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4822500000010

第10章 收获的效益未必可观,付出的成本必定壮观3

第二章 收获的效益未必可观,付出的成本必定壮观3

画蛇添足——投入适度成本才能获得最佳效益

【寓言典故】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正好。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选自《战国策》)

【趣味解读】

这则寓言故事比喻多此一举,反倒费力不讨好。在经济学中,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道理:有投入才会有产出,但并不是投入越多产出越多,一味增加投入未必会增加自己的收益。如《画蛇添足》的故事中,画出蛇的形状就能获得收益,倘若再增加自己的成本投入——“添足”,只会最终没有收益——“没有喝到酒”。

俄国的托尔斯泰曾经写过一个寓言:一只母鸡每天都下一个鸡蛋。女主人想,如果多给母鸡喂些吃的,它下的蛋肯定会增加一倍。但是她真的这样做了后,发现母鸡长得很肥胖,根本不下蛋了。

不同的寓言故事,揭示出相同的经济学道理:只有适度的成本投入,才会获得最佳的收益。

在经济学中,要谋求收益的增加,必须分析影响成本各种因素中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要做到“单元成本”的分析。有人认为,只要增加投入,就一定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从而达到降低平均成本的目的。然而,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并不一定投入越多,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

有一种情况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一直在下降。这种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是在开始时需要大量投资,以后产量增加时,每单位产品增加的成本并不多,最初的投资分摊在越来越多的产品上,从而平均成本越来越少。

第二种情况是,无论产量如何变动,平均成本基本不变。这种行业一般在经济中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行业,它的市场需求量不大,产量也不大,所用的生产要素并非经济中较为紧缺的要素,不与其他行业争夺生产要素,因此即使产量增加,要素价格不会上升,成本也不会增加。而且初始的投资也不大,例如钢笔等小物品。

其实,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先下降。当产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如果产量再增加,平均成本就增加了。也就是说,平均成本先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后随产量增加而增加。达到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就是适度规模的产量。

在经济学中,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多,但不一定能让生产成本降下来。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规模经济的概念。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效应,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若厂商的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增加的成本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与规模经济对应的是规模不经济。

在现实中,采取多大规模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取决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特点。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一个行业所使用的设备越大,越专业化,技术越复杂,创新越重要,规模就越大越好。从市场的角度看,产品标准化程度越高,需求越稳定,规模就可以越大。例如,在钢铁、化工、汽车等重型制造业中,这些企业的规模往往较大,小企业难以在这些行业生存。

其实,有很多企业,规模扩大了,但是成本降不下来,效益上不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实现适度的投入。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投入越多但收益越少的情况。比如在农业生产中,一味地往田地里增加肥料,所获得的产量一定是,随着肥料的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先是递增的,当达到一个高度后,再增加肥料,农产品的产量是递减的,如果肥料太多就会把庄稼烧死,最后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再如很多国有企业,人员很多,也就是劳动投入多,但是效益却很低,于是“减员增效”使之达到合适的规模,便能达到适度的成本投入,达到最佳的收益。

只有投入适度的成本,才能获得最佳的效益。其实我们将经济学的这种“度”应用到生活工作中,何尝不是如此呢?

【经济学点睛】

只有适度的成本投入,才会获得最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