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厢房,围成一个小小的天地,这里的人是一家。当我们在庭院里看着头顶的方天,沐浴着斜射的阳光,不知道人们会不会有一种久违的感动。现代的人们住着高楼大厦,隔壁的邻居老死不相往来,独来独往过着热闹而孤独的生活,钢筋水泥阻隔了人们彼此的思念,甚至是一家人,也因为分住在不同的“笼子”里而相见甚难,因此也很难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很多情感需要依托于情景,物理上的距离会影响心情,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和结构,恰恰构成了整个家族的集合群落。在这里一家人谦和有序,爷孙嬉笑,夫妻和睦,兄弟齐心,锅碗瓢盆奏出了和谐的乐章。从天上往下看,一个个方形的院落,就是团团圆圆的一家,他们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这是属于四合院的风光,它将中国人讲究“圆满”的心态表露无遗。
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势利导——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一景,现如今陕北、山西的部分地区,仍然有不少人住在窑洞里。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
黄土地的特殊结构和干燥少雨的气候特征,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一院窑洞一般修三孔或五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从外面看各孔各开门户,窑洞的里面有隧道式小门互通。窑洞顶部呈半圆形使得空间增大。内壁用石灰涂抹,使窑洞显得明晃亮堂。窑洞内有炕,而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炕周围的三面墙上有绘着各种画的炕围子。窑洞窗户上一般有剪纸装饰。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以陕北延安窑洞为例,不少窑洞中间夹杂着窑洞式的平顶房。从远处看,窑洞给人悠远旷达之感,其与土地颜色结合搭配,丰富和点缀了黄土高原的单调景色,巧妙地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反映了黄土高原人民的智慧。
笔间波澜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蒙古族人民族建立起蒙古包以适应游牧生活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则挖出了窑洞来抵御寒冷。一片土地的特色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焦黄色的高原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窑洞艺术以陕北最出名,传统的陕北人一生辛勤劳作,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洞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男女和谐搭配,祖祖辈辈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有爱的人精神饱满,有爱的家明亮而宽敞。尽管我们可能背井离乡,但是对家的依恋永远不会淡去。
宁静致远,思修合一——岳阳楼
岳阳楼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全楼高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它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视野辽阔,十分气派。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赞誉,可见其楼的声名之大,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支撑大部分重量。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整体看来,远远望去,它恰似凌空欲飞的鲲鹏。
岳阳楼自唐朝始,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笔间波澜
滕子京被贬,心情低落,在岳阳楼前长吁短叹怨气颇深,作为老友的范仲淹则借颂岳阳楼之机来巧妙规劝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实在是用心良苦。人生无常,我们每个人都会像滕子京那样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怎么办?怨天尤人,还是泰然面对?如何处理体现的是个人的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高明的态度,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要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要知道,不管人生如何繁复变化,其实说白了就是遇见事情然后处理事情的循环过程。如果能理解了这点,那就可以了,以平常心来面对各种表情,活出从容来。
唯登高处观全局——应县木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4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逐级攀登,可达顶端,各层层内有各种塑像。宝塔的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尽收眼底。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笔间波澜
应县木塔除了它的结构为全木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高。60多米的高度跟群山相比,渺小到可以忽略,但是与其周围的建筑比较,这个高度还是值得关注的。应县木塔周围有很多小牌楼,若置身其间,人们很难把视野放得较远,可是如果你爬上木塔,则方圆几里即可尽收眼底。这种布局和结构,其实也昭示了一种做人的道理,那就是站得高方能望得远。当你处在低处,与更多的人站在同一水平线的时候,你的目光是不会高远的。只有你跳出那个圈子,站在更高的角度,你才会知道你所处的位置,这时你审视自己,也就会多了一分从容,因为关于大局,你已了然于心。
及时疏解,勿让矛盾积少成多——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的,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所以当地俗称大石桥。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圆弧单孔石拱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
赵州桥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高7.23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赵州桥最著名的要数它的敞肩型结构。所谓的敞肩型就是指它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而这一创举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这也是赵州桥在经历上千年之后,在大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侵蚀下依然安然无恙的根本原因。
赵州桥的桥联是这样写的: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人们从这一描写中大约可见赵州桥的整体风格。实际上它作为中国古代石料建桥的典范,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是桥中的碧玉,洨河上常立不倒的蛟龙。
笔间波澜
赵州桥之所以可以经历上千年的时间,在于其独特的设计和让人惊叹的技术创新。别的不说,单就其敞肩和单孔设计就很值得推崇。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敞肩拱,这样一来加大了排水量,缓解了大水给桥身的巨大压力。而单孔式的设计方式,使得桥墩变得多余,可以不用设立了,也可以减小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其实这二者的思路,就是减少河水对桥身的冲击力。这里的桥相当于我们某种思想,而河水则相当于生活中的烦恼,当烦恼滚滚而来的时候,我们是憋在心里呢?还是找个合理的途径释放呢?赵州桥告诉了我们答案。事实上,烦恼也是宜疏不宜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云冈石窟
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石窟里面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千米,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美不胜收。
石窟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浑厚淳朴。中期石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笔间波澜
云冈还没有石窟的时候,也许那里仅仅是一座大山,杂树丛生,野兽横行。那时候的人们可能不会想到这里将会成为佛教圣地。而当石窟修建好以后,那里就不再单纯是一座大山,而成了人们顶礼诸佛的地方。没有豪华细致的装饰,没有色彩斑斓的搭配,纯天然的没有修饰的石像,于幽僻中找宁静,在简陋中见涵养。在自然天成的情况下,得高妙境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只要一个人、一件物有内涵,即使外表再朴实无华,也会散发独特的魅力,获得人们的钦佩。
强大的是内心,而非神通——少林寺
少林寺有“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相传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之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遂声名大振。
少林寺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2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门额上有康熙亲笔所题“少林寺”三个大字,更添一道辉煌的风景。
山门内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神龛后面立有韦驮的木雕像。过了山门,便是甬道,两旁碑石如林,故称碑林。碑林后是天王殿,内置四大天王。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释迦牟尼等诸佛供奉于此。除此之外还有藏经阁、法堂、千佛殿、初祖庵和达摩洞等,结构完整,配套齐全。
总体来看,整个少林宏大庄重,肃穆威严,掩映在群山之中,使得寺庙群落有一种深长悠远的意味。因为是禅宗圣地,整体上给人一种平静的感觉。
笔间波澜
少林古刹的氛围,会让浮躁的人们感到平静,原因在于其建筑风格和诸佛像的感召力。那种感召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它的肃穆感会唤醒一个人对生命的尊重。少林寺各个地方都摆满了威严的佛像,祭拜的人自然很多。可是于世人而言,是不是每次唤醒自己的佛性,都要通过这幽静的古刹?不是的,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嘈杂的,但是人的心灵是可以宁静的。于烦躁时感受平和,在无佛处得见诸佛,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面对真如自我。佛在古刹,唤而醒之,不如佛在心间,时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