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印度大约同样古老的年代里,中国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遗产。中国人在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内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利用耕地,治理河流,发明陶瓷、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到国家制度、社会机构的建设,再到造型艺术和文学,其抒情诗的成就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由于受大范围的地理隔绝的影响——通过海洋、山脉和戈壁——和由此造成的文化封闭状态一这种封闭状态不久前才被打破——中国的精神和宗教传统得以持续不断达几千年之久,并且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文化形态。和欧洲相似,中国的气候、地形和语言也是丰富多彩和各不相同的。从疆域、人口和特征上来说,中国也是个自成一体的世界,若拿她和欧洲做比较,那么就不能把她和欧洲单独的某个国家做比较,而应该把她与整个欧洲做比较。
中国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从公元前3000年前的黄帝算起。史前的发现令我们产生这样的观点,中国不间断地发展着的人类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人们把所有这些文化成就都浓缩到了他身上,而事实上,这些成就得以逐渐完善可能需要了几千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根据传说,文字的发明,婚姻制度的采用,音乐的产生,筷子的问世以及其他许多重大的文化成就都应归功于这位神秘的统治者。
一位重要的中国当代学者把中国哲学的发展比作一部精神交响曲逐渐展开的三个乐章。
在第一乐章中奏响了三个主部主题,即儒家、道家、墨家,此外还有四个副部主题,即名家、法家、新墨家和阴阳学说。此外还有大量的伴奏音符,它们都是短暂地响了一下并没有继续展开,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他们只遗留下了一些断简残编。这第一阶段包括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第二乐章,在中世纪中国哲学的主和弦中混杂了不同的音素,其间从印度传人的佛教构成了声部的对位结构。这一阶段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持续到约公元1000年。
第三阶段从公元1000年一直延续至当代。在这里,各种不同的音素构成了一种合成的混音,其中持续不断的唯一的主旋律就是新儒学。
倘使在协和和弦之外也出现不谐和音,那么这种音乐类比终究也还是恰当的。我们还得做点补充,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不应该直接奏出,而应该增加一个序奏,因为在这之前中国哲学思想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由于早期的思想成就只是在孔子整理的经典著作中流传下来的,所以我们就不单独用一个章节来叙述了,我们将在叙述孔子哲学时就此简短地涉猎一下。此外,由于篇幅所限——就像第一章中那样,我们在此只能叙述第一阶段的主要时期。因为在这一阶段里诞生了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也为所有后来的主要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1.孔孟及儒家学派
(1)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中文名字孔夫子,意思是“孔家的大师”。Konfuzius是欧洲人给他起的拉丁化了的名字。他于公元前551年诞生于鲁国,是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的后裔,这个家族姓孔,经过两千五百年的世事变迁他们一直延续至今。时至今日,孔子的后代已达一万有余。他是最有影响的中国思想家,或许也是有史以来所有哲学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
在几十年内,超过三千名青年男子走进了孔子年轻时在自己家中设立了学堂,学习历史、诗艺和礼仪,他的声誉日甚一日。因为统治者们为他提供的官职与他的基本道德原则不相符合,尽管他野心勃勃,曾经希望在国家之内谋求高位,但他拒绝出仕。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直到他50岁时他才获得了一个官职,并终于有机会把他创立和讲授的治国原则在他的故乡付诸实践。据传说,他业绩不凡,他作为“中都宰”刚刚走马上任就令所有违法者灰溜溜地躲了起来,他使国民变得诚实正直了。一个邻国的王侯对鲁国的昌盛满怀嫉妒,于是他就差人向鲁国国君奉献了一群能歌善舞的美女和很多匹骏马,借此,他使得鲁国国君整日沉溺于奢靡的生活,从而背离了孔子的治国原则,于是孔子就失望地辞去了官职,并离开了他的故国。
他没有预见到,他的思想后来会产生那么巨大和持久不衰的影响。经过十三年的漫游生活,孔子载誉重归故里。在那里,在人生的晚年,他潜心收集和整理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并为鲁国编纂了一部编年史。他没有再接受任何国家职位。他按自己事先预告的日期去世了,他的学生们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他满怀失望地离开了人世,因为没有一个统治者能够听取和实践他的治国方略。
(2)九部经典著作
尽管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孔子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有独创的哲学思想,而总是说他只是继承了那位传说中的黄帝的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除此之外,孔子的伟大功绩还在于,他搜集并整理了中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并使之传至后世。
五部经典著作或曰《五经》中的前四部很有可能是孔子自己所写,第五部中或许至少有一部分是他的手笔。
①对于哲学来讲,《易经》是最重要的著作,它也许是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哲学思想遗产。相传,它是公元前3000年前的一位皇帝所写。孔子重新将其编辑成册并附加了评论。他对这部书评价甚高,他希望自己能有五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它。
这部书的核心内容就是所谓的八卦,每一卦都是由三条有时完整有时断开的划线组成的。每一卦都代表一种自然力量,并同时象征人生的某种特定的因素。八卦的符号形式及其象征意义如下:符号。
中文名称 自然力量 在人生中的象征意义。
经过相互组合,符号的数量会不断增加。连续的划线代表明亮的因素如:光、运动、生命;断开的划线代表阴暗的因素如:平静、物质。这一部闻名于世的奇特的书为后人做各种注解留下了足够的活动余地。中国人特别把它作为一种具有深奥智慧的占卜秘笈,当然,只有那些能够进入这个象征符号的世界并能够学习理解其神秘意义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它的奥秘。欧洲的中国通们用高度敬佩的腔调称赞这部可以预卜命运的经典,他们认为,真正读懂这部书的人永远都会万事顺遂。
②孔子整理的第二部书《诗经》包含有三百首诗歌,这些诗歌在孔子出生以前早就形成了,孔子子在大量的诗歌中精选了这三百首。除了民间流传的描写自然和爱情的诗歌之外,书中还有祭祀歌和政治倾向的歌。
③《书经》,也称(《尚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文献集,它包含孔子生活的时代以及此前的两千年间诸侯们颁布的各类法律和诏书,书中附有注解文字。
④《春秋》是由孔子自己撰写的,这是一部关于孔子的故乡鲁国的编年史,时间跨度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0年。
⑤五经中的最后一部《礼记》内容最为丰富,这部书在孔子死后才最后完成,书中的部分内容是孔子所写,内容涉及的尤其是在中国流行的各种礼仪和风俗习惯的规定,比如有关于祖先崇拜和在宫廷中举止行为的规定。
和这五部经典著作齐名的还有另外四部书,即所谓的《四书》。它们不是由孔子自己所写或所编,但是却含有孔子的学说或他的学生的思想精粹。
①《论语》,是孔子的谈话辑录。和许多人类的大师一样,孔子也只从事口头教学。我们是从他的学生所做的记录中了解他的思想的。不过,人类历史早期的口头传说和伟大人物的谈话辑录要比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所想象的可靠得多也精确得多,因为今天我们人类的大脑每天都被大量的报纸、广播、电视和快速的场所变更搞得晕头转向,人的注意力变得非常分散。
除了这些谈话之外,我们了解孔子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
②《大学》,其中的第一部分很有可能包含真实可信的孔子的格言。
③四书中的第三部《中庸》是孔子的孙子所写,其中也总是不断地引用孔子的名言。由于这个原因,当然也由于它本身的内容,《中庸》在儒家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④四书中的最后一部《孟子》是由孔子学说的传人孟子所写,我们将在叙述孟子时再谈及他的思想。
上述著作也被统称为“九部经典”。由于其久远的年代和内容的重要性,这九部经典著作在中国全部哲学文献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们至今仍然是儒家传统的基础。
(3)孔子哲学的特征
孔子哲学的明显特征——其实也是所有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及其实践生活的世俗关怀。因此,他的哲学也就没有形成如逻辑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那样完整的体系。
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学科的逻辑学对孔子来说是陌生的,他并不向他的学生传授一般的思维规律,而是通过持续不断地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学会和形成自己正确和独立的思想 。
孔子的哲学也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他不喜欢对一般的形而上学问题发表意见。当一个学生向他请教关于如何对待神灵和死亡的问题时,他说“如果我们还不知道该如何为人效劳,那么我们怎么会知道该如何为神灵效劳呢?如果我们对生还一无所知,那么我们怎么会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呢?”因此,一般来说,他是个不可知论者,他深信,关于形而上学问题和人死后的问题我们都一无所知。
孔子对中国宗教信仰中流传下来的对上天。
鬼神和死者亡灵的祭拜还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的;至少他教导他的学生应该遵守祭拜仪式的规定——我们不能确定的是,他这样做是出于一种宗教虔诚还是出于他一贯的保守态度,因为他总是极力维护祖先流传下来的基本行为规范。
对孔子来说,人的福利必须是第一位的,因此,他的整个学说基本上就是一种对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汇总,这一切都是为人的福利服务的。这就是说,他的学说主要是一种伦理学而且——因为孔子从来都不把人看做是孤立的个体,而总是认为人自然是处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学和政治学。
(4)道德理想
与孔子思想特点的“人文主义”——关乎人——的字面意义相适应,人生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个逃避尘世的和禁欲主义的圣者,而是成为一个能够认识世界和人生并且能够保持中庸和思想明达的智者。一个高贵的人总是坚持不懈地注重自我修养,在一切事务中都保持道德的严肃性,与人交往时恪守正直诚实的原则。他并不鄙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但是,为了不违背道德原则,他随时都可以放弃这一切。
他以善良来报答善良,他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卑劣的行径。在塑造自我个性的同时,他也帮助了他人。在他身上,外在和内在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当问及人的完美的德行时,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和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并且作为人类行为的“金科玉律”,这一思想在世界许多民族那里都有所反应。
对待自己和他人,孔子都要求一种严格、认真和尊敬的态度,他要求在一切生活处境下都要举止得当。对于这些原则,孔子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和以身作则,所以他给人的印象简直就是一个思想家的完美主义典范。
(5)国家与社会
如同对个人的生活所提出的要求一样,孔子为了社会全体的生活也向统治者提出了要求,即要求统治者行为正直,成为社会的榜样,并履行传统的社会责任。
要正确地理解孔子为什么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人的道德自律,我们必须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孔子看来,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涣散。教师和爱吹毛求疵的诡辩家们纷纷出来对宗教及政府提出批评,因为他们都主张善与恶有相对性;他们还对那些怀疑一切并试图证明每一种事物的正面与反面都有其合理性的人提出批评。统治者针对这些诡辩家们开展了激烈的斗争。据说,孔子本人就因为他的蛊惑人心的煽动性言论而遭忌恨。为了一切目的和个人,诡辩家们都可以无任何道德义务地运用他们的雄辩术。相传有一个名叫邓析的人,关于他,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河水泛滥,一个有钱人被淹死了。一个渔民发现并捞上了他的尸体,家里人想用钱赎回他的尸体,但是那个渔民要价太高。于是,他们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邓析,想请他出个主意。邓析对他们说:“你们尽可放心,除了你们没有人会去买他捡到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那个渔民心里也着急了,他也来请教邓析。邓析又对他说:“你尽可放心,他们在哪里也不会买到你捡到的东西。”据说这个邓析后来被杀了头。
在那个世风日下和道德败坏的时代,孔子大声疾呼并号召人民及其统治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重新复兴那些古老的行之有效的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在那本著名的《大学》中,孔子表达了他的学说的中心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孔子在此表达了一种认识,即建立国家的秩序和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从个人自身的内在修养着手,这一认识在1945年以后的所谓道德建设中又受到进一步的维护。在孔子看来,这一认识不仅适用于个人,而且还特别适用于统治者,统治者不应该使用武力或繁琐的律法来实施统治,而应该通过其光芒四射的榜样作用使人民臣服,并能够获得人民的信任,这是统治国家的最重要的基础。
有个诸侯问孔子,当有人触犯法律,他是否应该被杀头。孔子回答他说:如果殿下想统治天下,杀人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如果殿下以善为本,那么百姓也必向善。统治者犹如风,臣民犹如草,风吹过时,草必躬身屈从。而且,如果统治者掌握了这一规律,那么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稳固地停留在中央,而众星则围绕着它旋转。
如果要在人的头脑和心中首先建立秩序,那么首要的前提是,一切事物都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看来,对于社会的和平、公正和福利来说,名和概念的混乱是极其有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完善的国家统治的全部秘密。当有人问孔子子,如果他有权做决定,他会在国家之内采取什么措施呢?他回答说,当然是正名!对于今天我们这些整日忙于处理日常事务的人来说,若把正名作为首要的和紧迫的任务摆在面前似乎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我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如果当今充斥所有领域里的各种宣传口号和陈词滥调能够得到有效的限制,如果像“自由”、“民主”、“社会主义”、“侵犯”、“奴役”等等概念在使用时能够采用其清晰简单的原始本义,那么我们今天这个纷乱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简单而明晰,那么千百万人在做出人生抉择时将会变得多么的轻松自如啊!
教育在维护以及加强国家和社会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孔子倡议应该扩大教育的范围和改善教育体制,使人人都有机会接受公共教育。孔子死后,他的这一思想在几百年里成为中国教育政策的基础。他强调指出,艺术修养以及礼仪规矩方面的教育比单纯的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他还强调文学修养的作用,因为,文学能够激发人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责任感,能够扩大人关于世界和人、动物和植物的知识面和视野。一个人的音乐修养也是同等重要的,在他看来,音乐也是普通教育的一块基石。音乐与善息息相关,音乐能够使人获得一颗善良的、正直的和质朴的心。
孔子非常重视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的制约作用,他认为,礼仪和道德规范至少能够塑造一个人的外在性格,并像一堵防护墙一样能够有效地防止民众的违法乱纪行为。他说,谁要是认为这一堵防护墙毫无用处并将其毁坏,那么,之后他就会面临洪水泛滥所带来的灾难。这是一种预言性的警告,虽然它是针对孔子时代衰落中的中国状况而言的,但是,它对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状况也同样有效!
孔子的著名传人。
(1)孟子
Mencius是西方人给孟子起的拉丁文名字,他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7l至前289年。在孔子的所有传人中,孟子在中国获得了最高的声誉。他在两个方面补充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一方面,他通过发展出一整套特定的人性论观点而试图为儒家思想赋予一种心理学基础;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他是“诸侯的政治顾问”。
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并不需要去观察自然,我们甚至也不需要以智者为榜样,因为他们和我们并无不同。我们每个人自己都拥有一把打开通往和谐生活之门的钥匙,这种和谐生活的实现自然而然地会带来一种秩序井然的社会秩序。
孟子的人性论观点非常简洁:“人性本善。”“人性向善犹如水流东海。”我们自身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意识,其宝藏只需我们用心去挖掘,以便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孟子也认识到,如果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遵循以善为本的原则行事,那么其原因也并非在于其内在本性——人的本性是善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的声音——而在于外部社会结构的不合理,在于社会秩序的不完善,在于统治者的失误。因此,孟子的兴趣转向了政治思想。
这位坚信人性本善的思想家变成了一个社会批评家和一定程度上的革命家——这与后来的欧洲哲学思想有某种相似之处。孟子的政治主张基本上并没有脱离开孔子的思想轨迹,他也同样摒弃战争,在他看来,从未有过正义的战争,他也反对追逐奢华生活和挥霍公共财产。他与孔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关于臣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与民主政体相比,他更喜欢君主制度,因为,为了建立一个令人满意的国家,在民主政体下必须教育国家中的每一个人,而在君主制度下只需诸侯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尽管如此,在孟子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统治者,而在于臣民。臣民的幸福安康是头等大事,统治者并不重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他得出一个极端的结论,他认为,如果一个统治者不履行他为大众谋福利的义务,那么臣民随时都有权利和义务废黜他,并且甚至把他处死。孟子说,如果君主犯了严重的错误,臣民会向他提出劝诫,如果君主对臣民的劝诫置若罔闻,那么臣民就会指定另一位统治者来取代他。孟子接着说:如果一个狱卒没有能力维护监狱的秩序,那该怎么办?王说,那就把他解雇。孟子又说,如果整个国家秩序混乱那该怎么办呢?王顾左右而言他……
可以想见,孟子关于革命权力的学说并不会总是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他的画像和著作间或会被从孔庙中清除出去。在中国历史上,他的这一思想也经常被付诸实践。
(2)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和孟子是同时代人,他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55至公元前288年。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持一种与孟子截然相反的观点。荀子不仅在人性论以及在教育和法制问题上与孟子截然对立,在对于我们周围的自然界这一问题上,他们也意见相左。在孟子看来,我们几乎不必注意外界自然,而应该听从内心,而荀子则认为,人应该控制和利用自然界的万物: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中庸》
《中庸》的伦理学思想带有某种崇高意味,“君子对自己提出要求,而普通人则对别人提出要求。”“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形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这与伊曼努尔·康德的绝对命令几乎是如出一辙!
在孔子的伦理学理论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他的“中庸”思想。在孔子的孙子编写的《中庸》一书中,这一思想发生了形而上学的变化。在这里,中庸不仅是君子和圣人的处世之道,而且还是万物的普遍原则——不过我们不清楚这一思想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孔子本人的,有多少成分是其孙子的。中和被认为是一种宇宙法则。“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作为宇宙法则的无所不包的“和”应该在我们人自身之内才可实现,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