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打理公司要懂的168条锦囊妙计
48258100000042

第42章 领导无形管理有道(2)

总经理作为赏识的主体,在给员工提供发展远景、可见度和动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工作是为了自己的员工而培养良好的赏识习惯。领导者应该以赏识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员工,得到信任和尊重,员工一定可以自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个人倡导,使公司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学会赏识,并且将赏识融入公司运作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公司内部形成和谐、宽容、协同的人际关系,降低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各种不必要的成本,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硬性规章制度往往达不到总经理的预期效果。通过对成功企业管理经验的调查发现,好员工不是管出来的,而是赞出来的。赏识是远远好于“管”的一种员工管理方法。

领导的赏识预算越大,优秀的员工才会越多,团队的卓越程度也就越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

第二十七、不该管的管得越少越好

125. 独断专行是领导者的大忌

鉴于所处的位置和权力欲的膨胀,领导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然而,凡喜欢独断专行的人,一是没有不犯错误的,二是能成就大事者不多,三是得不到下属和群众的拥护。

独断专行,表面上看是领导者的强大,实际上是领导者弱智无能的体现。平心而论,哪些领导者喜欢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呢?恰恰不是办事干练、富有智慧的强者,而是头脑简单、经验不足、尚不成熟的弱者。

亨利·福特是美国汽车业的一面旗帜,他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是美国人民的英雄,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但是,福特在管理上的专制和他与员工之间的对立状态,却使得他的企业蒙受损失。福特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在他眼里,员工无异于商品,对于不服从命令的员工可以随时扔掉,反正只要出钱,随时能够再“买进”新的员工。

这个观念几乎断送福特汽车的事业。从1889年开始,福特曾经两次尝试创办汽车公司,但最终都因为管理出问题而失败。1903年,福特与其他人合作创办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后来,福特聘请了管理专家詹姆斯·库茨恩斯出任经理。在詹姆斯的卓越管理下,1908年,独霸天下的福特T型车诞生了。随后,T型车极其迅速地占领了汽车市场,而福特汽车公司也一举登上了世界汽车行业第一霸主的宝座。

成功和荣誉使福特变得更加傲慢无礼,他认为自己的所有员工都只是花钱雇来的,所以假如员工不绝对服从自己,就只能让他离开。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长达近20年的时间里,福特公司只向市场提供单一色彩、单一型号的T型车。他的销售人员多次提出增加汽车的外观色彩,但福特的回答是:“顾客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因为不愿适应市场需求去改动自己的汽车设计,福特公司就这样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因为福特的独断专行,员工也都纷纷离职,最后连库茨恩斯也无奈另觅他处。

1928年,亨利·福特为他的独断专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福特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被通用汽车公司超越。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在亨利·福特晚年时,福特汽车公司已经面临垮台。他的孙子从祖父的手里接过了掌管公司的任务。为了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公司,福特二世聘用了一大批杰出的管理人才。例如,后来担任过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原通用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内斯特·布里奇等。在这些人的大力改革下,福特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福特王国”又一次迎来了它的辉煌顶峰。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企业的业绩越来越好,福特家族顽固蛮横的弊病又一次发作,福特二世继承了老福特的坏脾气,他开始嫉贤妒能,接连解雇了三位和他意见不合、功勋卓著的总经理。在他的排挤下,为福特的再次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布里奇、麦克纳马拉等人纷纷离开公司。

这些优秀人才的离去,使福特公司再次开始败落,业绩一落千丈,最后只得把公司的经营权全部交给福特家族以外的人。

个人英雄主义是难成大事的。不管一个领导的个人能力多么强,要想保证自己的集团的目标可以实现、保证自己的集团利益,就必须在重大的事件上面与自己的搭档和员工达成共识,广泛地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绝不能独断专行。

多听别人的意见胜于独断专行。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应刚愎自用。

126. 有效的领导力来自充分授权

对于总经理来说,在给自己手下的员工分配了工作任务之后,还不等人家完成就亲自动手,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把工作交给部下的最大好处在于:节约了总经理的时间。总经理将任务交给员工去处理时,他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别的事情。

井深大刚是索尼企业的一名功臣,说他是一名功臣可不是说他一个人撑起了索尼的一片天,而是说他将个人知识和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发挥团队优势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井深大刚进索尼公司时,索尼还是一个小企业,总共才有20多名员工。老板盛田昭夫信心百倍地对他说:“你是一名难得的电子技术专家,你是我们的领袖,好钢用在刀刃上,我把你安排在最重要的岗位上——由你来全权负责新产品的研发,对于你的任何工作我都不会干涉。我只希望你能发挥带头作用,充分地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你成功了,企业就成功了!”

这让井深大刚感受到了巨大压力。尽管深井大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但是还是有些犹豫地说:“我还很不成熟,所以虽然我很愿意担此重任,但实在怕有负重托呀!”盛田昭夫对他很有信心,他坚定地说:“新的领域对每个人都是陌生的,关键在于你要和大家联起手来,这才是你的强势所在!众人的智慧合起来,还能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呢?”

盛田昭夫的一席话,一下子点醒了井深大刚。他兴奋地说:“对呀,我怎么光想自己?不是还有20多名富有经验的员工嘛!为什么不虚心向他们求教,和他们一起奋斗呢?”于是,井深大刚信心满满地投入工作当中。就像是盛田昭夫放权给他一样,他把各个事务的处置权下放给各个部门。比如,他让市场部全权负责产品调研工作。市场部的同事告诉井深大刚:“磁带录音机之所以不好销,一是太笨重,每台大约45公斤;二是价钱太贵,每台售价16万日元,一般人很难接受。”他们对井深大刚的建议是:公司应该研发出质量较轻、价格低廉的录音机。

与此同时,井深大刚让信息部全权负责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调研。信息部的人告诉他:“目前美国已采用晶体管生产技术,不但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非常轻便,我们建议您在这方面下工夫。”在研制产品的过程当中,井深大刚和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团结协作,终于合伙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54年试制成功了日本最早的晶体管收音机,并成功地推向市场。索尼公司凭借这个产品,傲视群雄,进入了一个引爆企业发展速度的新纪元。

井深大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成了索尼公司历史上无可替代的优秀人物。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盛田昭夫放权给井深大刚,井深大刚放权给其他部门。在充分授权下,索尼公司发挥出了团队的整体作用,调动了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把团队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取得巨大成功。

对于总经理而言,把工作交给下属,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把工作任务交给下属去完成,才能提高下属工作技能,从而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管理工作,使自己成为一名卓越的管理者。

中国历史上对于“领导”行为的界定可谓丰富至极。《三国志》记载:“蜀国正事无巨细,亮皆独专之”。诸葛亮尽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仍“事必躬亲,鞠躬尽瘁”,虽一生劳顿却功名难成。

授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但为什么管理者不愿意进行授权呢?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也许可以把他看做传统小生产体制时代的产物,代代相传,今天我们的主管才能把“领导的职责”定位于此。

其次,总经理相信,对于这件工作,自己是唯一的胜任者,即使让下属完成也是一百个不放心。然而,真实的情况往往是管理者并没有真正把他手头的工作重新考虑,按难易程度列队,以确认有些工作只有他自己才能做到的,而其他大部分工作却并非如此。如果说下属的确给你“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印象,很可能仅仅因为你没有给下属机会让他们去做。还有,管理者不相信下属会完全领悟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把工作交给他们,结果自己不会满意,到头来还要自己亲自去做。

最后,总经理有时懒得费口舌向下属解释工作如何做,所以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如果总经理把工作标准化,总经理的解释并不麻烦,而且如果总经理不让下属做这一次,下一次他们又怎么可能做到使总经理满意呢?

有的总经理抱怨下属中没有千里马,没有将才,却没有想过作为主管,对下属所负的责任该是什么。拒绝授权的管理者还会给出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理由来证明他们的“不授权”是正确的,是唯一可能的选项。而同时,结果也往往是这样:他总是匆匆忙忙,总是埋身于事务性的工作,总是抱怨而又总是出漏洞,他的下属总是缺乏动力,缺乏责任心,总是懒洋洋的,企业总不能以他的期望运转,效率总是可望而不可即……

但是种种原因实际上都是借口,这些理由都是难以成立的,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些分析:

第一,担心下属做错事的管理者,内心里所真正担心的不是下属做错事本身,而是怕被下属做错事所连累。这一类管理者一方面对下属欠缺信心;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为下属受过,所以犹如唱独角戏那样凡事皆亲自操办。下属固然难免做错事,但若管理者能给予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做错事的可能性必然减少。授权既然是一种在职训练,管理者就不能因怕下属做错事而不予训练,反而更应提供充分的训练机会以避免下属做错事。

第二,不可否认,有些管理者因担心下属锋芒太露,或“声威震主”而不愿授权。但是从另一角度看,下属良好的工作表现可以反映管理者的知人善任与领导有方,所以管理者功不可没。

第三,只有领导力薄弱的管理者在授权之后才会丧失控制。在授权的时候,倘若管理者划定明确的授权范围,注意权责的相称,并建立追踪制度,就不会担心丧失控制。

第四,基于惯性或惰性,许多管理者往往不愿将得心应手的工作授权给下属去履行。另外,有许多管理者基于“自己做比费唇舌去指导下属做更省事”的理由而拒绝授权。这两类管理者的共同缺陷即是将他们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他们本来可以不必理会的工作上,而使需要经由他们处理的事务无法获得应有的重视。任何一位管理者管辖的工作,大体上均可区分为五种层次:

管理者必须亲自完成的工作。

管理者必须亲自完成,但可借助下属帮忙的工作。

管理者可以完成,但下属若有机会亦可代行的工作。

必须由下属完成,但在紧急关头可获得管理者协助的工作。

必须由下属做的工作。在正常情况下,管理者对第三层次以下的工作应授权下属去完成。

第五,“找不到适当的下属授权”常被一些管理者当做不愿授权的借口。任何下属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塑性,因此均可授权予以塑造。就算真的找不到一位可以授权的下属,仍是管理者的过失,因为倘若员工的招聘、培训与考核工作做得不差,又岂会有“蜀中无大将”之理?

可见,授权并非不能,而是自身愿不愿意的问题。因此,学会授权吧,只有适度地授权,你才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总经理。

卓有成效的总经理不会事必躬亲,而会放权给下属。

127. 注意调整集权和分权的结合点

企业经营管理权限的分配方式分为集权和分权两种。集权是指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较多地集中在企业上层的一种形式。

集权的特点是经营决策权大多数握在企业高层领导手里,他们对下级的控制较多。

分权是指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适当地分散在企业中下层。它的特点是上级的控制较少,中下层有较多的决策权。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不管是采取集权还是分权,企业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与它相配套,尤其是在分权的过程中,制度约束和文化平衡是一种重要的保障。不恰当的集权与不恰当的分权,都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伤害。只有控制住大的风险,才能达到集权和分权的相对平衡。总的来说,领导者应该谨慎从事,采用逐步缓慢放权的“渐进”方法,在放权的过程里,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偏差,合理地逐步放权,而不要希望立竿见影。

案例一:

有一家主要从事食品加工的乡镇企业,老板张总事必躬亲,对员工信任度不高。每当营销员将要出征时,他就会再三叮嘱:“你们遇事一定多汇报;否则,出了问题,后果自负!”因而,在外省打拼的营销员们一个个小心翼翼,生怕办错事,结果算到自己头上。因此,张总经常接到这样的长途电话:“张总,一天30元的旅店没找到呀!租一间一天35元的屋子可以吗?”,“张总,这边的客户表示需要我们意思意思,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买几条三五香烟送去呀?”无论事情大小,他们一律请示回报,只要未经老板认可,他们绝对不会主动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