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常伴我们身边,只要做事情就难免犯错。因此,正确面对错误,正确认识错误,就是要对错误有深刻的理解,勇于接受批评,知道错误是完善自己、促使自己进步的有效途径。这样思考之后,不仅会培养出自己知错就改的个性,还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错误的时候,如果处理的方法很适合,坦言自己的过失,那么彼此就不会相互责怪。
唐太宗李世民,在几十年的统治期内,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个人的才能使得唐王朝达到繁盛。作为一个君主,他最突出的品德,也是最应当具备的德行就在于知人而善纳谏,集众人的智慧而修其政,得以使自己善始而善终。
吴王恪是李世民的爱子,然而侍御史柳范却并不顾及这些关系,而是直面弹劾这位皇子畋猎伤民。同时,他还当面斥责李世民本人不该无度地出猎,且惹来李世民“大怒,拂袖而入”。但事后,李世民客观地认识到柳范所言却也属实,所以还是出来对柳范的批评表示接受。
李世民刚即位时,准备行幸,于是下令修建洛阳行宫。对此举措,给事中张玄素很是有意见,虽向李世民进谏:您在十年以前平定洛阳时,将隋朝的宫殿付之一炬,为何现在却仿效隋代大建宫殿,更何况如今唐朝财力还比不上隋代。要是这样的话,你还不如隋炀帝了!张玄素的话很是尖锐、刻薄,但李世民并没有恼羞成怒,却能点头叹息说:“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玄素所言诚有理,虽露居亦无伤也。”
古人有“日知其非”,以“新我”胜“故我”之说,李世民一生的成就,也正是建筑在改过迁善的基础之上。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也正是这个道理。
应该说,一个在完整意义上精神健全的人,应当是具备了改过迁善的能力,应当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古人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应当改过迁善。古人云:“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大罪,当不得一个悔字。”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史书上载有无数这样的事例。
在东晋时的江苏宜兴,有一个叫周处的青年,他是当地著名的强横。由于他横行霸道、凶横无比,很多人对他充满仇恨却也怕他,并称他为“三害”之一,另两害是当地河里凶残的恶蛟与山上吃人的猛虎。随着自己的长大成熟,周处也知道乡亲们对自己的评价,于是想改变自己。他首先将山中的恶虎杀死,随即他又与乡亲们商量,徒手与蛟龙搏斗,沿江沉浮而下,杀死了恶蛟。据说当时他与恶蛟搏斗了三天三夜,血水把河面都染红了。很多人还以为周处死了,当人们为这位大恶人终于死了而庆贺时,周处却满怀欣喜地回到了乡里。可以想象,人们为他死而庆贺的场面,是何等的难过,是何等的寒心。
于是,伤心的周处去当时著名的文人陆机、陆云兄弟家中,一来是想倾诉他的苦闷,二来也是想听听他们的高见。周处说:“以前我浑噩于世,我现在是十分痛悔以前所作所为,但是也怕自己年事蹉跎,有心悔改却也来不及了!”陆云就对他说:“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没有早晚的区别。就像古语所讲,即便是晚上死了,早晨能认识到真理也是无所遗憾的。哪里有发愤做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只是有人缺乏勇气立志,更何况你年华正茂,以后的人生路还是很长的。”周处听了以后,回去刻苦读书,潜心习武。不久他学有所成,名声在外,各地聘书雪片般飞来。后来,周处成为国家的大将,官至御史中丞,并且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斗争中,以身殉国,终成为一名英雄。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有自知的能力,但如果只是自我作茧式地品味痛苦,而不落实于行动,也将是一无是处。正如古人所云“改过宜勇,迁善宜速”。有许多貌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做错了,就有可能会破坏一个人的形象。
说错了一句话,就要尽快说一声“对不起”,这是最好也是最快的弥补方法,当然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想其他的、进一步的弥补方式。当我们在雨天拿错了别人的伞,必须立刻归还;当我们做焦了一锅饭,不要僵立而等家人回来笨嘴拙舌地解释,必须马上重烧。所有自己做错的事,要有勇气不找任何的借口而立刻改正之,更要有勇气算在自己的头上。古时有皇帝曾经以下“罪己诏”的方式改过来重新赢得民心。很多时候,当你坦率、诚实地承认自己的过失,非但不会因暴露丑恶而使自己失面子,反而会赢得别人对你的敬佩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