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自从2004年12月以来,日本文部科学省就在考虑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当时有两大国际教育评估显示,日本学生的学业能力有所下降。根据《读卖新闻》所做的一个最新调查,80%的日本人对日本学生的学业能力下降表示担忧,超过70%的人表示,他们不赞同政府当前的教育改革政策,认为它减少了中小学的授课时间,削减了教学内容,日本学生学力下降,大学生得补中学的课。由此可见,日本在重视个性教育改革时并未完全放弃学生的学习负担与责任,对减轻学习负担深表忧虑。这种在学习负担轻重改革问题上的矛盾心态与措施正好集中体现了日本在对学生负担轻重改革上力求动态平衡的积极行动与慎重态度。
综上所述,日本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改革动向呈现出的鲜明特征及其对持续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学习负担改革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
(一)结合本国学习负担轻重的实际国情,力求实现学习负担轻重动态平衡
日本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改革动向呈现结合本国学习负担轻重的实际国情,力求实现学习负担轻重动态平衡的鲜明特征。这表明:一个国家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的轻与重问题及其学生学习负担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与该国及其教育特定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紧密相关;不同国家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的轻与重现状的实际表现呈现的差异及特征自然是由该国及其教育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特点决定的。显然,不同国家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的减轻与加重改革有其自身发展特点,规律与需要,学生学习负担过轻或过重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力求实现学习负担轻重动态平衡才是中小学教育改革永恒的价值取向与追求。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改革必须密切注意的国际现实背景、客观条件与基本规律。
(二)把握学习负担国际广泛性的规律,借鉴学习负担改革的国际成功经验
从日本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改革动向可知,国际广泛性是全球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改革的基本规律之一。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改革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国际广泛性的鲜明特征,是全球中小学教育学习负担改革面临的共同任务。在力求理性把握和持续推进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改革中,需要不断开阔视野,充分把握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改革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广泛性这个重要规律,注意借鉴、分享学习负担改革的国际成功经验,与其他国家一起推动全球中小学教育学习负担改革。这是新世纪力求推进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改革创新时必须努力寻求的新视点。惟此,才能将我国新世纪中小学教育学生学习负担改革实践创新导入理性化的发展轨道。
改革中的“教育个性化”选择
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提高学习能力,实现每个人的自身价值,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改变单一僵直的教育方法。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开展有效的教育,提高教育水平。从20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信息化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世界各国为了应对形势的变化,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宗旨。在各国的教育改革中,无不体现出追求个性、重视创造性培养的思路,日本尤其具有代表性。本文从日本应对教育个性化所作的战略抉择,分析日本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日本教育个性化改革的内容
日本政府为实现教育个性化这一基本原则,确定了新的教育目标、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方法、策略。
(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综合学习时间
教育个性化改革的首要措施是进行课程改革。日本政府为了应对国际化、信息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小学至高中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使综合学习时间成为与“各教科”、“道德”以及“特别活动”三大教学活动并列的第四大板块。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横向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成才。
综合学习时间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主题学习型、体验学习型、教育研究型、教育研究补充型、系统学习型、自主设计型六种形式。学习内容涉及到生命与健康、人权问题、生产和劳动、创造文化与业余活动、和平与国际联盟、民族独立、个人生存与未来发展等方面。
综合学习时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时的侧重点:
小学,1~3年级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基础性的接触和参与;4~6年级从本年级、本学校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生的事件中选择题目,让学生们参加与主体的切身利益要求密切相关的课题。以生活学习为基础,组织学生参加时事性问题的综合学习。
中学,以时事性综合学习为主,在组织文化节等课外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提出地域性课题。在开展时事性综合活动的同时,开展理论性的综合学习,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和解决好“和平”、“公害”、“种族歧视”和“性”四个问题。高中的综合学习课程根据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来构思、展开活动,与“校本学科·科目”、“课题研究”、“产业社会与人”等课程类型相结合,深化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生对人生观、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二)教育制度改革:增强制度灵活性
高中阶段减少毕业总学分,实行选课制。引入初高中一贯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展开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为了在宽松的教育氛围中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能力与基础知识,同时,适应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学生自主地、自律地投入学习,在高中课程上,将毕业所需学分从80学分降到74学分,将必修课的最低学分从普通高中的38学分,职业高中的35学分降至31分,以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为了实施以学生为本、发展个性的教育,日本新的课程方案提出了必修科科目内的多样化、选修化的方法。学生可以在各个学科的必修科目中的多个被选科目里选自己喜欢的课程。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尊重学生兴趣、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权的精神。
学校五天授课制的全面推行。日本文部省从2002年4月1日新学年开始全面推行学校五天授课制,在此之前,日本的学校采用每月一个星期六休息和每月两个星期六休息的形式,进行了大约十年的过渡,使学生能够平稳地适应这一改革。这一制度的实施,调整了学校、家庭、社会所承担的教育职能的比重,增加了学生的校外活动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生活体验、社会体验和自然体验,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五天授课制的实施,给孩子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有利于个性在宽松而富有弹性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三)扩大地方及学校自主权
日本战后第二次教育改革确立的教育体系在1956年教育委员会公选制被废除后,基本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文部省有较大的权限,作为地方教育机关的教育委员会和学校的办学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强,划一化、僵硬化的管理不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日本在新一轮的改革过程中,对学校设置、学区设定、人事、财政、学校管理等教育事务,给教育委员会更大的自主权,实现了教育委员会与学校权力关系的重构。为了推行个性的、特色的学校教育活动,学校在校长任命、学科主任的选拔、教师的任用等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特点,灵活地把握,使学校在竞争中积极寻求特色定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二、日本教育个性化改革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日本教育改革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根本上改革日本的教育价值理念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教育个性化是其主导原则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政府高度重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日本政府把重视个性的原则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临教审提出了八条教改原则:①尊重个性;②重视基础;③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④扩大教育选择的机会;⑤改进教育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⑥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⑦教育国际化;⑧教育信息化。其中,“重视个性的原则是这次教育改革中最主要的,也是贯穿在其他各条中的基本原则。”临教审在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在教育内容、方法、制度、政策等各个方面对照这一原则开展根本性的讨论。日本政府意识到,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制度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变革。因此,他们特别注重与国民的对话,唤起国民对教育广泛的讨论,为教育改革作了认识上的准备。在推进各项改革的进程中,日本政府组织开展各种讨论会,听取家长、教师、学生、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意见,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教育改革作相应的调整。
2.针对性强。日本政府在制定教育改革战略时,有一个基本考虑就是,充分认识日本教育的弊端,建构起21世纪新的教育价值取向。日本文部省承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的发展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另一方面,伴随考试竞争的激化,学校陷入片面灌输知识的泥潭,欠缺培养思考力和丰富人性的教育与活动;过于重视教育机会的平等,未能充分考虑与学生个性和能力相适应的教育。因此,教育改革所面对的基本问题是:打破日本教育长期存在的划一性、僵硬性等根深蒂固的弊端,确立尊重个人的尊严、个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遵循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原则,对教育内容、方法、制度、政策等进行根本性改革。显然,日本教育个性化改革是针对以往教育中存在的严重缺陷而提出的。如果说日本战后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的平等、知识的灌输,以掌握知识技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的话,那么,这次教育个性化改革则体现了由重视知识的“量”向重视知识的“质”、由注重形式上的平等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由学历观向学力观的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3.具有前瞻视野。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非常明确的,不是着眼于眼前的经济需要,而是着眼于未来。进入21世纪,日本面临的形势一方面是全球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急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日本社会少子化、高龄化问题的出现,及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状态。如何在21世纪继续保持日本的国际地位,政府对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日本政府认识到,“今日所要求的教育改革,并非单是适应教育数量上的扩大和社会经济急速而广泛的变化,而是必须前瞻可预想的21世纪这样一个不明朗且全球规模竞争激化的世纪,先行性地对应变化。考虑到从制定改革计划到实施,再以可见的形式显现其效果,需要以十年为单位的时间,这样的教育改革,即使强调、强调、再强调亦不为过。”显然,先行性是日本教育改革的一大特点,他们不是固守传统,而是自觉将改革视野扩展到未来社会的发展之中。他们力图广泛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先行性改革,培养能够具有丰富人性、社会性,能够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日本的教育个性化改革既立足于本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又着眼于世界形势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个性化教育改革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我国无论从制度等宏观层面,还是在课程等微观层面,都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抑制学生创造性发挥等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面对这种现状,进行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改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就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重要举措,但具体的实施和操作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很多的努力。
关注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面对变化莫测的未来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日本一些青少年表现得缺乏自信、缺乏理想、缺乏参与价值创造的愿望,对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充满忧虑和不安,甚至采取不升学、不就业、无志向、无目的的生活方式。为此,日本提出要重新树立青少年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价值观。“不等不靠、不怕失败、笑对压力”,这些信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日本对教育法作出一系列修改,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以智性、德性与体魄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从个体人的自立、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日本传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培养活跃在国际社会的日本人。在此基础上,修订颁布的日本最新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定为日本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值得我们关注。
一、学校应培养“社会人”
新《学习指导要领》所倡导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目标是指“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独立发现问题、主观判断、自主行动、妥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自律、协作、爱心、感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
培养“生存能力”是日本根据教育现状和21世纪社会发展提出的基本理念。社会变革时期,学校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是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在检验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考查,包括对社会、文化、技术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多元化社会团体中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日本根据经合组织的调查结果,认为该国的基础教育面临以下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