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天下学知识丛书-健康行知书
48424900000006

第6章 旅游与健康(5)

(7)Q热。由伯内特氏考克斯氏体引发的急性自然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急性发热、头痛、肌痛、无皮疹,常伴有间质性肺炎、肝功能损害等。家畜如牛、羊、马、驴等是主要传染源,其他如骡、骆驼、犬、猪、啮齿动物和鸽、燕等家禽均可被感染。呼吸道、接触、消化道是本病三种传播途径。蜱是传播媒介,病原体通过蜱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中传播。Q热病原体在蜱体内可保存很久,并且可经过卵传代,同时在蜱粪中含多量病原体。

(8)鼻疽。由马鼻疽假单胞菌引发的感染性疾病。马科动物如马、骡等是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羊、狗、猫和骆驼等。人大多因接触病兽而受染。急性型临床表现为高热、出现多处蜂窝组织炎或脓肿;慢性型病程常迁延数月至数年,有规则性低热、出现多处脓肿和瘘管。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人的皮肤破损处接触病畜分泌物或排泄物后,病菌可进人人体而感染。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也是细菌的入侵途径。

(9)钩端螺旋体病。由不同类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污染的水及食物以及蜱、螨等节肢动物叮咬而传播。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者起病大多急骤,早期高热,全身倦怠无力,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有明显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肝、肾、中枢神经系统都可能有明显损害;晚期少数病人可出现严重症状如眼葡萄膜炎、发热、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数病人可恢复。

(10)肺吸虫病。由斯氏并殖吸虫或卫氏并殖吸虫寄生人体而引发,是人兽共患蠕虫病。病兽、病畜或病人均为本病传染源。本病传播需通过中间宿主。第一、二中间宿主常共同栖息于同一自然环境中。囊蚴只在溪蟹或蝼蛄死后肢体碎裂、腐烂时才能解脱出来,并污染水源。流行区居民常因饮用含囊蚴的溪流生水或腌吃、醉吃、生吃或烤吃蝼蛄和溪蟹而感染。

(11)旋毛虫病。流行于哺乳动物之间,由旋毛线虫引发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因生吃或半熟食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痛、水肿等。猪为主要传染源,其他肉食动物如鼠、猫、犬、羊,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如熊、野猪、狼、狐等也可被感染成为传染源。人吃了含有包囊狗肉、猪肉、野猪肉或羊肉等而被感染。

(12)弓形虫病。由弓形虫引发的人畜共患病。在人体多为隐性感染;发病者临床表现复杂,其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主要侵犯眼、脑、心、肝、淋巴结等。孕妇感染后,会影响胎儿发育,导致畸形。所有一些禽类和哺乳动物均可作为弓形虫的储存宿主,尤其是以猫为主,其次为羊、狗、猪、鼠等。

(13)口蹄疫。主要侵害偶蹄动物,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家畜以牛最易被感染,该病有极强的传染性,传播速度快,往往造成大范围流行。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畜产品、饲料、饮水、水源、交通运输工具,一旦被病毒污染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人只有在大量感染病毒的情况下才会发病。常突然发病,患者体温升高,呕吐,2~3天后,口腔有干燥和灼热感,唇、齿龈、舌面,舌根及咽喉部出现小疱,皮肤上的水疱多见于指尖,有时也见于手掌、足趾、鼻翼和面部。水疱破裂后溃疡或结痂。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避免接触病畜,注意饮食卫生。

(14)人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鸽、鸭、鸡等候鸟和家禽传染给人。多急性起病、发热,少数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出现进行性肝炎,急性呼吸窘迫症、肺出血、肾衰、败血症、休克等严重症状。病死率高达到30%。

(15)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或非典,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肺炎,伴有头痛、咳嗽、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或明显的呼吸窘迫,病死率较高。存储病毒的宿主可能是动物,人感染后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扩大流行面积。

(16)莱姆病。是通过蜱传播的螺旋体病。临床表现多样,通常是以蜱叮咬处为中心周围出现扩展性皮肤红斑,并伴有流感样症状起病,继而可出现脑膜炎、颅或周围神经炎、心肌炎、移行性骨骼肌疼痛,或间歇性、慢性关节炎、慢性神经系统或皮肤异常。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野生或驯养的哺乳动物,尤其是啮齿动物中的白足鼠、哺乳动物中的鹿是重要的传染源。通过蜱叮咬传播。发病常与旅行、野营、狩猎有关。预防感染本病的主要措施是防止被蜱叮咬。

(17)鼠咬热。由鼠类或狗、猫咬伤而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有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和淋巴结炎、皮疹、关节炎等。老鼠、猫、狗等动物都是该病的传染源。人主要由病鼠或猫、狗咬伤而被感染,从破损皮肤处病原菌进入人体感染。

(18)包虫病。是一种慢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导致的。狗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与狗密切接触,其毛皮上虫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如果狗粪便中的虫卵污染了水源或蔬菜,特别是在人畜共饮同一水源时,也可导致较大范围的感染。

疾病流行传播的几个因素:①在旅游期间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导致病原体由动物传染给人;②游客数量的剧增可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有利条件;③由于旅游范围、居住和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大,使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地理距离缩小;④捕食野生动物,或购买皮毛,或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野生动物肉把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传染给人;⑤交通的快速畅达,人员的长距离流动,易于导致各种人兽共患病流行频率加快、范围扩大。

为了保证更好的旅游质量,预防引发疾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在出行前,游客要熟悉地区疾病流行及其分布情况,尽量不去疾病流行区游玩。

②在进入疫区前,服用预防性药物或注射有关疾病的疫苗。

③游客外出旅游,要牢记“病从口入”。在尽享美味佳肴时,警惕通过食物传播疾病,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野外就餐中,不吃未煮熟的或生的动物肉和海鲜,不喝不清洁的水和生水。

④选择条件较好的住宿旅馆,勤洗发,勤洗澡,勤更衣,注意将食品妥善保藏。

⑤游玩时,尽量避免在动物洞穴、草地处逗留。

⑥最好不要接触野生动物,避免接触病畜及动物的皮毛、分泌物、制品。

旅游期间如何防止被昆虫叮咬

在旅游期间,会有较多的户外活动,也会遇到多种昆虫,昆虫的叮咬带给游客意想不到的麻烦。

(1)蚊子。除骚扰睡眠、直接叮刺吸血外,更可怕的是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淋巴丝虫病、疟疾、黄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防止蚊虫叮咬

(2)疥螨。人体蠕形螨吞食皮细胞,导致毛囊扩张,上皮变性。虫多时可引起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并扩张。寄生在皮脂腺的螨还可引起皮脂腺分泌阻塞。此外虫体的代谢产物可引起变态反应,虫体的进出活动可携带病原微生物,引起毛囊周围细胞浸润,以及纤维组织增生。导致鼻尖、鼻翼两侧、颊、须眉间等处血管扩张,轻度潮红,继而皮肤出现弥漫性充血,出现红斑湿疹或散在的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红色痤疮状丘疹、脓疮、可结痂脱屑、皮肤有痒感及烧灼感。皮肤病患者极易感染蠕形螨寄生,患有毛囊炎、痤疮、酒渣鼻、睑缘炎、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的患者比健康人的感染率要高,恙螨叮咬还会导致恙虫病。

(3)白蛉。叮吸人血传播白蛉热、巴尔通病、黑热病、皮肤黏膜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等。

(4)苍蝇。通过舔食、停落、呕吐、排泄等传播扩散病原体,是夏秋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如引发霍乱、伤寒、痢疾、脊髓灰质炎和肠道蠕虫病等。

(5)蜱。蜱在叮刺吸血时没有痛感,可引起局部水肿、充血、急性炎症反应、继发性感染。有些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称为蜱瘫痪,甚至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蜱可传播新疆出血热、森林脑炎、莱姆病、Q热、蜱媒回归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等多种疾病。

(6)蚤。当人进入到蚤随家畜、鼠类活动侵入的人居室或有蚤的场所,就可附着在人身上骚扰人且吸血,在叮刺部位可出现淤斑和丘疹,让人感觉剧痒。更为严重的是蚤能传播鼠型斑疹伤寒、鼠疫、虱传回归热、战壕热、微小膜壳绦虫病、缩小膜壳绦虫等传染病。

(7)蟑螂。在体内或体表机械性地携带多种病原体传播疾病。如伤寒、痢疾、肝炎等。

(8)臭虫。夜晚吸血且打扰人休息。将唾液注入人体,可使皮肤比较敏感的人出现局部痛痒难忍,红肿,影响睡眠。

(9)蠓。叮咬且吸入人血,被叮咬处感到奇痒和出现局部反应,也许还会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蠓作为18种人畜寄生虫的媒介,携带与人畜有关的病毒20多种。

虫媒传染病,由跳蚤、虱子、蜱、螨、蚊子、蟑螂等作为重要传播媒介。出门旅行,要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被这些昆虫叮咬。①了解旅游目的地有关疾病流行情况,尽量避免到虫媒病流行地区旅游。②大部分虫媒病流行是季节性的,在非流行季节前往上述地区可减少感染的机会。③在流行季节进入疫区前注射相应的疫苗或服用预防性药物。④食品用密封的保鲜袋保存。⑤在树林、草丛活动时要穿长衣、长裤,最好扎紧袖口、裤口及领口,尽量减少在草丛、树林停留时间。⑥选择防虫条件较好的旅店住宿、就餐。⑦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擦驱避昆虫的药剂,在衣物上喷洒些杀虫剂或驱避剂。⑧勤洗澡、勤更衣等。

旅游期间如何注意食品卫生

一部分人认为,旅游可以让人大饱眼福,但有点欠口福。因为人们对旅游景区的饮食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若再遇上水土不服、身体不适就更会食欲大减。人们参加组团旅游往往由于时间紧,马不停蹄地游览多个景点,疲劳程度相当大。必须通过合理的饮食达到及时补充能量、有效缓解疲劳、迅速恢复体力的目的。在旅途中特别要注意补充以下三种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维生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碳水化合物。一是因为它可以直接转化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利用,还可以迅速补充体内消耗的糖原。二是因为它是最“经济实惠”的能量物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主要是米、面、杂粮等主食。在旅行期间,最好选择全谷类的主食食品,少吃精细粮,因为粗粮能提供较多的能量、矿物质、维生素。

脂肪中所富含的氢和碳比碳水化合物要多,故可以有更多的热量供给人体。脂肪是营养物质中产热量最高的,1克脂肪可释放9千卡的热能。

旅途中必需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因为旅行中饮食往往不规律,容易造成营养摄入不均衡。其中最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B及维生素C。由于旅行中能量消耗较多,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维生素B1、B2及烟酸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加,需要及时补充。维生素C的摄入有助于缓解疲劳,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生病的机会。一般来说,如果能以全谷类食物为主食,同时注意多吃一些动物肝脏、豆类、乳品、瘦肉和蔬菜水果等食物,就可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在旅行途中,服用少量维生素片是很好的补充手段之一。

保证了充足的食用营养物质的数量,还同时要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食物的卫生清洁。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饮水的清洁卫生。一般来说,生水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旅途应饮用开水或经过消毒净化的自来水,也可饮用清洁的山泉水或深井水,但不能直接饮用江、河、塘、湖水。无清洁卫生的水可饮用时,可食用一些水分较多的瓜果,如椰子、西瓜、西红柿等临时补充水分。②生吃瓜果一定要洗净或去皮后再吃。瓜果在生长时期可能使用农药,采摘后仍会有农药残留,另外采摘与销售瓜果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病菌或寄生虫的污染,如果不彻底清洗就生吃,就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或疾病。③就餐的清洁卫生。高、中档饭店的食物一般可以放心吃,吃大排档的食物时要注意其是否干净清洁,零散摊位或沿街摆卖的食物尽量不要吃。旅行中饥肠辘辘的情况不少,但饥不择食要不得,一定要谨慎选择食品,慎重对待每一餐,可准备一些饼干、面包、巧克力糖果及新鲜水果等以备途中临时充饥。要学会判断饭店的卫生条件。卫生合格的饭店应在容易看到的墙面上悬挂有卫生许可证,有清洁的水源,无蚊蝇,有防尘设备,周围环境干净,收款人员不直接接触食品,钱票与食品保持一定距离。④去海滨旅游时,要少吃海鲜,不生食海鲜。最好不要在海滩和农贸集市上购买烧烤的海产品。如果旅行社安排海鲜餐,游客一定要注意海鲜是否干净、新鲜,是否彻底加热、蒸熟煮透,如果有异味,或发现半生、变质的海鲜,应立即停止食用;吃海鲜时,附带吃些食醋、姜末、生蒜可以起到一定杀菌作用。尽量不要饮用饮料,以免冲淡、破坏杀菌屏障。

旅游期间如何预防意外事故与损伤