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麦克阿瑟
48182000000060

第60章 朝鲜战争(2)

麦克阿瑟自己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被击败的、溃散的军队形成一股可怕的逆流。南朝鲜军队完全是在狼狈溃逃……溃不成军……气喘吁吁的军队……被满身尘土、挤来挤去的逃难人群拥塞得不能举步。”

在山上,麦克阿瑟呆了一个小时。从那里可以看见已经陷落的汉城和正在进行的争夺汉江桥的战斗。战斗显然已接近尾声了。麦克阿瑟在那里亲眼看到南朝鲜军如何溃不成军。除了指着汉江上那座被炸毁的大桥残留的桥身说了一句“炸掉它”之外,麦克阿瑟一直没有说话。他的头脑里得出这样的结论:“汉江沿岸的情景足以使我确信南朝鲜的防卫力量已经耗尽……南朝鲜人即使获得空军和海军的支援,也不可能阻止敌人向南直冲的迅猛攻势。只有立即把我们的地面部队投入战斗,或许可以挡住他们。”

回到水原机场边那所破烂的校舍,麦克阿瑟和李承晚又谈了一个小时,之后,他飞回了东京。麦克阿瑟向李承晚许诺会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同时,据他后来在回忆录中的说法,当时,一个完整的作战方案已经在他的脑海里形成,包括建立美军的立足点和策划几个月之后震惊世界的仁川登陆。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必须出动地面部队。麦克阿瑟回到东京,对记者明确表示:“给我两个美军师,就能守住朝鲜。”

麦克阿瑟又犯了个惹是生非的错误。美军出动地面部队,必须经过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讨论,并且只有总统才有权发布命令。为了让自己和总统较劲儿的游戏更加明确,他对记者们说:“我会向总统建议出动两个美军师,但不知道总统是否会采纳我的建议。”

下午4点,麦克阿瑟乘坐专机返回日本。

28日深夜,麦克阿瑟又向华盛顿发出了一个长达2000字的电报,详细阐述了南朝鲜军的处境,说这支军队“完全丧失了反击的能力”,惟一的希望是“在朝鲜作战区域投入美国地面部队”。他希望“从日本抽调两个师的兵力,供初期的反攻使用”。

在电报的最后,麦克阿瑟又使用了那种“要么听我的,要么就拉倒”的狂妄口气:“除非明文规定在这一饱受战火蹂躏的地域充分使用陆海空战斗部队,否则我们的任务将是无谓地付出大量生命、金钱和荣誉的代价,最糟糕的甚至可能会在劫难逃。”

麦克阿瑟半夜发来的电报把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弄得焦灼不安。他连夜召集五角大楼的高级会议,与麦克阿瑟通过电传开始了辩论式的探讨。

华盛顿先发出的电文如下:

陆军部一号

你的C56924电报提议授权一事,将由总统做出决定,这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供他考虑。同时,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当晚早些时候发给你的指示,授权你向釜山基地派遣一个团的战斗队。这一点将在上午八时举行的电传打字会议上详细阐述。

麦克阿瑟的回电显得很不耐烦:“远东司令部一号,现在你们的授权确立了可以在朝鲜使用地面作战部队的基本原则,但并未对在目前形势下采取有效的行动给予足够的自由。我的电报提出的起码要求仍未得到满足。时间紧迫,要求刻不容缓地做出一项明确的决定。”

柯林斯认为麦克阿瑟不应该使劲儿地催促总统,因为事情重大,并说道:“我出席了白宫6月29日下午的会议,当时总统做出决定,授权按照参谋长联席会议第84681号文件所确定的权限采取行动。我认为,决定的精神表明,总统希望与他的高级顾问们经过慎重考虑后再授权美国作战部队进入战区。”

柯林斯等了一会儿不见麦克阿瑟的回话,于是接着说:“在你派遣一个团的行动完成时,总统会对是否派遣两个师的问题做出决定。”然后是句问话:“这样是否满足了你的要求?”

电传过去后,麦克阿瑟再也没有回答。柯林斯看着沉默的电传机既尴尬又难以忍受,他知道,这是麦克阿瑟惯用的一种傲慢的沉默。

早上,柯林斯终于向杜鲁门总统报告了麦克阿瑟的请求。上午9时30分,杜鲁门在白宫召开战争委员会会议。经过研究,会议否决了蒋介石参战的请求,并且决定派两个美国师进入朝鲜战区。决定的做出是艰难的。派遣美国地面部队参战,意味着美国在战争的门槛上已经把脚迈了出去,而且一步迈到了遥远的远东。对于麦克阿瑟的傲慢口气,杜鲁门现在只能忍下去了。

在回答共和党反对派的质问时,杜鲁门说:“我不想到处扬言是我要麦克阿瑟如何行事的,他现在不是美国将军了,他是在为联合国办事。”

这时的杜鲁门和他的高级官员们没有想到,战争这只脚只要迈出去,就只剩下一条路了,那就是一直打下去。美国出兵参战的决定,使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陷入朝鲜战争达三年之久。30日,华盛顿向麦克阿瑟发来第3号指令:可以向南朝鲜投入有限的地面作战和勤务部队,任务是确保通信联络畅通、守住釜山港及机场;可以用海空军攻击北朝鲜,但切勿接近中国和苏联边境。这项指令意味着战争将扩大到北朝鲜,并将面临中、苏介入的危险。但麦克阿瑟认为这还不够,地面部队不应只去保卫朝鲜半岛东南部,而应马上直接投入前线的战斗,阻滞人民军的进攻。因此,他立即打电报给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报告说:“守住目前战线并能在日后夺回失地的惟一保证,就是向朝鲜战场投入美国地面战斗部队。我建议立即派美国一个团的战斗队增援上述至关重要的地区,如有可能,从驻日部队中抽调两个师的兵力,以便尽早发动反攻。”

他最后强调,如不使用陆军同海空军联合作战,就只能白白送命、耗费金钱、丧失威信,并遭致彻底毁灭。因此,他要求华盛顿必须当机立断。当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是否投入地面部队作战仍持谨慎态度,但杜鲁门和国务院态度坚决,立即批准了向朝鲜战场派进一个团战斗队的建议。显然,在华盛顿对是否派地面部队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的时候,是麦克阿瑟使天平偏向了杜鲁门一边。

几个小时后,杜鲁门召开国家安全会议,又批准了麦克阿瑟提出的从驻日部队中抽调两个师兵力投入朝鲜战场的请求,并决定对北朝鲜进行海上封锁。

当时,驻扎在日本的美军有近11万人,其中大部分在第8集团军编成之内。该集团军下辖第1骑兵师、第7、第24和第25师,以及7个防空营,司令为曾在乔治·巴顿手下任军长的沃尔顿·沃克中将。麦克阿瑟在获准投入地面部队后,立即命令威廉·迪安少将指挥的第24师首先出动,并指示他应尽可能向前接敌,迟滞人民军的进攻,以便争取时间,建立用以发动反攻的基础。迪安接令后,于7月1日派出第一支部队(史密斯支队)。这支部队被空运到釜山,然后乘火车前往大田。

此时,朝鲜人民军已渡过汉江,正向水原方向挺进。7月2—3日,迪安率第24师主力赶到南朝鲜,并担任所有地面部队的指挥官。7月5日,人民军开始向已进至乌山地域的史密斯支队发起攻击,迅速突破其阵地,使其溃不成军、仓皇南逃。美军之初战失利,使麦克阿瑟不得不重新评估人民军的战斗力,并向华盛顿请求增援,说他面对的是一支在第一流指挥官指挥下的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队。他还简要阐述了他的战略设想:“充分利用我们对空中和海上的控制,同时运用两栖战术,从后面打击敌人的大部分地面部队。”为实现上述设想,他要求得到4—5个满员步兵师、1个空降团、3个中型坦克营及炮兵和后勤部队。

参谋长联席会议紧急磋商,7月8日,决定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负责指挥进入朝鲜的美军。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发起大田战役,直逼锦江。7月9日,麦克阿瑟再次请求增援。这次华盛顿有了答复,但以没有那么多可调的兵力,以及必须维持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的军事地位等原因为由,基本回绝了他的请求,只同意增派第2步兵师、第1陆战旅和3个坦克营。当时,华盛顿有不少人怀疑朝鲜战争很可能是苏联声东击西的一招,旨在把美军吸引到朝鲜,从而使美国在欧洲的力量空虚,然后乘虚而人。在麦克阿瑟看来,美国的这一战略是重复那个陈旧而错误的“先欧后亚”原则,它意味着巴丹的悲剧又可能重演。

7月中旬,麦克阿瑟把美军第25师和第1骑兵师也相继调往朝鲜前线,并令沃克将军行使对第8集团军和南朝鲜军的指挥权。7月20日,朝鲜人民军攻克大田,重创美军第24师(师长迪安在与部队失去联系一个月后被俘),随后进逼洛东江。在这种情况下,沃克将军于7月26日下达了向洛东江一线撤退的预先号令,并请求总部允许他将其司令部从大丘转移到釜山。阿尔蒙德参谋长意识到此举关系重大,将对前线官兵的士气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他把沃克的请求报告了麦克阿瑟,并建议立即前往朝鲜,看看究竟能不能坚持住。麦克阿瑟接受了他的建议。

第二天上午,他们两人前往大丘。在与沃克的会谈中,麦克阿瑟并未提司令部是否后移的事,而只是强调第8集团军确保目前战线的必要性,叫沃克立即停止撤退。随后,他对司令部的参谋们训话说:“要确保朝鲜,不能出现朝鲜的敦刻尔克!”

29日,美军骑兵第1师和第25师在永同的阻击失败,人民军突破秋风岭,摧毁了美军和南朝鲜军队的一道道防线,相继解放金泉、晋州、安东等重镇,长驱直入到达洛东江北岸。在作战中,美军骑兵第1师表现顽强,但还是节节后退。南朝鲜军队似乎从溃败中恢复了一些,拿金日成的话讲,“美军的战斗力有时还不如伪军,伪军越来越不愿意缴械了。”

洛东江防线,是指南北约160公里、东西约80公里的一个外围线,它的背后就是釜山,釜山是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海岸边的最后一个立脚点。所以,洛东江防线在美军的眼里是“最后一道防线”,再后退就要退到大海里了。

29日,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亲自赶到撤退中的美第25师师部,向全师官兵发表了“就地死守”的讲话。他说:“我们现在是为了争取时间而战斗,不允许以战场准备和其他任何理由再后退。我们的后方再也没有可退的防线了……向釜山撤退,将意味着历史上最大的杀戮。因此,我们必须战斗到底。”

然而,尽管他发布了这道死命令,他的部队还是在纷纷败退,迫使他于8月1日正式下达了向洛东江总退却的命令。同一天,《纽约时报》以“朝鲜的危机”为题,向美国公众报道:“朝鲜的战局已接近惨败。以往我军为了赢得时间放弃了一些土地,但如今已经没有土地可放弃了。”言外之意,再退就要退到海里去了。

就在这时,麦克阿瑟所要求的援兵陆续在釜山登陆,从而使撤退中的美韩军队稳住了阵脚,阻挡住了人民军的推进,并建立了以釜山为轴心、方圆1万平方公里的环形防御圈,其防守兵力达14万余人,为人民军的两倍。但美韩军队此时受初期失利的影响,惊魂未定,因此在战略上仍取守势,忙于构筑阵地,应付人民军不断发动的攻势。

对麦克阿瑟在战争初期的战略指导,曾有人提出非议,认为他把部队小股分批地逐次投入战斗,是危险而无效的作战方式,致使强大的人民军像猎取兔子一样,轻而易举地一口口吃掉了许多小股部队,造成重大伤亡而又毫无成效。对此,麦克阿瑟辩解说:“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美国部队从日本运来,然后把他们分批投入战斗,这个孤注一掷的决定,却是挽救危局的惟一希望……通过这种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方法,我即能在釜山集结一支军队,使那里成为日后反攻的一个基地。”

实际上,面对当时十分危急的形势,麦克阿瑟也只能这么做。他手中可调用的兵力很少,增援的兵力又不能很快到达,而人民军进展神速,若等他集结起大部队再投入战斗,那时南朝鲜恐怕已经不存在了。

“台湾事件”

在此期间,美国当局对台湾的命运忧心忡忡,担心中共可能进攻台湾,从而严重削弱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地位。杜鲁门一改他在1月5日声明中所持的不干涉中国收复台湾的立场,于6月27日在宣布将第7舰队部署在台湾海峡的同时,竟厚着脸皮公然提出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推行所谓“台湾中立化”政策。但杜鲁门的此项政策仍满足不了反华反共势力的胃口。国会中有些人特别是共和党人攻击政府束缚了蒋介石的手脚,不让他去进攻大陆,消灭共产党军队,重新夺回中国。

麦克阿瑟也认为该政策实际上保护了中国大陆,使之免遭蒋介石50万军队的攻击。参谋长联席会议则担心仅靠第7舰队和蒋介石的现有实力能否保卫台湾。他们于7月27日向杜鲁门提出一系列激进的建议:立即给蒋介石提供作战物资和补给品;向台湾派出军事调查团;允许国民党空军对大陆实施空袭和布雷;增派美国军队去台湾。对军方的这些建议,杜鲁门没有完全采纳,只同意立即向蒋介石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和向台湾派驻军事调查团,允许国民党飞机对大陆实施不间断的侦察,但不能进行空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