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国的实证主义:孔德
1.精神状况
这一时期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首先是圣西门伯爵的一个学生,他就是奥古斯特·孔德。他的思想世界,或者确切地说,他的思想的出发点是属于左派势力的,因为孔德经历了一个思想的发展过程,在某些方面,他是站在社会的中间阵线上的。不管怎么说,他的思想出发点是与德国唯心主义的精神世界截然不同的。
2.孔德的生平和著作
奥古斯特·孔德于1818年草拟并发表了《为重新组织社会的必要的科学工作计划》,但是外部的社会状况使得他的这项计划的实施变得极为困难。尚在1824年他就已经在他的《实证哲学体系》中首次将他的思想详尽地公之于众。
孔德在1830至1842年间创作了他系统的和重要的六卷本著作《实证哲学教程》。完成了这项工作之后,孔德的思想发生了持续的转变,反映在他后期的著作中如《关于建立人类宗教的社会学论文》和《实证主义的基督教教义问答》等。我们下面对孔德的重要思想的阐述将基于前面提到的他的六卷本著作。
3.实证主义原则
追问一个事实的“本质”或追问它的“真正的”原因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能接受这个事实并考察这个事实与其他事实之间的关系。人们试图确定某个事实之所以产生的条件,并根据类推法把两个类似的事实相互联系起来。在前一方面,我们把那种恒常不变的关系称为概念,在后一方面,我们则称之为规律。
孔德所采用的实证主义这个名称就已经表明,他是摒弃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的原则就是从实在的、确实的和“实证的”东西出发,它排斥一切虚妄的、无用的、不确定的形而上学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实证的”和确定的东西呢?现象!实证主义把哲学和一切科学都限定在现象世界之内。我们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首先,我们必须接受那个以现象的形式而存在的既定的现实;其次,我们要遵照一定的原则对这个既定的现实进行整理;再次,我们要根据已经认识到的规律去预见未来,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Savoil pourprevoir,为了预见而求知!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弗朗西斯·培根也持这样的观点,孔德就把他尊为自己的伟大导师。
“尽管人们试图确切地知道,宇宙间的这种引力以及地球上物体的重力究竟为何物,但是,即使是那些伟大的人物们也只能是用一个东西去解释另一个东西,他们要么说,引力只是一种普遍的重力,要么说,重力只是地球的引力。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这样的权衡……没有人要求再往前走一步。”那么“解释”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孔德提出这一问题。比如说,重力是什么?
这是一种无所顾忌的同时又是令人沮丧的结论,他把从洛克到康德的所有认识论理论家们的努力无情地否定了。“positiv”这个词在德语和法语中都可以做各种不同的解释。我们称实在的东西是positiv,其反面是非实在的;我们也称有益的和有用的东西是positiv,其反面是无益的和无用的;此外,确凿无疑的确定的东西我们也称之为positiv。如孔德自己所指出的那样,以上的三种含义对实证主义来说都是适合的。实证主义不仅遵循实在的既定事实,遵循社会的实用性原则,还遵循毋庸置疑的确定性原则,它与以往的形而上学的那种无休止的争吵是格格不入的。
4.思想发展的三阶段论
“我们所有的认识都要依次经过三个不同的阶段:神学阶段,或曰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曰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曰实证阶段。”孔德的三阶段论认为,人类的思想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不管是就单个人的思想而言,还是就整个人类的思想而言都是如此。根据孔德的理论。
首先,这种三阶段论适用于人类的整个思想的发展。其次,它也适用于每个人的个体发展。“我们每个人回忆自己的历史时,岂不记得自己在主要的看法方面,曾经相继经过三个阶段,在童年时期是神学家,在青年时期是形而上学家,在壮年时期是物理学家吗?”
再次,它也适用于个别科学门类。所有的科学最初都充斥着神学概念,后来又被形而上学的思辨所统治,最终便达到了成熟的实证科学阶段。
神学阶段本身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在最原始的阶段,人认为每一个客体都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在第二阶段,人把万物及其变化都归因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认为每一种自然现象背后都有一个主宰的神灵——海神、火神、风神等等。在神学阶段的最高阶段,人用一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取代了众多单个的神,于是便产生了一神论。在神学阶段,人类的精神试图探索万物的内在本性、最初原因和最后目的,一言以蔽之,人们相信能够获得关于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就去追求这种绝对的知识并自以为能够拥有它。人们不是根据模拟推理的原则解释事物的真正的变化过程,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认为事物的每一个变化过程的背后都存在一种特殊的生命意志。
形而上学阶段只是神学阶段的一个变相。在这一阶段,人们用抽象的力量、概念和实体代替了超自然的力量。如果人们能够认为所有单独的实体都是一个唯一的可称之为“自然”的普遍实体的创造物并视其为一切个别现象的根源,那么,在这里也就达到了一神论的最高阶段。
在实证阶段,人们终于认识到,一切意欲获得绝对的——不管是神学的还是形而上学的——知识的企图都是徒劳的。他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隐藏于各种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取而代之,通过观察和运用理性思考,他努力去认识存在于既定现实中的内在规律性。在实证阶段,“解释”意味着,从个别现象中推导出普遍规律。如果人们在这一阶段能够用一个唯一的实在解释所有的个别现象,那么,孔德理想中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也就实现了。
5.科学的阶梯结构
哲学的任务及其功用。
在神学和形而上学阶段,还存在某种高于个别科学的一般性原则。在实证阶段,我们会发现,知识过于专业化则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变得支离破碎,我们的世界观会缺乏一种统一的完整体系。克服这一弊端的途径并不是从这种科学的分工再倒退回从前的那种状态一科学的分工对于知识的进步是非常必要的——而是要进一步完善这种科学的分工方式,也就是把对一般原理的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领域。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将各个特殊领域内的每一个新发现都应用于一般理论的研究之中。如果考察一下孔德的所有著作,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也明显地带有我们所熟悉的那种法国精神所独有的特点。在孔德的眼里,哲学与科学在地位和任务方面是没有区别的。个别科学随着其不断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当科学进入纯粹科学的实证阶段,科学的细致划分就变得尤其必要和有用。
这样一种实证哲学也是能够澄清我们思维的逻辑规律的唯一工具。它将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提供必要的基础。因为,普及教育的前提不应该是对个别科学的专门研究,而应该是对所有个别科学的综合研究。此外,这种知识的综合反过来也会促进个别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有些问题需要通过许多个别学科的专业人士的共同合作才能解决,这里就是他们的活动场所。最终,这种实证哲学还可以消除存在于不同观点之间混乱无序的精神状态并且还能够为社会的理性的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避免革命性的社会动荡。
我们可将这种特点称为法国思想中百科全书式的特征。在德国,如我们在上一章中所看到的,哲学思想几乎始终都是按照一个方向发展的,也就是把哲学研究的任务和范围限定在个别科学之外。英国的思想则是始终以人的外在和内在经验为依据的,因而它自然就更接近心理学。在法国,人们通常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时代的所有科学知识综合到一起。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拿培尔和伏尔泰的词典以及法国的大百科全书作为例证。
科学的分类。
科学的排列顺序是由从简单到复杂这个规律所决定的,因为越简单越一般的规律,其适用的范围就越广泛。若想合理地划分科学的门类,我们就必须按照科学研究的事实和现象进行自然分类。但是,所有可被观察的事物的变化过程都是有局限性的,每一个类别的科学研究又构成了另一个类别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所有的事物首先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显然,只有当我们认识了无机物以后,才能去研究有机物,因为在生物体中显露出了无机世界的所有化学变化过程。对无机物的研究又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天文学的任务就是观察宇宙的一般的发展过程。物理学和化学的任务则是观察地球上的无机物的变化过程。其中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应该比化学先行一步,因为化学变化要比物理变化错综复杂得多,化学是以物理学为前提的,反过来就行不通。
在有机界也存在两种情况的划分。首先存在着生物个体的发展变化,这些发展变化是在不同的生物种属之间发生的,而且生物种属之间的发展变化更为复杂。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从研究个别生物人手。这也是生物学的任务。对生物种属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的研究则是社会学的任务——孔德的科学就是建基于其上的。社会学这个词是孔德首创的,它由拉丁语societas和希腊语logos两部分组成。在孔德看来,社会学是科学的阶梯结构中的顶峰。只有当排列在它前面的科学门类发展到相应的成熟阶段时,社会学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在孔德看来,存在如下的科学类别: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至此为止,我们会发现还缺少两门科学:数学和心理学。它们的位置应该在何处呢?如同在笛卡尔和牛顿那里一样,孔德也认为,数学是整个哲学的基础。数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即抽象数学与具体数学都应该居于整个科学的阶梯结构的首位。数学原理是最简单、最一般和最抽象的,并且它不依赖于其他任何科学门类。在孔德的科学分类中,没有心理学的位置。他认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一种心理科学。因为,虽然人的心灵能够观察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是心灵却不能观察自己。或许他的情欲倒是更容易被观察到,因为人身上负责情欲的感官和负责思想的感官是不同的。在思想的时候,观察的感官与被观察物必须保持一致——那么所谓的观察从何谈起呢?如果我们想认识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形式和方式,我们就必须在实际应用中研究它,在它被用于个别科学的过程中去研究它。
6.社会、国家和伦理
孔德非常成功地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体系,这门学科通过他并在他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孔德的著作中已经孕育了构成后来社会学的观念、原理和方法的萌芽。孔德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事实、社会存在的规律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的演化和进步。在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中,孔德都可以从以往所取得的辉煌的科学成就中获得理论依据,但是,社会学是他的首创。因此,社会学也是他的研究重点,他的主要著作的第4卷至第6卷研究的内容就是社会学。孔德的社会学同时也是历史哲学。孔德和黑格尔一样也占有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并将它们纳入他的体系之中,孔德的三阶段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形式上也有某些相近之处。虽然孔德在晚年几乎不再阅读别人写的书籍,但是,由于他具有非凡的记忆力,所以他以前读过的书也已经足够他用了。
孔德的历史哲学研究的内容除了国家、法律和社会的发展之外,还有艺术、宗教、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他的三阶段论在这里又得到了应用。每个思想的阶段都与某个社会形态相对应。社会中对神权的信仰对应于神学阶段,封建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表现形式。”宗教信仰的衰败时期对应于思想的形而上学阶段,在社会中它表现为革命性的社会变革,法国大革命就是它的前奏,它标志着形而上学战胜了神学。实证阶段的使命就是在革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社会新秩序。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将不再是对超自然的神的信仰或对抽象的形而上学原理的信仰,而是专业人士或专家们的理性的科学认识。实证哲学家或社会学家的建议将是国家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准则,他们将掌握国家的教育权利。政府将不再负责国家的经济事务,这项任务将由银行家、商人、企业家和农民组成的经济学专家委员会来承担,因为工业劳动组织作为实证阶段的社会形态,它是与神学阶段的封建主义相适应的。科学和经济将是未来社会中的主导势力。
在革命的过渡时期,个体的利益高于全体的普遍的利益,在实证阶段,全体的普遍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由此我们接近了孔德的伦理学以及他的后期著作中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够对社会和历史进行科学考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在超个体的社会和历史关系中,个体服从全体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当上述的认识能够被普遍接受,只有当个体甘愿为全体做出牺牲,只有当利他主义成为人的行为准则,那么,实证哲学所追求的那种理性的社会秩序才有可能变为现实。不过,个体不应该仅仅为某一个国家或集体而献身,而应该为全体人类而献身,孔德把这一理想提升为一种宗教崇拜。这是一种对人类的顶礼膜拜,这种新的人类宗教在外在形式上与宗教迷信有些雷同,如一位批评家所言,“这是一种纯粹的天主教教义,只是没有基督而已”。它的基本原则就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首先,孔德对他所创立的社会学产生了影响,此外,他还对法国的历史写作产生了影响。在哲学方面,英国受他的影响较大,我们下面就讨论英国的实证哲学。
2.英国的实证哲学
之所以说英国为孔德思想的传播准备了肥沃的土壤,还因为在孔德之前英国就已经出现了一位与孔德的思想比较接近的思想家,他就是边沁,19世纪英国伟大的实证主义者穆勒和斯宾塞是他们的直接后继者。下面我们将只讨论英国的实证主义,因为实证主义是这一时期英国思想的主要代表,而以维廉·汉米尔顿、托马斯·H.格林和亨利·西季威克为代表的反潮流思潮我们就略过不提了。
1.边沁和穆勒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是墨子的格言,边沁的格言和他并无二致。杰罗密·边沁的理性的和实用主义的思想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的思想如出~辙。边沁的学说是一种纯粹的功利主义哲学,而且是一种社会功利主义。如果我们为人类的行为设想一个普遍有效的目的,而且这个目的也确实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这个目的也就只能是,最大程度上使尽可能多的人感到满足。边沁称这个目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每一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必须认识到,如果他自己的追求同时也符合大多数人的普遍利益,那么这对他自己也是最为有利的。
穆勒的主要哲学著作是《演绎与归纳逻辑体系》。由于斯宾塞和穆勒的哲学非常相近,而且斯宾塞的影响超过了穆勒,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详细地讨论穆勒的思想体系了。我们只强调他作出突出贡献的部分。穆勒主要是试图为实证主义提供一种坚实的心理学、逻辑学和认识论基础。对他来说,心理学是基础科学并且也是哲学的基础。心理学研究人的意识的事实,也就研究我们的感觉世界及其相互联系。逻辑学的任务就是,把那些偶然的观念联系与那些持久的、合乎规律的观念联系区别开来。因为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所以归纳逻辑就是唯一可靠的认识方式。穆勒主要发展了归纳逻辑法。
在穆勒那里,自然科学从人文科学中分离了出来,在19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德国,自然科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穆勒把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都划入人文科学的范畴,他把历史学划入自然科学的范畴,这就是说,他向历史学提出了精确性的要求。
在伦理学方面,穆勒试图在边沁的功利主义基础之上寻找一种个体与全体之间的平衡。他是从心理学角度观察问题的。人追求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快乐,而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有价值的”。准确地说,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并不是那个物质对象本身,而是通过它而带来的那种快乐的感觉。但是,由于某个特定的对象通常具有产生快乐的作用,所以我们就通过联想以为这个对象本身是有价值的。所谓“有价值的”东西无非就是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我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严格说来是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的,它是可变的并且取决于人的具体经验。
2.斯宾塞、达尔文与进化论。
英国人查尔斯·达尔文是第一位将生物进化的思想运用到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人,他的主要著作是《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
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他们通过把自己的优良特征遗传给后代而使种群得以保持。在漫长的时空演化过程中,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生物的种、属和科等便形成了。尤其是,生物会以这种方式从较低级的形式逐渐发展为较高级的形式。人类就是从低级的形式逐渐发展成今天的这种高级生物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以生物可变性、遗传和繁衍后代等生物学事实为依据的。生物之间为了自我繁衍便展开了“生存的竞争”,那些由于不利的个性特征而在斗争中失败的物种则不可能继续繁殖后代并逐渐走向灭绝。
进化论对于哲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自然的合目的性也可以通过因果机械论的方式加以解释:最能适应生存条件的有机物也就最适宜存活和繁殖,并通过自然选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进化,而那些不能很好地适应生存条件的“不适宜生存的”物种就会被逐渐淘汰。
不言而喻,即使这一理论只是作为一种或然性的假设,它的重要意义也远远超出了生物科学的领域。譬如,这一理论所持的观点与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万物的宗教学说是截然相反的。
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及其传播被认为是19世纪后期人类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进化”成了一个富有魔力的词,人们以为用它可以揭开所有难解之谜的谜底。在达尔文进化论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不仅提出了一种普遍的进化原理,而且还把实际的生物进化过程用非常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样的一种印象的影响下,进化论思想开始左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而且各门学科也通过它开始相互接近起来。我们在这里再简短地考察一下英国的进化论与黑格尔的进化论的不同之处。如果我们把黑格尔的观点——即认为自然中的进化只是一种理念的变化发展——撇开不谈,那么,黑格尔的进化思想与英国进化论还存在如下区别:在黑格尔那里,进化是一个辩证的飞跃过程,它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并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继续发展,也就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变动不居的革命性进程;在英国人那里,进化是一个不易被觉察到的渐变过程。我们会发现,英国的社会状况及其发展也是这样的一个渐变过程。
今日流行的所谓生物发生基本规律这个概念就是从达尔文的最著名的德国学生恩斯特·海克尔那里来的:个体发生是对种系发生的一种简要表达,也就是说,单个生物从胚细胞到一个完整个体的形成的进化过程就是它的祖先从原初进化至今的整个过程的缩影。歌德、黑格尔和孔德就个体的精神发展也说过同样的话。
斯宾塞的生平和著作。
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人口论》和《进化假说》中,表达了进化思想,并且对后来通过达尔文主义而闻名于世的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产生了影响。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中,斯宾塞就把进化原理运用到了人的精神发展方面。他指出,人的直觉形式及其思想范畴是人在适应周围环境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他与创立于20世纪的“进化认识论”中的思想非常接近。随后他又写了一篇论文《进步的规律及其原因》,在其中他也将进化的思想提升为一种普遍的历史发展原则。
由于斯宾塞是一个哲学上的无师自通者,他的著作的外在特征表明,他具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能力,能够把错综复杂的关系条分缕析地表达清楚。他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其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另一个原因是,斯宾塞有一段时间曾经是一位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哲学家。“他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自但丁以来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进化的规律。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无神论者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它的存在没有任何原因,有神论者则认为,宇宙是神创造的,这两种答案都是我们的理性所无法接受的。什么是“物质”?物质能否被任意地和无穷地分割?我们对一个物质对象的真正“实质”究竟能够认识多少?我们的思想说到底只是在我们与既有的现象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才产生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可能超越现象世界获得最终的绝对真理。所以,我们应该把那些不可能认识的东西放到一边,去认识那些我们能够认识的东西,也就是去认识那个显现于我们眼前的现象世界。哲学的任务就是把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加以系统地完善。斯宾塞在他的综合哲学的第1卷中阐释了他的体系的一般基础,这首先是对实证哲学所作的重新解释,他采用的方式和孔德类似。斯宾塞指出,宗教的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都以同样的方式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
或许这是一种富有说服力的实证主义观点,不过这种观点却引起了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哲学家们的不满,所以,这套书的第1卷刚一出版,就遭到了他们的愤怒攻击。
为了系统地完善对世界的认识,哲学需要一种统一的原则。物理学的一般原理,如能量守恒定律、运动的持续性、自然规律的恒定性以及我们在自然中随处可见的运动的节奏等等,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力的守恒这个一般原理那里。但是,这是一种静力学原理,它解释不了自然中的生成和消失的永恒变化。进化规律就是现实的动力学原理,斯宾塞对进化下的定义是:“进化是物质的集结,在这种集结的同时伴随着无休止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由相对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过渡到相对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而其间所消耗的运动也经历了相应的转化。”
除了这个聚合过程之外,还存在一种相反的过程,它由聚合走向分散,由复杂走向单一,最终不可避免地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但是由于同质物质的不稳定性,因此它很快又会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过程。
这些例子已经概略地表明,斯宾塞是如何把他的原理运用到个别科学中去的,而且是按照他的排列顺序: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斯宾塞的心理学是一种虽然篇幅非常庞大,但是在细节上却很容易引起争议的尝试,他是从遗传学和进化论的角度考察人.类的思想活动的,我们略过他这方面的内容,目的是再去了解一下他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
人类社会。
斯宾塞将社会比作一个有机体,认为一般的进化原则也适用于社会这个有机体,之后他又专心致志地研究人类的精神领域,特别是宗教。他指出,根据聚合的原则,人的原始鬼神信仰也会逐渐发展并融合为一种统一的一神教信仰。
斯宾塞对社会科学作出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孔德。叙述性的历史著作只能为真正的人类社会的科学研究提供一些原材料,这种科学研究必须找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摆在这样一种社会科学研究面前的困难并不比其他科学少,甚至比其他科学的困难更多,因为人类社会在一切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斯宾塞在写作他的系统的社会学著作以前首先就搜集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作为依据,他把这些用于以后研究的材料也分为八卷单独公开地发表了。
宗教之所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居中心地位,主要是因为人的外部生存环境恶劣造成的,比如长期处于不安和恐惧之中。在野蛮的社会中主要就是战乱,只要人类社会中充满暴力抢劫,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那么公共生活就是混乱不安的。国家绝对的强力统治,明显的阶级划分,父系社会中家族长老的绝对权威以及妇女的从属地位,这些都是黩武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变化并不在于表面的不同国家体制的更迭,不管是君主制,还是贵族统治,还是民主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用和平的和工业化的社会形态逐渐取代暴力的和战争的野蛮社会形态。国家的专制制度和军人统治应该消失,种种社会限制应该松动,个人自由和民主应该占据统治地位,妇女应该获得解放。随着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人类的兴趣也逐渐远离宗教而转向世俗生活。
在斯宾塞看来,英国在这种社会发展过程中走在了所有国家的前列。法国和德国还仍然被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所困缚,所以他们仍然把大部分公共资金用于军备竞赛,而不是用于对工业和商业的促进。
在斯宾塞指出,在社会主义这种陈旧的专制主义社会形态的一种福利国家中,存在着两种危险:第一,倘使国家按需分配社会的劳动果实而不是按劳分配,这样就会违背自然竞争的原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在几代人之内社会就会走向衰落。第二,如果国家试图在所有细节上控制极为错综复杂的经济有机体,这必然会导致国家经济的瘫痪和政府极端的官僚主义——虽然按照供需原则进行自我调控并不是最为理想的方式,但是这至少能够保障经济有机体的正常运转。如果是这样,那么国家经济就会出现一种前景暗淡的僵滞状态,那么就会出现一个蚂蚁和蜜蜂的社会。斯宾塞警告说,在国家社会主义体制下,“按照个人意志行事的国家领袖就不会遇到全体工人的联合抵抗,他们的权利就会不受限制地不断膨胀并最终达到专横跋扈的地步……如果劳动者的领导地位被官僚阶层所取代,那么我们要问,他们会怎么领导呢?我们不会得到满意的答复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贵族阶级,.为了养活他们,人民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等他们的政权巩固以后,他们会比过去的任何一个贵族统治更为嚣张。”由于害怕他极力推崇的个人自由会丧失,斯宾塞坚决地反对社会主义,但是另一方面,他对自己极力称赞的英国社会中存在的明显的社会弊端也不是视若无睹的,因此他就试图在自由和社会计划的必要性之间寻找一种中庸之道,也就是在同业协作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全体成员就都有参与决定权,在此基础上,强制性的合作就过渡为如下状况,不再是个人利益完全服从国家利益,而是国家利益应该服从个人利益,并且人们将不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而是为了生活而工作。
日耳曼征服者的那种好战的德行的残渣余孽对于建立一个自由与和平的欧洲构成了巨大的阻碍。在伦理学研究中,斯宾塞拿出大量的事实用以证明,道德概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代中是不同的。在军国主义的社会中,好战的德行是被称赞的,但是在工业社会中,在民族的福利不是依赖抢掠和征服而是依赖社会生产率的社会中,这种德行则被认为是卑鄙无耻的。在这样的社会中,国家的职责就是保障社会公正。为了维护他的自由权利。斯宾塞从来都不会麻痹大意,他觉得每一项国家法律都是对他的自由的令人无法容忍的侵犯。他对国家机构是如此地不信任,以至于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手稿托付给邮局,而总是亲自送去印刷。强调个人自由与斯宾塞在伦理学方面所倡导的sacro egolsmo 是相一致的。个体追求自己的幸福——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也就是在权利均等的条件下——必须以全体的幸福为先决条件。
评价。
斯宾塞并没有认识到,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矛盾也是非常尖锐的,在自由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英国,对社会下层的剥削程度一点也不比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剥削程度小。我们下面将讨论卡尔·马克思,他特别关注阶级剥削现象并以此作为他的思想认识的出发点。为此我们必须先返回德国,并对黑格尔去世以后德国的社会状况加以考察。
一种如此包罗万象的体系在细节上必然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们在这里对此暂且不去理会。如果对斯宾塞做一个整体评价,那么我们会发现他有两个观点存在比较突出的弱点。
首先是他的自然观。斯宾塞坚决反对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独断主义,但是他自己的哲学也是一种独断主义,而且从根本上说,他的哲学存在的缺陷并不比前两者少。如果想建立一个哲学体系,我们就必须清楚什么是可以认识的,什么是不可认识的,但是我们却不可以和斯宾塞那样简单地对此加以判断。斯宾塞并没有牢记他自己所崇拜的同乡弗朗西斯·培根对哲学家提出的忠告,也就是应该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的理论相违背的事实。斯宾塞对于事实有一种非凡的洞察力,但是他首先不是让事实自己说话,而是立即就把它们纳入他的进化论的框架之中。
其次是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尤其是他对当代社会状况的评价。在细节上暴露出来的所有缺陷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在斯宾塞生活和写作的时代,由于英国处于和欧洲大陆相对隔绝的地理位置,所以当时英国的政治状况比较稳定。这就促使他相信工业社会的和平特征。此外,由于经济上的优势和在军国主义时期的海外扩张,这使得当时的英国形成了自由的政治经济环境。这促使他相信,每一种形式的国家侵略对于社会有机体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和有害的。斯宾塞怀着一种乐观主义态度相信,工业时代是和平进步的。但是其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表明,工业国家也是可以变成军国主义的。
3.黑格尔学派的分裂
1.精神状况
黑格尔的反对派一方面来自所谓的历史学派或浪漫派,我们可称之为“右翼反对派”。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学家萨韦尼和历史学家兰克,他们反对黑格尔把一切历史现象——社会、法律、国家——都看作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的观点。兰克说,“历史中的每个时代都是直接面向上帝的”。这种观点与浪漫主义的观念不谋而合,在他们看来,所有民族和所有时代都只是对上帝的一个侧面的表达形式。历史学家们当然也很在行地看到,黑格尔非常轻视纯粹的历史事实,他认为历史事实本身没有多少内在价值,在他那里,一切都必须服从他的目的论的框架,整个历史发展都会走向一个最终目的。
在黑格尔学派内部也形成了一个右翼,即保守的老年黑格尔学派,他们极力维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保守的和落后的方面,为历史在政治和宗教领域中的特殊地位而辩护。
黑格尔的反对派另一方面来自“左翼”,他们的出发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精密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的自然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取得了较为突出成就的有罗伯特·迈耶和赫姆霍尔茨,这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纯粹的事实,与此相适应,人们也越来越轻视哲学的和宗教的抽象推论。连同对宗教的怀疑和敌视,实证主义和唯物主义也开始抬头。
另一个出发点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两种因素最终合到一起,唯物主义成为左派哲学。
在黑格尔学派内部也形成了一个“左翼”,他们立即就远远地偏离了黑格尔,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右翼是相似的,但是与右翼不同的是,左翼保留了黑格尔辩证法原则中的合理成分,这也毫不奇怪,因为左翼代表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2.施特劳斯和费尔巴哈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这两位思想家的个人命运极其相似,他们都由于自己的思想观点而被排斥在正常的学术生活之外,他们都离群索居,以自由作家的身份过着贫困的生活。围绕宗教问题展开的矛盾冲突首先通过两个人的著作而公开化了。他们都以黑格尔为出发点,不同的是,施特劳斯终其一生并没有完全与黑格尔决裂,在政治观点上他甚至更倾向于黑格尔右派,而费尔巴哈从一开始就与黑格尔彻底决裂了。
他们两个的的争论波及的面非常广,对德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受到针对宗教传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冲击,就如同我们在一百年前伏尔泰所处的时代的法国。其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德国的资产阶级到了现在才开始发动其姗姗来迟的而且又不是多么成功的1848年革命,因此也就推迟了冲突的爆发时间;其次,用于攻击宗教的思想武器——不管是哲学的,还是语文学的,还是自然科学的——在此期间由于科学知识的进步而变得更加犀利了。
大卫.弗里德利希.施特劳斯的第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是《耶稣传》。他利用历史批判的论据对基督教信仰展开了攻击。他指出,基督教福音书是没有历史真实性的,它们是神话,是文学创作,因此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施特劳斯的第二部著作《发展中的基督教信仰及其与现代科学的斗争》也同样对基督教教义的细节展开了批判。在他的第三部著作《新旧信仰》中,施特劳斯极力主张一种泛神论。对于“我们还是基督徒吗?”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断然否定的;而对于“我们还有宗教吗?”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却是肯定的,不过这是一种信仰进步和文明的乐观主义的尘世宗教。宇宙取代了基督教的上帝,面对宇宙我们应该怀着一种无限信赖的和绝对谦卑恭顺的感情,我们也可称之为“宗教情感”。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一个著名法学家的儿子,他首先利用心理学这个工具对宗教展开了批判。他的主要著作有《基督教的本质》,《宗教本质讲演录》 ,以及《神谱》。
“人信仰上帝,不仅仅因为他具有这方面的幻想力和情感,而且还由于他对幸福的渴望……他自己实现不了但又渴望实现的愿望,他就让上帝去帮助他实现,从根本上说,上帝就是人的真实愿望的变相表达……如果人没有愿望的话,即使他有想象力和情感,也不可能有宗教和神灵。人有多少不同的愿望,就会有多少不同的神灵,人的愿望各不相同,就像每个人都各不相同一样。”费尔巴哈从人的本性,即人的利己主义和渴望幸福的观念出发,用以说明宗教的起源。
“能够在上天的保护下闲庭漫步,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可是一旦失去了信仰,当人遭受大自然的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的袭击时,他又会变得多么的绝望和无助啊!”因为大自然为人的愿望的实现设置了重重障碍,所以,人为了使自己感到满足,他就在盲目的自然本性之上为自己设想一种爱护人的人格化的东西,它可以保护人免遭伤害并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企图在一种幻想的宗教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只是人类天真的梦想。人必须从其中幡然猛醒,并且开始通过他在现实中的实际行动去实现他在宗教中只能依靠幻想才能实现的愿望,这是一种美好的、幸福的、摆脱了自然的野蛮和盲目的偶然性的自由状态。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修养和文化制服自然。
“问题不再是上帝的存在与否,而是人的存在与否;问题不再是上帝是否与我们在一起,而是我们人类能否相互平等;问题不再是人如何在上帝面前坚持正义,而是人如何在人面前坚持正义;问题不再是我们如何向上帝供奉圣餐,而是我们该如何养活自己;问题不再是我们该如何服从上帝和国王的意志,而是该如何服从人自己的意志……”费尔巴哈并没有参与1848年革命,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认为这场革命是一种没有头脑和毫无结果的行为。他觉得自己是几百年之后才会产生影响的一场革命的同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