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商贸法律实务
48404200000059

第59章 争议解决法(7)

(二)原告与被告

原告是以自己的名义,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引起民事诉讼程序发生的人;被告是因原告向人控告他侵害了碑的合法权益或对某项民事权益发生了争议,而被人民法院传唤应诉的人。

(三)共同诉讼人

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的诉讼。共同诉讼中原告为两人以上的为共同原告,被告为两人以上的为共同被告。

共同诉讼为诉讼主体的合并,即不同诉讼主体就同一事件或同类事件共同进行的诉讼。根据共同诉讼成立的条件不同,可以分为:

【想一想】

人民法院能否将必要的共同诉讼拆开来审理?

(1)必要的共同诉讼。即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且诉讼标的是共同的,人民法院必须合并审理的诉讼,也称为不可分之诉。

(2)普通的共同诉讼。即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同一类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共同诉讼,也称为可分之诉。

(四)诉讼代表人

诉讼代表人是指在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中,由当事人推选的代表全体当事人为诉讼行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这种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一般指十人以上)的共同诉讼,称为代表人诉讼或群体诉讼,其与共同诉讼一样有两种情况:一是诉讼标的是共同的,为必要的共同诉讼中的群体诉讼;二是诉讼标的是同一类的,为普通的共同诉讼中的群体诉讼。

【想一想】

代表人诉讼与共同诉讼有什么区别?

诉讼代表人的产生因诉讼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及情形不同而有所区别,主要可分为两种:

(1)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且在起诉时人数确定的,可由当事人(全体或部分)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推选不出代表人的当事人,在必要的共同诉讼场合可以自己参加诉讼,在普通的共同诉讼的场合可以另行起诉。

(2)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且在起诉时人数不确定的,可由向法院登记的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推选不出的,由法院与参加登记的当事人商定代表人,协商不成的,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在起诉的当事人中指定代表人。

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对代表人诉讼案件所作的判决、裁定,对该案代表的全体当事人均发生法律效力。不仅对参加该案登记的权利人生效,同时也适用于未参加登记但在诉讼时效期间内陆续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人。

(五)第三人

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虽无独立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参加到他人之间已经开始的诉讼中去,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人。

根据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目的、方式及其在诉讼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将第三人分为以下两类:

(1)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即对原告、被告间所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自己有全部或部分的实体权利,而参加到原告与被告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之中,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的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终审结案前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以起诉的方式,参加到原、被告正在进行的诉讼中,其诉讼地位同原告,享有原告的诉讼权利,承担原告的诉讼义务。

【想一想】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有什么区别?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起的诉讼是一种参加诉讼,对法院的管辖权不能提出异议。

(2)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即对当事人之间所争议的诉讼标的,不主张独立的实体权利,只是因为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参加到当事人之间正在进行的诉讼中去的第三方面人。如果该第三方面人与原、被告之间的诉讼结果仅有事实上、道德上、情感上或名誉上的利害关系,而无直接影响其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或义务,则其不能作为参加诉讼的证据。

【想一想】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证人有什么区别?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诉讼中无独立的地位,只能依附于一方当事人,通过支持一方当事人的主张或请求,来达到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目的。但如果法院判决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则其可以享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承担相应的诉讼义务,有权提起上诉。

(六)诉讼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授予的权限范围内,为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代为实施诉讼行为的人。其主要分为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两种。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之间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两人作为诉讼代理人。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委托他人代为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必须记明委托事项和权限。诉讼代理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必须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代理诉讼的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调查收集证据,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

任务案例五:

在某一经济纠纷案件中,能够证明合同内容的一份传真件,与能够证明被告收到过原告某一信件的而在这一信件上留下的被告的指纹。

请问:上例中的两件证据分别属于什么证据类别?

任务案例六:

A企业长年向当地的一条河流排放污水,由于这些河也是当地许多农村村民饮用水的水源,因此许多村民喝了河水多年后生了一种怪病,于是许多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A企业承担责任。在法庭审理中,A企业辩称原告并不能证明其生病是由于A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所致,并且排放污染物的指标符合法律规定,因此不应由其承担责任。法院最终以证据不足判决村民败诉。

请问:法院的判决有没有问题?为什么?

任务案例七:

某市某区法院在审理张三与李四的经济纠纷案件时,将与案件有关的A、B、C、D四份证据进行了质证,后在二次开庭后判决作出前,张三又向法庭提供了第五份E证据,由于这份证据只是辅助证据D的事实部分,因此法庭就没有再进行开庭质证,而是直接进行了判决。事后,李四对判决不服提起上诉,其认为E证据是张三伪造的。

请问:法院的判决有没有问题?为什么?

项目2—任务2知识点(二)

二、诉讼证据

(一)诉讼证据的概念、特点与种类

诉讼证据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依法提取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其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客观性,即证据所证明的事实应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关联性,即证据证明的事实必须是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事实;三是合法性,即证据必须是法律允许的,通过法定程序提取的事实。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证据主要可分为:

(1)书证,即以文字、符号表达一定思想内容,并能证明案件中某些事实的文书或物体。

(2)物证,即以其存在、外形、质量、特征来证明对案件有意义的一定事实的物体。

(3)视听资料,即以录音、录像磁带或其他方法反映的形象和音响,以及计算机中储存的资料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

(4)证人证言,即证人在法庭上所陈述的事实。

(5)当事人陈述,即当事人在诉讼中,向法院所说的关于全部案情的陈述。

(6)鉴定结论,即法院通过它所指定的在科学技术和工艺等方面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案件内的某些专门问题(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取得的对解决案件有意思的事实材料。

(7)勘验笔录,即审判人员对物证或现场进行勘察检验的记录。

(二)诉讼证据的取得

诉讼证据的取得主要有两种方式:

(1)当事人通过承担举证责任向法院提供。举证责任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提供证据,以证明其真实的责任。一般情况下,法院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即当事人只要提出了某一特定事实,就要承担证明该主张成立的责任。但在特定场合,也可能出现当事人对自己提出事实应负的举证责任,由对方承担的情形,这称为举证责任的倒置。

(2)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三)诉讼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1)诉讼证据的审查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所取得的证据进行查证、鉴别,以确定其真伪的诉讼活动。人民法院审查证据必须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开庭进行。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2)诉讼证据的判断是人民法院在判明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确认证据证明力的诉讼活动。其直接关系到法院对事实的认定,并影响到裁判的正确性,决定当事人的胜诉与败诉。

任务3诉讼程序与执行程序分析

任务案例一:

A市某一大型外资企业与B市某一大型民营企业发生了普通的合同纠纷,在A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南方周末》报社派记者李某去采访,但在开庭时法院不允许李某进入,告知李某这起案件不公开审理。李某则认为这是一起普通的纺织品买卖合同纠纷,既不涉及国家机密,也不涉及商业秘密,只不过争议标的额大了一些,法院不让其旁听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遂向法院领导反映这一情况。

请问:法院不准李某旁听符不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为什么?

任务案例二:

张三与李四存在债权债务纠纷,李四一直未能按约偿还欠张三的债务。张三遂向李四住所地的B市C区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指派甲担任该案的审判员,甲通知双方于7月15日到法院第3法庭开庭。7月15日,张三、李四到庭,甲自审自记后当庭作出判决,要求李四向张三还钱。两当事人事后都未提出上诉,判决生效后,李四向张三还了钱。

请问:该案审理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

项目2—任务3知识点(一)

一、民事审判程序

(一)第一审程序

1普通程序

(1)起诉与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是有明确的被告;三是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是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当事人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2)审理前的准备。其主要工作有:

一是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二是人民法院对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口头告知。

三是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3日内告知当事人。

四是审判人员必须认真审核诉讼材料,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五是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

【想一想】

诉讼与仲裁在开庭审理制度方面有什么区别?

(3)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开庭审理的具体工作如下:

一是法庭调查。一般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在这一阶段,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也可以要求法庭重新调查、鉴定或勘验。

二是法庭辩论。其任务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辩驳,对有争议的问题,进一步审查核实,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其顺序如下:原告及其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代理人发言,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发言,相互辩论。法庭辩论结束,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应及时判决。

三是评议和宣判。法庭辩论终结后,不进行调解或调解不成的,由合议庭进行评议,以确定案件事实的认定以及法律的适用。合议庭评议后,可当庭宣判,也可择日宣判。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当庭宣判的,应当在10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