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劝世人万事随缘。因果业缘所致,成也好,败也罢,各有其所,自有注定。世人应视成败为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成功不骄,挫败不馁,权当是心性的修行。本章旨在为世人揭示出成与败的玄机奥妙,助世人修得成功身,远离失败命。
成功需定力
能力恰似炉中火,淬炼成功锋三尺。若无定力水冷却,何来大功告成时。
“定力”一词本就是佛家语。佛家有“戒、定、慧”三学,戒即戒律,定即禅定,慧即智慧。修行佛法者需“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惑”,方可“显发真理,成正等觉”。而在三学之中,“定”又为佛法之中枢。曾有佛学家言:“广义的定不单指禅定,定学的修持意在培养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名利而动心,定学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开慧。”由此可见,佛法修持者的定力如何,对其最终能否修成正果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即使并非是修佛悟道的俗世之人,若想成常人难成之功,达常人难成之愿,也须遵循佛家的“定力”二字,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做好眼前之事。这正如佛家所说:“须有坚、诚、恒之心,有此心方能有大定、修大行、成大果。”而在佛家来讲,定力同样也是一种克制力。世人之一生不知会遭遇多少诱惑,倘若心中把持不定,为沿途的几棵奇花妙树而放弃了最终的森林,这不是得不偿失遗憾终生吗?
从前有一对仙人夫妻,平日里喜欢在山顶上对弈下棋。而在他们下棋的地方,常常会出现一群猴子。这群猴子每逢仙人夫妻下棋便来凑热闹瞧个究竟,仙人夫妻倒也不受其扰,依然逍遥对弈,乐得其中。久而久之,有一只猴子居然无师自通,自己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棋艺。于是这只猴子四处找人挑战,结果这些人在猴子的棋艺面前纷纷败下阵来,结果到后来人们只要一看到对手是这只猴子,干脆连棋都不下就主动认输了。久而久之,猴子的名气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
国王知道后非常生气,这么多高手竟然连一只猴子都收拾不了,于是国王昭告天下,谁要是能赢了这只猴子,就可以得到万两黄金。虽然那些棋艺高手很想得到这笔赏金,但是奈何敌不过猴子。这时候一个僧人自告奋勇,要与猴子对弈。
国王问这个僧人是否有必胜的把握,僧人说道:“国王请放心,贫僧必胜,但是需要在棋盘旁边放上一盘鲜艳欲滴的水蜜桃。”
国王答应了僧人的请求。结果比赛开始后,猴子眼睛一直盯着这盘水蜜桃,总也不能安心下棋,结果频频出错,最后输给了僧人。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倘若没有一份定力,即使身有常人所不及的能力本领,也会因一盘“水蜜桃”的诱惑而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前功尽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人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克制不住自身的贪欲,结果前功尽弃,令人惋惜不已。比如说近期屡屡被曝光的学术造假事件,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为了评上所谓的职称,也为了专家大师所谓的面子,一些治学之士丧失了原本应该保持的学者鸿儒的一份定力,不再秉持一颗对学术的敬畏之心,甚至可以无视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诚实品德而大行学术腐败之道,这实是学术界的不幸,是万千学子的不幸。2009 年不就有多起学术造假被曝光吗?这些教授学者因为贪图一时的荣光违背了治学之道,终是种下孽因结出恶果,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不说,还给社会科学人文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降低了这个群体在世人心中的威信度,真是芝麻没捡起,反丢大西瓜。
在佛家看来,心有定力,则世人必得圆满之果。心有定力就是要世人能做到放下过去事,珍惜眼前缘,如此一来心灵世界方能得到解脱,才会领略到常人体会不到的人生真谛。
……目标专一,方成大器。
失败非因对手强,乃是己生轻敌心
轻敌之心乃失败之根
佛家虽讲众生平等,但是世人却偏要分出个三六九等。高人一等者,往往自视甚高,不把旁人放在眼里,由此一来,心头生出了魔障,那么即使遇到比自己弱的对手,恐怕也因这心头之魔而阻碍了前进的道路。由此可知,胜利并非强者的专属,弱者也并非见不到胜利的曙光。胜与败本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一种因果,起了骄慢之心,生了轻敌之念,其实就是种下了失败的种子,怎能收获到成功的果实呢?
世人若能平心静气,遇事待人都能够少几分骄慢,多一些慎重,那么自然心目如镜,能将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本相观照在心海之中,映出其本来的面目。心不为眼前的假象所迷,不为虚实所惑,“任尔千变万化身,我心不动岿如山”,如此一来方能寻得罩门,一举击破求得胜果。
一位刚刚剃度的小和尚问方丈:“如果一个人失败了,是不是因为对手太强了呢?”
方丈回答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大鱼缸,鱼缸里有一群金鱼,这群金鱼形态各异,有的长着两只大眼睛,有的长着一个大肚皮,还有的长着孔雀开屏似的尾巴。不过这群金鱼大部分体态都比较小,只有一只眼睛上长着大水泡的金鱼个头比较大,所以在主人喂食的时候,“大水泡”总是能最先抢到,因此常常会有小金鱼饿着肚子。有一次有一只小金鱼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对“大水泡”说:“你虽然个头很大,但是不能这么自私啊。”
“大水泡”说道:“有本事你就和我抢,没本事就饿肚子。”
小金鱼十分生气,但是只能忍气吞声。但这只小金鱼不甘心,于是和其他的伙伴商量,看看“大水泡”有什么弱点,私底下酝酿着报复“大水泡”的计划。
接下来的几天里,小金鱼不再和“大水泡”抢食了,而是仔细观察着“大水泡”的一举一动,小金鱼看到“大水泡”的两个水泡在游动时晃来晃去,随着水波在动,显得十分漂亮,于是小金鱼的报复计划在头脑里形成了。
在主人下次喂食的时候,小金鱼表面上是在和“大水泡”抢食,其实意在攻击那两个水泡,但是水泡丝毫未损,“大水泡”轻蔑地说:“抢不到食物就咬我,但是我告诉你,这也不会起什么作用的。”
小金鱼不理会“大水泡”,仍然向那个水泡咬去,就这样一连咬了十几下,每次都咬在同一个地方,水泡终于开始变薄了,最后小金鱼使出浑身劲力全力一咬,“大水泡”从此变成了“独眼龙”。
主人发现后,知道这只“大水泡”失去了观赏价值,于是就把它捞了出来,从此小金鱼再也不用挨饿了。
讲完故事,方丈问小和尚:“这只金鱼难道是败给了比自己还强大的鱼吗?”
小和尚说道:“它是败给了自已一颗轻敌的心。”
方丈听完,满意地点了点头。
故事中的方丈用金鱼的故事教导小沙弥,其实也是在教导我们这些俗世之人,任你有通天之能,也万不可生轻敌之心。否则就如同那只“大水泡”一样,落得个凄凄惨惨的下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强者惨遭失败的厄运,最终不能够到达辉煌的顶峰,这在令人惋惜之余,又不得不让人生出一份觉悟:原来世间的一切,并不是像世人想得那么简单,强者始终是强者,弱者始终是弱者,而是处在因果变化之中,正所谓“山中滴水也可穿石,四两之轻亦拨千斤”,而这“因”是重中之重。骄慢之因,急躁之因,邪佞之因,必然不会结出善果。
世人若想在与对手的角逐中赢得最终的胜利,那么就要学会正视对手,尊重对手,这样才会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比赛中去。比如说WCG两届冠军得主,被喻为“人皇”的李晓峰,专门有一个笔记本记录对手的点点滴滴,记录每一场比赛后的心得,正因为这一种认真谨慎的精神,他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为中国的电子竞技在世界的舞台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可见,对对手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李晓峰认真谨慎的品质是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学习的。
佛家度化世人,其实就是消弭世人心头的魔障。自视甚高,眼里容不下别人的身影,其实就是心魔为孽的显现。轻敌之心是阻碍世人前进的最大障碍,只有消弭了此心,前路再有艰险困阻,与轻敌心相比,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世人若能摒弃轻敌心,其实也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轻敌之心似毒水,腐蚀人心毁功成。
若想成功,则必先有成功之念
有所求,则所求可至
佛家讲求破“执”,但是世人往往为“执”所迷。不过佛家所讲的“执”,乃是顽固不化,乃是不可理喻,乃是一意孤行,而不是红尘俗世里行事所需的不懈与努力,世人需将这个“执”字在心底好自揣摩,只有悟得这个“执”字的妙谛,才可打开人生的另一番境界。
滚滚红尘之中,有哪一个俗世之人不可望荣耀加身,光芒袭顶。但是若想取得令旁人艳羡的辉煌,除了需要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敢行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答案是执念,也就是对成功的强烈渴望。若想瞧遍满园春色,则必须坚信终有一日百花齐放;若想一览众山之小,则必坚信终有一天凌云绝顶。也就是说,只有心中对成功抱有一份“执念”,才能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地向最终的彼岸摆舟而去,遇到再大的风浪都会无所畏惧。
红尘诸般事,在佛家看来皆是存乎一心。善行与恶为是存乎一心,骄傲与谦逊是存乎一心,感恩与复仇是存乎一心,贪求与礼让是存乎一心。因此,世人若是能将对成功的欲望存于己心,加之勤勉之道,懂得变通之法,那么自然诸事可成。
一个年轻人向一位禅师请教: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禅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把他带到了一条小河边,年轻人正感到诧异的时候,谁知禅师竟然一下子跳到了河水里。年轻人想:莫非大师要教我游泳?这时候他看到大师向自己招了招手,于是便也跳入了河水里。
谁知年轻人刚一下水,就被禅师把头往水里摁。年轻人几次想挣扎出水面,但都被禅师一次次地摁到了水里。年轻人终于顾不得对禅师应有的礼仪了,于是一下子挣开禅师的双手,然后拼命向岸边游去。年轻人跑到岸上气喘吁吁地说:“大师,你要干什么?”
禅师也不理会年轻人的追问,径自上了岸,然后转身朝远处走去。年轻人感觉好像还有些事情没有弄明白,于是他追上禅师说道:“大师,恕我愚昧,刚才您的行为我还没有领悟,能否指点一二?”
禅师说道:“还没明白吗?如果你想成功,那么就要有成功的欲望,就像你刚才有那么强烈的求生的欲望一样。”
禅师告诉年轻人的,其实也就是要告诉我们的,只有将对成功的求索变成像求生那样的本能反应,那么其实也就成功了一半。
在现代社会中,那些最终到达人生的另一番境地,饱览人生的另一番风景的成功之人,哪一个当初没有存着一颗誓死成功的决心,哪一个对成功没有抱着一份执念呢?就拿现代许多青年的创业偶像马云来讲,在创立阿里巴巴之初,他就对今后社会的商业模式充满了希冀,也始终认为自己设想的商业模式日后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马云相信自己会成功,也一定要让自己成功。最终他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就,开辟了新的商业模式。而现在马云辞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职务,其实也是在渴望另一种成功,要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胜利的火把。现代年轻人应当学习马云这种对成功始终抱有希冀的品质,心存渴望成功的源泉,则必将涌出汇入成功之海的流水。
佛家说心是世人行事的根本,也是万般因缘的由来。今日之心生出什么样的念头,那么明日的道路上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业缘。起贪婪之心,日后必为贪欲所噬;起骄慢之心,日后必为骄慢所惩;起暴躁之心,日后必为暴躁所害。是以,世人应当懂得这个“因缘由心生”的道理,一开始就在心里种下芳香之花,而非蓬乱之草,只有如此,善缘才可成,福泽才可享。
……成功须有无畏心、执著心、希冀心。
欲得成功,不可失机缘
因缘须遵守,当失不可得,当得不可失
佛家眼中的大千世界,佛陀普渡的芸芸众生,无一不是在因缘巧合的作用里辗转红尘,各得其所。因缘对俗世之人而言,既可以是雪中送炭的及时雨,亦可以是落井下石的火上油;既可以是似锦前程中突然出现的绊脚石,亦可以是潦倒窘迫时骤然袭来的扶摇力。但是,无论这因缘究竟会以何种模样,会在何时何地出现自世人的面前,都应该对因缘秉持一份恭敬,无论是灾祸还是福泽,都能够泰然面对。
而红尘之中的某些因缘,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地点就会变成善缘,也就是俗世所说的机缘。机缘是世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梦寐以求的至宝,日思夜想的福泽。而这机缘却仿佛天外飞星,可遇而不可求,又恰如青草一抹淡淡的香气,只有嗅觉特别灵敏的人才可以闻得到。由此可见,世人想要将机缘牢牢握在手心之中,本不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以,从古至今追求成功者终归是败多胜少,芸芸众生只有少数几人可焕发出日月之光,大多数庸碌一生。
但是,那些没有让机会白白流走的人,犹如搭上了顺风顺水的舟船,加快了前进的步伐,从而比他人早一步登上胜利的彼岸。因此,若想得成功,则机缘万不可失,即使最终没有把握住,但也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从前有一个人进庙烧香,询问菩萨自己这一生会是什么样的。当晚菩萨入到这个人的梦中,告诉这个人会得到一些机会,从而会家财万贯,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并且娶一个漂亮贤惠的妻子。这个人从梦中醒来,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就这么等着,但是直到他临终时,菩萨所说的一切也都没有发生。就在他快要闭上眼的时候,菩萨出现在了这个人的面前,这个人马上叫道:“你不是说我会有钱和地位,会娶一个漂亮的妻子吗?可是现在我什么都没有。”
菩萨说道:“我没说过那种话,我只是说会给你机会得到这些,可是你却让这些机会溜走了。”
这个人迷惑了,问道:“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菩萨说:“有一次你想出了一个致富的方法,但害怕失败没有去做,是吗?”
这个人点点头。
菩萨接着说:“还有一次你明明可以去帮助受灾的人,但你却没有去,是吗?”
这个人又点点头。
菩萨又说道:“你还记不记得有一个头发乌黑的漂亮女子,你曾经非常强烈地被她吸引,但却害怕被拒绝,结果错过了一段姻缘,是吗?”
这个人流下了后悔的眼泪。
菩萨说道:“我给了你这么多机会,你却没有把握住,这难道是我的错吗?”
可怜可叹故事中的那个人,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愚者,在那么多的机会面前却没有伸手抓住,我们这些人当引以为戒。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成功成名的人就是在当机会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拼尽全力也要让机会留在自己的身边,纵使要付出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也在所不惜。比如说一直创作中国风音乐的周杰伦,在出道之前只是一个寂寂无名的为他人写歌的词曲作者。但有一次被吴宗宪发现了他的才华,于是给了这个年轻人一个机会,只要他能在十天里写出五十首歌,就帮他发唱片。周杰伦立刻感到他苦苦等待的机会就此来临了,于是他买了一箱方便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十天里饿了就以方便面充饥,困了就倒地而睡,醒来接着创作,十天之内,他果然写出了五十首歌,正因为这一次他把握住了机会,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种誓死也要将机会留住的精神是值得每一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学习的。
佛家讲凡事随缘莫要强求,机缘也是如此,在没有时不可强求,但是当真正降临时则必须有一颗求取之心,化机缘为前进路上的顺风之船,而不是匆匆一过的流星,如此方能达成自己心中的夙愿。
……把握住一瞬的光芒,就能焕发一世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