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全鉴(第2版)
48408400000013

第13章 火攻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力图借助于自然之火来辅助进攻,即“以火佐攻”。同时提出了慎重对待战争的问题。

【原典】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①,二曰火积②,三曰火辎③,四曰火库④,五曰火队⑤。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⑥。发火有时,起火有日⑦。时者,天之燥⑧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⑨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⑩。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火攻者明,水攻者强

【注释】

①火人:火,此处用作动词,用火焚烧之意。火人即焚烧敌军人马。②火积:指用火焚烧敌军的粮秣物资。积,积蓄,指粮草。③火辎:焚烧敌军的辎重。④火库:焚烧敌军的物资仓库。⑤火队:焚烧敌军的后勤补给线。队,通“隧”,道路的意思。⑥因必素具:因,指火攻的器具燃料等物;素,平素、经常的意思;具,准备妥当。此句意为发火用的器材必须经常准备好。⑦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意谓发起火攻要选择有利的时机。⑧燥:指气候干燥。⑨箕、壁、翼、轸:中国古代星宿之名称,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四个。⑩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四宿,指箕、壁、翼、轸四个星宿。古人认为月球行经这四个星宿之时是起风的日子。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因,根据、利用;五火,即上述五种火攻的方法;应,策应、对策。句意为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敌情变化,适时地运用军队进行策应。早应之于外:及早用兵在外面策应(内外齐攻,袭击敌人)。无待于内:不必待内应。火发上风,无攻下风:上风,风向的上方;下风,风向的下方。以数守之:数,星宿运行度数,此指气象变化的时机,即前所述“发火有时,起火有日”等条件。句意为等候火攻的条件。以火佐攻者明:佐、辅佐;明,明显。指用火攻效果明显。不可以夺:夺,剥夺,这里有焚毁之意,指焚毁敌人的物资器械。

【译文】

孙子说:火攻的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焚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粮道。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平时即有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所谓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所谓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凡是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机动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持重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等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做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以从外面燃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风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方法。灵活运用,等待放火的时日条件具备时再进行火攻。

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尤为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用来剥夺敌人的军需物资。

借势借力,强己胜敌

孙子是仔细体察和利用水攻、火攻并把其写进兵法的第一人。孙子身处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火药尚未发明,火器还未出现,各种物资条件也都有限,因此,他只能从自然力量中去寻找作战的辅助工具,运用火攻和水攻的手段,给敌人以打击。

在《火攻篇》中,孙子介绍了用火烧的方法来毁掉敌方的营寨、积聚、辎重、仓库、粮道五种形式,指出了火攻必须具备的条件:要看天时、要选择有风的日子、要在上风头、要用兵力配合等。最后孙子得出结论:借助于火和水的力量,可以明显地增加自己的力量,从而轻而易举地夺取战争的胜利。

正所谓“好风凭借力”。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外,有时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

曾子说:“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成就大事的人,都不是孤军奋战者,他知道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微弱的,“好汉也要三个帮”,众木成林,众志成城。

东汉末年,曹操在平定北方、统一中原之后,统率号称80万的大军沿长江东进,企图迫使占有江南六郡的孙权不战而降,然后一统中国。

这时候,屡遭败绩的刘备已退守到长江南岸的樊口。受刘备的委托,诸葛亮只身一人前往柴桑会见孙权。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迎战曹操的决心。于是,孙权和刘备结为联盟,共同抗曹。孙、刘的军队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由于曹操的军队不善水战,初次交锋,孙、刘占了上风。曹操命令荆州降将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周瑜巧施离间计,使曹操斩杀蔡瑁、张允。曹操失去了善于水战的指挥,窘迫之际,将大船、小船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链锁在一起。这样,大江之上,任凭风大浪大,战船不再颠簸,曹操以为得计。

周瑜得到消息后,决心用火攻打败曹军。但是,时值冬季,江上多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了曹军,反倒要烧了自家战船,周瑜为此坐卧不宁。诸葛亮能察天文地理,早已测知冬至前后将会有一场大的东南风出现,于是自告奋勇,要“借”一场东南大风,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欣喜若狂,又得大将黄盖以死相助,以“苦肉计”骗得曹操的信任。黄盖在东南风乍起之时,驾着十余只战船,载满浇上了油和裹有硫黄等易燃物的干草,在夜幕来临之际迅速接近曹操的战船。黄盖一声令下,点燃干草,十余艘战船在东南风的劲吹之下,犹如十余只火龙,直扑曹操的战船。

霎时间,江面上烟火冲天。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一船着火,几十只船跟着着火,曹操的水军士兵大部分被烧死、溺死在江中。火从江面蔓延到曹军岸边的营寨,岸边的曹营也变成了一片火海。

孙、刘联军乘势水陆并进,曹操从华容道侥幸逃得性命,曹军损失殆尽。

赤壁一战,为以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在战争中巧借火和水的辅助力量可以使弱者转化为强者,使劣势转化为优势。这充分体现出了巧借外力的作用。

【原典】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①,命曰费留②。故曰:明主虑③之,良将修④之。

胜攻取而不修其功凶

【注释】

①不修其功者,凶:如不能及时论功行赏以巩固胜利成果,则有祸患。②命曰费留:指若不及时赏赐,将士不用命,致使战事拖延或失败,军费将如流水般逝去。命,命名;费留,吝财,不及时论功行赏。③虑:谋虑、思考。④修:治,处理。

【译文】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及时论功行赏的,就必定会有祸患。这种情况叫作“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

取胜后及时加强和巩固成果

取得胜利并不容易,巩固胜利的成果,更不容易。若辛辛苦苦打下了一片天下,却又损失殆尽,那就是白费力气了。

在取得胜利以后,需要及时地制定一整套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政策来加强和巩固成果,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取得了胜利。

北宋初年,太祖赵匡胤问赵普:“自唐末数十年以来,帝王前后共换了十多个,而且战争不断,是什么缘故呢?”赵普回答道:“这是由于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君主软弱而臣下太强,现在只要稍微削夺一点他们的权力,把钱粮控制起来,收回他们麾下的精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十分精明的太祖不等赵普把话说完就开口说:“爱卿不必再多说,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办了。”

没过多长时间,太祖赵匡胤和老朋友石守信等几位饮酒,当饮至酒酣的时候,太祖赵匡胤命令左右随从退下,对石守信等几位说:“若不是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今日不能达到这样的地位,我非常感激大家对我的恩德,这些我都始终不会忘记的。可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难处啊,完全没有做节度使快乐,如今我从早到晚没有睡过一天的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说:“是什么事让陛下感到烦恼呢?”

太祖说:“这是很明显的事情,谁不想坐天子之位呢?”

石守信等人惶恐不已地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

太祖说:“虽然说大家并没有这个想法,但你们的部下将领谁不想富贵?有朝一日,他们将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即便你们不想,也由不得你们了。”

石守信等人连连叩头哭泣着说:“臣等愚昧无知,还没想到这一步。只求陛下怜悯给我们指条生路。”

太祖说:“人生一世就如白驹过隙,你们何不舍掉兵权,选择好的田地买下来,给子孙后代留下永久的基业?多多置办一些歌童舞女,每日饮酒取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不也很好吗?”

石守信等叩首再拜,说:“陛下对臣等关爱备至,就如同臣等再生父母啊。”

到了第二天,石守信一行都称自己有病不能朝见拜谒,并且请求太祖解去他们手中的兵权。

打江山不易,保江山更难。成功与失败,损失与收获,都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完全可以相互转变。在取得胜利以后,需要及时地加强和巩固成果,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取得了胜利。

【原典】

非利不动①,非得不用②,非危不战③。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④而致战。

不以怒兴师,不以愠而战

【注释】

①非利不动:于我无利则不行动。②非得不用:不能取胜就不要用兵。得,取胜。③非危不战:不在危急关头不轻易开战。④愠:恼怒、怨愤。

【译文】

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愤懑而出阵求战。

善用激将法

同样条件下,我军能用火攻,敌军也能用火攻。因此,高度防备敌人纵火助攻,是将帅必须时刻注意的。同时,还有一种无形之火在战争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怒火”,也即“心头火”。因而,也就有另一种不易察觉的“火攻”形式,叫作“激将法”。

激将法是一种说服人的技巧。使用激将法,往往能够使被说服者情绪冲动,从而去做一件他在平常情况下可能不会做的事;激将者还可以激起对手的愤怒感、羞耻感、自尊感、嫉妒感或者羡慕感等,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激动之中的对象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怎样上了激将者的当。

激将法具有多种用途,既可用来激励亲友奋发向上,又可用于外交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用于调兵遣将,使之勇猛向前。用得好,可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

聪明成熟的将帅能控制住自己“不怒”,却能使对方大怒。将帅只有在按捺住“心头火”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显示和发挥智、信、仁、勇、严。心理学认为,人的喜怒哀乐影响人的判断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指挥能力等。喜形于容,怒形于色,是将帅的大忌。医学上也通过大量资料证明,人的七情六欲制约着人的体能,影响着人体能的发挥。军事科学对将帅心理素质的要求则更高,更严,近乎苛刻,所以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说。

在中国古代,最善于用激将法的恐怕要数诸葛亮了。他的激将法因人因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他最常用的,是从对方最疼的地方激之。如诸葛亮明知大乔是孙策之妇,二乔是周瑜之妻,便巧改曹植《铜雀台赋》,证明曹操占领江东是要娶二乔以乐晚年,激得周瑜火气冲天,誓与“曹贼势不两立”,求诸葛亮助己共同破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刘备大惊,率军匆匆南撤,带领士兵和逃难的百姓向江陵一带撤退。这时曹操已经占领了江陵,将顺江而下。诸葛亮向刘备建议:“形势十分危急,让我求救于孙将军吧!”

鲁肃引诸葛亮来见周瑜,谈及战和之事,周瑜佯讲其主张投降,鲁肃则力主抗战,二人争得耳红脸赤。诸葛亮却在一旁袖手冷笑。周瑜问诸葛亮有何高见。

诸葛亮冷冷地说:“将军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富贵。”这话表面是赞成周瑜的意见,实则是对他的讽刺。

鲁肃不知底细反大怒说:“汝教吾主屈膝受降于国贼乎!”诸葛亮献计说:“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需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北。曹操若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周瑜问是哪两个人,诸葛亮说乃江南二乔。周瑜说:“曹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

诸葛亮说:“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曹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并诵《铜雀台赋》,把原赋“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愤愤骂道:“老贼欺吾太甚!”

诸葛亮急忙劝道:“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

周瑜说:“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周瑜之妻也。”

诸葛亮佯作惶恐之状,说:“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

周瑜说:“吾与老贼势不两立!”他要求诸葛亮助一臂之力,共破曹操。本是诸葛亮求助于周瑜,现在反是周瑜求助于诸葛亮,可见诸葛亮激词之妙。

诸葛亮的一番妙语,激起了周瑜与曹操决战的勇气,诸葛亮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怒火是一种无形之火,在战争中同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激将法就是另一种不易察觉的“火攻”形式。

【原典】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①,此安国全军之道也②。

非利不动,明君慎用

【注释】

①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慎,慎重、谨慎;警,警惕、警戒。②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道理。安国,安邦定国;全,保全。

【译文】

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愤懑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道理。

谨慎可以防止失败

国君和军将,不能只求战必胜、攻必取,不问代价,不计后果,如果是这样,肯定是“玩火者,必自焚”。所以,孙子最后劝诫:对战争的发动要收敛、要慎重,否则也会“自焚”。这就是孙武的慎战思想。

孙武这一出色的判断,如今已被人类史上无数军事实践证明。

率领诸军伐吴,是大军事家刘备一生中最后的演出。刘备不听群臣劝诫,一意孤行,把个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将大批军马带上了不归路。不但损兵折将,就连自己也丧身白帝城。这场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因为他完全违背了孙子的慎战思想,战场上是绝对不允许冲动的。

公元219年,吴国和蜀国在荆州打了两场恶仗。这一仗,蜀国不仅丢失了重镇荆州,而且丧失了一员大将关羽,从而使刘备兵分两路北取中原的计划破产。于是,刘备在冲动之下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已死,其子曹丕在洛阳做了皇帝,也正想趁机消灭蜀、吴两国。正因如此,蜀国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劝阻刘备不要轻易发动对吴国的战争,而要和吴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魏国。可是,刘备根本不听。

公元222年,三国时期的魏、吴、蜀三国还在相互争战。2月,蜀国刘备率领4万大军攻打吴国。蜀军从巫山到湖北宜昌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后长达七百余里。白天一眼望去是旌旗蔽日,夜间则是灯火通明,其阵势咄咄逼人。

其实,吴国对蜀国的进攻早有防备。吴国的孙权一方面与魏国交好,以防止两面受敌,另一方面派陆逊为镇西将军,统领李异、刘阿进驻巫山、林归,加强西线的防御。为了争取主动,孙权还写信给蜀国,要求重归于好,不要互相攻伐,以免两败俱伤。但刘备决心已定,一心想打败吴国,坚决不同意和好。于是,孙权就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马去阻止刘备的进军。

刘备出兵后,很快攻占了两三百公里的吴国土地。他继续进军,随行的黄权劝阻他说:“吴国人打仗向来是很勇猛的,千万别小看他们。我们的水军现在是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可是要退兵就难了。让我当先锋,在前面开路,陛下你在后面接应,这样比较稳妥。”这时的刘备一意孤行,根本听不进别人的话,他要黄权守住江北,自己亲率主力直向宜昌方向而去。

陆逊是孙权手下的一个年轻将领,他在荆州之战中崭露头角,受到了孙权的重用。这时,陆逊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无论兵力、士气和占有的地利都不如刘备。如果要和蜀军硬拼,吴军肯定要吃亏,陆逊决定采取以静制动的计策打击蜀军。他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八百里崇山峻岭让给蜀军,把部队集中在宜昌西北。

面对蜀军的步步进逼,吴军将士人人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决一死战。他们对陆逊的后退策略都不满意,认为陆逊胆小,怕打仗。但是,陆逊十分镇静,他对大家说:“这次刘备带领大军前来进攻,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再说他们在上游占领了险要地方,我们一下子很难攻破,要是跟他们硬拼,万一失利,就要影响大局。现在我们还是要养精蓄锐,等待战局的变化。”

刘备根本没把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的军事指挥官放在眼中。但是,陆逊坚守不战,让刘备很着急。于是,他采取激将法,每天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而陆逊总是不理。

刘备见骂阵没用,就企图用诱敌出战的办法。他派一部分兵力在吴军阵前扎营,向吴军挑战,自己亲率精兵八千埋伏在山谷里,等待着把吴军引诱出来,再来个两面夹击,陆逊还是没有上当。

这时,吴国的将士们更是不服,曾有人当面指责陆逊贻误战机。陆逊为了稳定军心,向将士们解释说:“刘备想用激将法引我出击,而我坚守不出,其实是在反用激将法,如此一来,蜀军必会疲惫不堪。这样,刘备会更加着急,到时候我们再打他个措手不及。”

从2月一直持续到6月,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蜀军士兵开始叫苦不迭。刘备没有办法,只得把驻扎在山谷里的军队开到谷外,把江面上的军队移到陆地,把军营驻扎在深山密林之中,决定暂时休整部队,等到秋后再大举进攻。

陆逊见此,感到反击的时机到了。他召集将士,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都很惊讶,认为此时不是进攻蜀军的最佳时机。陆逊对大家解释说:“刘备的战斗经验非常丰富,其军队开始集结在我们境内时,士气旺盛,我们不能与他们硬拼。现在他们在这里驻扎了快半年之久,兵士们已经疲劳,斗志已经消沉,这正是我们打败蜀军的绝好时机。”

为了稳妥起见,陆逊先做了试探性的进攻,并想出了击破蜀军的办法。

当天夜晚,陆逊命令将士们每人各带一捆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中。到了深夜三更时分,吴国四员大将率几万士兵冲向蜀军阵营。一声军号,点燃了茅草和火把。一时间,蜀军的营寨和两边的树木顿时烧成一片。蜀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搞得晕头转向,互相践踏,死伤无数。顺着火光往远处望去,蜀军七百余里营寨接连起火。在一片烟火之中,蜀军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溃不成军。刘备在数名将领的护卫下,拼命冲杀,才逃了出去。

就这样,刘备的四十多个营寨和数万大军,一夜之间便灰飞烟灭。刘备后来逃到了白帝城,他想到这次失败,又羞又愧,无名的怨恨化作双泪横流,在一声长叹之中,终于病倒了。第二年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

战场是残酷的,而且需要冷静,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只能给敌人制胜的机会。仓促下决定,会因考虑不周而失败,所以做决定前要再三思考,切忌疏忽大意。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事情不假思索就做出了决定。所以,我们要慎重对待每一件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出差错,才能一步一步把事情办好。谨慎是一种大智慧,也是成大事者的必修课。

谨慎包括慎言、慎谋、慎行。可以说,凡是谨言慎行的人,就不会轻易失败。因为谨言慎行的人大多思想深沉、思维严谨,遇事考虑周到。他们懂得,言语能伤人也能害己,说话如不加小心,很可能会招惹是非,引起争端和麻烦,甚至可能危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