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48193100000009

第9章 掩耳盗铃 害人害己

一天,一只路边的青蛙悠闲地在草丛中养神,突然听到有人叫:“老弟,老弟!”它懒洋洋地睁开眼睛,发现是田里的青蛙。

“你这里太危险了,搬来跟我住吧!”田里的青蛙关切地说,“到田里来,每天都有可以吃的昆虫,不但为庄稼除害,而且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路边的青蛙不耐烦地说:“我已经习惯了,干吗要费神搬到田里去?我懒得搬!况且,路边一样也有昆虫吃。”

田里的青蛙无可奈何地走了。几天后,它又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路边的青蛙已被车子轧死了,暴尸在马路上。

这只可怜的青蛙就是对将要面临的危险视而不见,得过且过,结局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典型的鸵鸟哲学。

鸵鸟哲学的自我欺骗是消极的逃避,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造成问题的拖延和扩大,延误最佳的时机。中国人却习惯于将这种鸵鸟哲学运用到生活中,于是逃避问题的多,解决问题的少;自我感觉良好的多,敢于正视自己的少;喜欢听好话的多,虚心接受批评的少。

鸵鸟是现存鸟类中体形最大的种群,虽然不能飞翔,但善于奔跑,时速可达70千米。当危险来临的时候,鸵鸟往往会将自己的脑袋埋在沙土中,而把屁股露在外面,借以“躲避”眼前的危机。

危险当然不会因为鸵鸟把脑袋藏起来就消失了,因此鸵鸟成了胆小、懦弱的代名词。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在遇到危险或是于己不利的状况时,纷纷效仿鸵鸟,假装没有看到形势的转变,这种“眼不见为净”的心态就是“鸵鸟哲学”。

一、阿 Q 心理

这样一来,失败并不那么可耻了,心理上平衡了,能够坦然接受了,这和阿Q挨了打后自己安慰自己说是儿子打老子的心态如出一辙。

鲁迅的笔下有一个叫阿Q的小人物深入人心,他往往用自我欺骗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阿Q的贫穷是出了名的,但是他却瞧不起未庄的普通人,心里对自己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阿Q的脑袋上有几处不知生于何时的癞疮疤,因此他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忌讳,“亮”也忌讳,再后来,连“灯”、“烛”都忌讳了。如果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了这些字,阿Q就恼怒起来。

未庄的人却很喜欢和阿 Q 开这种玩笑,他们自然不怕阿 Q 犯急,因为基本上每次打架都是以阿Q的惨败而告终。这时候阿Q就会在心里说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起来,觉得胜利毕竟还是属于自己的。

阿Q式的自我欺骗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例子。中国国家足球队2007上半年负于亚洲弱旅泰国队,举国哗然,很多球迷为此痛心不已。

但有人却在总结比赛时说“比赛结果是次要的,主要是队员们得到了一次锻炼”、“有利于寻找适应高温气候比赛的方法”等,显然是用自己欺骗自己的方式来挽回一点儿面子,羞于承认自己的失败。

这是一场正式的国际比赛,比赛结果不重要的说辞,相信很多球迷都不会接受,毕竟这关系到国家的脸面,为什么就不能痛痛快快地承认现实,然后找出失败的原因呢?

说到底,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影响着这些人的思想:你们泰国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我们的队伍得到了锻炼,大家都从中得到好处,很好很好,双方都是胜利者。

这样一来,失败并不那么可耻了,心理上平衡了,能够坦然接受了,这和阿Q挨了打后自己安慰自己说是儿子打老子的心态如出一辙。但事实是,这对中国足球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某电视台曾播放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中国女子与一美国男子几年前喜结一段异国良缘,并且还生育了一个儿子。最近由于感情破裂,美国男子在未经中国女子同意的情况下,偷偷将孩子由中国带回美国。中国女子得知后追赶至美国,并在美国与丈夫打起了孩子抚养权官司。结局非常圆满,中国女子经过千辛万苦,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她在美国赢得官司的同时,也赢得了华侨及美国人的尊敬。

这是一个挺好的事,但是在新闻中表现出来的阿Q味道却不能不使人感到异样。

首先,主持人在介绍夫妻感情破裂时这样说道:几年前,中国的某女士与美国某男子结婚,但是婚后某女士一直没有得到过幸福。

当初两人相爱并结婚,那位女士肯定是自己同意的,如果她没有幸福的感觉,想必她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一生交给别人。现在离婚了,离婚的原因我们谁也说不清楚,但主持人想当然地说女方从没有得到过幸福,这有点儿太武断了,清官还难断家务事呢。

观众们可能就会因此受到误导,以为女方是受害者。这种做法用阿Q心理来解释绝不为过:老外甩了我们的女同胞,我们把他斥责成“陈世美”,让国人大大贬低一番,这也算是一种胜利吧。

更为离谱的是,在介绍女方打赢官司的经过时,报道中是这样说的:美国民众普遍歧视中国,认为中国还停留在十分落后的阶段,因此觉得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不能将其判给女方。

女方为了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错误认识,让家人从国内寄了许多照片过来,照片上拍摄的都是高耸辉煌的写字大楼、高级购物商场,环境优美的公园等,总之都是全面展示中国现代化成就的。

然后这名女子拿着这些照片一边给美国人看,一边不遗余力地介绍中国近年来的惊天巨变。美国法官和美国民众全被镇住了:原来中国现在发展得这么牛气啊,看来我们都是井底之蛙。

于是法官毫不犹豫地将孩子判给了女方,让孩子跟母亲回中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和教育去了,不然留在美国的话,说不定得受多少委屈呢。

介绍到这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荒谬之处。不可否认,中国近些年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要说仅凭几张照片就把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美国给镇住了,实在是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抛开美国人的自大心理不说,美国每年外出旅游的人数百分比高居世界前列,见多识广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现状不可能一无所知,几张照片就能把他们唬住的可能性简直是零——别以为美国人就没见过高楼大厦。

另外,美国的司法制度是十分健全的,单凭几张照片和一个女人的一面之词而赢得官司的概率极小,最大的可能是,赢得官司的决定性因素来自于一个出色的律师。

至于赢得美国人的尊重,更是一件牵强附会的事情。美国人对打官司司空见惯,绝不会因为你打赢了一场官司就对你高看一眼。

电视台这么报道一个新闻,我们在里面轻易就能找到阿Q精神胜利法的影子。

但是他们却不愿意承认事实,用这样的假象来安慰自己甚至是大众:我们国家已经非常强大了,强大到美国都羡慕我们。你们美国不要吹嘘自己,我国一个娇小的女子照样可以打败你们美国猛男;你们美国的司法制度不是烦琐吗?我们几张照片就可以搞定;你美国人不是见多识广吗,看到我们城市的繁华之后还不是一样傻了?

不会面对现实,只能在自我欺骗中给自己假造一个美梦,只能使自己停步不前,遭受淘汰的命运。

二、掩耳盗铃心态

掩耳盗铃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拒绝承认事实的存在,让自己在假象中甘愿过着被蒙蔽的生活,以为这样一来别人也不知道真相。这是自我欺骗和逃避现实的表现,也是得过且过心理和虚荣心理的表现。

秦朝末年,统治残暴,民不聊生,终于在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消息传到京城,秦二世召集文人儒士商讨这件事。

有的儒生对秦二世直言说:“陛下,这些人太不像话了,他们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跟你过不去搞叛乱啊,太不给你面子了。你也甭跟他们客气,统统抓来砍头。”

秦二世当时的脸色难看极了:天下有人敢反叛我吗?有人敢和我过不去吗?有人敢不给我面子吗?真是扯淡!

旁边有个叫叔孙通的儒士将秦二世的反应看在眼里,马上和众人唱起了反调:“陛下,甭听他们忽悠你,哪有这么回事。如今天下归一,都坚决拥护你的领导,毁掉城堡,销毁兵器,表示永远不再使用这些玩意儿。再说老大你英明神武,帅呆酷毙,德夷四方,威震八面,天下人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哪里有什么人敢反叛。陈胜这人是因为偷鸡摸狗被拘捕,走投无路要挣个鱼死网破罢了,就他那小样儿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现在官兵正在捉拿他,老大你不用担心,咱们的监狱已经给他预定好了号饭。”

秦二世听了眉开眼笑,连连点头。有的儒生还不死心,坚持说陈胜之流的确是造反,不是什么拒捕逃亡的流窜犯。秦二世大怒,将这帮不知好歹的人全抓了起来,并大大赏赐了叔孙通。

就因为这样,农民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迅速地由山东地区转扩大至全国,终于给秦朝的灭亡掘下了坟墓。

秦二世不愿意听到坏消息,不管坏消息是不是事实,他都不能接受,因此引得部分人只好拿假话来欺骗他,以至于错过了镇压起义军的最佳时机。小人自古有之,但小人之所以能成功,和掌权者只愿意听好消息、不喜欢听坏消息的掩耳盗铃心态是大有关系的。

掩耳盗铃者,最大的本事就是拒绝承认事实的存在,甘愿在假象中过着被蒙蔽的生活,以为这样一来别人也不知道真相。这是自我欺骗和逃避现实的表现,也是得过且过心理和虚荣心理的表现。我们的老祖先有之,现代人更是有之。

美国电影《谍中谍 3》在中国上映后,许多观众发现其中的部分情节被删除了,那么这些被删除的情节到底是什么呢?搞得如此兴师动众。

这部电影的故事可以分为三段:主人公在德国柏林抢救人质、在梵蒂冈的行动、在中国上海解救妻子。而在第三部分中反映上海风情的镜头里,不仅有摩天大楼、现代街区,还有些民居窗前的晾衣杆、西塘居民搓麻将等。而后者被认为是有损国家形象,于是毫不留情地给删剪掉了。

怎么看怎么像鸵鸟思维,这些晾衣杆、麻将桌难道不是确实存在的吗?现在的上海不是只有高楼大厦,每个大都市都有光彩的一面,也都有小人物聚集的场所,美国纽约照样有贫民区,例如大沙头。

之所以把这些删除掉,就是因为自己心里不愿意承认我们最繁华的大都市竟然还有这些落后的地方,干脆“咔嚓”了,让观众们看不到,于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我们的城市真繁华”这一假象里,其乐融融。这和那个为了偷铃铛而把自己耳朵捂起来的家伙有什么区别?

可是删掉了不代表这些现象就不存在了,这对建设上海的薄弱环节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是一个消极影响——当你把这些忽视了的时候,还怎么可能会积极想办法去解决呢?

我们面对许多社会问题都感到恐怖,觉得无力应付,只有把脑袋扎入沙堆后,才会活得舒畅,却忽视了危险正如洪水猛兽般袭来。自欺欺人的鸵鸟政策难成大气候,可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乐此不疲。

某机关单位副局长因病退休,上级决定在内部提拔一名新局长。消息传出来后,一些认为自己有资格晋升的人纷纷开始活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这中间最有希望坐上副局长位子上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科长老李,另外一个是老李的手下副科长小陈。

老李的优势在于资格老,经验丰富,谨慎持重,为人一团和气,和上面下面关系处理得都不错。而小陈作为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充满了朝气,脑袋瓜子灵活,做事有魄力,肯动脑筋,更重要的是局里的干部普遍老龄化,需要吸收一群年轻人来补充力量。因此,小陈比老李更有希望升上去。

老李坐不住了,辛辛苦苦熬了一辈子,如果这次还不能官升一级,以后恐怕就没什么机会了。他思来想去,决定出奇兵制胜。

他向局长打报告说有两个项目要立即上马,请求自己和小陈每人负责一个。领导正想考察两个人的工作能力,很快就答应了。

小陈斗志昂扬地把热情都投入到工作中,事事仔细过问,生怕出一点儿纰漏,而且很注意向领导汇报。既然做事情肯定就会有困难,小陈每次都把实际情况完完整整地告诉领导,认为这是对领导的尊重,对工作的负责。

老李就有经验多了,向领导汇报时只谈成绩和决心,对困难只字不提,领导主动问起时也是回答尽量克服。

两个项目很快完成了,任命也下来了,小陈目瞪口呆地接受了现实,提拔的副局长不是他,而是老李。

领导不喜欢听困难,不喜欢听坏消息,下属本身就是为领导解决麻烦的,如果你不能把坏消息自己解决掉,而统统摆到领导面前,领导肯定不会相信你的工作能力,更不会把你当做能解决问题的可造之才。

三、新一代鸵鸟

鸵鸟不想面对眼前的危险,把头插在沙子里得过且过。这些孩子也正是逃避将来、扎在目前的状况里混日子,这是多么相似又可悲的心态。

2002年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新闻报道:吉林省长春市有几名中学生整天泡在游戏厅里,钱花完了就从家里骗,甚至勒索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逼迫他们在指定的时间送到游戏厅,否则就是一顿毒打。

一天,有个被勒索的孩子没有拿钱来,惊恐地向他们几个人解释原因,说家长今天没在家,没法要钱,明天一定送到。正着急玩游戏的他们怒气冲天,把这名孩子从游戏厅拉出来,在街上拳打脚踢,孩子的脸上顿时鲜血直流。

一个老人从此经过,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上前劝阻他们,并对他们说:“你们几个整天这样在街上游荡,也不去学校上课,将来怎么办?难道还能这样玩一辈子吗?”

其中有个中学生对老人骂道:“闭嘴!管你什么事,老子以后怎么样还用你来操心吗?再啰唆连你一起揍。”

老人气得直哆嗦,指着那个中学生说:“你这孩子,太没有家教了,将来也是进局子的料,父母真是白养你这么大。”

骂人的中学生二话不说,上来就把老人踹倒在地上,然后几个人群起而攻之,老人被打得鼻青脸肿。事后老人的家人报了案,警方迅速将这几名中学生抓获。

出于好心的老人本是想将这几个不务正业的中学生批评一顿,让他们浪子回头,可是他们却根本不领情,反而对劝说自己的老人大打出手,这不能不叫人心痛。

这些孩子都存在着一种鸵鸟心理,他们不愿意考虑将来,不愿意面对那些自己没有把握的生活,只想满足于现在的状况过一天算一天,至于以后是什么样子,自己不想,也不许别人提醒自己。当有人告诉他们该怎样去面对现实时,他们就会恼羞成怒。

这几名中学生所经常去的游戏厅的老板说,他也曾经劝过他们,偶尔玩玩行,别耽误了上课。但是他们一副极不耐烦的表情,甚至扬言:“大不了以后不来这里,游戏厅多的是,没见哪个老板像你这样啰唆的。”

鸵鸟不想面对眼前的危险,把头插在沙子里得过且过。这些孩子也正是逃避将来、扎在目前的状况里混日子,这是多么相似又可悲的心态。

现在大学里有不少大学生是在虚度年华,不分昼夜玩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的有之,整天无所事事和社会上的人勾结在一起耀武扬威的有之,醉生梦死以吃喝玩乐为生活全部的有之,沉溺于赌博等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有之??当过学生会干部的同学都有体会:当你把正确的道理讲给他时,他不是虚心接受,不是对你感激,而是仇视。就是因为你偏要把他不愿意考虑的问题摆到他面前,他觉得影响了他的心情,怪你多事。

不仅对同学如此,有的学生对老师也是如此。有一名高中女教师,她的班上一个男学生经常向同学借钱,借钱的目的不是为了交学费等正当用途,而是为了吃喝。

几乎班上每一名男生都被他借过钱,有的还了,有的迟迟不还,借不到后他就在学校门口的饭馆赊欠。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多次找他谈心,希望他能计划好自己的生活,改掉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同时告诉他老是找别人借钱,会被同学们看不起的。

这名学生在毕业后跑到老师家中,砸坏了所有门窗上的玻璃,然后跑到了南方打工,再没有和任何同学或是老师联系过。

他对老师的教育很仇视,甚至将仇视化为行动来进行报复。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真希望有这种思维的中国人能改掉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

四、闻过则怒

违反了规定还接受不得批评,这就是国人的心态。不管你是谁,只要敢提出来,就是不给面子,就是故意作对。至于所犯的错误,谁也不愿意去面对,就像鸵鸟把脑袋藏在沙土里一样故意视而不见。

是否善于纳谏是衡量古代一个皇帝是不是明君的标准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的贤明开辟了一个繁荣盛世,也因此流传至今,然而他有时候还是不肯接受批评,几次在魏徵当面提出他的过失后,气得差点儿砍掉老魏的脑袋。

别的皇帝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进谏言而被处死的大臣不计其数。隋炀帝疯狂地叫嚣过:“敢有进言者,定杀不赦。”毁誉参半的大明朝,更是有数不清的人因诤诤劝语招来杀身之祸。

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仇视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只乐意听好话。领导在会上说:“对我有什么意见,大家可以当面提出来。”那只不过是领导的一句客套话,谁要是胆敢真的指责领导的过失,那他倒霉的日子就不远了。因此好多人在给领导提意见时,总是说领导“太不注意身体”、“工作太玩命”,一副将拍马屁进行到底的嘴脸。

别说是领导,就算普通人你对他批评几句,他也会不高兴,内心里把你当成敌人。至于你所说的是不是事实,则不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他只想着,你批评我,就是故意和我过不去。

西北某钢铁厂有一名职工,因为屡次占同事的便宜,还有小偷小摸的毛病,某天在食堂吃饭时,被一个同事批评了几句,说他这么大的人了,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

这名职工怀恨在心,对批评他的同事展开了报复,先是在对方家的门口倒垃圾,然后威胁对方的孩子。

几句批评的话引出这么多的麻烦,这恐怕是批评者始料不及的。

当年柏杨先生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出版之后多少人勃然大怒,兴师问罪,不管柏杨揭露的是不是事实,把他骂得狗血喷头,甚至冠上“汉奸”、“崇洋奴”之类的恶名。

难道柏杨先生说的不是事实吗?比如,在国人出游的新加坡、法国等国家,针对国人的警示牌触目皆是——“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难道老外刻意与中国人过不去、歧视我们吗?不!先有国人的不检点,后有老外的歧视。

但这些人根本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谁批评我们,谁就是我们的敌人!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的这些陋习还是没有改变,老外对中国人的态度,还是没有扭转。

中国有句古话叫“闻过则喜”,意思是说听到谁指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应该满心欢喜,因为又可以完善自己的品行了。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将老祖宗的思想精髓都遗忘了,变得听不得批评,听不得反对意见。

在一些地方的新闻行业,存在着这样一种游戏规则,只要是反面的,一律要交到“上面”进行审阅,不违反“规定”的才予以刊发。结果是大部分稿子都石沉大海,偶尔有几个能重见天日的,也都经过了“大手术”,变得面目全非、不痛不痒。

至于是违反了什么规定,没有人告诉你,也没有明确的条文。实际的情况是,批评的稿子谁都不欢迎,曝光了哪个单位,哪个单位就怒气冲冲,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甚至还会在电话里威胁“是不是不想混了”,有关部门也只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批评的稿子都不发,表扬的新闻多多益善,你也好我也好,大家和和气气搞和谐。

存在的问题既然是大家都回避的禁区,那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决就是一个疑问了。很多令老百姓头疼的问题总是被拖来拖去却毫无改观,恐怕和国人不喜欢听批评大有关系吧。

中国人一直吹嘘地大物博,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几位,农业总产值居世界第几位,某某物产居世界第几位,却从不说平均值居世界第几位!为什么?因为一计算到平均值,中国就会远远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被别人批评,为了避免批评,就逃避落后的现实,在假象里沾沾自喜。

中国人曾经否认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吸毒群体,曾经否认社会上有色情服务业,曾经否认有艾滋病患者,既然否认了,就不会有人批评。而结局就是,这些现象就如同鸵鸟露在外面的屁股,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

后来问题严重了,人们才开始认真讨论这些问题,对待这些问题,这就有了解决的希望。然而,在欣慰的同时,值得忧虑的是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这时候才肯面对现实呢?早些时候能够接受批评积极看待的话,也许问题就不会发展到这一步。

五、“鸵鸟”的爱情

很多家庭中的男女都存在着这样“鸵鸟”的心态,听不得对方批评自己,一旦对方说自己有什么错误,马上就觉得对方是不能容忍自己,性格不合适,并坚持认为自己没错。批评,在他们眼里被无限制地上纲上线,成了不可饶恕的大错,把事情搞得无法收拾。

孙某和吴某原是一对很幸福的夫妻,他们于 2001 年结婚时,双方都是27岁,在度过了蜜月般的三年后,忽然闹起了离婚,很快两人就分道扬镳。

离婚的原因很简单,孙智平爱喝酒,吴琼爱上网。

孙智平的工作是在政府部门,应酬多,交际广,在外喝酒是常有的事。当然,喝酒误事的事也是常有发生,一年当中孙智平丢过两次手机,出过一次车祸,都是因为饮酒过度。

对于孙智平的应酬,吴琼还是能理解的,每次见他从外面醉酒归来,马上把他扶到床上躺下,泡好浓茶一点点喂他喝,然后再把他满身酒气的衣服换掉洗干净。

但让吴琼受不了的是,有的时候孙智平还把朋友请到家里来喝酒,并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几个人胡吹乱侃一直折腾到深夜。吴琼去睡吧,显得很没礼貌,不去睡又的确很困,为此很厌烦。

有一次,当孙智平又带着朋友回到家中,并叮嘱吴琼准备酒菜时,吴琼一摔脸子回娘家住去了。大失面子的孙智平气得直跺脚,朋友们见此情景,都纷纷告辞,使得孙智平更加尴尬。

第二天吴琼一进门,孙智平就冲她发起脾气:“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故意给我难堪,做顿饭能累死你啊?”

吴琼也不甘示弱:“你老是带人来家里喝酒,一喝就喝到半夜,我都不能休息,等你们散了还得收拾干净,你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啊?在外面还喝不够。”

孙智平听了妻子的批评更加生气:“别光说我的毛病,你自己的毛病从来就不提,一天到晚就知道上网,我就是不带人回家喝酒你也没早睡,哪天晚上不是上网上到直打哈欠?有时候我下班回来,你坐在电脑前屁股动都不动,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对我跟不认识似的,这还像个家吗?”

原来吴琼结婚后就辞职了,准备自己开一个小店卖服装,还处在准备阶段。时间充裕的她就常用上网打发时间,一来二去上了瘾,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坐几个小时。也正因为如此,孙智平很不满意,觉得她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

听孙智平这么一说,吴琼也恼羞成怒:“我就上网怎么了?天天坐在家里你想把我闷死是不是?上会儿网你也这么小气,真不像个男人。”

两个人互相指责,谁也不肯让步,都说是对方的错。吴琼一气之下又回了娘家,一个星期没和孙智平见面。孙智平上门请她回家,她也把孙智平赶出家门,于是两人决定离婚。

孙智平的姐姐把双方叫到家里进行规劝,认为两个人只是小打小闹,远不至于闹到离婚的地步,让他们都改正一下身上的错误,互相收敛一下。孙智平坚决地说:“我没错,她天天在家上网,理都不理我,我还不能找朋友喝酒啊?”而吴琼也不示弱:“我在家里上个网也成问题了?那买电脑干什么?”

姐姐说:“你们两个人因为这点儿小事就闹离婚,值得吗?”

两个人都觉得互相不合适,下定了决心要各奔东西,结果一对原本恩爱的夫妻因为互不认错走到了分手的境地。

很多家庭中的男女都存在着这样“鸵鸟”的心态,听不得对方批评自己,一旦对方说自己有什么错误,马上就觉得对方是不能容忍自己,性格不合适,并坚持认为自己没错。批评,在他们眼里被无限制地上纲上线,成了不可饶恕的大错,把事情搞得无法收拾。

不接受对方的批评,自然也就谈不上去改正错误,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这对感情是巨大的伤害。

年轻人程伟谈了一个女朋友,感情发展得很快,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但是女朋友慢慢发现程伟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打断别人的话,在别人谈论什么问题说到一半时,他总要插嘴进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

女朋友诚恳地对他说:“这样很不好,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也容易得罪人。我是为你好,怕你将来会吃亏。”

程伟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然后就回避这个话题。但是他丝毫没有将这一点放在心上,以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女朋友又说了两次,他仍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女朋友觉得他根本不在乎自己,就对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么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要么分手。

女朋友的逼迫使程伟感到很难接受,他恼怒地说:“分手就分手,我就是不改,你能把我怎么样?”

女友一气之下离开了他。

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肯接受批评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但这样的人却不在少数,他们不是将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视为一种帮助,而是厌恶对方给自己提意见,在他们眼里,自己的毛病不算什么,而批评自己才是不可饶恕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