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学科、跨领域的课程设置
福建船政局从1866年开办到1946年停办,培养驾驶和制造的专门人才多达1131人。派出的留学生遍及英、法、美、意、德、比、荷、奥、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总计达241人。这批留学生掌握了包括造船、航海、驾驶、冶炼、鱼雷、潜艇、管轮、飞机、雷达、测量、天文、汽车、火药、战术、气象、铸造以及国际法、政治经济学等各行业各领域。船政学堂本着学以致用、全面提高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不仅学习造船专业知识,还开设了其他的理论课程,如画学、画影勾股、水力重学、汽学、化学、轮机制造法、画图、法语、轮机重学、材料配方法、五金学、房屋建筑、挖煤铁学、铁路学、勾股、算学、代数、重学统论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投入的经费保障
船政学堂不仅给学生每月发放银四两生活补助用来养家,而且对其派遣赴欧的学生进行全额资助,形成公费留学的制度。此外,船政局还倾其全力高薪聘请洋人执教。这些高薪办教育、办工厂的举措,在实行时虽然存在纰漏瑕疵,但对于学生的教育却做到了经费保障。史料记载,福州船政局聘用洋匠52名,其中聘用的船政学堂教师9人(见表5)。“西洋萃彼中数千百年之奇秘,始得轮船之巧,一旦欲与五年中尽传之于我,若非许以重资,安能无所靳惜,此情势之必然者也。”1873年12月,福州船政局的第一批外国科技人员如约解聘回国,由于制造新式兵船的需要,于1875年先后重新聘用11名外国科技人员,其中大多具有学位或学有专长。
1874年,船政局洋匠薪水、路费支出多达932426两,占全厂总支出5356797两的24%。据资料记载,监督日意格每月工资高达1000两,教师、木匠、工头以及监工每月200或250两,工人和领班的工资每月也达120两,而他们在其本国的工资也就30两到60两之间。相反,我国工头工资只有28到35两,一般的工人则只有4到21两。外国工人工资大大高于中国同级工人工资。此外,福州船政局所聘用的洋匠,清政府不但发放高薪,还在生活上给予很多照顾,清政府专门为洋匠修建宽敞的洋楼,供应价格便宜的新鲜蔬菜,而在这批洋匠按约离厂时,全体人员可得一笔高达8.4万两的奖励金。由此可见,包含学堂在内的福州船政局高新聘用洋匠确实代价高昂。
(四)严谨治学和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
同治十一年(1872年),针对宋晋停止造船的奏请,总理衙门大臣奕等在奏报中说:“惟时际艰难,只有弃我之短,取彼之长,精益求精,以冀渐有进境,不可或于浮言浅尝辄止。”沈葆桢也在奏请闽局出洋生徒应予蝉联的奏折中指出:“西学精益求精,原无止境,推步制造,用意日新,彼既得鱼忘筌,我尚刻舟求剑,守其一得,何异废于半途!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诚正修齐治平之功如是,即格致之功何莫不如是。”可以说,精益求精是船政创办者的一种基本办学理念。船政衙门头门楹联即为“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以此来熏陶学生的治学态度。
此外,船政学堂首创实验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锻炼。在日意格的策划下,船政学堂建起了物理、化学、气学、电学等一系列实验室,由外籍教师负责指导。正如沈葆桢所云:“非培养则才无自始、非历练则才无自伸。”同治十年五月(1871年6月),驾驶1届学生堂课结束大考后,集中2年多时间进行船上实习和远航训练。此后,厂课实习1~2年,航行实习1年,逐渐成为定例,列入船政学堂学制内。光绪十二年(1885年),进一步加强驾驶学生的航行训练和海上战术操练,提出“赴船肄业,严定课程,稽核日记”,并规定“由近及远……每年春出秋归,冬出夏归。三年为期,与学堂(学生)轮番更换,学业愈练愈熟,人才愈练愈多”。
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强调历练的人才培养观,极大地提高了船政学堂的人才培养质量,使船政文化烙上了注重实践、科学严谨的近代学校教育理念。
三、对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启示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别强调要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这是为更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为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从船政文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有力尝试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务必重视才培养结构调整和优化、实行开放办学,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重视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
船政学堂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开设了理论课程,如圣谕广训、孝经、策论等,还开设有专业课有算术、几何、代数、三角、电学、光学、音学、热学、化学、地理、航术学、国际公法、地质学、航海天文气象、航海计算、法语、算术、几何、几何作图、微积分、透视原理、蒸汽机结构、船图,以及实习课程等。这就要求我国现代化的人才培养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视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和优化,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体现人才成长科学规律,反映人才发展的全方位需求,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提升,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促进培养机构牢牢把握人才培养基础要求,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开放办学,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
船政促使中国古代教育从封闭办学走向开放办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科举制度教育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内容僵化,答题形式呆板,考生的知识面窄狭,各级各类的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有名无实,已成为阻碍近代社会新人才成长的绊脚石。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严复指出:“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科两试,典名册,计贽币而已,师无所谓教,弟无所谓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复能望学校之效。”
而船政教育在国内招生,聘请外籍教师来中国执教,借鉴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加以消化改良,以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在当时社会环境条件下,以左宗棠、沈葆桢为代表的船政教育先驱,在充分估量自己的造船技术不如法国的客观实际情况下,本着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化被动为主动,以重金购买外国技术,进而掌握科学技术,不失为明智之取,成为从封闭办学走向开放办学的先驱者。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现代化人才时,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
船政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目标明确,专业设计与当时所要培养的造船人才息息相关,注重“学以致用”,人尽其才,让有才能智慧的学员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因此在课程配置、考试内容等方面均力求从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和实用,毕业后能够胜任造船业务,因此在专业内容上设置了诸如造船、驾驶、绘图以及实习等课程,而驾驶和操炮知识则利用实习课在练习船上学习。
由此可见,完善激励和保障措施,培养现代化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样化教育培训资源的统筹协调。共同营造人才成长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更加重视政府落实法定责任和社会积极参与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
船政学堂在制定学堂教育制度时就严格要求学员以重海防、强海军、壮国威为己任,即便是留洋海外的学生依旧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没有忽视爱国教育的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化创新型人才,更要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化忧患意识,以增强使命感,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自觉性。
〔作者简介〕张振玉,福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