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世界哲学史
48217500000014

第14章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哲学(一)

2.过渡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

1.库萨的尼古拉

库萨的尼古拉的许多性格特征都表明,他是已经开始的新时代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他非常喜欢古旧手稿,这种爱好使他能够最终辨认出所谓的“君士坦丁的馈赠”是伪造的,据称这是一封君士坦丁大帝写给教皇西尔维斯特一世的信,教会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世俗权力就是以此为依据的。他兴趣广泛的求知欲,他优雅的文风,他对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爱好,他对个体的高度重视,这一切都是文艺复兴的特征。

在那个时代之初,就已经产生了早期文艺复兴的一位最重要的哲学家,他以一种天才的预感在其著作中预先表达了文艺复兴的许多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才被一些伟大的自然研究者作为精确的理论表达出来,他们依据的是一些新的观察结果。在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许多近代思想发展的萌芽,因此,有人把他看作近代哲学的真正奠基者。这个人就是德国的尼古拉·克利普夫斯,他来自摩泽尔河畔的库撒。

,因而人们称他为库萨的尼古拉。在一位贵族的资助下,他在意大利完成了学业。他先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律师,后来又成为牧师,这在当时对神职人员来说是合适的职业,也是上升到最高位置的唯一渠道。这位库撒人后来也的确成为一个身居要职的神职人员,教皇派他到君士坦丁堡做使节,目的是让他促成希腊与罗马教会的重新联合。教皇任命他为红衣主教,对于一个来自德国市民阶层的人来说,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罕见的最高头衔。他成为布利克森的大主教。在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库萨的尼古拉就开始计划写作他的那部有名的著作《论有学识的无知》,这本书包含了他后来著作中的重要思想的萌芽。

在这丰富多彩的思想发展的潮流中,涌现出了许多伟大哲学家,下面我们将对其中最重要的四位哲学家做较为详悉的考察。他们的著作一方面是一种精神催化剂,另一方面也是那个时代思想发展的缩影。只有把他们联系起来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

库萨的尼古拉关于个性的本质和价值的思想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在他看来,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尤其是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对宇宙的反映,就像带有不同曲面的凹面镜,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宇宙。在天文学方面,他也表达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宇宙没有中心,特别是,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地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他否认天体的性质与地球和月亮的性质会有何不同。他解释说,宇宙是没有边界的……

在库萨的尼古拉之后,通过莱布尼茨、牛顿及其后继者创立的西方数学的特征,在这里就已经显露无遗:这是一种“浮士德式的”渴望,追求无限,追求一种生气勃勃的观察方式,与古典时期的那种静态的和界限分明的几何学截然不同。古希腊精神所追求的到处都是适度、节制和明晰,无限度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等而下之的东西。关于宇宙中占统治地位的秩序与和谐,库萨的尼古拉说,它们表明,上帝创造世界并不是无计划的,而是遵循着一种数学原则。因此,为了认识宇宙,我们也必须运用同样的原则。库萨的尼古拉自己就经常使用数学概念并以此为对照。但是,他运用数学原则观察事物的方式和方法是与众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极限观察——比如他认为,如果我们假设半径是无限的,那么圆弧与直线就是叠合的。

在库萨的尼古拉的思想中,在他所预示的西方数学的发展中,以及在欧洲文化的所有其他领域内,却蕴含着一种欧洲人所特有的超越一切界限的追求无限的精神。这是一种文化差异,比如古希腊雕塑就与带有纵深透视法的西方油画明显不同,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也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这样一种数学观促使库萨的尼古拉将上帝的本质婉转地表达为绝对无限者,万物都被包括在其中。关于人类的认识能力,他划分出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感性阶段,它首先将个别的孤立的印象混合到一起;理智阶段,它对感性印象进行整理和组合,对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因而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矛盾律的支配下,使对立物保持它们的区别;理性阶段,它将理智所区分开的东西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再综合到一起。在理性阶段,存在一种对立面的统一——因此库萨的尼古拉说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在他之前的赫拉克利特以及在他之后的其他许多思想家也认识到了这个真理。

上帝是我们思想的最高对象,上帝是绝对物,在上帝那里,一切对立都被扬弃了。上帝是极大也是极小,上帝作为一个隐藏者超越于一切对立之上,也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力。这一思想与新柏拉图主义神秘主义者那里的“否定神学”非常相近,在埃克哈特大师那里,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思想,事实上,两者都对库萨的尼古拉产生了影响。因此,关于绝对物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即我们一切思想的结果就是无知。这不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无知,而是一种“有学识的”和自觉的无知,一种doctA ianorantia——有学识的无知,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自知自己无知”,真正的哲学最初——或许最终也——都不得不接受这个真理。

库萨的尼古拉拥有一颗包罗万象的心灵,在其中,政治家的远见、科学的教育、大胆的想象和深刻的宗教虔诚融为一体,他的精神是开阔和独立的,他努力使对立物在一个更高层面上达到统一,这一切也都表现在他对于教派和解与宗教和平所做出的努力上。在实践中,他曾试图将那时的两个主要基督教分支即东西两个教派相互接近,并且也曾努力调和他们与胡斯教派之间的矛盾。在他的思想中,甚至还产生过让整个世界彼此宽容的理想,所有非基督教也不应被排除在外。比如,他就曾经研究过《古兰经》的思想,在他的另一本著作中,他按照上帝的命令让所有教派的智者们会聚一堂,其中有希腊人、犹太人、阿拉伯人等等,在这个集会上,他们展开讨论并认为,大家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寻找和崇拜同一个上帝,虽然世界文化各不相同,但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真理却是唯一的。

库萨的尼古拉是一位跨越中世纪和近代的最重要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在下面将要讨论的布鲁诺身上,在莱布尼茨身上 ,在康德以及其他许多思想家身上都有所体现。

2.乔丹诺·布鲁诺

布鲁诺于1548年出生在那不勒斯附近的诺拉,取名菲利普,乔丹诺是他的教名,15岁那年他就进了多明我修会。他无比热爱大自然,天性热情并向往世俗生活,他对那个时代的科学发现也非常了解,总而言之,对世俗世界的研究最终使他离开了修会,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人生抉择。自那以后,他就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先是去了日内瓦,然后又去法国,并在巴黎举办讲座。之后他又到了英国,在牛津大学讲学。在伦敦,他在一个贵族朋友和赞助人的圈子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后来又回到巴黎,从那里又前往德国的大学城马堡、魏滕堡、布拉格、赫尔姆施达特,最终抵达法兰克福。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让他找到安宁,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让他获得足够的听众,没有人接受他的那些在演讲和讲座中表达出的新观念,也几乎没有一个出版商敢于出版他的那些“异端邪说”。受一个威尼斯人之邀,他终于在阔别15年之后第一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1600年2月17日,人们在罗马的广场上堆起了一个木柴垛,有一个人被捆绑在柴垛上,然后人们点起了火。那个正在被烧死的人一声也没有吭。当有人把一个耶稣受难像举到他面前时,他轻蔑地背过脸去。这个被火烧死的人就是从前的多明我会修道士乔丹诺·布鲁诺。

在威尼斯,邀请他的人向宗教裁判所告发了他,后来威尼斯人就按照罗马的要求把他押解至罗马。在地牢里被囚禁了7年之后,最终他被判火刑,或许更多是因为他的“巫术”而并非因为他的哲学观点。

作为一个立场坚定和忠于信念的历史人物,布鲁诺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他的思想对历史产生影响也是无人能够阻止的,而且历史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至少近代之前的历史是如此,因为当代的统治者已经知道该如何更巧妙地压制思想自由。布鲁诺用他的母语意大利语写作,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原因、本原和一》,《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灰堆上的华筵》,《驱逐趾高气扬的野兽》,以及《论英雄热情》。那些决意烧死布鲁诺的人相信,他们有责任保护宗教和道德不受最危险的敌人的侵害。他们认为布鲁诺及其思想具有威胁性,这一点并没有错,不过真正受到威胁的并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当时的许多基本神学观念。

哥白尼引发了人类关于太阳系的观念革命,库萨的尼古拉事实上也已经首先认识到了哥白尼的观念,因此可以说,布鲁诺对哥白尼的思想并不陌生,而且他也自觉地接受了哥白尼的天文学思想,但是他在思想上比哥白尼更进了一步.并且他的推测也被后来的科学研究证实了:哥白尼认识到,靠近我们周围的星体构成的星系都以太阳为中心而运动,在这个星系之外,由恒星组成的苍穹却是静止不动的。布鲁诺发展了这一思想,他任由思想驰骋,认为宇宙具有深不可测的无限性,宇宙中有无数个太阳,有无数个星星,有无数个宇宙体系,宇宙既没有边界,也没有中心,它永远在运动。布鲁诺关于宇宙无限的思想是从库萨的尼古拉的著作中借用来的,布鲁诺说起尼古拉来也是满怀钦佩之情。不过,这种借用并不是纯粹的借用,布鲁诺的思想是经过合乎逻辑的思考而得出的,因此他的思想更具有深刻性和重要性。

布鲁诺不仅从他的精神先驱库萨的尼古拉那里承袭了一些思想,而且还从其他哲学家那里吸取了许多思想营养。他的思想源泉一方面来自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中主要是来自卢克来修的教育诗,这与他本人的诗人天性也相吻合,而他对经院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却持排斥态度;另一方面则来自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借此机会我们提一下其中的最重要人物的名字:在德国主要有霍恩海姆的特奥弗拉斯特-波姆巴斯特·帕拉切尔斯,他是个医生和自然哲学家,和布鲁诺一样,他的一生也是在动荡不安中度过的,其结局却不像布鲁诺那样悲惨。帕拉切尔斯把医疗学放到自然哲学世界观的框架中加以考察,这为他在医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带来了丰硕的思想和启发。帕拉切尔斯尤其对弗朗西斯·培根和雅各布·波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完全被认识到。和他并驾齐驱的是希洛尼莫·卡尔丹诺,可以称他是意大利的帕拉切尔斯。他也是一个医生和自然哲学家,和帕拉切尔斯一样,他也喜欢迫不及待地把正在酝酿中的思想说出来,只不过帕拉切尔斯首先关注其思想的实用性,而卡尔丹诺则对其思想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感兴趣;帕拉切尔斯是个民间人物,他性格粗犷,富于斗争性,并且他只用德语写作,而卡尔丹诺则是一个文化贵族,他甚至试图禁止科学家使而知的事情。

布鲁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受其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中,有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莎,此外还有歌德和谢林。其中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就溯源于库撒的尼古拉,但他是从布鲁诺那里接受来的。

3.弗朗西斯·培根

度过了一文不名的艰难的初始阶段之后,不知满足、雄心勃勃和追名逐利的培根可谓青云直上。这个于1561年出生的掌玺大臣的儿子,14岁就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学业,在巴黎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进入了英国议会。他成功地战胜了宫廷里的各种明争暗斗,并成为最高检察官,大法官,掌玺大臣,还被国王封为维鲁拉姆男爵。他的个人兴趣在政治与科学和写作之间总是摇摆不定,他只能在处理完公众事务的间歇满足自己的写作爱好。

正当他的政治生涯如日中天之时,一场可悲的变故却使他跌入人生的低谷。1621年,培根被指控在许多案件中从诉讼当事人那里收受贿赂,虽然这种事情在当时相当普遍,但是这个事件却断送了培根的政治前程。他被判入狱,并被课以罚金,不过,不久之后他又获得了赦免。此后,他隐居乡间,在生命的最后5年里,他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著书立说。1626年,他在工作中死去。回顾自己失败的政治生涯,他感到心灰意冷:“身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奴仆,他是君主的奴仆,声誉的奴仆,事业的奴仆。因此,他既没有个人的自由,也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没有时间的自由……上升到高位的过程是极其艰难的,人们却宁愿吃许多苦然后去争取吃更多的苦;要想升到高位,有时则需要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而许多人就是通过卑污的手段才达到尊严的地位。其实那高位也并不安全,稍有不慎就会栽跟头,要么丢掉官职,要么至少名誉扫地。”

在意大利、法国和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自然研究者正在为近代科学和哲学奠定基础,而在这时的英国,弗朗西斯·培根——与经院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同名——也正在从事一种同样意义重大的尝试,他试图在一个经过改良的基础上重建人类的全部知识,他基本上是处于与欧洲大陆的思想家相隔绝的状态之下,对那时的重大发现还几乎一无所知。

当思想的时代来临之时,那么,在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思想家会说出相同的真理,这样的事情在思想史上并不少见。

“由于我相信我生来就是为人类服务的,并且关心公共福利也是我的任务之一……于是我就自问,对人类来说什么是最有益的,大自然创造我是为了让我完成哪些任务。经过探询后我发现,没有什么比技术的发现和发展以及各种发明创造更为值得称赞的事情了,因为它们能够使人类走向更加文明的生活……如果一个人不仅仅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他还能为人类攀登科学高峰点燃起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人类认识的每一个黑暗角落,那么这个人就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真正的开拓者,因为他为人类征服世界开辟了道路……但是我的出身,我所接受的教育表明,我将来不应该以哲学为职业,而应该投身政治;可以说,我从童年开始就已经被政治濡染了……我也相信,我对于祖国的义务也向我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最终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愿望,即如果我能够在国家中担任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位,我希望在工作中确保能够获得帮助和支持。基于这样一种动机,我便专心致志于政治了。”

培根可谓生逢其时,因为那时英美之间的贸易异常繁荣,尤其是在消灭了西班牙大型舰队之后,英国开始发展自己的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在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及其后继者的统治下,英国经历了一个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相对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培根的一生是特别有意思的,他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对哲学和政治活动负有同样的使命。

与他的政治活动相比,培根的科学研究为他带来了更为持久的美誉。他的作家声誉是由其《论说文集》奠定的,在形式上他模仿了蒙泰涅,而其文风之优美一点也不亚于后者。他的散文是世界文学中的永久财富,其形式简短精炼,其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涉及所有可能想到的对象:包括对人的认识和评价——当然他并不像马基雅维里那样玩世不恭,不过他对于人类同样也持一种怀疑态度——包括论青年与老年,论婚姻,论爱情与友谊,论道德和政治等。

培根的主要科学著作最终并未完成。他的写作计划非常庞大,要真正实施这个计划,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即使那个人不像培根那样只是利用不多的闲暇时间,他也肯定是力不从心的。培根所期望的就是对科学实行全面革新,即对所有科学及其每一个组成部分实施一次“伟大的复兴”。

他的工作计划是:第一,他要指出自古希腊以来科学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第二,他要对科学及其任务进行重新划分;第三,他要引入一种解释自然的新方法;第四,他要分门别类地研究真正的自然科学,第五,他要描述未来科学研究的一系列发明和发现;第六,作为一种“哲学的实际应用”,他要勾画出一幅未来社会的蓝图,这个未来社会应该是由他倡导的科学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培根只完成了这项庞大计划的其中三个部分;《论科学的增进》批判了当时的科学状况,为科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并对科学的未来作了展望;《新工具》——有意识地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对科学方法作了阐释;《新大西岛》描述了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

(1)上面提到的培根的第一本著作就是这次巡游的纪录,它涉及医学、心理学、政治学以及其他许多科学领域,它对科学做了分类,与神学划清了界限,提出了许多建议,对科学停滞不前的状况进行了批判。“我的目的是,围绕知识的王国做一次巡游,并标记下那些尚未被勤勉的人类开垦过的处女地,我对那些荒芜的地方作详细标记的目的,无非就是想邀请人们集中力量前去垦荒。”培根认为,单靠科学本身还远远不够,此外还缺少两方面的因素,首先,就是缺少一个科学研究的国际机构,这个机构的任务应该是把许多国家的许多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收集到一起并做进一步的处理;第二个因素则更为重要,“如果目标尚不明确,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顺利完成。”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个别科学的范围内,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看清目标,这就如同我们要俯瞰平原,如果不登高那是办不到的。能够让我们高瞻远瞩的科学平台就是哲学,科学认识的目的及其普遍有效的方法都能在哲学里找到。

(2)培根的第二部著作的任务就是指明科学方法的目的。目的就是科学的进步及其实际应用,就是人类要征服自然。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然,他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征服自然。但是人只有遵从自然,也就是遵从科学研究所得出的自然规律,他才能征服自然。要想达到目的就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为此必须经历以下两个步骤:首先,必须清除思想中的所有偏见以及各种传统的错误,其次,要认识并运用正确的思想和研究方法。

培根对人类的错误和偏见及其根源做了分析之后,得出了他的“四假相说”,因为这个学说非常有名,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对它做较为详细的叙述。这四种假相分别是:第一,“种族假相”。

“人的理智一旦接受了一种意见就把别的东西都拉来支持这种意见,或者使他们符合这种意见。虽然在另一方面可以找到更多的和更有力量的相反的例证,但是对于这些例证它却加以忽视或轻视,或者用某种分别来把他们摆在一边而加以拒绝。”“种族假相的基础就在于人的天性之中,就在于人类的种族之中。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事物尺度的看法乃是一种错误的论断;相反的,一切知觉,不论是感官的知觉或者是心灵的知觉,都是以人的尺度为根据,而不是以宇宙的尺度为根据的。人的理智就好像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浑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

第二,“洞穴假相”。 有多少个个人,就可能有多少个个人假相。培根借用了柏拉图的“洞穴比喻”,用以表示个人的假相。“因为每一个人。

都有他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和改变颜色;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特有的天性;或者是由于他所受的教育和与别人的交往;或者是由于他读书和他所崇拜的那些人的权威……”

第三,“市场假相”“人们是通过言谈而结合的;而语词的意义是根据俗人的了解而确定的。因此如果语词选择得不好和不恰当,就会大大阻碍人的理解……语词显然是强制和统治人的理智的,它使一切陷于混乱,并且使人陷于无数空洞的争辩和无聊的幻想。”“市场假相”是人们在彼此接触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是最重要的工具。

第四,“剧场假相”“因为照我的判断,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罢了。我所说的不只是现在的时髦体系,也不只是古代的学派和哲学:因为还有更多的同类戏剧可以编出来,并且以同样人为的方式表演出来。”“剧场假相”来源于哲学家们遗留下来的那些根深蒂固的教条。

从人的头脑中清除这些假相,只是培根著作的消极部分,其积极部分在于获得正确的科学方法。若想获得正确的科学方法并不能依靠传统或逻辑推导。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或逻辑推导,那么科学就会在原地打转、止步不前,如培根所说,“那就纯粹是老师和学生的一脉相承,而不会诞生真正的发现者。”只有依据经验,追问自然本身,亦即通过归纳法,才能确保获得科学成果。但是,人们也不能只是毫无计划地收集各种事实和观察结果,而必须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真正的经验的方法则恰与此相反,它是首先点起蜡烛,然后借蜡烛为手段来照明道路;这就是说,它首先从适当的整列过和类编过的经验出发,而不是从随心硬凑的经验或者漫无定向的经验出发,由此抽获原理,然后再由业经确立的原理进至新的实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与近代自然科学所采用的方法是大致相同的:首先从假设出发;然后借助于符合目的的实验收集相关的经验;得出结论并表达出一般原理,然后再用新的实验来检验这个原理的正确性,如此等等。

(3)《新大西岛》的篇幅很短,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在其中,培根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画卷,显然他从柏拉图所描述的那个神话般的岛国那里获得了灵感。据培根的观念,科学将在那个未来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统治国家的将不再是政治家,而是被挑出来的最杰出的科学家。在经济上,这个岛国是自给自足的;其对外贸易的对象不是黄金和货物,而是“进步之光”。每隔12年,这个岛国将派遣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前往世界各地,他们要学习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各个民族在科学和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然后再返回他们的故乡,在那里,他们将把他们从世界各地收集到的科学经验和成就应用到实践中去。基本来说,这与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思想并没有什么两样,其区别仅在于,在培根那里,统治国家的不再是民众领袖和自私自利的政治家,而是那些饱学之士。

新近曾有人提出一种说法,认为莎士比亚名下的戏剧作品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培根,关于这一点争论至今尚未休止。不过,大部分培根研究者认为,这样一种假设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可以对培根及其著作做如下批判性的评价:培根过分重视事实的收集和比较,却忽视了理论的意义,即忽视了演绎法,特别是他没有认识到数学的意义。他与数学好像毫无干系,他甚至还对数学家大肆责骂,因为他们的观察方式越来越以数量为出发点。培根自己好像也意识到,他的方法并不十全十美,他自我评价说,他所提出的问题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最终获得解决。不管怎么说,他仍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解放者和推动者,是新时代的思想先驱之一,除此之外,培根的文笔之优美也是众所周知的。培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的大门。他打破了各种偏见并指出,经验是一切自然知识的源泉,在这一点上,他与罗吉尔·培根是共同的。但是,如若把他看做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和开路先锋或许并不完全恰当,这不仅因为,培根对他那个时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发现视而不见,而且还因为,在实际应用他极力为之辩护的实验方法时,他所采用的方式却是极其不完善,或者说非常差劲。尤其是,培根所宣扬的归纳法与当今自然科学中的归纳法并不完全一致。

4.雅各布·波莫

尽管路德的人格看上去是那么得浑然一体,但是经过仔细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他的人格显然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的侧面:一方面,他是一个宗教改革家,他信念坚定并蔑视宗教传统;另一方面,他年龄越大,就越笃信圣经,并成为一个教会上层人物,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传统,或者说是一种新的僵化的教条。他人格中的后一种因素在官方的新教教义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而前一种因素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另外一些人继承并加以发展了,这些人被称为新教神秘主义者,他们游离于教会之外,并与教会发生了冲突。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斯帕尔·施温克菲尔德,他摒弃了路德的圣经信仰,而只相信个人内心中所感悟到的上帝的启示;有塞巴斯蒂安·弗朗克,他除了是一位重要的神秘主义者之外,还是德国历史编纂学的奠基者;此外还有瓦伦廷·魏格尔,他是一个新教牧师,他的神秘主义思想在他活着的时候只在一个狭小的朋友圈子里秘密传播。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伟大传统和路德信仰中的神秘主义成分活在这些人的思想之中。

在重要性上,雅各布·波莫要远远超过上面提到的几个人物。波莫于1575年出生在格尔利茨附近,并于1624年在那里去世。波莫是个民间人物,他的职业和汉斯·萨克斯一样,也是个鞋匠。他在哲学方面的兴趣主要是来源于他多年四处漂泊的学徒生活。之后,作为一个独立门户的鞋匠和一家之长,他一直生活在格尔利兹。

过渡时期的第四位亦即最后一位思想家与前述的三位思想家不同,他属于德国和欧洲精神中的另外一个思想流派。虽然库萨的尼古拉、布鲁诺和培根这三人之间在一些思想细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他们归入到一种思想运动的行列里,并且把他们看作从中世纪过渡到近代的转折时期的关键人物。在思想的独创性和深刻性方面,雅各布·波莫与前三位可以说不相上下,尽管如此,他却应该归入另外一个行列,属于这个行列的有埃克哈特大师、陶勒尔和路德。

经过10多年的酝酿,而且在朋友们的再三催促之下,波莫终于首次把他的思想写了下来,书名为《曙光》,这本书的手抄本被人们相互传阅,不久便招致正统宗教人士尤其是本城神甫的憎恨,他在布道坛上大肆诅咒这个异教徒,并要求人们把波莫逐出这个城市。“再没有比这个鞋匠更恶毒的了……你快点儿离开这里吧,滚得越远越好,你这个亵渎神明的粗俗之人……”他受到禁止写作的处罚,在很多年里他一直遵守着这条禁令,尽管如此,他也没有为自己和他的家庭赢得安宁。后来,他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重新拿起笔来,以很快的速度撰写出了一系列伟大的著作,其中有《论上帝的三个原则》和《伟大的神秘》,结果是遭到了更为激烈地攻击,特别是当其中的几本著作被印刷出版之后。波莫寻求并得到了德累斯顿诸侯的支持,返回格尔利兹之后不久他就去世了。

作为一个民间人物,波莫使用德语写作:为了能够找到恰当的词并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正确地表达出来,波莫可谓绞尽脑汁。在这方面,他证明了自己是个语言创造者,由于他的努力,德语词汇更加丰富了,在这方面,他与埃克哈特大师有些相似,不过若与路德相比,他还差一些。由于波莫写作时并不使用哲学术语,这自然增加了人们理解他的著作的难度。

“当你望着那幽深的星空和大地时,你是在望着你的上帝,你生活于其中,这同一个上帝也主宰着你,你的知觉也是上帝所赋予的,你是上帝的造物,并且也置身于其中,除此之外你什么也不是。”“我们绝非可以说,上帝的本质是某种遥不可及的东西,或他藏身于某个特别的地方,因为自然中的一切造物就是上帝本身。”起初,波墨的思想与其他神秘主义者的思想并无不同,他也认为,上帝无处不在,一切都在上帝之中。但是接下来波莫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波莫思想的中心议题:即辨神论问题。

“教师应该知道,一切事物都存在于肯定与否定之中,这个真理是神圣的、真确的和世俗的,或者用什么其他词来形容。太一既完全肯定的力量,是生命,是上帝的真理,或者就是上帝本身。如果没有否定的力量,那么肯定的力量就不可能认清自身,它在其中既没有什么乐趣,也没有什么重要性或敏感性。否定是肯定的对立面,或真理的对立面,真理在否定的基础上彰显自身,在其中就是对立斗争。”在这里,波莫宣布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寓于万物之中且无法去除的矛盾是宇宙的内在动力。“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敌手,不仅在人身上,而且在一切造物那里都是如此。”“在一切事物之中,都有有害的东西和恶毒的东西,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世界上既没有生命,也没有运动,也没有色彩、道德、厚薄或其他人类情感,果如是,世界将是一片死寂。”正如上面的引述中所显示的那样,波莫在此走出了大胆的却也合乎逻辑的一步,在他看来,在世界的神圣基础之内,恶早就已经存在了。天堂和地狱都在上帝的手中。只有在人的灵魂中恶才获得其现实性,在善与恶的世界里,或用波莫的话说,“在愤怒与爱的世界里”,人的灵魂可以做出绝对自由的抉择。“因为每个人是自由的,他就像一个独立的神,在他的一生中,他也可能会在善与恶之间摇摆。”“因为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上帝对他来说也不是万能的,上帝对他也不能为所欲为。自由意志既没有什么起源,也没有什么理由,它既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被造就出来的,它是来自神圣力量的独立自主的原始状态,它来自上帝的爱与愤怒。”

所有神秘主义的本真的和最深刻的思想都已经在以上这些话中彰明较著了,从印度人到埃克哈特大师,这些思想被反复表达了出来:人类灵魂的神圣性,灵魂与上帝的完全一致。“灵魂的内在基础就是神性自然。”“灵魂是上帝之中心。”“因此灵魂是上帝独有的本质。”

故而,在波莫看来,灵魂在神圣本原中的彻底安息就是其终极目的,亦即最终获得解脱。在人的灵魂未获解脱的状态下,他会被欲望困缚住,会屈从于他的欲望,“人不可能摆脱他的情感,他沉溺于自己的本性欲望之中,但是他又希望能够飘摇于最为纯净的寂静之中,因此他渴求他的欲望的寂灭,也就是让他的意志超越一切感官性和形象性而陷人永恒的本原意志之中——他最初就是从这种本原意志诞生而来的,他希望自己除了服从上帝的意志再也无所欲求,这样他就会达到“一”的最深处。”

在这里,我们从波莫那丰富的有时又是杂乱无章的思想中选取了能够证明他是真正的神秘主义者的思想。他的那些完全植根于基督教传统的思想表达我们就略过了,事实上,他的神秘主义思想就是蕴含在其中的。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对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即他的思想是否产生于这种基督教传统,或者说,基督教传统是否只是为他的非基督教的泛神论哲学假借的“外衣”。

18世纪法国的圣马丁就承袭了他的思想。更为令人吃惊的是,波莫刚刚去世不久,他的著作就被译成了俄语。他的思想对俄国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直至当代——在革命以后的俄国流亡者思想中,我们仍然能够看得出这种影响。在英国,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牛顿也是波莫的热情读者,甚至有人猜测,牛顿的自然科学思想就是从波莫那里获得了灵感。在德国,莱布尼茨对波莫可谓推崇备至,德国浪漫派对他的著作更是情有独钟,黑格尔和谢林,特别是弗朗茨·巴德尔也非常珍视波莫的思想遗产。他的著作是典型德国式的,他的思想深奥,所用的语言极为独特,因此人们可能会认为,他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许仅仅局限于德国。事实却并非如此。

5.结语

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只是到了下面一个历史时期——即从巴洛克至19世纪——才真正产生出来,但是,除宗教改革家,自然研究者和地理发现者之外,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为人类历史打开了通往近代的大门。在德国,许多历史学家,特别是艺术史、科学史和经济史学家都把文艺复兴看做是近代史的开端,并称赞文艺复兴是“第一次革命”,不过,哲学家们对这一时期的哲学的研究远远不及对经院哲学和启蒙运动时期哲学以及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研究。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我们能够对文艺复兴作较深入地研究——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研究比作一种中世纪炼金术大作坊,在这里,人们不断地实验又不断地放弃——那么这种研究也可能会有助于激发新思想的产生,因为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几近于彻底变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