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48193100000007

第7章 表里如一成大道

一只母猎狗已到了分娩期,可还没有找到安身的地方。同伴们怜悯它,应允把自己的草屋借给它暂住。这样,猎狗就在同伴家的草屋里安顿下来,闭门专心待产。

过了些时候,它的伙伴见它已生了孩子,就准备搬回来住,猎狗请求再延长半个月期限,理由是它的孩子现在刚学走路,于是它的请求得到应允。

半个月过后,同伴如约向猎狗要回自己的房子和家具。这次,猎狗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它张牙舞爪地回答说:“我是准备搬出你家,但这要看你是不是有本事让我搬出去!”

原来这个时候,猎狗的孩子都已长大,个个凶恶强悍。

人们往往对于那些恶人给予足够的同情和帮助,却对那些真正因为命运的打击而承受痛苦的人不予理睬。

生活中有很多放弃了自尊、不肯吃苦劳动的人,被人们看做是可怜的人,人们纷纷同情这样的人。就这样,“弱者”仅仅就因为自己的弱而被可怜,人们丝毫不去理会他“弱”的原因。

中国有句古话,叫“宁辱骂君子,不得罪小人”。原因是君子有度量、有胸怀、有修养、还有忍耐力。得罪了君子,自己只会被君子所讨厌,君子对待得罪了他们或是伤害了他们的人,通常能够很宽容地面对,即使君子真的发火了,也肯定是跟你明着来,不会背后“捅刀子”。

而小人就不同了,小人既没有容忍的度量,也没有正直的修养,得罪了他们,无疑就是得罪了瘟神。小人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无论是谁得罪了小人,小人都势必发难,因为小人是吃不得亏的。而且小人报仇的方式和君子不同,他们不会光明正大地向你正式宣战,而是经常会采取背后下手的卑劣手段。有的小人甚至会在表面上对你唯命是听,暗地里耍鬼搞怪。有的甚至等着到你落魄的时候“秋后算账”。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有些中国人就渐渐地形成了见“君子”就欺负,见“小人”就防备的心态。无论你是否承认,这样的例子都是数不胜数的!

一、永远同情弱者,不管是非对错

中国人喜欢同情弱者,也不管这人为什么“弱”,但只要“弱”了,就觉得应该同情,甚至弱者是因为自己的可耻和犯错而“弱”,还是一样有人为他感慨,感觉他可怜。

中国人喜欢同情弱者,也不管这人为什么“弱”,但只要“弱”了,就觉得应该同情,甚至弱者是因为自己的可耻和犯错而“弱”,还是一样有人为他感慨,感觉他可怜。

一对朋友结伴去旅游,在车上遇到了一个乞丐,乞丐是个跛子,穿得破破烂烂,可怜巴巴地把手伸出来向乘客们请求施舍。

乞丐的装束和表情打动了车上的乘客,不少人纷纷把钱扔进他的破口袋里,乞丐也一直点头说“谢谢”。当乞丐走到这两个人跟前的时候,事情就有点儿麻烦了。

一个朋友认为乞丐很可怜,应该施舍一点儿,另一个认为没有那个必要,就拦着要施舍的人,两个人就争执了起来。车上的人感到很反感,就纷纷说:“施舍一个乞丐能用几个钱?抠门!”

“就是!人家多可怜啊!”

“没人教过你要有同情心吗?”

众人的指责和蔑视让两个人停止了争吵,同意给乞丐钱的那个人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聚向了自己这里,给少了恐怕不好看,没面子,就给了乞丐五十块钱。乞丐不识趣地还向那个不肯施舍的人乞讨,结果那个不肯给乞丐钱的人说:“乞讨的人居然如此贪得无厌,我没有那么多钱给你这个喜欢不劳而获的人!”乞丐悻悻地走了。

乞丐走了之后,人们又开始嘀咕起来:“人家是个跛子嘛,怎么劳动?”

“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就不能在社会上得到一点儿关爱吗?”

“某些人,如果变成了跛子,我一定不会给他钱,让他饿死算了!”

就这样,两个朋友之间倒没什么隔阂,反倒被车里的人弄得不做声了。默默等车开到了站就下了车。两个人商量着去吃点儿什么,于是就来到了一个当地十分出名的酒店准备进餐。

就在这样的高级餐馆里他们又见到了那个乞丐,乞丐的衣服依然是破破烂烂的,但他的脚却神奇地不跛了,而且神情十分高傲,似乎和这里的人很熟。

服务人员笑着问他:“今天怎么样啊?”他说:“还不错啊。孙子们越来越舍得给钱了,每天都有蠢货给大票,今天光五十的就收了三张。”

服务人员笑着说:“那你今天吃点儿什么?”

然后乞丐就点了几个很贵的菜,这样的菜,这两个人都舍不得吃。

那个给了乞丐钱的朋友开始后悔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好心施舍,却被骂成“孙子”、“蠢货”,而且这个乞丐居然不是跛子,有手有脚的却偏偏要靠乞讨生活。更气人的是他的“日收入”似乎比正常人要高很多,他点的菜自己都舍不得吃。于是他对朋友说道:“我要是听你的就好了!”

他的朋友依然很平静,用一副宠辱不惊的表情说:“买个教训吧!”

他又问:“你之前就知道他不是跛子?”

“不知道。”他的朋友平静地说,“有些人认为自己给乞丐钱了,自己就是一个善良的人,而实际上他们的这种做法只是让更多的肯出卖自尊的人放弃劳动进行乞讨。你没见过跛子发家致富的吗?即便不富贵,做点儿小营生还是能养活自己的吧?如果你真的很想行善,就把钱投给灾区,给希望工程,因为给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你能看到他们重建家园,你能看到他们拿“三好学生”的奖状回来感激你!但是你把钱给了社会的寄生虫,他们不会认为你有多么好心,他们认为那是自己的职业,他们是靠这个吃饭的!”

朋友的话让他若有所思,他又问:“如果有人肯资助他们,让他们做点儿事情呢?”

朋友回答说:“即使你今天给了他一万块,他明天依然还是会乞讨,而且他只会感觉这‘行业’有前途。你现在只给他五十元,他就来这里吃饭,如果你给得更多,他就更不在乎自己的尊严了!人们喜欢同情弱者,但车上的人包括你,都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为一个懒惰、无耻的社会寄生虫奉献着爱心!如果你看不到他今天在这里,也许我说的这些你还是不会认同。但事实上,我们在同情弱者的时候,有几次想过,他为什么可怜?他自己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这个人听了朋友的话,陷入了深思。等他们出来的时候,在街角他们看到了一个断了腿的侏儒在一个小小的店面里修理家电。他的拐就放在门口,他矮小的身体相比酒店里的那个乞丐,显得是那么高大。

道理已经被他的那个朋友说得再透彻不过,中国人喜欢同情弱者,实际上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伪善的表现。那么多因为贫穷而上不起学的孩子还在翘首企盼,那么多因为灾荒而忍受饥饿的人正等待着人们的援手,但偏偏有人把钱给了对社会没有一丁点儿贡献的乞丐。

车上的乘客们都同情“弱者”——乞丐,也都对拒绝施舍的人嗤之以鼻,并加以讽刺、挖苦。他们都没有去想,乞丐为什么是乞丐,他为什么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呢?仅仅因为他是个跛子?

看过残疾人奥运会的人都会感慨,那里面数以千计的残疾人都比四肢健全的人更有拼搏精神,也更有力量。同样是残疾人,命运却如此不同。

残疾人运动员本来在人们看来是弱者,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向所有人证明,他们一样是强者。他们是命运的强者,是毅力与恒心的强者,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值得尊重的强者。

放弃了自尊,不肯吃苦劳动的人,被人们看做是可怜的人,人们纷纷同情这样的人。却对那些真正因为命运的打击而承受痛苦的人不予理睬。

就这样,“弱者”仅仅就因为自己的弱而被可怜,人们丝毫不去理会他“弱”的原因,也不去理会他是否可以选择,他是否能够依靠自己变“强”,就纷纷做出一副慈善家的姿态,甘心去做“孙子”、“蠢货”。

二、恶人的无限豁免权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在发生了事情的时候,人们最关注的不是最应该对事情负责任的人,最应该遭到谴责和声讨的人,而是把矛头对准了不附和大众的人,维护大众的人,甚至是为了大众去执法的人。

在极个别的情况下,某些犯了错误的人有可能获得大众的同情,然而有些时候,人们对待犯错的人的宽容态度,似乎极少感化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而真正的执法者,却总是处在很尴尬的境地。有的时候明明是维护了社会的治安,打击了犯罪分子,却遭到了大众的质疑和考问,有的甚至背上了官司。

有一名小警察姓郑,他性格直率,疾恶如仇。一次他在路边巡逻的时候,发现有歹徒抢劫,马上冲了上去,拔出手枪,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勒令歹徒放下武器。

歹徒十分嚣张,放弃了抢劫的人,举刀直奔小郑。小郑鸣枪示警,歹徒以为他不敢开枪,就用刀向他刺去。小郑无奈,只好瞄准他的肩膀,开了一枪,因为歹徒突然移动身体而胸口中枪,当场死亡。

事情原本就应该这样过去,坏人被绳之以法,警察立功被褒奖。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已死歹徒的家属却将小郑告上了法庭,说他防卫过当,他们的儿子并不该死!

法庭受理死者父母的上诉,小郑维护了治安,击毙了歹徒,而此刻,他却既无奈又委屈地坐在了被告席上。

死者的律师巧舌如簧,说郑某在执法之前没有亮明身份;说他没有鸣枪示警;还说他本可以打中罪犯的肩膀或手臂,而却因为自己一时气愤而故意打中死者的心脏。

小郑被判防卫过当,并被押入狱。小郑感觉冤枉,就继续上诉。这个时候,有一位出名的律师听说了郑某的事情很气愤,他主动请求担任小郑的辩护律师,并不收小郑任何费用。

由于案发当时的情况比较复杂,很多人都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听到枪响,小郑的很多反应也都是根据自己的本能,所以证据对小郑十分不利。

律师气愤至极,在社会上大声奔走疾呼,诉说小郑的冤情。律师的行为很快被各家媒体所关注,他们纷纷打出了“以后谁还敢执法?”“警察击毙歹徒,反被判刑。”“劫匪被击毙,警察偿命!”等字样的新闻。一时间,城市里到处都在讨论小郑的事情。

经过一系列的仔细调查和审问,事情终于水落石出,警察小郑被无罪释放。然而小郑被放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以后看见歹徒我就绕着走算了,他爱砍谁砍谁??”

我们不禁要想,警察小郑是被释放了,但他所受到的屈辱和不公正的审判,就是他应该遭遇的吗?他以后如果再遇到劫匪,在紧急时刻,他还敢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而勇敢地向罪犯开枪吗?

其实事情十分明了,我们不禁要想,小郑防卫过当就要负法律责任,那如果当时是小郑以身殉职呢?小郑的生命应该由谁来负责?他的安全谁来保障?如果小郑被判有罪,那么对犯罪分子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喜讯。他们会奔走相告,大声地对同伴说:“没事!抢吧!出了事有警察偿命!”而执法的警察们无疑会伤心、失意,他们打击犯罪活动的信心和勇气将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还有一个故事,或许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有一家国营企业,内部偷盗成风,厂方为了严加管理,制定了严格的惩罚制度,可是仍然刹不住这股风气。于是厂领导亲自带人截堵,居然在现场抓住了几个偷盗企业产品的工人。

厂方决定,将这几个手脚不干净的员工开除。

这个决定一做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厂子里的职工们议论纷纷:

“这几个人只是倒霉罢了,比他们偷得多的人,领导怎么不敢去抓?”

“老太太吃柿子——专捡软的捏,还不是看人家没有背景,欺负人家罢了。”

“都是混口饭吃,谁也不容易,何苦这么难为别人呢?”

??

这种沸沸扬扬的议论,抵消了那几名员工心中的愧疚之感,现在他们反倒感觉自己委屈了,感觉到自己成为了“软柿子”,就气愤地去找厂领导理论。更离奇的是,这时候还有许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自报奋勇地跑了出来,去和厂领导理论,一时之间,厂领导陷入了来自于基层员工们自发组织的说情风之中:

“何必呢,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家已经知道错了,何必赶尽杀绝?”

“吃口饭不容易,现在的工作又这么难找??”

厂领导焦头烂额不说,厂子的正常生产也受到了影响,职工们全都无心工作了,一门心思嘀咕这件事,似乎这几名员工受到了多么不公正的对待,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一样。

最终厂领导无奈,只好收回成命。

于是企业回复到了原状,该偷的偷,该拿的拿,没几年工夫,企业就这么折腾破产了,全体职工下岗,终于尝到了是非不分的苦果。

三、自立道德标杆

中国人认为有名气的公众人物就应该是各方面的典范,哪怕有一点儿犯错的地方都不行。人们要求公众人物必须是圣人,既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又要有大公无私的品德;既要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完美,又不能让人感觉你在做作。

中国人最有趣的一点,就是喜欢树立道德标杆,也就是苛求别人必须接近完美。中国人认为名人必须是在道德、能力、行为、仪态方面尽善尽美的人物。只要他们认为某个名人有一点儿和他们想象中的理想形象不一样,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道德舆论立刻就会铺天盖地涌向那个人。

有部电影里有这样的台词:“找几个专业的枪手(写攻击别人文字的人),一天24小时在线(网络),专门找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从这简单的几句话我们就不难看出,中国人对待名人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似乎只要是出名的人,就会成为被“灭”的对象。

也就是说,即便那个人没什么问题,只要他够火,受人关注,就一定会被“灭”,中国人灭人的原则只有一个——“火”。

著名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因为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里的《易中天品三国》单元中出色地为大众讲解了三国时期的人物和历史,而被众多的人所推崇,易教授随之火爆起来,甚至有人曾评价其为“文化超男”。

但随着易中天教授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些负面的批评甚至是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有从学术角度批评的,说易中天是拿很初级的东西给大家当很深奥的问题讲,是对学术界的侮辱,是建立在商业意图下的恶意炒作,是在欺骗求知大众等等。

也有从其他角度出发的,说易中天的教学方式在误导人们,说他讲周瑜是“帅哥”是在误导当代青少年等等,甚至还有人天马行空地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易中天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显得很无奈,也很平静,他说:“??一件东西或者一个人火了以后,大家都知道了,一定有人喜欢,也一定有人不喜欢??”“善意的批评指正,我接受;恶意的人身攻击,我无视!”

其实事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易教授虽然没有讲述三国时期十分深奥的学术知识,但他却让更多的连《三国志》都没看过的人们开始喜欢“三国”,热爱“三国”。通过他的讲解,人们了解了很多原本并不熟悉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

他用幽默时髦的现代语言来描述三国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让人们简单直接地了解了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他的语言风趣幽默,让人感觉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一个有趣的人在跟你讲故事一样。

一个人“火”了以后,就一定会招致很多人的嫉妒和质疑,他们纷纷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今天说你不爱国,明天说你私生活糜烂,后天又说你道德败坏,甚至大后天还会把你随地吐痰的事说上一说。总之不能眼巴巴地看着你风光无限。

中国人认为有名气的公众人物就应该是各方面的典范,哪怕有一点儿犯错的地方都不行。人们要求公众人物必须是圣人,既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又要有大公无私的品德;既要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完美,又不能让人感觉你在做作。

一个老工人因为几十年来在工作上表现突出,对集体忠诚而被评为劳模,工厂对他大肆宣传,并嘉奖了他5万元钱。本来挺好的事,一个为工作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受到了嘉奖,被评为榜样,他自己也挺高兴的。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被树立为劳模后的他,生活就被众人全部打乱了。

首先是亲戚朋友都去向他借钱,因为知道他得了 5 万元的奖金,这是工厂对即将退休的特殊老职工的特殊厚待,所以纷纷找到了他。老人想,钱也不是很多,个个都借的话,自己都得出去借钱;如果只借给个别人,那么以后和亲戚朋友的关系就没法相处了,于是他决定谁也不借。

没想到马上就有风言风语开始传开,说老人是守财奴,得了荣誉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说老人现在走路都是鼻子孔对着天上;还说老人用那5万元奖金去包养情妇。

老人想:“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我还能活几年,自己高兴就得了。”

老人在被评为劳模之前就认识了另一位老人,两人产生了感情,是一段黄昏恋,老人就想和她正式在一起。好在两个老人的子女都非常开通,就为老人操办了婚事。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老人一结婚,各种风言风语就传得更邪乎了!

说老人和人家早就关系不正常,还劳模呢,是“色魔”还差不多;还有人说老人是用那5万块钱买的老婆,老太太要不是为了帮助儿女,才不会和他在一起;甚至有人说老人召了个妓女回去做老婆??

老人被气得哭笑不得,一咬牙,把钱全捐给了希望工程和灾区。这下工厂里更是加大了对老人的宣传,提倡现在的年轻职工向老同志学习。但是人们的嫉妒和恶语中伤并没有停止,反而越传越凶。

有人说老人是装清高,整个一个傻子,好好的5万块钱就被他给捐了;还有人说老人和工厂勾结,为了搞宣传才搞出这么多花样,实际上老人获得的奖金就只有两千块钱;更有人说老人的钱是邮给了他的一个外地亲戚??

老人终于被气得病倒了,子女替老人申请了退休。工厂也没想到树立一个为工厂任劳任怨几十年的楷模,会遭到如此强烈的舆论压力。当他们提出为老人支付一部分医药费的时候,老人和老人的子女诚惶诚恐地拒绝了。

的确,老人的家里已经再也扛不住什么事了!

老人为工厂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汗水,努力了一辈子,到了老的时候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些荣誉,却被人们的风言风语气得住院。

在有些地方就是这样,你越是榜样,就越得受苦,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就因为你是榜样,你就得日防夜防,任何可能引起猜忌的事情都不能做;就因为你是榜样,你的道德问题就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只要你不是圣人,你就不配做榜样;只要你不是完美的,你就不配享受你现在的荣誉和大众对你的关注;只要你稍微有一丁点儿毛病,大众就有权利把你骂得狗血喷头!

没办法,这就是中国人的“灭星”心态!

怪不得有的人说:“做人难,做中国人更难,做一个出名的中国人,更是难上加难!”

四、苛求无止境

一旦你做了好事,你就是大众心目中必须做好事的人。如果你再和普通人一样,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大众就认为你不对了!

徐某和马某同时到一家公司上班,两个人又在同一个办公室。徐某很勤快,每天都主动打扫办公室的卫生,还义务帮全办公室的人整理杂物。而马某则比较懒惰,经常延误公司的工作,但因为每次都是小事,也就没遭到什么太严厉的批评,只是领导找他谈谈话就算了。

时间飞快,转眼间他们已经在公司工作了三个多月,和同事们也都已经很熟悉了。同事们对他们两个也有了了解,他们一致认为徐某是很勤快的,但没有人说出来,领导自然也不知道。他们甚至在潜意识里认为,像徐某这样的人就应该为大家多做事情,他的打扫卫生和为大家整理杂物的工作是他分内的,他应该做的。

而马某却不知道为什么得到了大家的喜欢,每次他因为自己的拖延和懒惰影响了大家的工作进程,大家都会下意识地想:他就是这样一个拖拉的人,没办法!

于是久而久之,两个人都被大众接受,谁也没有好处,但谁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口碑。

直到有一天,徐某感觉自己不舒服,像是生病了,就连续几天没有打扫卫生,也拒绝帮助同事整理杂物。于是同事们就开始埋怨起来,“怎么搞的?怎么越来越懒了呢?以前感觉他挺勤快的,现在对单位熟悉了,就变懒了!”

“就是,以前看他老实巴交的,才对他那么好。现在看来是咱们多余了!”

“现在他卫生也不打扫,让他帮点儿忙就跟求他办什么大事似的!”

徐某很委屈,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换来感谢,却让人以为是自己应该的。而此时的马某却因为偶尔的几次不出意外而被领导表扬。领导拍着马某的肩膀说:“好呀!就这样干。你这几次表现很出色,什么问题都没出,以后继续努力。”

徐某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自己每天的努力都被人当做是分内的义务,而经常出差错的人却因为偶尔不出差错就受到表扬了呢?

事实上就是这样,在中国人的思维里面“少干少错,多干多错,不干不错”的思想极其严重。人们在实践中渐渐发现了一个规律:工作干得多的人未必是最受重视和尊敬的人,而一旦兢兢业业干工作的人出了什么差错,指责和挑剔马上会四下泛滥。领导会批评,群众会指责,就连无关的人也会插进来说几句;而干得少的人,因为他的事情做得少,所以出错也就少,不会像多干的人那样经常被骂了;至于什么都不干、整天游手好闲在单位浑水摸鱼的人,他们就根本没有出错的机会,所以他们总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得到指责和批评的概率几乎是零。

就像徐某和马某,徐某整天为单位义务奉献,自己分内的工作要干,分外的工作也要干,就连帮同事们处理杂物都渐渐地变成了他分内的工作。在人们已经习惯了他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旦他的义务奉献停止了,人们就认为他是不对的,是懒惰的、是应该受到批评的。

而从来也不关心别人的事情的马某,却给人留下了干自己的活,好坏与人无关的印象。而且他经常犯小错,久而久之,人们甚至连他的错误也都一并习惯了。在他改掉了错误的时候,似乎像是立下了什么功劳似的让众人感到意外,并加以褒奖。

这就是中国人的工作思想,一旦你做了好事,你就是大众心目中必须做好事的人。如果你再和普通人一样,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大众就认为你不对了!

有一位年轻的警察,不仅身体健壮,而且相貌俊秀。在一次巡逻的时候,遇到了持枪的劫匪劫持了人质。他马上将枪口对准了劫匪,并一枪将劫匪击毙,人质毫发无伤。

他的出色表现被领导所赏识,不但对他进行了嘉奖,还大力对他的事迹进行宣传,把他树立为全市警察的模范、榜样。“模范警察”渐渐脱离了警察队伍,他频频接受采访,电视、报纸、网络上对他的事迹一再吹捧、渲染。他的知名度也渐渐高了起来。市区的居民一提到他就会说出“虎胆金枪”、“孤胆枪手”、“神勇警探”等漂亮的称号。

“模范警察”成了市区的明星,他的生活却并不如以前那么随意了。首先,他的工作由巡逻变成了表演,他到处参加社会活动,完全不是一个维护治安的警察了。其次,他的行为受到了约束。领导也经常跟他说,他现在的形象不仅是代表自己,还代表了全市的公安形象,所以他在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得尽善尽美。

可是哪里有完美的人呢?有一次,他在马路上因为和女友意见相左而吵了起来,他们吵架的样子被人用相机拍了下来。第二天,报纸上就刊登了他和女友当街吵架的新闻。领导批评他不注重形象,同事们暗地里偷笑他好日子不长了,当英雄也没那么容易。他很苦闷,也没处去述说,只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

有一次,“模范警察”去买东西,遇到了一个奸商,这个奸商说“模范警察”弄坏了他的商品,非让警察买走不可。“模范警察”正跟他理论着,围观的群众就纷纷指责“模范警察”,说他“不顾自己的光辉形象”、“自以为自己有特权”,还说那个商贩很可怜。“模范警察”被气得没有办法,只好高价买回了那个残次品。

就这样,“模范警察”的行为完全受到约束,无论自己想做什么事,都必须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自己的作息时间被打乱了,自己的行为受到了约束,他感觉自己似乎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了。

“模范警察”在关键时刻击毙歹徒,保护了人质的安全,本来是值得颂扬的事情。但一旦他的事迹深入人心,人们就认为他是超凡的英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是个完美的君子。只要他一犯错,就是对所有曾经信任他、尊敬他的人的背叛,是让所有的人为他伤心,他注定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

人们不由自主地对有成绩、有过出色表现的人提出苛刻的要求。不管他们的要求是否合理,他们都认为这对“英雄”来说是必需做的,也是并不困难的。一旦英雄的作为和他们心目中的标准有差距,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指责他的不是。

五、恶人横行无忌

某些人有时候很自私,他们在自己的同胞被黑恶势力欺负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其事件本身对自己没有伤害而隔岸观火,甚至幸灾乐祸。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餐厅每天都要杀猴子做菜,猴子们知道自己的队伍里每天都要死一个,但只要厨师选中了一个,其他的猴子就暂时安全了。于是厨师每次来选猴子的时候,它们都把同伴往前面推,厨师选中了一个后,它们就一起把它推出去,其他的猴子就乐得手舞足蹈。最后,猴子全部被杀光。

都说人进化成为高等动物了,从这个故事看来,人和猴子的差别也不是很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已经是很多中国人的处世原则和人生哲学了。但实际上,救别人就等于救自己。如果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在被人欺负的时候,眼看着人们在周围看热闹,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有一个人下班回家的时候走夜路,走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时,听见草丛里有挣扎的声音,凭直觉,他知道出事了。

他拨开了草丛,发现一个男人和一个少女正扭打在一起,那个男人企图强暴少女。他马上就紧张了起来,想去救那个少女,但又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够,如果坏人有凶器怎么办?如果我受伤了怎么办?医药费谁来负责?如果我变成了残疾怎么办?我的妻子和女儿由谁来照顾?他甚至想到如果自己死了怎么办。

在这一瞬间他似乎想到了他如果去救人的无数种后果,他也想:如果我假装没看见,就可以轻松回家,问问老婆今天做的什么菜,问问女儿考试的成绩怎么样,然后,翻翻报纸,看看电视,对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但他最后还是冲上去了,和歹徒扭打在了一起,歹徒向他展开了猛烈的攻势,他也用尽全力和歹徒搏斗。在他们搏斗的时候,那个少女赶紧跑开了。歹徒最终因为心虚而逃走,这个人自己也受了伤。

他一边后悔自己不该多管闲事,一边整理自己的衣服,向家里走去。心想:自己这样拼命地救人,那姑娘却先跑了,自己真是活该,以后再也不多管闲事了。

没想到他一回到家,就看见自己的女儿扑在妈妈的怀里痛哭。原来,刚刚那个差点被强暴的少女就是他的女儿。

老婆和女儿一看他满身的伤痕马上就明白了,是女儿的父亲救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跑开后,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打电话报了警。

这个人开始感到后怕和庆幸了,幸亏他当时出手了,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自己径自回家,才发现自己在关键时刻没有救的是自己的女儿,那么,他会有怎样的悔恨和内疚啊!

救别人就等于救自己,可是偏偏就有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故事中的父亲,如果当时稍有私心,恐怕就断送了自己女儿一生的幸福!

只要大家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决和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久而久之,犯罪分子也就不敢在公共场合为所欲为了。

六、名人光环成枷锁

在中国,名人、高官和模范是个很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受到大众的瞩目,所以他们不但要时刻表现得接近于完美,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们要承受很多不公正的待遇。

在中国,名人、高官和模范是个很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受到大众的瞩目,所以他们不但要时刻表现得接近于完美,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们要承受很多不公正的待遇。

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名人,中国人对名人的认识就是这样的,他们认为名人是强者,是不会被欺负的,而他们却有能力去欺负别人,所以名人想要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首先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李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女儿,她是美籍华人,于 1964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两岁时回到台湾。上中学的时候,她又去美国求学,总共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三十多年。

1995 年,她获得纽约私立大学 N。Y。U。东亚学术研究与政治学双学士学位。1995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专门课程和教育硕士学位。2000年获私立旧金山大学国际和多重文化教育博士,后来她搬到北京居住。

虽然头上有着“李敖女儿”的光环,但让大众真正记住她的,却是因为她在搬到北京居住的三年时间里打的十场官司。

像她的父亲李敖一样,李文也有一种“疾恶如仇”的性格,好打抱不平。刚刚到北京居住的她,就开始因为一些生活中的琐事跟邻居们打起了官司。

到国内不过居住了三年,李文就已经打了十场官司,而且每次都是一些邻居们养狗不拴链子、衣服晒在外面,或是口中说脏话之类的琐碎小事。但李文有李文的想法,她认为是自己的权益自己就应该维护,他们的狗不拴链子,就有可能伤到别人,他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说脏话,就伤害了别人??所以大家送给了她一个绰号,叫“维权女王”。

在这十场官司中李文一共赢了三场,还有一个在等待宣判,六个正在继续告。在已经判决的三个案子里,李文一共获得了赔偿金1001元,但是其中有1000元还没能拿到手,真正获得的赔偿就只有1元。

李文打官司所花的律师费累计起来已经高达几十万元,所以很多人认为李文这是得不偿失,但李文却不这么认为,她说:“我是用自己的钱在打公益官司,收益当然不能简单地用得到的赔偿金来计算。”

李文就是看不惯别人不讲道德,她认为被侵犯了权益的人不应该忍气吞声,或是在家里生闷气,所以很多人因为养宠物的时候没有想到别人的安全和小区卫生问题,或是因为说话的时候带出了有侮辱性质的“京骂”,就被她告上了法庭。

李文自己也说:“维权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

关于李文的“狗链官司”是这样的:有一天李文回家,走到小区门口的时候看见了一条小狗。于是她就去找狗的主人,要求狗的主人将狗拴起来,不然不仅可能会影响小区里的卫生,而且可能威胁到小区里的居民,尤其是小孩子的安全。

狗的主人不但拒绝了李文的要求,还张口骂人,李文一怒之下将狗的主人告上了法庭。狗的主人感到不能理解,怎么养条小狗还养出官司来了?

法庭也没受理过这样“荒谬”的案子,公众也都认为是李文在没事找事,仗着自己的父亲是李敖,家里有钱就胡乱告人,结果官司一时很难判。

李文可不吃这一套,如果自己的权益得不到维护,她就要一直告。李文表示,她打这场官司的最终目的是要杜绝“京骂”,而她频频打官司的意义则是在于提升国民素质,希望公众都能意识到文明用语的重要性。

李文还说:“面对辱骂不要反唇相讥,也不要忍气吞声,最有效和正当的方式就是站出来,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与他对簿公堂。”

经过反复地斟酌和考量,法院终于判李文胜诉,狗的主人向李文道歉,但1000元赔偿金李文还是没能拿到。李文大体上对判罚的结果是满意的,她说自己对判罚的满意度在 80%,但她同时也指出:“1000 元没有给我,那是不是说,下一个人再骂‘你丫的’,赔礼道歉就可以了?如果仅仅是赔礼道歉,还需要法院判决吗?”

李文本想把胜诉后得到的 1000 元钱作为基金捐给下一个打“京骂”官司的人,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意义很不一般。李文说:“不要生闷气,憋在心里,有问题一定要讲出来,沉默是你最大的敌人!‘京骂’这种恶习一定要改,奥运会就要来了,我们中国人要有一个文明的姿态。”

最后,李文说:“李文做到了,你们也可以做到。”

一开始大众对李文的做法是不认同的,认为她是在“撒泼”、“起高调”,而时间一长,李文坚持打官司,大众才渐渐认识到,原来我们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问题的。

那么李文打官司,从一开始就是占了理的,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李文没有得到大众的支持,反而遭到了质疑呢?

说白了,就是因为她是李敖的女儿,就是因为她是名人。名人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被大众所支持的,尤其是在打官司时。大众习惯于支持弱者,他们认为弱者被逼到了法庭上,就一定是被人欺负了。而像李文这样的人,是没人敢惹的,如果是她打官司,就一定是她在没事找事。

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是名人,我们是否就应该在受到欺负的时候忍气吞声,在路见不平的时候熟视无睹,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摇头认命?答案当然是“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自己平时在大众的心目中是强者,就让自己在一种不公正的环境中受欺负。

名人在打官司的时候,总是会受到媒体和大众的关注,于是他们打官司的经过和原因就越发地被宣传得离谱。李文从开始到最后一直都是在维护自己和自己居民区内居民们的权益,但她前后所受到的待遇和评论却是不一样的。明明有理也迟迟赢不了,这就是国人对名人的苛刻和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