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
48299600000026

第26章

在本章中,子张认为,一个有修养的士,应凡事以义为先,勇于承担责任,甚至能够舍生取义。一个有仁德的人,应坚守仁道忠实坚定,固守道德并能将之发扬光大。

【原文】

子夏之门人问交①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②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③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

①交:交往。②拒:拒绝。③矜:怜悯,同情。

【译】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张问:“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值得结交的人就与他结交,没有长处的人就拒绝与他交往’。”子张说:“这与我所听到的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能够嘉勉有能力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非常贤明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具有令人称道的贤德,那人们就会拒绝与我结交,这样我又有什么资格拒绝别人呢?”

【解】

子贡曾问孔子:“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孔子回答:“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从子夏与子张对待交友的态度来看,孔子对二子的把握的确十分到位,子夏交友过于狭隘,子张则过于宽泛,二者互补中和一下就更好了。

门人故事子夏哭子

子夏因儿子死了而哭瞎了眼睛。曾子前去吊唁并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失明了,就为他哭泣。”曾子哭了,子夏也哭起来,说道:“天啊!我没有罪过呀!”曾子气愤地说:“你怎么没有罪过呢?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侍奉老师,后来你告老回到西河,使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父母去世,老百姓连听都没有听说,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过。”你却说:(你没有罪过)“你怎么会没有罪过呢!”子夏扔下手杖拜谢曾子道:“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

①小道:指各种具体的知识、技能。②泥:阻滞,妨碍。

【译】

子夏说:“即使是农圃医卜等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想要做远大的事业,便不能陷溺于其中,所以君子不去从事这些方面的事情。”

【解】

这大概就是专家与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区别。后者不是专家,但前者也不是小道。现代生活中,衣食住行不管多么微小的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作用,缺少了哪一方的配合,都会导致社会运转失常。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新知识,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到的本领,这就可以说是好学之人了。”

【解】

子夏在这里强调了一种学习方法——“在学习一些新知识的同时,也要温习旧的知识”,学习重在积累,不可一日而废也。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

①笃志:坚定志向。②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

【译】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向别人请教与切身有关的问题并且深刻地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解】

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范问远思,则劳而无功。值得注意的是,子夏这里所理解的“仁”并未直接涉及实践认知,这和孔子一直以来的注重实践略有出入。

【原文】

子夏曰:“百工①居肆②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

①百工:各种的工匠。②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译】

子夏说:“各种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努力学习谋求自己的仁道。”

【解】

社会各有分工。百工各成其事,君子不亲自劳作而享“白食”,是因为君子从政、谋道也是一种工作。

【原文】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楛矢贯隼

【注】

①文:掩饰。

【译】

子夏说:“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解】

君子“过则匆惮改”,小人犯则倾向于文过饰非,推脱责任。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①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注】

①即:靠近。

【译】

子夏说:“君子给人的感觉有各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是很严肃的,接近他时会发现他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是准确犀利的。”

【解】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但温润中又包含着肃静与严厉。

【原文】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①其民;未信,则以为厉②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③己也。”

【注】

①劳:役使。②厉:危害。③谤:诽谤。

【译】

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人们的信任,之后再去役使百姓;如果没有建立诚信,百姓就会以为是在危害他们;君子要先取得信任,然后去劝谏;如果没有得到信任,就会被认为是对自己的诽谤。”

【解】

上句讲用民,下句讲侍君。告诫人们做事之前,要先赢得对方的信任,坦诚相待,否则就容易被误会。

【原文】

子夏曰:“大德不逾①闲②,小德出入可也。”

【注】

①逾:超越。②闲:木栏,这里引申为界限。

【译】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不必过于苛求。”

【解】

孔子曾在《宪问》篇中讲述了有关管仲的事情,他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安定下来,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早就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沦为落后民族了。他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小信,在小山沟里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呢?”这是一个非常生动而又能够准确说明“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的深刻道理。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①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②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

①抑:但是,不过。②诬:歪曲。

【译】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洒水扫地、招待宾客的事情可以了,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对于根本性的知识则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到后,说:“唉!子游的话说错了啊!君子之道,应该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哪些?这就像草和木一样,应该有所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如此歪曲呢?善始善终的人,那是只有圣人才做得到吧!”

【解】

子游和子夏在对“君子之道”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在传授学生的方法上也不同。子夏认为,学习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主次分明,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①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

①优:有余力。

【译】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应该潜心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可以去做官。”

【解】

“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仕而优则学”却少有人问津。

【原文】

子游曰:“丧致①乎哀而止。”

【注】

①致:极致、竭尽。

【译】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解】

子游认为,居丧的“礼”只要达到尽哀的程度就可以了,不应该有过多花费,也不应该哀痛过度。这是儒家一直提倡的情感节制。颜回死时,孔子不愿对其厚葬,但也因“哭之恸”被弟子问难,可见圣人对情与理的处理。

【原文】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但是他仍然没有达到仁德的境界。”

曾子说:“气势盛大得很啊,子张,难和他一起行仁道了。”

【解】

朱熹认为这是因为子张好为高行,意气偏激,而少真诚的缘故。康有为提出可能是因为《论语》是由曾子学派的弟子记录的,所以对子张学派有微词的缘故。君子“讷于言,敏于行”,而子张好为政治,可能有多言语、议论的举动,所以被曾子如此说。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没有能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吧。”

【解】

讲中国人多抑制自己内心情感,喜怒不形于色,其实在父母死时,礼制上对哀伤的程度也是有要求的。

【原文】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①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

①孟庄子:即孟孙速,鲁国的大夫。

【译】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孟庄子的孝行,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仍然任用父亲的旧臣并且能够遵循父亲的治国之道,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啊。”

【解】

曾子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但实际政治中,是坚持“无改”还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实际上和“孝”并没有严肃的对应关系,后世许多君王正是因为敢于“改”,才赢得了“盛世”局面。在政治行为中,有时甚至很多时候,政治是政治,孝道是孝道。一国之君应守孝道,但也绝不该让“孝”过多覆盖政治。

【原文】

孟氏使阳肤①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②而勿喜。”

萍宝通谣

【注】

①阳肤:曾子的学生。②矜:怜悯。

【译】

孟孙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早已离开了正道,导致民心离散的时间也很长了。你如果能审理出老百姓所蒙受的冤情,应当心怀怜悯,不要自鸣得意。”

【解】

一个贤明的良官,应该对由于社会和时代原因造成犯罪的人抱以怜悯之心,而不是因为自己破了一个案子就居功自傲,扬扬得意。

【原文】

子贡曰:“纣①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②,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

①纣:商代最后一个君主,名辛,谥号“纣”,是一位暴君。②下流:即地形低洼各处来水汇集的地方,这里指众恶所归之处。

【译】

子贡说:“纣王的暴虐,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于不利的位置,所有的坏事都会被推到他身上来。”

【解】

商纣王本是非常能干并大有历史功绩的人,历史上确有记载,但由于身死国亡,变成了传言中的暴君。子贡看到了道德上的人心向背,并敢于直言不讳。

【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①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

①日月之食:指日食、月食。

【译】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他所犯的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敬仰。”

【解】

形象生动的比喻。圣人不是不犯错,而是坦坦荡荡,有过就改。

【原文】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②,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

①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②坠于地:指失传。

【译】

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治道,并没有失传,还流传于人世中。有贤德的人知道大的,没有贤德的人知道小的。没有哪里不是文王、武王之礼制呀。夫子在哪里不能学呢?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

治任别归

【解】

子贡是孔门的得意门生,据说孔子死后,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以上几章都是关于子贡的记录,从其言谈中,可见子贡对孔子教诲的领悟,其贤德、聪明与灵活历历在目。

【原文】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③,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④,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⑤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

①叔孙武叔:名州仇,鲁国大夫。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③宫墙:围墙。④仞:古代度量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⑤官:这里指房舍。

【译】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有贤能。”子服景伯把这句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房屋的围墙来作比喻,我的围墙只有一个人的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探望到房屋的美好。夫子的墙壁高处万仞,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啊。叔孙武叔的话,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解】

子贡在文章、外交、政治、经商方面皆有所成就,孔子也曾说子贡总能猜中市价行情,并且曾派子贡解救鲁国于危难之中。子贡与颜回相比,多灵活权变,也更入世,所以其才能成就常人可一目了然。但可能也正是因为太有手段,孔子始终认为子贡不如颜回贤德。其实对比孔子的其他弟子来看,子贡也许更得今人欢心,子贡不像宰我那么好言辞耍贫嘴;不像子路那么好勇斗胜;不像樊迟那么迟钝;不像颜回、曾参那么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也不像子张那么热衷政治,却须有其表。但宋明理学几乎不谈子贡,难道是因为中国一直以来的抑商思想?

【原文】

叔孙武叔毁①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