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词解人生:成语中的生命智慧
48408800000022

第22章 力往一处使,众人一条心

学会合作则无往而不胜——众志成城

成语诠释

【来源】《国语·周语下》。

【解释】城:坚固的城池。只要万众一心,就会像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事情就可以成功。

【成语掌故】

东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在位期间,昏庸无道。他在位的二十一年和二十三年,做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铸大钱,一件是铸大钟。

他废除了市面上流通的小钱,想重新铸造一种大钱,以此来收缴民间的小钱,搜刮百姓的财产。大夫单穆进谏说:“铸大钱不利于流通,必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一旦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国家就没有办法治理了。”周景王对于单穆的劝诫根本听不进去,大钱铸好后,从百姓那里搜刮了大量的财富。

同时,他又让人到处搜集好铜,想要铸造两组编钟,然后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单穆又劝周景王说:“铸钱已经是劳民伤财了,如果再铸造编钟的话,对国家的损害会更加严重。而且铸造编钟,既听不到悦耳的声音,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必定会使百姓离心,使国家陷于危险之中。”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政治就像音乐,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没有和谐了。”但是周景王仍然一意孤行。

一年后,两组编钟铸成了,一组是无射,一组是大神。那些奉迎拍马之人,都称赞编钟的声音非常动听。州鸠却直言不讳地对周景王说:“臣听来编钟的声音一点都不动听,一点也不和谐。我认为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是百姓赞成和拥护的,才叫和谐,才能取得成功;如果是百姓反对的,那怎么会和谐呢,只会失败。有句话说得好:众人团结一心,国家就会成为坚固的城堡;众口一词地诋毁,足以把金子熔化。还请大王三思啊!”

周景王依然我行我素,第二年便死于心疾,他的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词解人生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话语,它们所表现出的智慧也是我们深有体会的。古代历史上,百姓对于残暴的统治忍无可忍时,联合起来发动起义,可以推翻一个王朝;近代历史上,团结一致的中国人,最终将手持先进武器的日本侵略者从中国的领土上赶了出去;在当代社会中,汶川的大地震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所以,只要拥有同一个信念,众志成城,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做不到的。

失去朋友,自身难保——唇亡齿寒

成语诠释

【来源】(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解释】唇:嘴唇;亡:失去;齿:牙齿;寒:寒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成语掌故】

春秋时期,诸侯征战不断,晋国是当时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一定会借道让我们通过的。”荀息看晋献公有点不舍得,就接着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就如同囊中之物,我们给虞国的东西不过是暂时存放在他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按荀息说的做。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奇珍异宝,不禁心花怒放,就立即答应了晋国借道之事。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阻止道:“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啊。”虞国国君说:“晋国这样的大国,特意送美玉宝马来,要和咱们交好,难道这点小忙咱们都不帮吗?”宫之奇见国君不听自己的意见,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便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没多久,果然晋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灭了虞国。

词解人生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有时危难来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所说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以及“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我们永远无法忽视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它们与我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就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永远都是绝对的弱者,所以,要想谋求自身的安全与生存,首先就必须要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势力,与之结合起来,共同对抗强者,才能实现自保,否则,必将成为“受冻的牙齿”和“被殃及的池鱼”。

在别人的喜怒哀乐中找自己的影子——同病相怜成语诠释

【来源】(汉代)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解释】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成语掌故】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军事家、谋略家。他博览群书,通晓富国强兵之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出身忠义之家,父亲伍奢、哥哥伍尚忠君爱国,深受太子建的敬重和信任。

和伍奢一起辅佐太子建的费无极是个玩弄权术的卑鄙小人。太子建深知费无极的为人,因而只信赖伍奢,对费无极十分反感。费无极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他不仅妒忌伍奢,而且还仇恨太子建,于是便时不时地在楚平王面前造谣,说太子建和伍奢父子暗中勾结,企图谋反,如不早日把他们除掉,必定后患无穷。

昏庸无道的楚平王,听了费无极的话信以为真,立即派人去杀太子建和伍奢父子,伍奢和伍尚遇难,伍子胥和太子建逃到国外。后来,伍子胥辗转来到了吴国,吴王见他是个人才,便加以重用。身在吴国的伍子胥时刻不忘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

几年之后,楚国又发生了一起陷害忠良的事件。大臣卻宛有个亲戚叫伯嚭,从小在卻府中长大,卻宛对他恩重如山。卻宛一家出事那天,伯嚭正好在外面,才免于一死。他一听说卻府全家被杀,便连夜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伍子胥十分同情伯嚭的遭遇,便将他推荐给吴王,伯嚭也受到了吴王的重用。

有人问伍子胥:“伯嚭刚刚来到这里,他的为人我们都不是很清楚,你为什么会如此信任他呢?”伍子胥说:“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伯嚭和我有同样的遭遇和不幸,我怎能不倾心相待呢?”

词解人生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人们深深体会到了一种悲伤的情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在世的几十年里,产生过太多太多的情感与思想,尤其是对于自己的惨痛经历,总是希望可以有人了解自己,而不只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安慰的话。某一天,在一个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他能明白自己心中所想,了解自己痛在何处,只因为他与自己有着相同的经历,这一点点的相同便足以将两个人的距离拉近,使两个人成为同病相怜的朋友,成为互相倾诉的对象。

将自己和亲友绑在一起——休戚相关

成语诠释

【来源】(宋代)陈亮《送陈给事去国启》。

【解释】休:喜悦;戚:悲哀。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成语掌故】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淖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轻的时候,因族人晋厉公的排挤,不能留在国内,只能流落在国外,客居于周地洛阳,在周朝世卿襄公手下做事。当时周王的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就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

周子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时候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他人虽然身在周地,但听说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就忧心忡忡,万分牵挂;听说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就非常高兴,欢喜雀跃。

所有这些,单襄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周子这样的人,将来必定大有前途,不仅可以回到晋国,而且一定可以做个好国君。因此,单襄公对周子格外关心、爱护。不久,晋国发生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杀,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来,把周子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

词解人生

休戚相关,意味着将自己与心中所挂念的人或事联结在一起。周子将自己的悲喜与晋国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晋国的灾难会使他忧心忡忡,晋国的乐事会让他欢喜雀跃,这样的关心与惦念,使人的心中始终保有一种柔情。在这个世界上,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太多,其中的一些是你并不在意的,但其中的一些却是你的“软肋”。父母的身体是否健康,一定是你所关心的;朋友的生活是否幸福,一定是你所关心的;自己的前途是否一片光明,一定是你所关心的……这些与你休戚相关的人或事,会让你或喜或悲,也会让你为之而付出努力。因为关心,所以,始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