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人生悟语
毕淑敏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而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但是这个意义,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活着只是走一条自己不会后悔的路,我们一直想知道得更多,是因为每个人都不想生命中留有遗憾。人不可浑浑噩噩而活一生,应该去追求一种自我价值,活着才有意义,人也就不会颓废,活得也就充实了。
非走不可的弯路
张爱玲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的确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人生悟语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弯路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段路途。出生时那第一声嘹亮的啼哭,便预示着我们将要面对一段充满艰辛与历练的路程。人生似登山,虽然每个人通往山顶的路不尽相同,但都布满石子,充满泥泞,若想登上生活的巅峰,就必须走过这不平蜿蜒的曲折之路,想不碰壁,想不受伤,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成长的过程必然会交织着血泪,没有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而且,也只有经历它,你才懂得坚强,挑战它,你才懂得求索。倘若没有破茧的痛苦煎熬,你又怎能体会到成蝶那一刻的光明与欢欣?
活出意义来
【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
在昏暗的晨曦中,我们沿着处处坑洼、满是石块的道路蹒跚而行。随行的警卫不时吆喝着,并以步枪枪托驱赶我们。两脚肿痛难挨的人,就得依赖相邻难友的搀扶。一路上,大家默不作声,刺骨的寒风使人不敢开口。我旁边的一个难友,突然用竖起的衣领掩着嘴巴对我说道:“我们的太太这时候要是看到我们,不知会怎样?我倒希望她们全都呆在营里,看不到我们这副狼狈相。”
这使得我想到自己的妻子。此后,在颠簸的数里路程中,我们滑跤、绊倒,不时互相搀扶,且彼此拖拉着往前行进。其时,我们默无一语,但每个人内心却都知道对方正在思念自己的妻子。偶尔我仰视天空,见繁星渐渐隐去,淡红色的晨光由灰黑的云层中逐渐透出,整个心房不觉充满妻的音容。我听到她的呼唤,看到她的笑容和令人鼓舞的明朗神采。不论是梦是真,她的容颜,在当时比初升的旭日还要清朗。
突然间,一个思潮使我呆住了。我生平首次领悟到许多诗人所歌颂过、许多思想家所宣扬过的一个伟大真理:爱,是人类一切渴望的终极。我又体悟到人间一切诗歌、思想、信念所揭示的一大奥秘:“人类的救赎,是经由爱而成于爱。”我更领悟到:一个孑然一身、别无余物的人,只要沉醉在想念心上人的思维里,仍可享受到无上的喜悦——即使只是倏忽的一瞬间。
人在身陷绝境、无计可施时,惟一能做的,也许就只是以正当的方式(即光荣的方式)忍受痛苦了。其时,他可以借着凝视爱侣留在他心版上陈列的影像,来度过凄苦的难关。生平首遭,我总算了解到下面这句话的真义:“天使睇视那无限的荣耀,以至于浑然忘我。”……内在生活一旦活络起来,俘虏对艺术和自然的美也会有前所未有的体验。在美感的影响下,有时连自身的可怕遭遇都会忘得一干二净。从奥斯维辛转往巴伐利亚集中营的途中,我们就曾透过车窗上的窥孔,凝视萨尔斯堡附近山峦沐浴在落日余晖中的美景。当时,如果有人看到我们的面容,一定不会相信我们是一批已放弃了一切生命和获释希望的俘虏。
有太多太多的实例(多具有英雄式的特质)足以证实:冷漠的态度是可以克服的,躁怒的情绪也可以控制。人有能力保留他的精神自由及心智的独立,即使是身心皆处于恐怖如斯的压力下,亦无不同。
在集中营待过的我们,都还记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间安慰别人,并把自己仅余的一片面包让给别人的人。这种人即使寥若晨星,却已足以证明: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且有目的。
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以为一种成就。至于缺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局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集中营俘虏虽与悠闲的生活和创意的生活无缘,但人世间有意义的,并不只是创意和悠闲。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抹煞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人生悟语
俞敏洪曾说过:“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意义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更加精彩耀眼。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绝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现在我们运气好,得生于新社会中。然而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手掌,你别想逃脱得了。幼儿园升小学,考;小学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学,考;大学毕业想当硕士,考;硕士想当博士,考。考,考,考,变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运仍然难免,现代知识分子落到这一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们的人生还谈什么完满呢?
灾难并不限于知识分子:“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人生悟语
世界上没有完美,也许缺陷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正是不完美,我们才会去追寻,才会去努力,并且品尝着人生的诸多滋味。人生的完整性在于知道如何面对缺陷,如何勇敢地摒弃不现实的幻想而又不以此为缺憾。人生的完整性还在于学会勇敢面对人生悲剧而继续生存,能够在失去亲人后依然表现出完整的个人风范。人生不是上帝为谴责我们的缺陷而给我们布下的陷阱。人生也不是一场拼字游戏比赛,不管你拼出多少单词,一旦出现了一个错误,你便前功尽弃。人生更像是一个棒球赛季,即使最好的球队也会输掉1/3的比赛,而最差的球队也有春风得意的日子。我们的目标就是多赢球,少输球。当我们接受不完整性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当我们不断地进行人生滚动并能欣赏其价值时,我们就会获得其他人仅能渴望的完整人生。我相信这就是上帝对我们的要求:不求“完美”,也不求“永不犯错误”,而是求得人生的“完整”。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汪国真
友人住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
去年,我应邀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次笔会。那是我第一次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
一天,友人陪我游西湖。那天细雨潇潇,水天一色,风景怡人的西湖尽在蒙蒙细雨之中。放眼望去,烟波浩渺,如诗如画,不由感叹:西湖风光,名不虚传。
不料,友人淡淡一笑:“西湖虽秀,见得多了,不足为奇。”
友人的话,使我缄默良久。
不由想起,前些年在广东上学,暑假回家陪外地的同学游京都,瞧他们到了故宫、长城、颐和园,一个人欣欣然、奋奋然的样子,不由觉得好笑。
几天下来,他们游兴不减,我却已感到精神怠倦。每每在他们玩得兴高采烈之际,颇生打道回府之念。只是怕扫了同学兴致,才一忍再忍,舍命陪君子。
大凡最好的地方,若被自己的步履趟平了,也就会觉得兴味索然,真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记得第一次发表作品的时候,尽管脸上还装模作样一副镇静漠然的样子,心中却早已乐得快不知姓什么了。最后,毕竟按捺不住心头的狂喜,终于撕下“假面具”,吆喝上三五好友,去学校附近的馆子,结结实实撮了一顿。
及至作品发表多了,那份“漠然”才弄假成真。大概,这也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是一种青春的活泼,这是一种不满现状的感觉,这是一种向更高远目标跋涉的动力。
在人生中,长久保持这种感觉并非易事。特别是对于那些走过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对于这样的人,很容易产生的是“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感慨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踌躇满志。
应该说,能在一片“景色”中沉湎,在满堂“喝彩”中陶醉,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因为毕竟没有多少人能有“景色”可以沉湎,能有“喝彩”声可以慰藉;但这更是人生的一种不幸,因为这无疑是生命和才智的巨大浪费。
漫漫人生之路,自然的风光没有穷尽,人类的事业没有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