的使用和培养问题,不仅是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兴衰问题,甚至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的问题。退一万步来讲,如果所有的学校都这么想,只重视教师的使用而轻视教师的培养,那我们的薄弱校怎么办,我们的贫困地区怎么办,我们的普九怎么办?眼下出现的普九成果的回落问题,薄弱校和贫困地区的师资流失问题,这些责任该由谁承当,简单地把责任归到教师头上就解决了吗?所以说,教师的使用,不仅有如何“使”还有“用”在何方的问题;教师的培养,不仅有如何“培”还有为何“养”的问题。历史上,名人大家精心雕琢、细心哺育下一代的感人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才俊英华潜心求学、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我们至今称颂。而今天我们呼唤更多的英华才俊们能够秉承前人的优良品德,继承我们这一伟大的事业,虽然我们的事业不是轰轰烈烈,但是我们的事业却是“厚德载物”。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溪。这就是我们的事业,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光明,此时不也成就了我们自己吗?

在教师的教育、培养、使用和管理中,很多的学校重视了教师的使用,忽视了教师的培养;强化了教师业绩的考核,淡化了教师专业的引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教师培养成本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师培养的观念问题。

(6)重形式,轻落实。

重形式、轻落实,存在于学校管理的诸多的方面。在学校行政工作中的计划总结管理,党务工作中的党员教育管理,教学工作中的教研活动管理,德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这种重计划、轻落实、重总结的“两头重、中间轻”的现象,到头来只能是搞文字游戏、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

有些问题之所以是形式化了,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这些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看起来是淡化了具体落实,实际上是淡化了责任意识。在我们学校管理中,有很多的问题不是不可为的,而是我们不去为之罢了,说到底是主观上的轻视。实际中应付了事,得过且过,工作作风不扎实,反而抱怨形式化的东西太多。其实世间本没有形式化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以一种形式存在,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都有其对应的形式,只要我们把不应该形式化的东西千万莫形式化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